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地质雷达在长坞岭隧道施工中的综合应用

地质雷达在长坞岭隧道施工中的综合应用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公路隧道 2008年第1期(总第61期) 地质雷达在长坞岭隧道施工中的综合应用 王 林 王 勇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西安710064) 摘 要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介绍地质雷达在隧道工程中的综合应用:a.使用低频天线进行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和 洞顶覆盖层探测的方法;b.使用中高频天线进行隧道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缺陷检测的方法;C.使用中高频天线进 行隧道围岩松动圈测定的方法。 关键词 隧道地质雷达超前预报无损检测松动圈 1 概述 定反射体距表面的距离(图1)。在隧道工程施工中 遇到的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体,如断层、裂隙带、岩 隧道工程以其自身具有的改善线形、缩短里程 溶、夹层等;在已竣工隧道中的各种病害体,如顶部 和行车时间、提高运营效益等方面的优势,已经越来 脱空、漏水裂隙等,由于和周围的介质都有很大的电 越多地为道路建设者和设计者所公认而被大量采 性差异,故都是良好的电磁反射体。这些介电常数 纳。在隧道设计施工中,地质问题是首先要克服的 的变化,给地质雷达探测提供了基本条件。 问题。隧道属线性结构物,穿越山体地质多有变化, 岩性、构造、地下水分布都会发生变化。由于经济技 3 工程实例 术等原因,在勘察设计阶段往往是难以全面掌握这 3.1 工程概况 些地质情况及其变化。这就需要在施工阶段开展有 长坞岭隧道是安徽省目前为止在建最长的山区 效的超前地质预报。 3车道隧道,全长769m,为左右分离式曲线隧道。 隧道工程中施工条件恶劣,隐蔽工程多,这给隧 穿越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孙 ),第 道施工质量管理带来不小的难度。大量在建工程和 四系全新统残坡积(Q4 +d ),元古界木坑组(Pt。一。 已建工程的经验表明,隧道初期支护背后空洞、钢拱 m)千枚岩、泥质粉砂岩,地质条件较差。施工期间 架缺失、二次衬砌厚度不足、钢筋缺失、衬砌脱空等 采用了美国劳雷公司的SIR一3000型雷达对其进 各种质量问题时有发生。 行了全程超前预报、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的质量检 无论是隧道施工中的地质问题,还是上述施工 测,并对局部特征部位进行了爆破后松动圈的确定 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借助地质雷达来解决。实践 等。 证明,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配备地质雷达,对隧道施工 3.2超前预报 大有好处。 对不良地质体进行预报是超前预报工作的主要 2地质雷达探测原理 内容,包括断层、富水区、裂隙密集带、岩脉破碎带 等。由于这些不良地质体内介质与周边介质之间存 地质雷达是一种对地下或物体内不可见的目标 在有较明显的差异,具有良好的测试基础,故预报准 或界面进行定位的电磁技术。其工作原理是高频电 确性也较高。通过开挖验证,各项不良地质体预报 磁波以宽频带脉冲形式,通过发射天线定向发射到 准确率都达到90 以上。 介质中。在介质中传播的入射电磁波,若遇上两种 通过施工过程中的超前地质预报,判断掌子面 电性不一的介质界面,就会产生反射;界面电性差异 前方是否需要加强支护,对预防隧道施工灾害起到 越大,即介质中介电常数差异越大,其反射就越强。 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长坞岭隧道尝试从浅埋段地表 反射信号被接收天线接收并处理后,就可以用于判 向下进行探测,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值得其它类似工 断反射界面的方位与距离,并根据发射电磁波至发 程借鉴。图2是在长坞岭隧道右线沿隧道轴线方向 射波返回的时间差与介质中电磁波传播的速度来确 (K09+034 ̄K09+054)进行扫描的波形图;图3是 · 39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公路隧道 2008年第1期(总第61期) 在长坞岭隧道右线K09+035处从地表垂直隧道轴 线扫描的图像。 图1探地雷达原理简图 逐渐减小,隧道范围及覆盖层以全风化一强风化千 枚岩为主,没有明显分层。 (5)K09+052处隧道拱顶上覆全风化一强风化 千枚岩,隧道上半断面右侧为全风化一强风化千枚 岩,左侧局部为弱风化千枚岩。 为保证隧道施工安全,该区段由原设计的Ⅳ级 般支护变更为V级加强支护,并采用双层超前小 导管加强拱顶支护。隧道开挖后证明上述预报十分 准确,采取的措施有效地保证了隧道施工安全。 图2沿隧道轴线进行雷达图象 3.3初期支护质量检测 隧道初期支护检测包括初期支护厚度、钢拱架 数量、支护背后空洞及回填情况。 长坞岭3车道隧道跨度达到17m,围岩基本以 千枚岩为主,施工中容易造成超挖,对超挖部分必须 进行回填处理,如果处理不当,将为隧道埋下严重的 隐患。通过地质雷达进行扫描,可以在二次衬砌前 及时发现存在的缺陷,尽早进行补救,避免埋下隐 患。图4是初期支护后面空洞的典型图像。 图3垂直隧道轴线沿坡面进行雷达图象 通过对图像进行分析,预测: (1)K09+035处拱顶坡积层厚度7.5~8m,拱 顶基本位于弱风化千枚岩与坡积层结合部,隧道右 拱肩可出现坡积层。 (2)K09+037处隧道拱顶坡积层厚度11~ 12m,隧道拱顶1~2m处于坡积层或全一强风化千 枚岩中。 (3)K09+038~K09+045段坡积层厚度大于 15m,隧道上半断面处于坡积层或全一强风化千枚 岩中。 图4初支背后空洞 3.4二次衬砌质量检测 二次衬砌在隧道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因此保证 它的质量也就至关重要。长坞岭隧道二次衬砌检测 主要包括二次衬砌厚度、二次衬砌背后脱空、二次衬 砌中的钢筋有无缺失等。 (4)K09+045以后,埋深逐步增大,坡积层厚度 4O·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王 林等地质雷达在长坞岭隧道施工中的综合应用 实际探测时,如果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接触良 好,其分界面有时并不是很清晰,主要原因是两者都 是混凝土介电常数相差甚少,在接触良好部位不存 在反射界面所致。然而我们总可以借助其它反射较 明显的物体来判断,比如初期支护中的钢拱架就是 它们的分界,找到钢拱架的位置也就找到了其分界 面。如图5,通过借助于钢拱架位置来判断二次衬 砌与初期支护的分界面,由此发现该处二衬厚度 不足。 在隧道拱顶等部位,由于工艺特点及其他因素 影响,容易造成二次衬砌与初期支护之间的脱空。 二次衬砌的脱空,在图像上表现为雷达波的多次高 频反射,形成很强的反射。图6就是在检测中遇到 的明显脱空的图片,后为钻孔所验证。 混凝土内钢筋在雷达图象上呈现双曲线形态, 外层钢筋反射强烈,呈白色双曲线形态,内侧钢筋信 号受外层影响反射明显减弱,呈灰白色(图7)。因 此,从雷达图像上我们可以清楚的判断钢筋的缺失 情况,如图8。 3.5爆破松动圈确定 在岩质隧道施工中,爆破开挖导致的松动圈大 小对隧道安全性及支护结构强度有决定性影响。通 常通过测试锚杆的轴力分布来确定爆破松动圈的大 小,其方法是在围岩内埋设轴力锚杆,测试锚杆不同 部位的轴力,轴力峰值位置一般为松动圈位置。图 9为在长坞岭隧道左线ZK08+810处埋设轴力锚 杆测试的成果,测点松动范围2-52.5m。 事实上,由于爆破震动导致松动圈范围内的岩 石松动,松动岩石与未松动岩石间也可能出现一个 界面,界面显著与否与岩石的整体强度等因素有关。 在不安装轴力锚杆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地质雷达 浅部扫描来粗略测试松动圈范围。图1O是用地质 雷达在长坞岭隧道左线ZK08+810处扫描的成果, 从中也可以粗略估计松动范围2~2.5m。 图5利用钢拱架判断二次衬砌厚度不足 图6二次衬砌脱空 图7二衬中双层钢筋网反射典型图像 图8二衬中钢筋网局部缺失 图9轴力锚杆测试成果示意图 41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公路隧道 2008年第1期(总第61期) 器 槲, {}};}{ 搓 的检测,尽早发现问题,将隐患消灭在下一道工序之 前。 松动 范围 _上L~ 想 ~ 一j ~ (3)通过对开挖后隧道周边的扫描,还可以粗略 测试隧道开挖后松动圈的范围,为设计施工优化提 供依据。 参考文献 m 王 肖宽怀,赵永贵,刘浩等.公路隧道工程中的地质超前 预报与无损检测技术EJ].云南现代科技,2004(4):53 58. 图10用地质雷达扫描围岩松动圈 王连成,王应富,蒋树屏等.地质雷达技术在公路隧道 工程中的应用EJ].公路隧道,2005(2):32 ̄36. 4 结语 杨峰,苏红旗等.地质雷达技术及其在公路隧道质量 地质雷达是一种先进的物探设备,通过配备不 检测中的应用E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5 (10):8~10. 同的天线,可以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发挥多方面的作 葛增超,刘东升等.应用地质雷达检测地下工程衬砌的 用: 口 施工质量E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1):115~ (1)采用低频天线,可应用于隧道掌子面的超前 ] ] ] ] 117.]  地质预报,尤其是短距离预报,也可用于浅埋隧道洞 李二兵,潭跃虎,段建立等.地质雷达在隧道工程检测 顶覆盖层的探测,对掌握隧道地质条件大有好处; 中的应用E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2):267~ (2)采用中高频天线,可应用于隧道初期支护和 270. 二次衬砌的各种质量缺陷的检测,通过施工过程中 长江口江底隧道施工进展顺利 目前,上海长江口江底隧道“长江一号”和“长江二号”盾构分别以每周80m速度向长兴岛前进。截至 2007年8月上旬,东西两线的掘进度总和达到5km,完成了整个隧道长度的三分之一。根据设计,长江隧道 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机动车道,下层为轨道交通预留。但为防隧道内出现意外交通事故,在洞内每隔 375m设置了一道逃生孔。如当上层隧道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行人就经过上层逃生孔转移到下层隧道内 逃生;如下层隧道内发生突然事故,人们就可到上层隧道内逃生。此种逃生孔较为宽敞,可容纳两人并行通 过。此外,上下两层隧道之间还有8条联络通道。当一层隧道整体出现问题时,行人即可从这些联络通道转 移到另外一层隧道中避难,安全问题设计得十分周密。 孔祥金供稿 4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