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子病理学:是研究农作物种子传播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方法,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一门科学。
二.种子健康状况:是指种子是否携带有病原菌(如真菌、细菌及病毒),以及有害动物(如线虫及害虫),并且如缺乏微量元素等生理状况也可包括在内。
三.种传病害:是指病原物附着或寄生或存在于种子外部、内部或种子之间,以种子作为载体或媒介进行传播,并能引起新生植物体局部或整体发病的病害。
四. 种子病害(狭义):是指在种子发育阶段直接侵染、为害种子的植物病害。种子病害(广义):是一类能为害种子、其病原物在种子上越冬越夏、并通过种子传播的植物病害。 五.种子带菌的必然性和种子病害防治的重要性
从病理学上看:种子病害是植物病害的初侵染来源。 从农业生产上看:国际间或国内不同地区间日益频繁的种质交流,危险性病害的传播蔓延可能性增大。
病害防治上:种子携带病原菌多处于休眠状态,薄弱环节,适时关键的阶段。 种子加工上:防治对象集中,易掌握处理,种子产前处理,实施种子带菌消毒。
加强种子苗木带菌检测与消毒处理,进行无病种苗的繁育与推广,杜绝和减少种子病害的发生和危害及新病区的扩大。
第2章 种子带病的严重性与为害性
一.种子带病有哪些为害性? 1、造成农作物减产
2、种子品质变劣,降低经济价值 3、传播植物病害 4、引起田间发病
5、诱发种子贮藏期病害 6、影响人、蓄健康
二.种传病害对农业的危害性有直接和间接2个方面:
1、直接危害性:是指种传病害直接造成新生植物体发病,如新生幼苗、新生成株发病。 2、间接危害性:是指种传病害为田间植物病害的流行提供侵染来源。
第3章 种传病害
种子传病的效应有植物病原扩散效应、植物病原致病效应和植物病害流行效应等三种类型。 一.如何理解种子病害和种传病害的关系/区别?
种子病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种子病害包括狭义的种子病害和种传病害。 狭义的种子病害是指病原物能在种子上营寄生生活并进行繁殖,从而引起种子发病,如种子表面有病斑。种子感病后成为病原体栖居场所,病原体随种子成熟转入休眠或休止活动,此时种子病害便告终止。下一过程是种子上的病原物侵染新生植物体,转入种传病害。
种传病害的病原物只是机械地附着在种子表面,或混杂于种子之间,通常处于休眠状态,并不在其上营寄生生活;也可进入种子内部或颖下,但并不在其中繁殖,也不产生症状。病
1
原物并不直接侵害种子,只是通过种子传播,当环境条件适宜时才直接侵染幼苗。 二.种传病害的病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三.病原物侵染和污染种子的部位有哪些?/种子带病的部位有哪些? 1. 胚珠受侵。/胚珠带病
2. 胚受侵。/种胚带病(子叶、禾本科的盾片;胚芽;胚轴;胚根) 3. 胚乳受侵。/胚乳带病 4. 种皮受侵。/种皮带病 5. 果皮受侵。/果皮带病
6. 种皮和果皮的污染。/种皮和果皮带病 7. 苞片受侵。/苞片带病 8. 种子中混杂物的污染。
四.细菌性种子病害的侵染来源有哪些?
1,种子和无性繁殖器官;如水稻白叶枯病、马铃薯环腐病和甘薯瘟病。 2,土壤;多在残余组织中存活,残余组织腐烂分解后,细菌大都死去。 3,病株残余。
4,杂草和其他作物;如桑萎缩病菌原体可侵染律草。
5,昆虫介体;如玉米叶甲是玉米细菌性萎蔫病菌的越冬场所;蜜蜂是梨火疫病的传播介体。 五.种子中混杂物的污染中,混杂物的种类包括小块的病株残体、子实体(分生孢子器、子囊壳、厚壁孢子、冬孢子、卵孢子)、菌核、虫瘿、病土和杂草种子等。
第4章 种子病害的侵染源
一.种子遭受病原物侵染的途径与病原物来源有关,按来源可分为株体外病原物侵染和株体内病原物侵染。 1、株体外病原物侵染是指侵染种子的病原物来自植株本身以外的病原物,是外来病原物的侵染。其特点是病原物需经过气流或媒介才能与种子发生接触,进而侵入种子造成种子发病。可通过花和果柄和种子柄,或直接由种子表面而来。按照农作物种子的特点,其类型有: 1)直接侵染种子:外来病原物直接侵染裸露于植物体外的种子(果实),被害种子表面产生病斑,或病菌深入到种子内部; 2)子房壁侵染:是指病菌从已授粉或未授粉的雌蕊子房或幼嫩的果皮侵入到寄主的花器内,病原体在子房内生长发育破坏种子结构,或不破坏种子结构,病菌在被侵染种子内越冬或越夏,带病种子成为种传病害初侵染来源。如小麦粒线虫、稻粒黑粉病和稻曲病; 3)柱头侵染;如麦角病
4)花粉侵染:如辣椒花叶病、菜豆普通花叶病。
2、株体内病原物侵染。其特点是:内生型种子与病原物的接触是间接的,外来病原物先侵染种子外面的保护组织,而后再侵染种子;病原物来自母株,母株体内的病原物危害种子。按照种子的特点,其类型有:外皮穿透侵染;果肉穿透侵染;疏导系统侵染;幼苗侵染;转移侵染。
二.果肉穿透侵染与外皮穿透侵染的区别
果肉穿透侵染的病原物要经过果肉才能与种子接触,而外皮穿透侵染的种子紧贴种荚内表皮,病菌穿透种皮立即与种子发生接触。 三.外来病原菌侵染种子的通道有哪些? 1.柱头作为侵染通道
有两种结果或类型,1)通过柱头的胚内侵染:通过柱头和花柱,造成胚受侵,如小麦散黑穗病。2)通过柱头的胚外侵染:可侵染花柱并到达子房和胚珠,但不侵害胚,侵染只限于
2
种子的其他部分,如燕麦散黑穗病和大麦条纹病菌。 2.蜜腺作为侵染通道
如果树火疫病、棉花铃腐病
棉花去除蜜腺可培育抗铃腐品种。
3.子房壁、果皮和种皮的珠被(如小麦散黑穗病) 4.花和果柄(如亚麻炭疽病)
花菱草顶孢菌侵染花菱草的花瓣,通过接触点进入荚,菌丝还可再侵入果柄、荚和种皮。 四.大麦系统侵染的三种主要种传病害中,大麦散黑穗病的病菌以休眠菌丝体存在于胚中;大麦条纹病的病菌以休眠菌丝体存在于种皮内;大麦坚黑穗病的病菌主要限于种皮表面,完全为机械污染。
第5章 种传病害的类型(侵染和传播)
一.种子病害的侵染:是指不同病原物侵入不同种子的方式及其在种子内外潜存的情况。 二.种子病害的传播:是指不同病原物如何伴随种子进行近距离或远距离的传播。 三.种子病害与种子的结合方式有三种:
1、种子粘附:种子污染粘附是指真菌的营养体、繁殖体,细菌个体以及病毒粒子等粘附于种子表面。病原菌与寄主不存在营养与寄生关系。
2、种子感染:是指病原物直接侵入种子组织中。病原菌与寄主存在营养与寄生关系。 3、种子伴随性污染:是指种子中夹杂着病株残体,混有病菌的组织体,粘附病毒病的植物果肉组织。病原菌与寄主不存在营养与寄生关系,病原物与种子的接触不紧密,播种时容易脱离接触。 四. 尼尔高根据种子带病的方式与病原物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扩展情况,将种子病害划分为: (1) 胚内感染系统侵染:胚被侵染后,种子萌发时病菌变为活跃状态进入植株茎部或紧随生长点;
(2) 胚内感染局部侵染:胚被感染,分生孢子自初侵染传到子叶、叶柄和茎部,孢子萌发,菌丝进入寄主产生局部病斑;
(3) 胚外感染系统侵染:种子在胚外(胚乳、种皮、果皮)受感染,种子发芽时病菌进入幼株,并在植物生长期间进一步扩展;
(4) 胚外感染局部侵染:种子在胚外受感染,种子发芽时,病菌被动地传到子叶上,或在种皮里以及被气流、雨滴飞溅、昆虫等传递到幼株上,很快侵入寄主体内;
(5) 种子污染系统侵染:病菌污染的种子发芽时病菌侵入幼苗并且跟随植物向上生长; (6) 种子污染、体外腐生或休眠后局部侵染:病菌污染种子后与种子在一起作腐生生存一个时期、或在土壤、残株上行一段休眠生活后,再作局部侵染;
(7) 种子污染、先体外腐生后系统侵染:种子污染后,病菌作一段或长或短的腐生,然后侵入寄主作系统侵染;
(8) 种子污染、器官专化性侵染:种子被器官专化性侵染的病菌污染后,病菌行一段体外非寄生生活,然后再作直接器官专化性侵染。
五.真菌性种子病害的侵染和传播的基本类型包括: (1) 病原物混于种子间(形态有:菌核、麦角和种子);基本特征:属种子伴随性污染。指种子间混有病原物或夹杂病株残体。病原菌和种子一起经过休眠,萌发作局部侵染或器官专化性侵染。
(2) 病原物附着于种子表面(形态类型有:冬孢子、分生孢子、卵孢子和菌核;侵染过程有幼苗侵入系统侵染和幼苗侵入局部侵染);基本特征:以真菌的无性或有性孢子附着于种子
3
表面。
(3) 病原物潜伏于颖或种皮内(侵染过程有直接侵入生长点系统侵染和不侵入生长点局部侵染);基本特征:菌丝体潜存于颖、种皮内或颖与种皮之间。
(4) 病原物潜伏于种皮组织中;基本特征:菌丝体深入种皮以内组织。 (5) 病原物潜伏于种胚内。基本特征:休眠菌丝体潜存于种胚内。 六.种传真菌病害对种子的直接影响包括:
(1) 种子不育。 (2) 种子萎缩和变小。(3) 种子腐烂。 (4) 种子变成菌核或子座。
(5) 种子坏死。 (6) 种子变色。(7) 种子萌发能力降低或消失。 (8) 种子内的生理变化。 七.种子受病原细菌侵染造成的影响有三种类型:(1) 种子发育不良。 (2) 种子腐烂。(3) 种子变色。
八.种子携带病原细菌的类型/ 病原细菌对种子的侵染和传播类型/病原细菌在种子上的存在部位包括:
(1) 病原细菌粘附于种子表面(类型:种子表面、种子的短绒上、块茎表面);基本特征:菌体粘附在种子外表。
(2) 病原细菌潜伏于种子内部(类型:胚和胚乳、种皮内、颖壳、维管束)。基本特征:细菌潜存于颖壳内、胚乳或胚的内外。 九.病原细菌对种子的直接影响包括:
(1) 种子发育不良。(2) 种子腐烂。(3) 种子变色。(4) 粘液病。 十.病原细菌进入种子的途径包括直接通过发病的母株侵染和由外界传播2个途径。直接由母株发生的侵染可能通过花或果柄(花梗、花序梗)和种子柄(珠柄),或直接由种子表面(珠被)而来。直接由母株侵染是指细菌通过植株的维管束系统进入种子。
十一.种子携带病毒的类型(植物病毒在种子上的带毒部位有三种类型: 1、种子外部传带病毒;基本特征:病毒颗粒污染种子外表。 2、种胚外部传带病毒;基本特征:存在于种子的种皮或胚乳中。
3、种胚内部传带病毒。基本特征:病毒存在于种子的胚中。途径:花粉传染;胚珠传染(受精时传入胚中);亲本植株的病毒直接转移而侵染发育的胚。即种子胚部感染病毒的毒源有2种,外来花粉和母株自身。
十二.种传病毒对种子的直接影响
(1) 种子不育。(2) 种子皱缩和变小。豇豆花叶病。(3) 种子变色。(4) 种子萌发能力降低。 (5)种子坏死。
十三.影响种子传播病毒的因素有哪些? 病毒的类型
1、种传病毒大多可通过汁液传于其它寄主,即感染薄壁细胞组织,造成斑驳,局部坏死,如大麦条纹花叶病毒。
(2) 侵染维管束系统的,多不能侵染种子,丛矮病毒、丛枝病毒。
(3) 叶蝉不能传播的病毒,种子能传播。线虫传播的病毒,大多能通过种子传播。
2、外界条件 最突出的是温度大麦条纹花叶病:16℃时发病率(种子传毒率)0-3%;20℃时9-27%;24℃时7-28%。
南方菜豆花叶病: 16~20℃时胚感染率95%;28~30℃时胚感染率55%。 3、寄主及其生育期:番茄黑环病毒 (线虫传播) :番茄种子传毒19%;甜菜56%;豇豆23%;荠菜90%。
(4) 病毒在种子中的寿命:大麦条纹花叶病毒6.5年;菜豆普通花叶病毒3年;烟草普通花叶病毒在番茄中9年 (5) 其它因子
4
十四.为什么有的种子能传播病毒有的不能? 大体有以下原因:
1、与病毒不能或不易侵入茎尖原始分生组织有关; 2、与感染维管束系统病毒不能由种子传播有关;
3、与胚中高能磷酸化合物浓度过低,不能增殖有关; 4、与贮存条件干燥而遭到钝化物质的作用有关; 5、与病毒引起的雄性不育或雌性不育有关。 十五.种子传播植物病原线虫的方式有
(1)以幼虫潜伏于颖壳内外(禾本科、牧草)或种子的微小凹陷处; (2)幼虫在种子(薯)内(腐烂型);
(3) 以虫瘿混于种子间或带有线虫胞囊的土壤混于种子间。 十六.种苗传带病害的类型包括
1)病原体潜存于苗木的包装材料和根部附带的泥土中 2)病原体粘附于苗木的外部表面 3)病原体潜存于苗木的组织内部
十二.由种子携带的黑穗病菌、麦角病菌核和种子线虫瘿,都是专化的子房寄生物。
第6章 种传病原物的寿命
一.种传病原物的寿命: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种子内外病原物保存生活力的时间。 二.霜霉菌类群由于壁薄,寿命短,播种前晒种可杀死无性孢子或菌丝体。霜霉菌一般存活期较短,但大豆种子上的大豆霜霉病的卵孢子贮藏8年后还能萌发。
黑粉菌类群由于是休眠菌丝体深深潜入种子组织,并形成深色的厚垣孢子(冬孢子),寿命长。腔孢纲的真菌,孢子受子实体保护,多年贮藏仍能产生新鲜孢子。念珠状的丝孢纲菌体近乎无色,分生孢子薄壁,寿命短。暗色孢的丝孢纲菌体有色,分生孢子厚壁,寿命较长。 三.影响种传真菌寿命的内在因素有
1、真菌的类型 真菌的生命力(寿命)可分为三类:生命力弱小(最长存活期3年以内);生命力中等(最长存活期3~15年);生命力强大(最长存活期15~100年以上)。 (1) 丝孢纲丛梗孢科:特征:菌体近乎无色,分生孢子(无色孢子)薄壁,寿命短。 (2) 丝孢纲暗色孢科:特征:菌体有色,分生孢子厚壁(深色孢子),寿命较长。
(3) 腔孢纲:球壳孢目和黑盘孢目中大多数长命。可能与孢子受到子实体保护,子实体贮藏多年仍能产生新的分生孢子有关。
(4) 黑粉菌目:以深深埋入种子组织内的休眠菌丝以及在种子表面的深色孢子存活的黑粉菌长命。
(5) 休眠的菌丝,特别是厚壁的受种子组织(种皮)保护的休眠菌丝,比附着在种子表面没有保护的孢子存活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2、真菌的形态 休眠菌丝体的寿命比分生孢子长。 3、真菌的侵染程度和孢子成熟度 侵染程度越重病菌的寿命越长,完全成熟的孢子较未成熟的孢子存活期长。 (4) 生理小种
四.影响种传真菌寿命的外在因素有 (1) 种围生物的颉颃作用
(2) 贮藏条件与种子含水量 通常情况下温度高湿度大可缩短病原物的寿命;含水量高的种子为真菌的扩展和定殖提供有利条件。
(3) 寄主情况 稻恶苗病菌在棉花上因系统侵染而寿命13年,玉米种子上8年,水稻种子上
5
2~3年。
Gloeotinia temulenta引起黑麦草的盲种病,其菌丝体在种子内存活2年,大分生孢子在种子内外只能存活一个很短的时间(大约4个月)。
小麦粒线虫的幼虫在虫瘿内存活14年还能侵染麦苗,能存活28年。12℃,潮湿环境,幼虫7-10天死亡。
第7章 种传病害发生条件(种子染病的条件)
影响种子染病的条件包括病原条件、寄主条件和环境条件。 一、病原条件
1、病原来源:玉米丝黑穗病的传染源是带菌种子和带菌土壤。带菌种子与带菌土壤相比,土壤菌源侵染幼苗机率大。
2、病原数量:相同条件下和一定的病原体数量限度内,接种量/接种体密度越大,病害发生越重,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3、菌源距离:感病体与病原体来源的空间距离大,对病原体的稀释作用也大,植物接受病原体的数量少,病害发生程度也轻。
4、传播介体:通过传播媒介传播的病害如病毒,传播介体数量直接影响病害的发生量。 大豆花叶病由蚜虫传播,有翅蚜出现早、多的年份花叶病重。小麦蜜穗病病原细菌由小麦粒线虫传播,有传播介体存在的条件下才能侵染小麦,否则不发生病害。水稻恶苗病与黑尾叶蝉数量有关。开花期虫口密度大的种子带菌率高。
5、病原体的生活力:有生活力的病原物才能对寄主有致病力。
6、生理小种:种传病害新一代个体感病与否及感病程度与致病菌生理小种有关。 二、寄主条件
1、寄主抗性:种子的抗性与植物其它部位的抗性不一定完全相同。
1)在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遗传中,通常认为下列父母本杂交组合中抗性最好的是母本、父本均抗病;其次是母抗、父感;再次是母感、父抗;最差的是母本、父本均感病。
2)大麦抗腥黑穗病:抗病品种种子内的病菌菌丝体分布在合点上以及邻近维管束的薄壁组织内。感病品种种子内的病菌菌丝体分布在珠被、糊粉层(蛋白层)、胚乳(内胚乳)和胚内。
菌丝体在抗病品种中生长发育受阻,最后菌丝体被消融。
3)小麦对腥黑穗病的抗性不是机械的抗侵入,而是通过分解菌丝体内的蛋白质来限制侵入到植物体内的菌丝的生长发育。
4)原有机械屏障、诱发机械屏障属形态学上的抗病性、原有化学屏障和诱发化学屏障属生理学上的抗病性。
2、开花习性:开花习性影响植物感病部位接纳病原体数量。涉及颖片开放程度、柱头外露率、花药残留时间和花期。
1)小麦开花时颖片开张的品种抗散黑穗病能力弱。小麦开花时颖片不开张的品种抗散黑穗病能力强。雄性不育的小麦,散黑穗病和麦角病较重(颖壳开度和开花时间较长)。
2)封闭式花(闭颖授粉习性强)的大麦品种对黑穗病的抗性强于开放式花的品种(散黑穗病属花器侵入,孢子必须落到花器内部才能侵入)。
3)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与花药残留时间有关,花药很快脱落的品种比残留时间久的品种病害轻。原因:A、花粉为病菌孢子萌发提供营养;B、残留花丝为病菌侵入花器提供桥梁。
4)麦角病:小麦很少发病,黑麦很严重。黑麦开花时柱头外露,柱头接纳病菌的数量和机率大大超过小麦。
6
5)水稻感染恶苗病的时期是开花期,花期长的品种病害严重。 3、花器构造
1)波兰小麦的颖片长,阻碍散黑穗病菌冬孢子进入花器内,发病少或不发病。 2)玉米抗黑粉病:苞叶紧密完整的品种抗性强于苞叶松散不完整的品种。
3)棉花抗黑果病:具苞片棉铃的品种抗性弱于无苞片棉铃的品种,苞片可提高种子周围的RH。 4、生育阶段
1)刚冒芽的马铃薯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抗性最弱,但随幼芽的不断变长,其抗性会变强。马铃薯株形直立的品种比匍匐型品种晚疫病轻。马铃薯对晚疫病有三个时期,过敏期:薯块发芽后大约1个月期间,受侵染后迅速严重发病,甚至幼芽烂死。芽长1.2 mm最不抗病。生理抵抗期:上期末至开花前,受侵染后发病轻。芽长40~50mm抗性最强。感病期:开花期以后。 5、种子的萌发方式:子叶出土型比子叶留土型更有利于种传细菌传播并侵染植物地上部分,但限制病原细菌侵染地下部器官。
2)人工接种病毒或蚜虫传毒时,莴苣花叶病,莴苣株龄越小,种子带毒率越高。 5、植株形态
1)小麦叶片上举与茎秆间的角度小的品种比叶片近于平伸的锈病轻(孢子着落于叶面的机会少且小气候的湿度低)。
2)叶片表面的蜡质层具减轻和延缓发病的作用。
3)柑桔溃疡病与柑桔气孔形态有关。桔类气孔狭窄、开口较小,孔道内外难形成连续水道,病原细菌较难侵入。橙类和柚气孔开口较宽,易被侵入。
十六.低糖病害有马铃薯和番茄的早疫病、各种萎焉病;高糖病害有各种锈病、霜霉病。 二十二、影响种传病害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1) 温度(土温、气温):小麦腥黑穗病菌,土温较低有利于病菌侵染,而麦苗出土较慢,又增加了病菌侵染的机会。棉花播种期土壤温度高角斑病严重。原因是细菌的繁殖和侵染要求较高温度的土壤环境。
(2) 湿度(土壤湿度、空气湿度)
小麦腥黑穗病:土壤湿度过高过低都不利于病害发生。 燕麦散黑穗病:土壤湿度过高引起缺氧,妨碍孢子萌发。
小麦腥黑穗病病害侵染需低温条件,冬麦迟播和春麦早播病害重;土壤湿度过高过低不利于小麦腥黑穗病病害发生;长日照利于病害发生;光照能增加孢子萌发率。 小麦腥黑穗病 小麦幼苗根腐病 土壤含水量(%) 20 40 80 20 40-60 80 发病率(%) 22.3 53.5 10.7 50.0 19.3~38.8 40.3 燕麦散黑穗病 大麦坚黑穗病 土壤含水量(%) 30 60 80 40 50 66 发病率(%) 最严重 次之 发病最少 轻 重 最重 小麦幼苗根腐病:过干过湿对出苗都不利,加重病害发生。 大麦坚黑穗病:喜湿。
7
高粱坚黑穗病:土壤低温、潮湿、微酸环境有利于病害侵染。 高粱丝黑穗病:喜低湿。
土壤湿度过高引起缺氧是影响燕麦散黑穗病的孢子萌发的重要原因。土壤水分30%时最严重。
(3) 土壤PH值
燕麦坚黑穗病:中性土壤适宜病害发生。 PH 4.6 7.4 8.6 发病率(%) 品种1 4 64 8 品种2 12 92 18 种传真菌中,酸性土壤对禾本科镰刀菌较适合;中性土壤对立枯菌和秆黑粉菌适宜;碱性土壤对小麦全蚀病较适宜。 (4) 光照强度 低光照下,番茄对灰霉病和烟草花叶病更加感病。减少光照会增加植物对病毒病害的感染率。 低光照下,大麦对条纹病菌更加抗病。 小麦腥黑穗病:光照能增加孢子萌发率; 小麦散黑穗病:光照能抑制冬孢子萌发率; (5) 光质 (6) 光周期
小麦腥黑穗病:长日照利于病害发生。 日照 (h) 8 10-11 24 侵染率(%) 品种1 1 18 64 品种2 2 18 33 第8章 种子病害的检测
一.种子病害检验(种子带病检验):是指在室内外采用植物病理学专用手段或其他手段,检查种子(包括苗木、块根、块茎、插条等)内外携带致病菌的情况,并根据检查结果提出处理意见。
二.种子病害检验与种子质量检验的不同之处:种子病害检验时,每次取新的平均样品前,对所用过的扦样器、分样器及其它器具等,须经火焰消毒或充分洗涤、烘干等其他无菌手续,以防一批样品污染另一批样品,保证结果的正确性。
三. 直接肉眼检验的适用范围:混杂在种子间的病原体;污染病菌孢子量多的种子;感染后有明显症状的病粒。
四. 洗涤检验:用于检查种子表面带有各种孢子(厚垣孢子、冬孢子、卵孢子、分生孢子)和颖壳带线虫。
五、漏斗分离检验主要用于检验种子所携带的线虫。
六、噬菌体检测法是为检验细菌病害而设计的。测定种子样品中有无病原细菌存活,应将沉淀液经抗血清处理,再测定其噬菌体数量,或进一步做噬菌体的增殖试验。
8
血清学反应检验是利用抗原和抗体的反应,用以检测种传细菌和病毒的方法。 七、酶联标记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把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和酶的高效灵敏的催化反应有机地结合起来,即通过化学的方法将酶标记的抗体起反应,形成酶标记的免疫复合物。结合在免疫复合物上的酶,在遇到相应的底物时,就催化无色的底物生成有色的产物。这样就可根据颜色的深浅和有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具体为: ①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如聚苯乙烯微量反应板)表面,并保持其免疫活性。②使抗原或抗体与某种酶连接成酶标抗原或抗体,这种酶标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在测定时,把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的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其他物质分开,最后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成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变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故可根据颜色反应的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ELISA法以双抗体夹心法在植物病毒抗原测定上应用最广泛。其方法原理是先把抗体吸附于载体表面,然后把具有特异性抗原的样品加入,使之与抗体结合,又加入用酶标记的特异性抗体,使之再结合在抗原上,最后,再加入该种酶的作用底物,因底物受酶的作用而分解,所以,从溶液的色泽变化可用肉眼或比色计(405nm)来判断,因而可作定量分析。 八、水稻白叶枯病的病菌检测方法有:(1)隔离种植观察;(2)保湿培养观察;(3)直接分离病原细菌;(4)免疫学检测技术;(5)噬菌体检测技术。 九、吸水纸检测法可检测种子表面带菌和种子内部带菌,检验种子内部带菌时种子先进行表面消毒,以排除表面腐生菌的干扰。培养箱应配置近紫外辐射的设备,这种光对许多种子携带的真菌有刺激孢子生成的作用。吸水纸检测法主要用于检验种传真菌病害,不宜用于细菌病害和病毒病害。吸水纸检测法中用0.1%~0.2% 2, 4-D水溶液代替纯水来推迟或抑制检测种子的萌发。
十一、国际种子检验规程(ISTA)规定的水稻胡麻叶斑病吸水纸检测方法是什么? 1)试验样品:400粒种子,
2)取耐热透紫外光玻璃培养皿(直径9.5 cm)或清洁塑料培养皿16只,2~3层白色或彩色吸水纸,用无菌水充分吸湿后垫入培养皿。
3)播入种子样品,每皿播25粒种子,共播16个培养皿。盖好盖子。
4)将播种的培养皿于22℃、12h黑暗和12h光照循环培养7d,其中用紫外光照射7d,促进孢子的形成。
5)检查:在12-50倍放大镜下检查每粒种子上的胡麻叶斑病的分生孢子。在种皮上形成分生孢子梗和淡灰色气生菌丝,有时病菌会蔓延到吸水纸上。如有怀疑,可在200倍显微镜下检查分生孢子进行核实。其分生孢子为月牙形,(35-170)μm×(11-17)μm,淡棕色至棕色,中部或近中部最宽,两端渐渐变细变圆。
十二、国际种子检验规程(ISTA)规定的稻瘟病菌吸水纸检测方法是什么? (1) 试验样品:400粒种子。 (2) 方法
① 取耐热能透紫外光的9.5cm培养皿或清洁塑料盆16只,然后每个培养皿里铺垫上2~3层经无菌水充分吸湿的吸水纸,备用。
② 播入水稻试样种子,每皿播25粒种子,加盖保湿。
③ 培养:将已播好种子的培养皿移到培养箱放在22℃下培养,并每天以12h光照/12h黑暗交替周期培养7天,如有必要,其中12h光照改为紫外光照,以促进孢子的形成。
④ 检查:在12~50倍扩大镜下检查每粒种子上稻瘟病的分生孢子。一般这种真菌会在颖片上产生小形的、不明显的灰色至绿色的分生孢子。这种分生孢子密集地着生在短而细的分生
9
孢子梗的顶端,而很少覆盖整粒种子。如有怀疑,可在200倍显微镜下检查分生孢子加以核实。典型的分生孢子是倒梨形,透明、基部较短具有短齿,分两隔,通常具有脱顶端,大小为20~25μm × 9~12μm。
十三、利用种子保湿培养法鉴定芦笋枯萎病菌?(不考)
将检验样品用1.25%的次氯酸钠(NaClO)表面灭菌3~4min后,用灭菌水洗涤2次,放在垫有3层灭菌湿滤纸的培养皿中,每皿10粒,在20~22℃下放置24h后,-20℃冷冻24h,转至25℃培养箱或培养架上培养,黑暗和紫外光照各12h交替,14d后观察种子上是否出现白色菌丝或霉状物。药剂处理过的种子需先洗去表面的种衣剂,再按照上述方法保湿培养。 分离培养性状
保湿培养发现疑似带病种子,表面消毒后置于MBA培养基上,20℃黑暗条件下培养5d以上,培养基表面生长出白色菌丝,菌丝生长速度慢,菌落小。
取MBA培养基上生长的培养物,置于PSA培养基上,20℃黑暗条件下培养4~5d,气生菌丝绒状,白色、粉色至淡青色,基物表面淡青色。有时产生蓝绿色菌丝团。 形态学特征
在显微镜下观查,菌丝体纤细,小型分生孢子着生于单出瓶状小梗上,假头状着生,通常生长茂盛,可变异,数量多,卵形至椭圆形,平直或弯曲,大小为(5~12μm)×(2.5~3.5μm)。大型分生孢子着生于分支的分生孢子梗上,薄壁,通常具有3~5个分隔,镰型,具钩状的顶端,在基部有小柄,大小:3个分隔(27~46μm)×(3~5μm);5个分隔(35~60μm)×(3~5μm)。厚垣孢子,间生或顶生,多单独生长,偶尔也可以对生或串生,球形,直径6~8μm。
十四、ISTA大麦种子中散黑穗病菌(Ustilago nuda)的检验方法 Version 1.1 2008-01-01(7-013) Version 1.2 2012-01-01(7-013a)
本方法可以针对处理(物理、化学或生物)过或未处理的种子。
1 胚芽法的检验样品:根据千粒重称取100~120g样品(2000~4000粒),设2个重复。 2 胚芽的分离与清洗
2.1 把检验样品放入1L.新配置的5%NaOH溶液中,20℃下放置24h。(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过低或者温度太低,胚芽将很难分离)
2.2 浸泡完成后,把全部样品倒入适宜容器中,用温水洗涤,从柔软果皮下分离出胚芽。 2.3用1mm孔径的筛网收集胚芽,用更大孔径的筛网收集胚乳和果种皮。 2.4 把胚芽转移到等量的甘油和水的混合液中,以进一步分开胚芽和果种皮。 2.5 在通风橱中,把胚芽移到装有50m1乳酸溶液(甘油:乳酸:水=1:1:1):的烧杯中,煮沸乳酸溶液,在沸点下清洗大约5min。
2.6 把胚芽转移到新鲜的甘油中检查。胚在甘油中浸泡1~2h可使盾片变得更透明,使检查更为容易。 3 检查
3.1 在16~25倍解剖镜下检查,每个重复检查1000个胚。在光线充足的底光源解剖镜下,可以见到散黑穗病菌具有特征性的金褐色菌丝体。
3.2 菌丝体约3μm宽、金褐色,不用染色也可观察到(图1)。病菌的侵染可能从只有几条短的菌丝到菌丝体占据整个盾片组织的完全侵染。除散黑穗病菌外,其他真菌偶尔也会感染盾片,但通常颜色更暗,十分清晰。如果细胞壁变色(褪色),它们可能与散黑穗病菌混淆,可用50倍或更高倍显微镜检查(图2)。
乳酸溶液(1:1:1):甘油、乳酸、水。加入等量的甘油(纯度90%,至少88%)、乳酸、水;所配制的最后溶液应该是清澈无色,放置时间长和阳光照晒会发黄。用棕色瓶保存,
10
避免见光。
十五、7-013b:ISTA利用脱壳和漂浮胚芽分离检验大麦种子中散黑穗病菌(Ustilago nuda)
2012年1月1日起生效
对处理(物理、化学、生物、种子包衣)种子未生效。 烘箱:能在75℃± 5℃下操作 硫酸:浓度25-37%(重量) 电动搅拌器:低速
氢氧化钠+氯化钠:10–15% NaOH溶液,其中每升溶液含110–175 g 盐。
黄铜筛:1mm孔径的筛网,更大孔径的筛网(约2.4mm)和更小孔径的细筛(<1mm) 最大样品120 g或1000个胚芽,种子可称重或数粒。 方法 脱壳
1. 将检验样品倒入玻璃烧杯中,加入25–37% H2SO4直至溶液淹没种子。 2. 75℃烘箱中50 min或者直到种子变为中等褐色。
3. 小心倒出H2SO4溶液后,往烧杯内加水漂洗种子,轻轻搅拌后倒水。重新加入水后用玻棒用力搅拌使麦壳分离,小心将壳和水一起倒除。如果麦壳依然存在,重新加水继续搅拌,或者使用电动搅拌机低速(最多3min)搅拌。重复操作直到所有麦壳去除干净。小心不要将籽粒(无壳种子)倒出。
4. 将滤过水的籽粒放入装有NaOH-NaCl溶液(1L 10~15%的NaOH溶液中含110~175g NaCl)的容器中。 5. 在22 ± 3 °C烘箱中过夜(大约15 h)。
6. 温和搅动溶液使胚芽从籽粒上脱落。将浮在液体表面的胚芽倒入另外的烧杯中。 7. 重复同样的过程,直到分开所有的胚芽。
8. 为了确保没有剩余的胚芽,将籽粒倒在搭配有细筛的粗筛的上。粗筛直径大约2.4mm,使胚芽过筛而无胚籽粒留在筛面上。细筛直径1mm,可使胚芽停留于筛面上,最后将筛面上的胚芽放入烧杯里。
9. 用一细眼筛去除胚芽上的NaOH-NaCl溶液并用流水冲洗胚芽大约10s。 10. 如果胚芽中混有大量的果种皮,加水后再去除漂浮的果种皮。 11. 去除胚芽中的多余水分后将胚芽置于烧杯中,加入乳酸浸泡。 12. 乳酸浸泡的胚芽于75 ± 5 °C烘箱过夜。
13. 用一细筛去除胚芽中的乳酸。酒精冲洗或95%酒精浸泡几分钟可使胚芽更透明。最后将胚芽浸泡于甘油-95%酒精( 1:3 )溶液或纯的甘油。 14. 按ISTA7-013a的方法在显微镜下检查胚芽。
第9章 种子病害的防治
一、种传病害的防治技术有植物检疫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技术防治。 二、种子处理是指用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杀死、汰除或抑制潜存于种子内外的病原物,以达到消除病原物隐患的目的。 三、物理防治法:是利用物理或机械的方法阻止或控制种传病害的发生为害。主要利用热力、冷冻、干燥、电磁波、超声波、核辐射、激光等手段抑制、钝化或杀死病原物,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还可用于处理土壤。 四、尼尔高将种传病原大体分六类:
1、病原完全依赖种子或几乎完全依赖种子传播;
11
2、病原存在于土壤或植物残体; 3、由介体传带病原为主
4、病原有性世代是十分有效的气传接种体;
5、病原高度依赖气候条件流行传播,并常常借少量种传病原体即能传播; 6、病原在寄主上常呈完全的系统侵染,通常无症状表现。
五、种子处理的基本原理:利用种子与病原物之间的形状、构造、比重、大小及活力不同,将种子与病原物分开或将病原物杀死。(表述有问题)常用方法:机械法、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
六、种子处理的优点有哪些?
(1) 种子处理的对象是处于休眠状态的种子,对药剂和热的抗性强。 (2) 病菌集中在种子上,种子处理容易将病原物消灭在为害之前。
(3) 种子处理在室内完成,条件容易控制。如田间施药,效果受风、雨、阳光等影响较大。 (4) 种子形态基本一致、体积小,利于机械化操作和大量处理,成本低。
七、种子药剂处理是指播种前或在种子加工过程中使用各种化学药剂对种子进行的处理。 八、种子药剂处理的主要作用:
(1) 杀死或抑制种子外部附着的病菌以及潜伏于种子内部的病菌; (2) 保护种子及幼芽免受土壤中病菌的侵害;
(3) 通过种子吸收药剂并输导给植株地上部分,保护地上部分免受某些病菌(如白粉病、锈病)的侵害。
此外,一些杀菌剂还有刺激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作用。 九、浸种处理不适用于亚麻等种皮有粘液的种子。
八、粉剂拌种时因粉剂基本上不能附着在表面光滑的种皮上,与其他种子相比,亚麻需要较大的剂量。
十、种衣剂是指由杀菌剂、杀虫剂、营养元素、生长调节剂、成膜剂、分散剂和助剂加工而成并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通透性的可直接包裹于种子表面的活性悬浮剂。 十一、如何利用栽培措施控制种传病害? 1. 选用抗病品种。 2. 使用无病种子。
3. 播种前进行种子药剂处理。 4. 作物轮作或休闲。
5. 种子田远离潜在的传染源。
6. 合理施肥和创造植物生长的良好环境。 7. 大田或种子田进行病害的药剂防治。 8. 人工拔除感病植株。
9. 避免有利于病害发生发展的大水漫灌或喷灌。 10.对昆虫传毒介体进行化学或生物防治。
十二、应用不同的处理方法种子杀菌剂在播种前、后的作用 液 剂 处理方法 播种前(初级)效应 播种后(次级)效应 吸附物质无效应或效应甚微 有些效应或效应颇大 浸泡处理:浸在效应几乎全在浸种期发溶液或悬浮液中 生,种子和病原菌在贮藏期间有所反应 浆状剂处理:粉剂加液剂,似汤状浆糊
通过扩散和蒸汽作用主要在处理和贮存期间产生效应 12
快速湿处理:浓缩通常为挥发性液体 粉 剂 蒸 汽 粉剂处理:种子与干粉剂掺合 药丸 熏蒸 热水处理 通过扩散和蒸汽作用主要在处理和贮存期间产生效应 除了易挥发物质的蒸汽作用外,几乎无效应 无 效应全部在处理时产生 效应仅在处理时产生 有些效应或效应颇大 效应几乎全在土壤湿度影响下产生 全部 无 无 杀菌剂种子处理的作用机理有(1)分布和覆盖;(2)附着作用;(3)扩散和蒸汽作用;(4)再吸收和反应;(5)播种后杀菌作用 一般病毒的致死温度比真菌、细菌高;
同种病原物,因菌态不同,致死温度有差异,一般地说,营养体<孢子<休眠体。(菌丝含水较高)
温汤浸种的温度和时间调节,原则上水温高,浸种时间宜缩短;水温低,浸种时间可延长些 温汤浸种时注意的问题
(1) 严格掌握浸种的水温和时间
降低水温或缩短浸种时间,灭菌效果下降,达不到灭菌的目的; 提高水温或延长浸种时间,虽能增强灭菌效果,但会造成种子发芽力降低或全部丧失发芽力。 (2) 浸种后的种子要及时冷却
冷水散热,否则等于延长浸种时间。 (3) 浸种后的种子要尽快晾干
防止浸种后种子发芽、受冻、霉烂。
药剂浸种:是把作物的种子和苗木等繁殖材料,浸在一定浓度的药液里,经一定时间后,使种子和苗木吸收和粘附药剂,再取出晾干,播种,从而消灭种子表面和内部的病菌。 粉剂拌种:用干燥的药剂与干燥的种子在播种前混合搅拌,使每粒种子表面都均匀地粘附一层药粉,形成药衣,以杀死种子表面或内部的病菌。
药剂闷种法:又叫半干法,指用一定量的含有效成分(或浓度)较高的药液浸湿种子,或喷洒在种子上,并充分把种子与药液拌匀,使两者接触,而后把处理过的种子堆放在一起,加上覆盖物,闷熏一定时间,充分发挥药剂的熏蒸作用以提高药效。最后摊开晾干。
种传病害田间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种传病害自身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性和了解种传病害防治技术的效果。
种传接种体的量可用的表示法有:
①受侵染的或被污染的种子百分率;
②病原的绝对量,如 a.一定种子量中菌核的重量;b.一定种子量中病原个体的数量;c. 单个种子上洗下的悬浮液中所含孢子数;
③侵染的严重程度,测定时要用标准程序,记载时要用一种统一规格。
④接种体的活力,如孢子的发芽力、病原的寿命等。 部分农作物种子种传病害 病名 稻瘟病 小麦散黑穗病 水稻白叶枯病
检测方法 保湿萌芽检验;分离培养检验;洗涤检验 分离培养检验;整胚检验;试植检验;化学染色检验;荧光检验 噬菌体检验;血清反应; 保湿萌芽检验;13
田间检验;细菌溢检验 稻曲病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1、病菌以落入田间的菌核和附着在种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
2、菌核于次年7-8月间开始抽生子座,上生子囊壳,其中产生大量子囊孢子,菌核产生的子囊孢子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
3、厚垣孢子在病粒内及健谷颖壳上,随时可萌发产生分生孢子且可维持6个月的发芽力。厚垣孢子在再侵染中起重要作用。
4、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都可借气流传播,侵染花器和幼颖。
5、稻曲病侵染时期以水稻孕穗至开花期为主,厚垣孢子萌发后能直接侵入水稻幼芽、幼根,引起系统发病。
6、病菌侵入谷粒有两种方式:(1)早期侵染,受害子房、花柱与柱头被孢子球所包裹。(2)后期侵染,孢子在内外颖间萌发,侵入颖果的表皮和果皮,蔓延到胚乳中,然后大量繁殖,产生大量菌丝并形成子座。
水稻干尖线虫侵染过程
水稻干尖线虫以成虫和幼虫潜伏在谷粒的颖壳和米粒之间越冬,带虫种子是病害的初侵染源。在浸种催芽时,种子内的线虫开始活动。播种后线虫多游离于水中及土壤内,大部分线虫死亡,少数线虫遇到幼芽、幼苗,即由芽鞘、叶鞘缝隙处侵入稻株内,也可由病苗传播到健苗上,虫体附于生长点或叶芽及新生嫩叶尖端的细胞外部,以吻针刺吸组织汁液,营细胞外寄生,致被害叶形成干尖。后随稻株的生长,逐渐向上部移动集中,在孕穗初期到幼穗形成初期,则侵入穗部,先在茸毛间大量集中,为害幼穗颖壳,最后侵入颖壳内部。 线虫侵入叶芽但不侵入叶的组织内部、侵入谷粒内但不进入子房及花丝等组织中。
3.小麦散黑穗病的侵染过程是什么?
在小麦开花时,小麦散黑穗病的冬孢子由风力传播,落到柱头上后萌发出菌丝,再侵入子房的胚内,并以休眠菌丝体潜伏于胚内。
小麦散黑穗病侵入胚的过程为:冬孢子借风力传播到健康的小花上,落到羽状柱头、花柱和子房壁上,经1天时间,孢子萌发生成担孢子或先菌丝,菌丝通过子房下部和珠心刷状末端表皮的任何部分,直接穿入子房壁。在2天内菌丝体即可进入表皮细胞层,继续穿入果皮的薄壁组织,并向着珠被伸展,大约经11天,菌丝体随着珠被的瓦解,就越过珠被进入珠心组织,大约再经过18天后即可穿入珠心到达胚部(时间大约3~4周)。在麦粒背面,病菌由种皮、珠心和糊粉层长到盾片(子叶),进而侵入胚芽生长点。当颖果成熟时菌丝体变成厚壁、膨肿的休眠菌丝体。
受病的种粒在外表上与健粒并无差异。播种后仍能正常萌发、生长,菌丝体随着小麦生长点向上扩展,侵入幼嫩茎节,第一节受到侵染后,就侵入幼苗的根颈节,随着节间的伸长,菌丝体还侵入穗部和其他分生组织,引起系统病害,最后形成散黑穗又产生冬孢子。
散黑穗病是花器侵染病害,一年只侵染一次。带菌种子是病害传播的唯一途径。病菌以菌丝潜伏在种子胚内,外表不显症。
当带菌种子萌发时,潜伏的菌丝也开始萌发,随小麦生长发育经生长点向上发展,侵入穗原基。孕穗时,菌丝体迅速发展,使麦穗变为黑粉。
14
厚垣孢子随风落在扬花期的健穗上,落在湿润的柱头上萌发产生先菌丝,先菌丝产生4个细胞分别生出丝状结合管,异性结合后形成双核侵染丝侵入子房,在珠被未硬化前进入胚珠,潜伏其中,种子成熟时,菌丝胞膜略加厚,在其中休眠,当年不表现症状,次年发病,并侵入第二年的种子潜伏,完成侵染循环。刚产生厚垣孢子24小时后即能萌发,温度范围5—35℃,最适20—25℃。厚垣孢子在田间仅能存活几周,没有越冬(或越夏)的可能性。小麦扬麦化期空气湿度大,常阴雨天利于孢子萌发侵入,形居病种子多,翌年发病重。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