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风歌》古诗词赏析 朝代:汉朝|作者:刘邦 ⼤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兮守四⽅! 古诗简介
《⼤风歌》是汉⾼祖刘邦创作的⼀⾸诗歌,是他平黥布还,过沛县,邀集故⼈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的这⾸歌。 这⾸诗前两句直抒胸臆,雄豪⾃放。全诗充满着⼀种王霸之⽓,最后⼀句却也抒发了作者内⼼表现出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浓郁的担⼼,惆怅。 翻译/译⽂
⼤风劲吹啊浮云飞扬, 我统⼀了天下啊⾐锦还乡,
怎样才能得到勇⼠啊为国家镇守四⽅! 赏析/鉴赏
《⼤风歌》整⾸诗仅有三句构成,这在中国历代诗歌是极其罕见的,三句诗中每⼀句都代表⼀个⼴⼤的不同的场景与⼼境,⽽且作者对这三句诗真可谓惜墨如⾦、⾼度凝炼。其中第⼀句的⼤风起兮云飞扬,是最令古今拍案叫绝的诗句。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他与他的麾下在恢宏的战场上是如何歼剿重创叛乱的敌军,⽽是⾮常⾼明巧妙地运⽤⼤风和飞扬狂卷的乌云来暗喻这场惊⼼动魄的战争画⾯。假如说项⽻的《垓下歌》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那么《⼤风歌》就显⽰了胜利者的悲哀。⽽作为这两种悲哀的纽带的,则是对于⼈的渺⼩的感伤。同样的,对第⼀句“⼤风起兮云飞扬”,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天下乱也。”(见汲古阁本李善注《⽂选》卷⼆⼗⼋)这是对的。“群雄竞逐⽽天下乱”,显然是指秦末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情状。“群雄竞逐”的“雄”,《⽂选》的有些本⼦作“凶”。倘原⽂如此,则当指汉初英布等⼈的反乱。但⼀则这些反乱乃是陆续发动的,并⾮同时并起,不应说“群凶竞逐”;再则那都是局部地区的反乱,并未蔓延到全国,不应说“天下乱”。故当以作“雄”为是。第⼆句,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只⼀个“威”字就是那样⽣动贴切地阐明了各路诸侯⾂服于⼤汉天⼦刘邦的脚下,⼀个“威”字也直抒了刘邦的威风凛凛、所向披糜,天下⽆⼈能与之匹敌的那种巨⽆霸的冲天豪迈⽓概。这样的荣归故⾥,刘邦的⼼情是何等的荣耀与⼋⾯威风!刘邦是在说⾃⼰在这样的形势下夺得了帝位,因⽽能够⾐锦荣归。所以,在这两句中,刘邦⽆异坦率承认:他之得以“威加海内”,⾸先有赖于“⼤风起兮云飞扬”的局⾯。但是,正如风云并⾮⼈⼒所能⽀配,这种局⾯也不是刘邦所造成的,他只不过运道好,碰上了这种局⾯⽽已。从这⼀点来说,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实属偶然。尽管他的同时代⼈在这⽅⾯都具有跟他同样的幸运,⽽他之终于获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与才智;但对于刘邦这样出⾝于低微的⼈来说,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时代,他的努⼒与才智⼜有多少⽤处呢?所以,⽆论怎么说,他之得以当皇帝,⾸先是靠机运,其次才是⾃⼰的努⼒与才智。他以当进的⼈对之根本⽆能为⼒的⾃然界的风云变化,来⽐喻把他推上皇帝宝座的客观条件,⾄少是不⾃觉地显⽰了他的某种⼼理活动吧!
姑且不论刘邦把他的这种机运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种纯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所能决定的。换⾔之,限度地发挥⾃⼰的才智;但这⼀切到底有多⼤效果,还得看机运。作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须有猛⼠为他守卫四⽅,但世上有没有这样的猛⼠?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们并使之为⾃⼰服务?这就并⾮完全取决于他⾃⼰了。第三句,安得猛⼠兮守四⽅,这最后⼀句⽐照上⼀句,都是直抒胸臆,写他的⼼情与思想,但这最后⼀句,刘邦关没有继续沉浸在胜利后的巨⼤喜悦与光环之中,⽽且是笔峰⼀转,写出内⼼⼜将⾯临的另⼀种巨⼤的压⼒。打江⼭难,守江⼭更难!居安思危,如何让⾃⼰与将⼠们⾟劳打下的江⼭基业,不在⽇后他⼈觊觎中得⽽复失,回到故⾥后,去哪⾥挑选出更加精良的勇⼠来巩固⾃⼰的⼤好河⼭?使之⼤汉江⼭固若⾦汤!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兮守四⽅”,既是希冀,⼜是疑问。他是希望做到这⼀点的,但真的做得到吗?他⾃⼰却⽆从回答。可以说,他对于是否找得到捍卫四⽅的猛⼠,也即⾃⼰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把握,⽽且深感忧虑和不安。也正因此,这⾸歌的前⼆句虽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的焦灼和恐惧。假如说,作为失败者的项⽻曾经悲慨于⼈定⽆法胜天,那么,在胜利者刘邦的这⾸歌中也响彻着类似的悲⾳,这就难怪他在配合着歌唱⽽舞蹈时,要“慷慨伤怀,泣数⾏下”。
扩展阅读:关于刘邦的故事阅读
1、刘邦的迷信
历史史料中对于刘邦和其他皇帝⼀样也有很多迷信的传说,⼀次,吕后和⼥⼉在地⾥除草,有⼀个过路的⽼⼈向她们要了点⽔喝,喝完⽔讨好地说她们娘俩都是⼀副贵⼈相。
⽼⼈刚⾛,刘邦也回来了,吕后便把刚才⽼⼈说的话告诉了刘邦,刘邦⼀听也很⾼兴,他赶紧⼜追上了⽼⼈,让他也为⾃⼰看看⾯相。⽼⼈说刚才之所以说他的夫⼈和⼥⼉长得贵⼈相,就是因为他的缘故,⽽刘邦的⾯相是贵不可⾔。刘邦⼀听⾼兴极了,拜谢了⽼⼈就回去了。
后来,刘邦奉命押送刑徒去骊⼭服役,但在半路上已经有很多的⼈逃跑了,刘邦也很⽆奈,⾛到丰⾢县的⼤泽休息时,刘邦喝了些酒,然后松开了刑徒们⾝上的绳⼦,让他们⾃⼰逃命去。
但有⼗⼏个⼈不愿意丢下他⼀个⼈⾛,都表⽰愿意跟着他。刘邦便带领⼤家逃亡,前⾯负责开路的⼈回来告诉他前边有条⼤蛇拦路,没法通⾏,刘邦喝得有点醉了,训斥说:“我们这些勇猛之⼠⾏路,有什么好害怕的!”
他分开众⼈,⾃⼰到了前边,见⼀条蛇横在路中间,便拔出宝剑将蛇⼀剑拦腰斩断。⼜⾛了⼀段路后,刘邦觉得头昏,便躺在路旁休息,也等等后边的⼈。
⼀会⼉,后边的⼈赶了上来,对他说在路旁看见⼀个⽼太太哭,问她原因,她说有⼈把他的⼉⼦杀了。⼜问为什么被杀,她说他的⼉⼦是⽩帝的⼉⼦,刚才变成蛇,却在路边被⾚帝的⼉⼦杀了,所以才如此难过。
⼤家当时觉得是⽼太太说谎,但⽼太太忽然就不见了。刘邦听说了,⼼中暗喜,以后便借此来提⾼⾃⼰的威信和地位。 此后,刘邦带着⼈到处逃亡,但每次吕后都能找到他,刘邦很奇怪,问妻⼦原因,吕后说他藏⾝的地⽅常有彩云缭绕,所以很好找到。
刘邦后来便让⼿下⼈⼴为传播这种谣传,很多⼈便相信了,都想来投奔他。实际上,这种谣传基本上都是在皇帝建⽴国家之后,有意编造的,以此证明⾃⼰与众不同,有王者之⽓。
由于这些传说,刘邦在当地的威信逐渐提⾼,跟随他的⼈也就多了起来,他被当地⼈称为沛中的豪杰。 2、沛公起兵
在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陈(现在河南淮阳)以后,陈胜建⽴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这时,沛县的县令也想响应来继续掌握沛县的政权,萧何和曹参当时都是县令⼿下的主要官吏,他们劝县令将本县*在外的⼈召集回来,⼀来可以增加⼒量,⼆来也可以杜绝后患。
县令觉得有理,便让刘邦的妹夫樊哙去把刘邦找回来,刘邦便带⼈往回赶。这边的县令却⼜后悔了,害怕刘邦回来不好控制,弄不好还会被刘邦所杀,等于是引狼⼊室。所以,他命令将城门关闭,还准备捉拿萧何和曹参。
萧何和曹参闻讯赶忙逃到了城外,刘邦将信射进城中,⿎动城中的百姓起来杀掉出尔反尔的县令,⼤家⼀起保卫家乡。 百姓对平时就不太体恤他们的县令很不满,杀了县令后开城门迎进刘邦,⼜推举他为沛公,领导⼤家起事。刘邦便顺从民意,设祭坛,⾃称⾚帝的⼉⼦,领导民众举起了反秦⼤旗。这⼀年已经是秦⼆世元年的九⽉,刘邦也有四⼗⼋岁了。扩展阅读:刘邦古诗《鸿鹄歌》赏析 鸿鹄歌
朝代:汉朝|作者:刘邦 鸿鹄⾼飞,⼀举千⾥。 ⽻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赏析/鉴赏
“鸿鹄⾼飞,⼀举千⾥。”⽤天空的⼤雁⽐喻太⼦刘盈,确⽴刘盈为太⼦,是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时的事。刘邦后来发现,刘盈过于“仁弱”,担⼼他难以继承皇位。他很喜欢赵王刘如意,觉得刘如意很象他。但是,刘盈是“嫡出”,吕雉所⽣。刘如意是“庶出”,妃⼦戚夫⼈所⽣。废嫡⽴庶,是件⼤事;况且,吕雉⼜是他的元配,曾经患难与共,他⼀时委决不下,多次征求亲近⼤⾂的意见。但是,⼤⾂中多数是刘邦的故交,和吕雉也有情⾯;⽽戚夫⼈,除了皇帝的恩宠以外,绝没有吕雉那样的“群众基础”。所以,包括留侯张良在内的⼀班⽼⾂,都劝刘邦不要免去刘盈的太⼦地位。刘邦看到⼤⾂们拥戴刘盈.认为他象鸿鹊,甚⾄“⼀举千⾥”,那是受了蒙骗。
“⽻翼已就,横绝四海。”说的还是刘盈,刘邦仍被假象蒙蔽着。吕稚知道刘邦的⼼思,暗暗⼼焦,她更知道“母以⼦贵”的道理,谁的⼉⼦做皇帝,⽣母就是皇太后,⽆上尊贵,于是她不遗余⼒地进⾏了频繁的幕后活动,求助于⼤⾂,甚⾄不惜屈尊下跪,求张良帮助。最后,她就按张良的主意,让刘盈去巴结当时的四⼤名⼠“商⼭四皓”。这四个⽼头⼉正是东园公、甪⾥先⽣、绮⾥季和夏黄公。这四位是顶尖的世外⾼⼈,⼈称“四皓”,即四颗明星。张良就让四个⽼头⼉当太⼦的⽼师。“四皓”曾拒绝过刘邦的遨请,不肯出⼭做官,如今却同刘盈同车四游,使刘邦误以为刘盈有才能,孚众望。
“横绝四海,⼜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刘邦⾯对戚夫⼈的哭泣,表达出⾃⼰爱莫能助、⽆可奈何的⼼情。刘邦病重以后,⾃知⼤限不远,曾⼜⼀次和⼤⾂们提到接班⼈问题。⼤⾂们除了陈说利害以外,都对刘盈极⼝称赞,使刘邦最终打消了改⽴太⼦的念头。当他把这⼀情况告知戚夫⼈时.戚夫⼈⼗分悲伤,泣不成声。刘邦宽慰她说:“为我兹舞,吾为若楚歌。”《鸿鹊歌》,就是这样⼀⾸忧⼼忡忡、情意绵绵的歌。
刘邦不⽆忧虑地死去,活着的戚夫⼈和她的⼉⼦刘如意却遭受了极其残酷的*,双双被狠毒的吕雉害死。得宠的戚夫⼈⼀门全让吕雉给收拾了,如意被毒死,戚夫⼈被砍了⼿脚,挖眼熏⽿,扔到茅房⾥.看到戚夫⼈被吕雉变成“⼈彘”的惨相,连吕雉的亲⽣⼉⼦刘盈都愤怒地⼤骂:“此⾮⼈所为!”
《鸿鹄歌》情真意切,巧⽤⽐喻,仍是楚辞遗风,联系史实去读.不乏感⼈的艺术⼒量。
据《汉书·外戚传》云,汉⾼祖刘邦因为嫌吕雉的⼉⼦太⼦刘盈为⼈过于仁厚软弱,性格不象他⾃⼰,因此常想废掉他⽽⽴其爱妾戚夫⼈的⼉⼦赵王刘如意为太⼦,他认为如意的性格很与⾃⼰相似。戚夫⼈常常跟从⾼祖左右,也想让⾼祖⽴⾃⼰的⼉⼦为太⼦,因此⽇夜啼泣求告。但因吕雉为⼈刚毅,采⽤了张良的计策,以商⼭四皓辅佐太⼦,使得⾼祖的想法未能实现。因此⾼祖作此歌劝慰戚夫⼈,以说明⽆⼒更换太⼦的道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