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质量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仅能对产品质量实施事后把关,但是产品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因此,质量检验并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全数检验成本高,不适合大规模生产。
2. 40-60年代,质量管理从检验阶段发展到统计过程控制阶段,产品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制造出来的,所以将质量控制从检验阶段提前到生产阶段,实行过程控制。并采用抽样检验来适应大规模生产。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强调全体员工都参与质量控制。 从种植,采购,仓储,生产等一系列环节都要有相应的质量管理。
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朗志正,我国著名的质量和标准化专家,现任国务院参事、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他于1958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第一机械系,1966年调入北京理工大学任教.从1978年起,他开始从事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的教学、科研、企业诊断和咨询以及全面质量管理的推广工作,是\"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目前还担任着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质量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标准化协会常务理事等多项职务.
1958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火炮设计与制造专业,任南京307厂设计研究所设计组长,1966年调入北京理工大学,先后在飞行器系、管理工程系和管理与经济学院任教,并
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98年任国务院参事、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理事,中国标准化协会理事,北京质量管理协会副会长;全国质量管理优秀工作者,国防科技工业质量先进个人,2000年质量管理突出贡献奖,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1979年开始结合工作实践着手写出一本50万的《质量控制方法与管理》,这是国内最早的基本有影响的质量管理方面的书籍之一。以此为基础,郎志正一方面参加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一方面积极参与全国质量管理的推行活动。
刘源张, 1950年夏天刘源张教授在东京,经由日本质量学者石川馨的介绍,在日本“科技联”研究质量理论。当时美国学者戴明在日本演讲质量统计控制,刘教授通过石川馨拿到戴明的演讲讲义,并了解相关的情况。1956年刘教授回国,在中国科学院创办“质量控制”研究组。他在企业基层讲解与应用名称叫“Pareto”的管理工具。开始时刘教授称其为“主次分析图”,后来在北京内燃机总厂推广时刘教授将其翻译为“主次排列图”。刘教授的命名一方面从发音上与原名称相似,另一方面又符合该工具的用途本意;于是“排列图”名称逐渐被国内专业人士广泛接受。1960年,他工作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运筹室与中国纺织科学院、北京第一棉纺织厂合作,应用运筹学解决生产问题。刘教授为此撰写《运筹学的简单介绍》,阐述运筹学的诞生、发展、对象、方法以及与工业生产的关系。1962年刘教授应用戴明的讲课方法,在北京市纺织工业局举办质量管理培训讲座。1963年、1964年刘教授翻译日本岩波书店在1957年出版的简明扼要的“现代应用数学丛书”中的两本:《线性规划》与《穿孔计算机》。1981年刘教授在“中国质量管理”期刊上以通俗浅近的文字介绍了《排列图》与《因果图》。
1976年刘教授在北京清河毛纺织厂建立QC小组。1979年他与该厂专业人员合作、收集相关的生产数据;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确定细纱断头率与其他主要因素的定量关系;形成“质量方程”并分析方程的精度与误差范围,根据研究结论向企业提
出质量控制的对策;联合署名发表课题研究报告《粘涤纶细纱断头率质量方程的建立》。1980年刘教授与北京第一棉纺织厂、北京清河毛纺织厂专业人员又相继合作完成两项课题研究,共同署名发表:《梳棉机棉结杂质的统计质量管理》、《织物纬印与细纱质量不匀率的关系》。
1979年发表《刘源张顾问在电子工业全面质量管理试点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大力倡导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当时他刚担任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副理事长与四机部质量管理顾问。[7]1981年、1982年刘教授相继论述:《质量与质量保证体系》,《全面质量管理与经济效益》。1984年在著作《全面质量管理》中,他提出“广义的全面质量概念”,主张“产品的全过程管理、全员参与的管理”。
1995年刘教授发表两篇文章:《关于管理科学的几点思考》,讨论在国家标准“GB/T 13745-92 科学分类与代码”指导下质量学科的定位;《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分析质量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关系。《质量的管理工程和管理工程的质量》(1999)阐述质量的本质;质量管理工程的渊源、性质、与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关系。《中国管理学的道路——从与经济学的比较说起》(2006),讨论中国管理学的现状、走什么样的路、怎样走;中国管理的存在和发展全凭中国管理学能否真正研究、透彻认识和妥善解决中国的管理问题;中国管理科学需要研究五个课题:责任与诚信、创新的管理、企业的测度、常数的问题、标准化的参与。
在本世纪初刘教授相继发表两篇文章:《新世纪中国质量的几个问题》(2001),讨论质量、工程质量、质量管理状况以及新世纪面对的问题;《新世纪里质量管理的新问题》(2002),回顾从20世纪70年代后半叶以来,中国质量管理走过的一段曲折道路;在新世纪广大民众面对新的“三座大山”:子女教育、保健医疗、住房购买;中国经济发展到了一个关口,企业需要一番脱胎换骨的努力,中国质量界要作出自己的贡献。《推行全面质
量管理三十周年回顾》(2008),总结中国全面质量管理运动的成就;这三个“十年”的特色分别是:国家推行——国家监管——国际化时代;全面质量管理一定要从中国国情出发。《30年中国质量管理谈》(2009),总结与分析中国全面质量管理运动的功绩、进步、遗憾、问题和对策。
张公绪,1982年提出两种质量诊断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美国体哈特统计质量控制理论,开辟了统计质量诊断的新方向。1987年两种质量诊断理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993年7月美国《质量技术杂志(Journal of Quality Technologg)刊载了著名统计质量控制专家屋道尔(W.H.Woodall)的专文对选控图的评价与分析肯定了他的两种质量诊断理论。1992年主编《质量管理学》教材,1995年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
克劳斯比,菲利浦·克劳士比(Philip B. Crosby)零缺陷之父、世界质量先生、伟大的管理思想家,其所取的成就相关理论。1952年任克罗斯莱公司质量部初级技术员、质量工程师,并加入美国质量学会(ASQ)。1979年出版惊世巨著《质量免费》/Quality is free,奠定大师的地位,标志着质量管理学的诞生。 1979年创立了PCA及克劳士比质量学院;1984年出版《质量无泪》,成立“质量书苑”,启动“校友会”制度;2001年,克劳士比先生获美国质量界最高荣誉——美国质量学会“ASQ 终身荣誉会员”。 2002年,美国质量学会(ASQ)设立以克劳士比命名的“克劳士比奖章”以提携、表彰质量管理方面的优秀作家。
赤尾洋二,历任东京工业大学、山梨大学、玉川大学教授、工学部学部长。现任朝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日本质量管理学会会长,日本科学技术联盟质量机能展开研究会委员长、QC委员会委员长,日本全国QC小组本部副总代表,日本全国质量月实行委员会委员长,戴明奖实施奖委员会副委员长,《质量》杂志主编,《质量管理》杂志主编. 现任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国际质量机能展开组织(ICQFD)主席,美国质量机能展开
(QFD )研究会首席顾问。获得日经质量管理文献奖,戴明奖本奖, Vision Award(美国GOAL/QPC) ,Best on Quality Award (国际质量科学院),特别功绩金奖(American Society for Quality) ,业绩奖(日本机械学会)等。
田口玄一,曾获得国际技术协会的Willard F Rockwell Medal(1986)、美国工程科学技术名人纪念馆(1988)、日本政府的Ingigo Ribbon Award(1989)、美国自动化名人纪念馆(1994)、美国质量学会的Shewart Award(1996)、日本统计学会的JSS Award(1996)、美国汽车名人纪念馆(1997)、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的Albert M Sargent Progress Award(1998)等,目前为美国质量学会和机械工程师学会的荣誉会员。
田口博士认为所有第二类型的质量问题都是起因于底下三种杂音因子:(1)环境使用状况,(2)退化与磨损,(3)个别的差异(即制造的不良)。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生产或制造工程师无法解决来自使用状况与退化等杂音的问题,他们只能改善来自制造不良的问题;然而产品设计工程师却可以改善所有来自上述三种杂音因子的问题。所以在研发阶段,训练产品设计工程师如何衡量产品机能的稳健性,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传统产品研发的测试与评估方式需要做改变,我们需要训练设计工程师如何评估产品机能性(相对于下游的使用状况),而这种训练对于达成竞争力而言是一最急迫的投资。在日本已有许多世界级的公司大量投资在这方面的训练。
石川馨,QCC 之父、日本式质量管理的集大成者。他的《质量控制》 (Quality Control) 一书获“戴明奖 ” 、“日本 Keizai 新闻奖”和“工业标准化奖”。1971年,其质量控制教育项目获美国质量控制协会“格兰特奖章”。
他认为推行日本的质量管理是经营思想的一次革命,其内容归纳为6项:1、质量第一,2、面向消费者,3、下道工序是顾客,4、用数据、事实说话,5、尊重人的经营,6、
机能管理。
费根堡姆,全面质量控制之父、质量大师。他努力摈弃当时最受关注的质量控制的技术方法,而将质量控制作为一种管理方法。他强调管理的观点并认为人际关系是质量控制活动的基本问题。一些特殊的方法如统计和预防维护,只能被视为全面质量控制程序的一部分。
他指出质量并非意味着 “最佳”,而是“客户使用和售价的最佳 ”。在质量控制里“控制”一词代表一种管理工具,包括制定质量标准、按标准评价符合性、不符合标准时采取的行动和策划标准的改进等等。
戴明,戴明(W.Edwards.Deming)博士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他因对世界质量管理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而享誉全球。
其主要观点\"十四要点(Deming's 14 Points)\"成为本世纪全面质量管理(TQM)的重要理论基础。
1.创造产品与服务改善的恒久目的:最高管理层必须从短期目标的迷途中归返,转回到长远建设的正确方向。也就是把改进产品和服务作为恒久的目的,坚持经营,这需要在所有领域加以改革和创新。
2.采纳新的哲学:必须绝对不容忍粗劣的原料,不良的操作,有瑕疵的产品和松散的服务。
3.停止依靠大批量的检验来达到质量标准:检验其实是等于准备有次品,检验出来已
经是太迟,且成本高而效益低。正确的做法,是改良生产过程。
4.废除\"价低者得\"的做法:价格本身并无意义,只是相对于质量才有意义。因此,只有管理当局重新界定原则,采购工作才会改变。公司一定要与供应商建立长远的关系,并减少供应商的数目。采购部门必须采用统计工具来判断供应商及其产品的质量。
5.不断地及永不间断地改进生产及服务系统:在每一活动中,必须降低浪费和提高质量,无论是采购、运输、工程、方法、维修、销售、分销、会计、人事、顾客服务及生产制造。
6.建立现代的岗位培训方法:培训必须是有计划的,且必须是建立于可接受的工作标准上。必须使用统计方法来衡量培训工作是否奏效。
7.建立现代的督导方法:督导人员必须要让高层管理知道需要改善的地方。当知道之后,管理当局必须采取行动。
8.驱走恐惧心理:所有同事必须有胆量去发问,提出问题,表达意见。
9.打破部门之间的围墙:每一部门都不应只顾独善其身,而需要发挥团队精神。跨部门的质量圈活动有助于改善设计,服务,质量及成本。
10.取消对员工发出计量化的目标:激发员工提高生产率的指标、口号、图像、海报都必须废除。很多配合的改变往往是在一般员工控制范围之外,因此这些宣传品只会导致反感。虽然无须为员工订下可计量的目标,但公司本身却要有这样的一个目标:永不间歇地改进。
11.取消工作标准及数量化的定额:定额把焦点放在数量,而非质量。计件工作制更不好,因为它鼓励制造次品。
12.消除妨碍基层员工工作畅顺的因素:任何导致员工失去工作尊严的因素必须消除,包括不明何为好的工作表现。
13.建立严谨的教育及培训计划
14.创造一个每天都推动以上13项的高层管理结构
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的企业存在的质量问题,对他的建议。
答:企业产品的质量问题是指违反产品质量法所导致产品质量的问题。产品质量指的是在商品经济范畴,企业依据特定的标准,对产品进行规划、设计、制造、检测、计量、运输、储存、销售、售后服务、生态回收等全程的必要的信息披露。
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存在的质量问题有:
1、比亚迪F0汽车面临严重的发动机故障,车启动和行进时噪音很大,有嗒嗒声,车身还有抖动现象。
2、比亚迪F3R出现发动机油管脱落的情况,漏油很厉害。
3、比亚迪第十六事业部采购捷甬达机床质量很差。
4、比亚迪安全气囊存在质量问题和设计缺陷。
5、比亚迪F3的半轴有质量问题。
6、比亚迪F0存在车体严重倾斜问题。
对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的建议: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质量问题并不是最可怕的,诚信问题才是最关键的,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存在很多的质量问题,以上的几个质量问题是比亚迪汽车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但当客户向比亚迪客服投诉的时候,比亚迪却把责任推给经销商,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责任感,就没有生存的环境和条件了。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前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如果要想解决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就必须先解决自己的诚信问题,正确的面对自己的问题。在自己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应该及时的召回,并组织技术人员调查研究并且解决这一问题。
端正态度,给客户良好的映象,让客户对自己有信心。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解决问题的首要任务。更新生产设备,提高管理力度,加强安检意识,解决存在的质量问题,比亚迪才能继续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