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关于诚信的经典故事
宋濂⼩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次,他借到⼀本书,越读越爱不释⼿,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滴⽔成冰。他母亲说:“孩⼦,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家⼜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问题,也是尊重别⼈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失信于⼈,怎么可能得到别⼈的尊重。”
⼜⼀次,宋濂要去远⽅向⼀位知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雪。当宋濂挑起⾏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怎能出远门呀?再说,⽼师那⾥早已⼤雪封⼭了。你这⼀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天不出发就会误了拜师的⽇⼦,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师不尊重啊。风雪再⼤,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师家⾥时,⽼师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2.古代关于诚信的经典故事 魏⽂侯的诚信故事
战国时候魏国第⼀个国君叫魏⽂侯,由于他处处诚信待⼈,不论当官的,还是普通百姓,都敬重他,所以魏国迅速强⼤起来。有⼀次,他和管理⼭林的⼈约好第⼆天下午⼀定去⼭林打猎练兵。
到了次⽇,下朝后举⾏了宴会,魏⽂侯准备宴会⼀结束就去打猎练兵,可谁知宴会结束后,天忽然下起了瓢泼⼤⾬,⾬不见停反⽽越下越⼤了,魏⽂侯起⾝对众⼤⾂说:“对不起,我要告辞了,赶快准备车马,我要到效外去打猎练兵,那⾥已经有⼈在等到我了!”
众⾂⼀见国君要冒⾬出门,都有上前去劝阻。这个说:“天下这么⼤的⾬,怎能出门呢?”那个说:“去了也⽆法打猎练兵。”魏⽂侯看看天⾊说:“打猎练兵是不成了,可是也得告诉那位管理⼭林的⼈哪。”众⾂中有⼀个⾃告奋勇的⼈说:“那好,我马上去。”
魏⽂侯把⼿⼀摆,说:“慢,要告诉也得我⾃⼰去。”那个⼈眨着眼睛仿佛没有听懂似的,魏⽂侯说:“昨天是我亲⾃跟⼈家约定的,如今失约,我要亲⾃向⼈家道歉才⾏。”说完⼤步跨出门外,顶着⼤⾬到管林⼈的住处去了。
众⼤⾂在背后都说魏⽂侯太傻,随便叫⼀个随从去就可以了,何必⾃⼰亲⾃去呢?我觉得魏⽂侯⼀点也不傻,正因为他处处诚信待⼈,他才博得了⾂民的信赖,国家才得以强盛,⼀个古代君王做事都如此诚实守信,⽽在我们当今社会却有⼀些⼈做事不负责任,违背职业道德。3.古代关于诚信的经典故事 晏殊诚实守信
古往今来,凡是品德⾼尚的⼈,都是诚实守信的。
北宋时期的⽂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是毅然参加了考试。事情⼗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位名 师的指点。这样,他不费⼒⽓就从千多名考⽣中脱颖⽽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但晏殊并没有因此⽽洋洋⾃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当堂考他。皇帝与⼤⾂们商议后出了⼀道难度更⼤的题⽬,让晏殊当堂作⽂。结果,他的⽂章⼜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晏殊当官后,每⽇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闭门读书。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分⾼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下的官员。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钱,才不去参加。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皇帝⼜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才,过了⼏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的故事说明,⼀个⼈为⼈的诚实,表⾥如⼀,不弄虚作假,对于取得别⼈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
4.古代关于诚信的经典故事
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他三岁的时候⽗亲就去世了,母亲⼀个⼈难以维持家⾥的⽣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没了⽗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
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户⼈家,家⾥很富裕。由于家⾥上学的孩⼦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办了个⾃家学堂,当时叫私塾。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都在⾃家的学堂⾥上学。
外公是个很严厉的⽼⼈,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私塾开学的时候,就⽴下规矩,谁要是⽆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xx⼤板。
有⼀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个表兄躲在⼀个已经废弃的⼩屋⼦⾥下棋。⼀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家都忘记做教师上午留的作业。
第⼆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个孙⼦叫到书房⾥,狠狠地训斥了⼀顿。然后按照规矩,每⼈重打xx⼤板。 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平时⼜很乖巧,再加上没有⽗亲,不忍⼼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事?”
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哥哥们都很爱护他。看到⼩皇甫绩没有被罚,⼼⾥都很⾼兴。可是,⼩皇甫绩⼼⾥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疼我。可是我⾃⼰不能放纵⾃⼰,应该也按照私垫的规矩,被重打xx⼤板。
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xx⼤板。表兄们⼀听,都扑哧⼀声笑了出来。皇甫绩⼀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愿受罚,不然的话就不遵守诺⾔。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的规矩,诚⼼改过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xx⼤板。
后来皇甫绩在朝廷⾥做了⼤官,但是这种从⼩养成的信守诺⾔、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武百官中享有很⾼的声望。
5.古代关于诚信的经典故事 郭汲不失信于孩⼦
郭汲是东汉⼈,官⾄⼤司空、太中⼤夫,他为官清廉,信义为先,⼀⼼为百姓谋福祉。做并州太守时,他勤政爱民,常常微服私访,解决民⽣疾苦,有功于民,所以百姓⼀向感念他的恩义,敬仰他的为⼈。郭汲每经过⼀县⼀乡,⽼⽼少少都夹道欢迎。
⼀次,郭汲到各地州县巡查吏治情景,带着⼏名随从骑马赶往西河郡美稷县。还没有进城,就看到有⼏百⼉童,各⾃骑着⽵马,在道旁拜迎。郭汲问道:“孩⼦们为什么知我远来?”孩⼦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分⾼兴,所以前来欢迎。”郭汲闻⾔赶忙下马,辞让致谢,在众多⼩孩的簇拥之下进了县城。
郭汲在美稷县衙,详细阅读了近年所积案卷,⼜查访民情,慰问贫苦,所⾄之处,百姓欢欣,多有馈赠礼物者,他却⼀律不收。事办完了,准备要到下⼀县考察。刚到城门⼝,没想到众孩童骑着⽵马⼜来相送,⼀向送到了城郊外,并且问他:“使君哪⼀天回到再经过,到时还要来迎送。”郭汲叫别驾从事计算了⽇程后,告诉了孩⼦们。
由于郭汲在下⼀个县巡视的⼗分顺利,⽐原定⽇期提早⼀天回到。他为了不失信于孩⼦们,于是就在野外的亭中露宿了⼀夜,直等到第⼆天才⼊城……
郭汲以太守之尊,与骑⽵马的⼩孩⼦在道边野外说的话,都不肯失信,更何况对于重⼤的事情呢!正是这份⾔⽽有信的品德,所以⽽使他最终能够成就伟⼤的功业。光武帝称赞他的德⾏说“信之⾄矣”。后世更以“郭汲待期”做为重约守信之典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