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及矫正的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及矫正的策略

来源:意榕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及矫正的策略

作者:朱晓红

来源:《市场周刊·市场版》2017年第08期

摘要:攻击是幼儿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因此分析和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是当今幼儿教育中一项严峻的课题。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幼儿攻击性行为一直是幼儿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除先天因素外,最主还是受到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有明确知道了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才能更有针对性地矫正这一不良行为,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那么,攻击性行为究竟是怎样一种行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 我做了以下进行实例研究: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一)幼儿以工具直接或间接地向他人施以攻击

幼儿的一些攻击性行为,抢东西是小朋友之间最常发生的争执,如:小朋友之间抢玩具。这时候应该要先弄清楚东西是属于谁的,或是谁先拿到的,让小朋友知道“玩具”是可以分享的,并由此学会轮流等待。

(二)幼儿以模仿动作直接或间接的向他人施以攻击

模仿是幼儿的一大特点,因此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很大程度上是模仿他人的。幼儿常常把自己的老师和父母作为榜样,成人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行为。事实上,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模仿父母或他人的不良行为是导致孩子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幼儿受某些生理特征的影响

幼儿的荷尔蒙的分泌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那种天生爱哭爱闹,哎发急的“难带型”婴儿,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但是,生理特征只是影响因素的一部分,是与社会环境、教育因素综合起作用的,而且往往必须通过环境、教育等因素才能体现其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家庭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 1、家长过分溺爱幼儿

“过度溺爱”型父母则完全放弃对幼儿的限制,易使幼儿的个人意识太强,导致幼儿利己排他行为滋长。一旦他们的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大哭大闹,以反抗来达到目的,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

2、家长过分要求幼儿

每一位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有着这样那样的期望。适当的期望能够激励孩子奋发向上,努力在做人、学业等各方面获得进步,但是家长过高的期望,超过孩子的实际承受能力,则会走向负面后果。

3、家长过分放任幼儿

对孩子的任何行为不分时间、场所、性质,都不加控制,而是让孩子为所欲为。这样的孩子到了幼儿园表现的很松散、不服管教、不遵守常规、随意的攻击别人,与老师顶撞等。 4、家长的不良行为养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父母对幼儿早期行为的发展有关键性的作用。如果父母事事不让人,动辄就因鸡毛蒜皮之事与人争得不可开交,对可塑性极强的孩子来说,就容易模仿父母带有攻击性倾向的行为。 (三)社会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之一

1、情境诱因,幼儿有时会受外在诱因的驱动(玩具、同伴中的领导地位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发生攻击;榜样的示范;2、幼儿间的模仿,幼儿模仿力较强,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间接的习得了攻击性行为,或通过直接学习,即幼儿实际参与的打架、争抢玩具等;3、不恰当的惩罚,老师对幼儿形成的攻击行为的深层次原因缺乏了解,不能找出问题性的“病因”,即未能“对症下药”,最终难以消除病根。“不良行为”幼儿便容易成为“发泄”对象,不管情况如何,只知一味的批评孩子以求得暂时的平静,但过后这些幼儿还依然如故。

三、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一)帮助幼儿重建自我认识,增强“我是好孩子”的自信

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往往面对的是被小朋友回避、拒绝,被成人训斥的氛围。因此,应试图利用“皮格马翁效应”对幼儿施加正面影响,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理解和信任。同时帮助幼儿学习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减少环境中易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刺激

首先家长要给幼儿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其次阻止幼儿接触不良传媒,最后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愉悦的心理环境

(三)努力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运用恰当的惩罚方式

有攻击行为的幼儿虽然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同样也有许多积极可贵的地方,如好问、好探索、聪明、有主见等,只是由于教师主观看法及幼儿一些消极的表现而被忽视了。 (四)家园合作,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

幼儿的发展来自幼儿园、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幼儿园、家长要密切配合,改善幼儿生活与受教育的整体环境,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家长切忌以暴制暴,不要在孩子气头上再说难听的话,防止孩子发生伤人伤己。 四、结论

每个孩子都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如果我们老师能正确的引导,加上有效地教育,那么他就会闪闪发光。我们更要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孩子,不放过任何一名有瑕疵的孩子,以爱,以耐心来关注幼儿,了解他的内心,尊重他的个性,只要我们家园携手,针对情况适时调整教育目标,相信每一名幼儿都会成为天真活泼全面的孩子。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要更多的加以爱心,以爱、平静、温和的教育方式引导幼儿。同时,要积极取得家长的配合,加强家园联系,以便从根本上预防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齐贤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黄希庭,杨治,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3]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P91—P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