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知识梳理
一、中国耕地资源
1.概念:耕地是由_________发育形成的、能够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并具备可供农作物生长、发育、成熟的自然环境。
2.耕地数量与空间分布
(1)我国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半湿润的_________,覆盖了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2) _______的耕地有利于耕种。坡度超过25°的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一般不宜发展为耕地。
3.耕地质量
(1)我国耕地总体质量______:我国耕地质量主要依据地貌、土壤、水文、气候、农田基本建设、_______等因素划分为优、高、中、低四个等级。从全国分布来看,东部、中部地区耕地质量总体较高,西部地区耕地质量总体较低。
(2)受水分、热量、地形等因素的制约,我国耕地质量总体______。
[温馨提示] 耕地资源既包括已开发利用的耕地,还包括尚未开发利用的宜耕荒地。 二、中国耕地的开发利用现状
1.人均耕地少:我国耕地总量多,人均______。
2.分布不均衡:我国土地面积辽阔的西部地区耕地资源相对______,质量也较低。 3.耕地后备资源有限: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主要是可开垦______、可开垦______、可开垦内陆滩涂和可开垦裸地。
4.耕地质量下降
(1)耕地的利用方式不当,长期高强度、超负荷的利用,导致耕地______含量降低、肥力下降,土壤大面积退化。
(2)部分地区由于种粮收入少、耕作条件差等原因造成______。
(3)生态环境恶劣地区对耕地的破坏导致了____________、土壤盐渍化等问题。 三、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1.粮食安全的内涵:是指保证人们随时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粮食安全不仅包括______平衡,还包括空间结构平衡、______平衡以及数量和
质量的统一。
2.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______”二十字基本方针。
3.总体目标
(1)严守______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46亿亩以上。
(2)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
(3)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
(4)立足国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谷物______、口粮绝对安全。
(5)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______。 4.措施 (1)坚守耕地数量
①制定____________总体规划。 ②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 ③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 ④拓展补充耕地途径。 (2)提升耕地质量
①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②修编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 ③实施______整体建设。 (3)完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 ①发挥粮食主产区优势。
②完善价格稳定机制,保障农民种粮基本收益。 ③建设__________为农服务体系。
④挖掘品种、技术、减灾等方面的稳产增产潜力。 (4)推进粮食安全保障 ①提高国内安全保障能力。
②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 ③保障粮食流通安全。
互动课堂·提素能
探究点(一) 中国耕地的开发利用现状
从生活中学
一、地理情境激趣
2020年5月13日,农业农村部发布《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将全国20.23亿亩耕地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平均等级为4.76等,较2014年提升了0.35个等级。《公报》显示,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6.32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1.24%;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9.47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6.81%;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4.44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95%。其中粤、湘、鄂三省占优等地总面积的90.6%;粤、湘、桂、川、鄂、赣、浙、苏、皖、冀、豫、鲁等省区,占高等地总面积的89.4%;黑、吉、辽、冀、鲁、皖、云、贵、川、新等省区,占中等地总面积的73.9%;内蒙古、甘、陕、晋、冀、黑、贵等省区,占低等地总面积的89.3%。下图分别为近年来我国耕地减少因素构成图(图甲)和我国部分地区耕地等级结构图(图乙)。
二、核心素养培优
1.据材料推断,我国耕地质量等级评定的参考因素有哪些。(综合思维)
2.据材料指出我国耕地质量最优的地区,并说明黄土高原区与该地比较,耕地质量较差的原因。(区域认知)
3.材料反映出四川盆地区和云贵高原区的耕地面积较小,分析其主要的自然原因。(区域认知)
4.长江中下游区虽然耕地质量好,但是近几年耕地减少显著,原因可能有哪些?(综合思维)
在探究中悟
1.中国耕地的开发利用现状
特征 表现 人均耕地面积仅0.1公顷,为世界平均值的人均 耕地少 45% 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各类建设用地的扩展,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分布 不均衡 耕地后 片的耕地后备资源减少明显;耕地后备资源备资源 大多零散破碎;耕地后备资源利用受生态环有限 境制约大 耕地的利用方式不当,长期高强度、超负荷的利用,导致耕地有机质含量降低、肥力下耕地质 量下降 降,土壤大面积退化;部分地区由于种粮收入少、耕作条件差等原因造成弃耕;生态环境恶劣地区对耕地的破坏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等问题
2.中国耕地资源面积减少的原因
我国土地面积辽阔的西部地区耕地资源相对匮乏,质量也较低;其他几个地区则相反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集中连
原因 自然 表现 自然灾害造成耕地减少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等造成耕地损毁 原因 人口数量增大 人均耕地减少 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三废”造土壤污染 成土壤污染,使我国耕地的质量和数量呈下降趋势 包括水土流失、荒漠化、次生盐土地退化 碱化、沼泽化等 城市、能源、交通、水利、工矿人为 原因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生态退耕 等措施的实施 浪费现象严重 闲置撂荒、占而不用 生产条件较差的耕地转变为草场,发展畜牧业;山地丘陵区耕农业结构调整 地转变为果林用地;地势低洼区耕地转变为鱼塘 到实践中用
全国耕地按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读图,完成1~2题。
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 建设用地均不断增加
1.黄淮海区耕地质量为一至三等的耕地主要分布在该区的( ) A.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 C.滨海地区
B.山东丘陵地区 D.冀、鲁、豫低洼平原
2.下列关于该区耕地质量等级为七至十等的耕地的特点,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土层浅薄,土壤养分不足
B.盐碱地广布,改良成本高 C.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D.土壤质地黏重,生产能力低下
下面是我国分区耕地年均变化面积和变化比例统计图(正值增加,负值减少)。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我国耕地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耕地变化比例最大的是中部地区 B.耕地面积变化最大的是西部地区
C.东部耕地减少速度加快,西部耕地增加速度减缓 D.耕地增加的重心由东向西移动
4.下列关于我国耕地变化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东部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化和城镇化 B.西部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林还牧 C.中部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开发宜农荒地
D.东部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粮食作物减少,蔬菜、花卉面积增加
读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完成5~6题。
5.该区域后备土地资源所占比重是( )
A.19% C.21%
B.20% D.22%
6.该区域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途径是( ) A.改良土壤,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B.退耕还牧,发展乳畜业 C.退耕还林,发展立体农业 D.建立大型农场,种植橡胶等作物
探究点(二)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从生活中学
一、地理情境激趣
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粮食安全正面临严重冲击。在此背景下,如何保证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价格,促进粮食贸易,成为了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嘉宾们热议的话题。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在发言时表示,粮食安全的实质是分配不平等问题。与会嘉宾们认为,保障粮食安全是对人类基本生存权的尊重。需要完善相关机制,强化全球粮食治理。同时消除贸易壁垒,加强国际合作。下表为我国中长期粮食消费预测表。
粮食总消费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人口/亿人 量/亿千克 14.42 15.47 16.00 6 056 6 838 7 360 费量/千克 420 442 460 人均粮食消 二、核心素养培优
1.根据材料分析我国粮食消费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综合思维)
2.黄淮海平原城市数量较多,在城镇化过程中耕地数量显著减少。针对这种现象,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粮食安全不容忽视,应采取什么措施保障粮食安全?(地理实践力)
在探究中悟
1.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措施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进一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坚守耕 策,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地数量 下降 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等项目实施提升耕地质量 范围;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合理轮作和间保 障 粮 食 数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量 提高粮 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 食产量 重点推广地理信息技术 完善粮食储备体制机制 其他 政策 控制人口数量,倡导适度消费 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适度进口,保障粮食安全 减少工业、生活污染耕地土壤;减少耕地的化肥农药提升耕 保 地质量 障 粮 食 提升种 质 粮质量 量 积;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等智慧农业生产方式,减少病虫害影响;加强综合治理,改善环境安全 2.我国维护粮食安全的其他途径
色安全标准化种植技术;提高优质粮食品种种植面力,改变耕作制度 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业灌溉;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粮食种植技术和质量安全意识,推广绿残留;增施有机肥、换土、深翻等手段,改良土壤肥 作套种,减少农业耕作对土壤层的破坏 提高 调动和保护好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主产区政府土地 抓粮积极性,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 利用率
在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基础上,我国还通过跨区域调剂、国际贸易和粮食储备等手段对粮食安全进行调节。 途径 作用 表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维持着“南粮北运”的格局,从有余粮的南方调拨大米到北方,主要用解决粮食生粮食的跨区域调剂 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于保障北方缺粮地区居民的食用粮需求 从1985年起,我国粮食供需的空间调配演变为“北粮南运”,从北方余粮区流向南方缺粮区的粮食以玉米为主,主要是适应畜牧业发展对饲料用粮的需求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以净出口谷物为主,主要通过进口小麦解决我国食用粮总量不足与充分利用国是我国保障际粮食(包粮食安全的括谷物和大重要辅助手豆)市 段之一 场 持续增加,其中进口大豆约占进口粮食总量的60%,占大豆消费总量的80%以上 具有救荒、调节国内外建立 粮食市场秩粮食 序和应对突储备 发事件等功能 度 统购统销政策和国家粮食储备制 21世纪以来,我国粮食净进口量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进出口大体平衡 受制于他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国大豆和以大豆为原材料的产品结构性短缺的问题 资源,但过度依赖进口会导致我进口大豆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自然我国粮食净调出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安徽等省区,然而这些省区都易受农业气象灾害影响,如果同时或大部分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将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安全风险
到实践中用
下图为1980年与2018年我国四省区粮食产量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各省区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正确的是( ) A.黑龙江省热量充足,农业技术不断提高 B.内蒙古自治区人口稠密,粮食市场需求不断增大 C.浙江省土地沙化严重,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下降 D.广东省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2.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大规模开发滩涂和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B.全部采取轮作休耕制度,提高耕地质量 C.发挥科技优势,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D.依赖国际市场,拓宽渠道,增加粮食进口
我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已总体完成,全国落实保护面积15.50亿亩,其中水田和水浇地面积占划定面积的48%,坡度15°以下占划定面积的88%,城市周边划定9 740万亩,通过优先确定永久基本农田布局,把城市周边围住,把公路沿线包住。据此完成3~5题。
3.全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主要目的是( ) A.摸清耕地分布家底 B.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C.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D.统筹我国城乡规划 4.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有利于( ) A.保证城市农副产品供应 B.限制农业人口迁入城市 C.限制城市用地无序扩张 D.促进都市农业健康发展
5.我国永久基本农田面积最大的区域可能位于( )
A.南方地区 B.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参考答案】 互动课堂·提素能
探究点(一) 中国耕地的开发利用现状
从生活中学
1.提示: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自然因素状况;农田基本建设;作物产量。 2.提示:长江中下游区。与长江中下游区相比,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会使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黄土高原区降水少,气候较干旱,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土地产出水平低,故耕地质量较差。
3.提示:四川盆地四面皆山,平地面积较小;云贵高原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多峰林、峰丛等喀斯特地貌。两地平原比重较小,故耕地面积较小。
4.提示:随着人口增加,住房用地增加;随着经济发展,工业、交通用地增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土地退化;大量的土地撂荒;退耕还湖;农业结构调整,如大城市周边由粮食种植业转变为乳畜业。
到实践中用
解析:1.A 2.D 第1题,燕山、太行山的山麓地带为山前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地势较为平坦,耕地质量高;山东丘陵地区地势起伏相对较大,水土流失较严重,土层较为浅薄;滨海地区和冀、鲁、豫低洼平原地区土壤盐碱化较为严重,耕地质量均较低。第2题,该区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降水相对偏少,土壤不黏重。
解析:3.D 4.A 第3题,我国耕地整体上看是东部在减少,西部在增加,耕地增加的重心在西移。耕地变化比例最大的是东部地区,面积变化最大的也是东部地区;东部耕地减少的速度在减缓,西部耕地增加的速度在加快。第4题,东部地区耕地面积减少,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化和城镇化对耕地的占用;西部耕地在增加,主要原因应该是开垦,而不是退耕还林还牧;中部地区耕地面积在减少,开发宜农荒地会使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粮食作物、蔬菜和花卉面积变化不影响耕地面积变化。
解析:5.A 6.C 第5题,由土地利用结构图中未利用地的比例,减去土地资源构成图中的不适宜地的比例可得出答案。第6题,结合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的自然特点可知,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途径是退耕还林,发展立体农业,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C项正确;由图可以看出,该区宜农的土地较少,不适合扩大粮食种植面积,A项错误;该地区宜牧草地较少,不适合退耕还牧,B项错误;该地区气候不适合种植橡胶,D项错误。
探究点(二)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从生活中学
1.提示:趋势:粮食总消费量和人均粮食消费量都上升。
原因:人口增加,粮食总消费量上升;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食物结构改善,人均粮食消费量上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部分畜牧业、工业(如粮油)加工、燃料乙醇、酿酒等发展,对粮食的需求增多。
2.提示:坚守耕地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耕地数量;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改造黄淮海中低产田,积极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复垦指数。
3.提示:保护耕地;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做好粮食储备工作;拓展粮食多元化进口渠道等。
到实践中用
解析:1.D 2.C 第1题,黑龙江省纬度较高,热量并不充足;内蒙古自治区面积较大,人口稀疏;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湿润,土地沙化并不严重;广东省粮食产量降低,主要是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人口增长,对农副产品(肉、蛋、奶、蔬菜等)需求量增大,许多农民不再种植粮食,而是选择产值更高的农作物种植。第2题,大规模开发滩涂和湿地,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全部采取轮作休耕制度违背了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科技能够扩大粮食种植范围、提高粮食品质及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依赖国际市场不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解析:3.B 4.C 5.B 第3题,摸清耕地资源分布可通过科技方法测算,统筹我国城乡规划等无需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我国人口众多,保护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全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可便于国家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但这不是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主要目的。第4题,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主要发展种植业,不能保证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农业人口迁入城市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不受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限制。城市周边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有利于限制城市用地无序扩张。永久基本农田分布在郊区或乡村,与都市农业健康发展无关。第5题,我国永久基本农田面积最大的区域应在我国东部平原区,南方地区以丘陵山地为主,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大;北方地区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等,均为我国重要平原农田区,所以北方地区的永久基本农田面积最大。西北地区位于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少,以草原荒漠为主,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小。青藏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不适合大面积发展农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