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专题 二十四节气选择题练习题详解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专题

二十四节气选择题练习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2016 年 11 月 30 日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 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读图,回答 1~2 题。

1.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为 360°,以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 0°,则立春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 A.45°

B.105° C.195° D.315°

2.我国劳动人民根据二十四节气总结出了很多谚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B. 清明竹笋出,谷雨笋出齐 D. 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

C. 寒露早,白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答案】1D

2.C

【解析】1. 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为 360°,全年为 24 个节气,每个节气地球绕行约 15°。春分日地球在黄道上的 位置为 0°,按照地球公转方向,则立春日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为 315。

2. C 选项谚语正确的表述应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

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大约为15 天。读图

回答 3~4 题。

3.二十四节气在公转轨道上都间隔 15°,但间隔时间不一定相同,下面节气间隔时间最大的是( A.小寒

B.冬至

C.白露

)

D.小暑

)

4.关于“清明时节雨纷纷”,说法错误的是( A.容易出现在长江流域和江淮地区

B.北方残余的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相遇形成的锋面雨

C.清明时期,因暖湿气流还没有达到强盛期,多以连续性降水为主 D.形成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向北移动有关,此时其位置到达最北 【答案】3.D

4. D

【解析】3. 小暑在 7 月初在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慢,故间隔时间长。

4. “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形成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北进西伸有关,但其位置还没有到达最北。

微信中的创意中国二十四节气表情包,用时尚现代的传播方式,向世界推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图1 为小

暑和大暑的表情符号。读图 1, 回答第 5~6 题。

5.图中两节气期间

A.长江中下游平原进入雨季

B.浙闽丘陵茶树萌发 D.地球公转速度渐慢

C.赤道正午太阳高度变大

6.下列描写的是图中节气期间景色的是

A.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B.一载农耕今播种,簑衣斗笠雨浓浓。 D.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C.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答案】5. C

6. D

【解析】

5. 根据中国 24 节气的排列顺序和时间间隔判断,小暑和大暑为夏至日之后的连续两个节气,每 15 天一个节气,

夏至日为 6 月 22 日前后,则小暑的日期为 7 月 7 日前后,大暑的日期为 7 月 23 日前后。长江中下游平原一般 6

月中旬至 7 月上旬为梅雨季节,图中两节气期间,梅雨基本结束,A 错误。浙闽丘陵茶树萌发时期应出现在春季,

而图中两节气期间为盛夏,B 错误。图中两节期间,直射点向赤道移动,因此赤道正午太阳高度变大, 正确。小 C

暑的日期为 7 月 7 日前后,地球大致刚过公转轨道上的远日点,公转速度慢,时间向后推移,地球逐渐远离远日 点,地球公转速度应渐快,D 错误。故选 C。

6.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描述的是春天情境,与小暑和大暑的夏季景观不同,排除 A。一载农耕今

播种,簑衣斗笠雨浓浓,描述的是谷雨时节的境像,排除 B。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描述的是寒露时节的情境,

排除 C。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描写的是夏日忙碌的情境,与小暑和大暑表示的时期相似,选项D 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睛】地球绕日运转的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地球中心连续两次经过轨道上的近日点(或远日点)的时

间间隔,这就是近点年,是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周期,约为

365.25964 日。而我们使用的阳历采用的回归年为

365.242193 日,两者不同导致每年地球位于远日点的时间有差别,目前地球位于远日点日期约为7 月 4 日~5 日左 右。

微信中的魅力中国二十四节气表情包,用时尚现代的传播方式,向世界推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图 1 为立

春和雨水的表情符号。读图,回答下题。

7.图中两节气期间(

B. 浙闽丘陵茶树萌发 D. 地球公转速度渐快

A. 华北平原进入雨季

C. 赤道太阳高度变小

【答案】7. B

【解析】7. 根据地球的运动规律可知,立春的时间在 2 月 4 日前后,雨水的时间是在 2 月 19 日前后。华北地区的

雨季是在 78 月份,华北地区还没有进入雨季,故 A 错误;这两个节气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逐渐向北移动,

赤道上的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故 C 错误;地球正逐渐向远日点(7 月初)移动,地球公转的速度逐渐变慢,故 D

错误;此时段是我国的春季的开始,我国的浙闽丘陵地区茶树开始萌芽,所以选 B 选项。

2016 年 11 月 30 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

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综合了天文、气象等知识,反映了我国古代发达的农 业文明。左图实线所示为晨昏线上地方时为 12 时的 P 点,某时间段内的纬度位移,右图为“二十四节气地球在公

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读图文资料,完成 8~9 题。

8.“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是民间描述寒露时节农事活动的谚语。在下列地区中,该谚语描述的农事活动场景最

可能出现在

A. 渭河平原

B. 柴达木盆地 C. 藏南谷地 D. 珠江三角洲

9.关于图示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 P 点由 b 移向 c 期间,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B. P 点由 b 移向 c 期间,大庆太阳从东北方升起

C. P 点位于①位置时,大庆的节气最可能是寒露

D. P 点位于①位置时,大庆的昼长夜短,且昼在逐渐变长

【答案】8. A

9. C

【解析】1. 谚语说明该地区既种植小麦,又种植棉花。选项中渭河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且为平原地形,适宜种 植小麦和棉花;柴达木盆地和藏南谷地均位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热量不足,不适宜种植小麦和棉花;珠江三

角洲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和基塘农业。所以答案选 A 选项。

错;2. P 点由 b 移向 c 期间,时间时从冬至到春分,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 P 点由 b 移向 c 期间,大庆太 A

阳从东南方升起,B 错; P 点位于①位置时,大庆的节气刚过秋分,最可能是寒露,C 对; P 点位于①位置时, 大庆的昼短夜长,且昼在逐渐变短。所以选 C 选项。

入春后,地面净辐射(地面吸收与射出辐射的差额)为正值,地面温度升高,一定深度内能量从地面向地下传递;

入秋后,地面净辐射为负值,地面温度下降,能量从地下向地面传递,不同季节地温(地面以下不同深度土壤温

度的统称)随深度变化情况不同。

10.读如图“我国二十四节气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回答:不同节气我国不同地区地理事物

A.清明过后,东北地区日照时间变短

B.立秋,到华北地区观赏红叶最佳 D.大寒,西北地区年内人影最长

C.立冬,南部沿海地区仍处在夏季

10.C

析:清明是 4 月 5 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半球,东北地区日照时间变长,A 错;立秋是 8 月 7 日前后,华北依然处

在夏季,并不能观赏到红叶,B 错;立冬是 11 月初,南部沿海纬度低太阳高度较大,气温依然较高仍处在夏季,

C 正确;大寒是在 1 月,太阳直射南半球,西北地区年内人影较长,但不是最长,D 错。选 C 正确。

下图为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北半球)。读图,回答 11~12 题

11.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的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甲

12.北半球某地点在下列两个节气时昼长相加最接近 24 小时的是( ) A.小满和大暑

B.处暑和霜降 12. B

C.小雪和大寒 D.立春和惊蛰

【答案】11. C

【解析】11.结合二分二至日判断,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 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地球公转方向是逆时针,可以判断甲是夏至、乙是秋分、丙是冬至、丁

是春分,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的是丙→丁,C 对。A、B、D 错。

12.北半球某地点在两个节气时昼长相加最接近 24 小时,两节气应关于二分日对称分布。结合图判断,小满和大

暑昼长都大于 12 小时,A 错。处暑和霜降关于秋分对称,B 对。小雪和大寒、立春和惊蛰时,昼长都小于 12 小时,

C、D 错。

【考点定位】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昼长与二十四节气关系。

【名师点睛】了解二十四节气名称、顺序,判断各节气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夏半年时,昼长大于夜长,

两节气相加最接近 24 小时,选取的两个节气要关于二分日两个节气对称。根据各节气及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判

断移动方向。

2019 年 9 月 8 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白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进入白露后晚上会有一丝凉意。下图

为某区域该日某时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回答 13~14 小题。

13. 露从今夜白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A.北京

B.东京 C.西安 D.郑州

14、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冬季风增强,冷空气分批南下,带来多次降温

B.由于天气晴好,夜晚地面辐射增强,一夜冷过一夜

C. 极地高压不断增强,冷空气活动频繁,降温显著

D.此季节多气旋活动,多降水天气,使气温不断降低

【答案】13. C

14. A

【解析】 13. “露”主要发生在昼夜温差大,晴朗的天气,夜里大气逆辐射弱,热量散失快,早晨空气中的水汽遇 冷凝结成露;图中西安地处高压脊控制下,是晴天,昼夜温差大,易形成露;北京在低压槽附近,有降水,不易

形成露;郑州处在锋前暖气团控制,昼夜温差小,不易形在露;东京临海,受海洋热力作用影响大,昼夜温差小,

不易成露。选 C 正确。

14. 9 月 7 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白露,“白露”过后天气逐渐转冷,北半球渐渐进入秋季的节气,太阳直射点不断

南移,北半球中高纬度获得太阳辐射不断减少,亚欧大陆中心地区冷高压逐步形成,冬季风增强,冷空气分批南

下,带来多次降温,即“一夜凉一夜”。选 A 正确。

用于指导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在民间流传至今,2016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遗产名录。读

二十四节气图完成 15~18 题。

15.北京周边地区,冬小麦全生长期一般在 265 天左右。根据节气图,当地小麦播种与收割时节大致接近于

A. 立秋 夏至

B. 立秋 小满 C. 秋分 芒种 D. 秋分 立夏

16. 某地 6 月 7 日左右开始收割小麦,日落时间与这一天最接近的节气是 A. 夏至

B. 大雪 C. 小暑 D. 小满

17.与诗句“霜降水泽枯,岁晚木叶落”中所描述的时间日出方位相同的是 A.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B.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D.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C. 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

18. 下列诗句与小寒节气相吻合的诗句是

A. 律回岁晚冰霜少,卷到人间草木知

B.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D. 千杯浊酒吟风月,梅影疏香入栅栏

18. D

C.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答案】15.C

16. C

17.A

【解析】15. 北京属于暖温带地区,小麦一般秋季播种,初夏收割,芒种是一年中收割小麦最忙的季节,再向前推 265 天左右是秋分,当地小麦播种与收割时节接近于秋分、芒种,选 C 选项。

16. 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最北,6 月 7 日距离夏至有 15 天接近小暑节气。选 C 正确。

17. 与霜降时间日出方位相同的是以冬至为对称的节气,此节气为雨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选A

选项。

18. 由图可知,冬至过后是小寒,气候寒冷,但只有梅花开在冬季; 律回岁晚冰霜少,卷到人间草木知”是写春 “

季;“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写夏季;“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写秋季;“千杯浊酒吟

风月,梅影疏香入栅栏”写冬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