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众多研究表明国有企业应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财务目标,本文就该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探讨以此目标为单一导向的缺陷。本文认为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是追求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下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对于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侧重点不尽相同。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目标;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引言
国有企业作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企业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如果单用传统的收益、利润等指标来考核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得到的结果往往不尽人意。但是,由于国有企业不仅负有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经济责任,更主要的是其社会责任,因此用传统的经济指标来衡量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可靠。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注意到了这一点,提出了“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弗里曼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1984)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国内李心合在《利益相关者财务论》(2003)提出“财务目标应是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观点。“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提出,是财务管理理论上的一个创新和进步,但笔者认为单一地以其作为目标导向并不合理。 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单一目标导向的缺陷
1.各相关者所受利害影响程度不同,各自利益不可替代
虽然国有企业相比其他民营企业而言,具有更高的社会责任,但是其本质上还是经济主体,追求企业保值增值是最根本的目的。企业破产对企业的经营者、所有者、债权人和员工等的影响程度远远要高于对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影响程度,内部各利益相关者受影响程度也不同。由于各个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投入不同,其承担的风险也不一样。所有者与债权人投入资本,承担货币风险;经营者对企业进行管理,企业的破产给他带来的是外界对其能力认可度的风险;而员工所承担的是失业风险。因此,从这一点考虑,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受到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程度是完全不相同的,他们之间的利益具有不可替代性。
2.利益相关者间的博弈,难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往往是相互博弈和竞争的,难以实现最大化。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希望企业能够保值增值,那么就要求企业能够持续经营,能够获得持续利润;经营者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个人利益;员工要求高福利与高工资;供应商要求企业支付较高的购买价格;顾客要求企业提供低廉的产品与服务;同时企业周边的生态环境还要求不会遭到破坏,企业需花费环境维护的支出。然而,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又是相互冲突的,要实现一方的利益,必须是以牺牲另一方的利益为代价。比如,如果企业要获得持续的利润,一方面可以使成本更低,那么生态环境、供应商或者员工的利益可能就会受到损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产品与服务的价格,那
么顾客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因此,要达到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是难以实现的。
3.外部相关者利益难以衡量
企业对于其外部的利益相关者的涵盖范围难以界定,企业的任何一个经营活动都有可能影响到其他的每一个地区、群体或个人,那么管理者根本无法确定共有多少利益相关者,不能做出更准确的决策。而即使企业能够获取各个利益相关者全部信息,建立相应的决策模型,但是由于企业的每次经济行为所影响的利益相关者不尽相同,因此也给企业确定外部利益相关者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国有企业财务目标应是追求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价值最大目标导向
国有企业应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直接目标,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各相关者的利益,力求实现最大的社会贡献。 1.弥补单一目标导向的缺陷
企业的目标对象以企业代替全体利益相关者,更具操作性。一方面,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以企业所有者为核心,考虑债权人、经营者和一般员工的利益,以整个企业为唯一的决策对象,避免了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和各自利益的不可替代性,更容易实现最大化;另一方面,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将决策影响因素限定在企业内部,不用考虑外部相关者利益难以衡量的问题,企业目标更直接,更容易实现。
2.两个目标相辅相成,互不冲突
企业价值最大化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并不冲突,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与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更高追求和扩展目标。首先,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在企业存在的条件下产生的,只有保证企业持续健康经营,实现企业内部利益,才存在利益相关者之说。因此,只有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达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其次,从长期来看,企业要想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周边生态环境、社会贡献等,只有充分考虑各相关者利益,才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使得企业的长期价值尽可能达到最大。
3.财务目标的衡量
为了考核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情况,管理层有必要对实现该目标设计一个合理的衡量标准。陈维英在《试论企业价值最大化及实现途径》中指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主要通过三个途径,资本成本最小化、现金流量最大化、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而在此基础上,对于评价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实现情况,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企业创造社会价值和社会贡献的情况,具体可以通过一些社会指标来衡量,如人均利税率、环境污染程度、废物再生利用率、就业岗位数量等。 4.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侧重不同
对于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在这两个目标的选择上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国有特殊地位企业,如水、电、气等供应企业,以及国有独资企业,目标需侧重于追求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即在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应更多地考虑社会贡献;对于国有控股企业,
管理层需结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权衡各方利弊,在这两个目标选择的侧重上,取一个均衡点,比如经营效率较差的企业,应该更注重企业的自身经营能力的发展与长期价值的增加,经营较好的企业则需更多地考虑对社会的贡献;对于国有参股企业,由于其性质更接近一般意义的经济主体,因此企业所有者偏向于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更多。 五、结束语
国有企业承载着比一般民营企业更多的社会责任,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企业的最高追求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但需要企业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追求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更具有实际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对于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在两个目标的侧重上也应不同。 参考文献:
[1]罗飞;王竹泉.论国家作为出资者对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 [2]袁振兴.财务目标_最大化还是均衡.会计研究,2004 [3]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会计研究,2003
[4]谭劲松、王朝曦.论国有企业的财务目标.财经理论与实践,1999 [5]陈玮.论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财务目标.会计研究,2006 [6]陈维英.企业价值最大化及实现途径.经济师,2010 作者简介:
郑玉婷:女,重庆人,现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