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化学教学设计

来源:意榕旅游网
教学设计 课题:分子和原子 教学对象:九年级 单位: 河津市人民中学 课时: 1 提供者:魏耀宗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对于微观粒子并不能系统掌握。从本课题开始,让学生的宏观理念过渡到微观世界。首先理解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有,然后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进而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使学生系统理解微观世界。 、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理解分子式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时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能使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使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进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禁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对于微观理论,虽然学生在物理课中理解了一些,但微观世界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学生形成不了表象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解释学生已有的现象,把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完成学生微观理论的形成。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身边实例的分析,使学生由感性理解逐步过渡到理性理解,从客观现象透析出微观变化,从现象到本质,使学生初步理解变化的微观实质。通过对客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升学生抽象思维水平,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意识。因为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情景激发方法教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分子、原子是客观存有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理解微观粒子的特征。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想、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水平。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湿衣服为什么会变干? 2、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棉花变红。 【追问】是氨水使酚酞变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板书】物质都是有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有的。向学生展示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进一步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有。 活动与探究二:粒子的特征 【问题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设计意图 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素材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来。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情节,提取富于思考产生探究欲望。 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活动 通过有趣的实边听、边看、边质疑。得出验和问题思考、讨论结论:氨水、酚酞等物质中有激发思维,由形象思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子,这些粒子能运动。微观粒培养良好的微观想子聚集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 象水平和抽象思维水平 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 思考:物质为什么会自己移动? 使用新知识,解析常见的生活现象。 采用生动的比喻,使学生通过想象、类比等方式,理解化学本质。能信服【板书】分子的特性 1. 1、分子等粒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讨论】湿衣服为什么会变干? 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 【板书】2、分子等粒子总在持续地运动着。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粒子的观点解释吗?投影实验内容: 一杯水+一块糖=? 100mL水+100mL酒精=200mL液体,准确吗? 【板书】3、分子等粒子间有间隔。 【问题思考】水的三态变化能够用分子的哪些特性来解释? 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可分 【提出问题】a水蒸发与水电解是否一样?为什么? b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的? 【巩固提升】 用图表述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能够得到水,其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粒子变化情况。 反复利用几种物质——氢气,氧气、水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各种变化,刺激学生思维,使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理解得到深化和升华。 【板书】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七、教学评价设计 地承认微观粒子的客观存有,使“分子存有,并持续运动”的抽象、枯燥的化学知识易于理解。通过实验与研究,理解物质都是有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持续运动。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在教师引导下分析。 第一种情形:物质没变,分子本身没变。 第二种情形:物质变了,分子本身也变了。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和领悟物质变化过程中粒子的变化。 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比照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理解、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并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 本节课的内容虽然很抽象,但却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现象能联系起来。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对所学内容展开讨论,然后由学生回答,教师依据题目的难易水准和学生的学习水准给他们打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八、板书设计 分子和原子 1、物质的微粒性 2、分子的特性 (1)分子等粒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分子等粒子总在持续地运动着 (3)分子等粒子间有间隔 3、分子可分 分子式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