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陶渊明的内心世界《归园田居·其一》备课札记

来源:意榕旅游网
陶渊明的内心世界《归园田居·其一》备课札记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第二年写成的组诗的第一首。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弃官归居田园的原因,描写了诗人归居田园之后的村居生活,表达了诗人重返自然后的愉快心情。作为一种常规的解读,这些内容自然需要涉猎。但是,要想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更深更广的领域,以上的解读还不够,还必须引导学生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观照和审视陶渊明,进而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 一、批判与抗争的声音

诗歌的前四句,诗人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不“适俗韵”而“爱丘山”。这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和与世不合的性格。我们都知道,陶渊明是一个“少有高趣”且熟读儒家经典的知识分子,改变世俗与澄清天下一直是他不灭的理想。这些,从四十一岁归居园田到六十二岁辞世,他未曾有一日忘记过。“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都是明证。鲁迅曾经提醒人们要注意陶渊明冲淡平和背后的刚猛雄放。这其实就是要我们理解诗人少年时的抱负一日也不曾淡忘的情怀。 由此看来,”误入尘网中”一句其实不只是简单的叙述,“误”字中还饱含了诗人无尽的愤激之情——对丑恶世道,尤其是对丑恶官场的深切批判。接下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诗人

用两个比喻句集中描写了做官时的心情,再一次表达了对污浊昏朽现实的强烈不满。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我们不能对诗人提出过高的要求。陶渊明若能不同流合污已经算是难能可贵了,何况他还选择了“守拙归园田”这条彻底放逐的路。很显然,这种远离实际上就是一种不合作,就是对丑陋现实的一种抗争。 二、倾诉与构建的心曲

回到诗歌文本,开篇出现的冲突在“归园田”里已经得到解决。接下来,“方宅十余亩”八句,诗人以欣欣之笔,为我们描述了所居之所一带的风光。诗中描写的一切,都是极为平常的:十余亩土地,八九间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我们都知道,尽管陶渊明遵从“先师有遗命,忧道不忧贫”,然而他所处的魏晋却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当时,旧的门阀制度与社会秩序已经崩溃,战乱频频,人命如草,士庶的界限非常严格,通向“道”的路途坎坷重重。

在陶渊明看来,既然官场已是“尘网”“樊笼”,既然自己所关注的伦理、政治等问题,甚至是个体如何超脱苦难世界越过生死大关这些终极性的问题,已经不可能在物质世界中现实地实现,那就只好沿着老庄的方向,开始自己的心灵跋涉了。

在老庄看来,“人在日益被物所统治,即是被自己所造成的财富、

权势、野心、贪欲所统治。它们已经成为巨大的异己力量,主宰、支配、控制着人们的身心”(李泽厚语)。庄子认为,人要“不物于物”,回到人的本性,唯一的出路就是“回到自然”。

作为一个伟大的灵魂,求索中的陶渊明不可能不发出自己的声音。于是,沿着先贤的指引,陶渊明以他非凡的洞察力与穿透力,在无边的黑暗中看到了远处闪烁的星辰——他自己的“田园”。于是,他便高声喊出“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于是,他便倾诉出“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

与庄子的“回归自然”相比,陶渊明的回归“田园”更是一种天才的创造。因为,老庄思想中的“自然”更侧重于天然——不造作,不勉强,甚至还是无意识、无目的、无作为和无创造,其实质就是“真”与“实”;而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不仅包含了老庄“自然”的理念,有老庄“自然”的“真”与“实”,还包含有理想的成分。 陶渊明与“田园”相遇,也就以他自己的方式与永恒相遇了。从此,陶渊明的灵魂便有了自己的家园;从此,中国文化便有了源远流长的田园精神,中国知识分子焦虑的灵魂也便有了一个去处! 回头看,我们会发现,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之所以如此质朴而内蕴深远,完全是因为它就是诗人构建的灵魂的栖息之地。与庄子梦蝶不知蝶为庄子还是庄子为蝶一样,陶渊明与他的“田园”中的景物也血肉般地融为了一体。只不过,陶渊明是用笔记下了“田园”中桃李、榆柳、村庄、炊烟、鸡狗等自身的言说与吟唱罢了。 三、美丽而寂寞的吟唱

有人说,陶渊明的诗篇篇都有酒。这首《归园田居·其一》也不例外,只不过它应该是“眼花耳热”后的产物。有人说,酒是陶渊明的解愁之物,我则更愿将其理解为酒是陶渊明进入灵魂故乡的工具。“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李太白说出的又何尝不是酒之于陶渊明的目的。

我们都知道,陶渊明虽然不解音律,却蓄有一张无弦琴,每当酒适,辄抚弄以寄其义。从这种意义上讲,一开始,陶渊明的田园就在传递美丽的同时也传递出了一种深深的寂寞。

今天,要领会陶渊明笔下“田园”的美丽以及他的寂寞,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有一定的难度。这就不仅要求我们弃绝浮华,返璞归真,还要求我们守住一个“真”——真性情,真言语,真行为。显然,现代人要做到这些,还真需要一番勇气与智慧。

今天,在矢志不移和随波逐流之间,在现实利益和神圣价值发生冲突的时候,选择的天平最终会偏向哪一端呢?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问题。然而,一旦我们内心的欲望与喧嚣构成的潮水退去,一旦我们静下心来聆听,我们还是有可能走进陶渊明的心灵深处,听到他“田园”中的万物歌唱的声音。于是,当我们能清晰地听到陶渊明“田园”中的万物歌唱的声音时,能清晰地听到陶渊明美丽而寂寞的吟唱时,我们焦虑的灵魂便有了一个好的去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