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二语文下册文言文模拟检测试卷解析1

初二语文下册文言文模拟检测试卷解析1

来源:意榕旅游网
初二语文下册文言文模拟检测试卷解析1

一、文言文

1.文言文阅读

【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②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吕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③ , 可列坐而庥④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⑤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乙】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⑥门来告曰:“不胜⑦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⑧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⑨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⑩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 11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款? (选自柳宗元《钴鉧潭记》)

【注释】①渴:指袁家渴,一泉水名。②桥:建桥、架桥。③箭:小竹。④麻:同“休”,休息。⑤酾(shī):疏导,分流。⑥款:叩,敲。⑦胜:承受。⑧芟(shān):割草。⑨贸财:以物变卖换钱。⑩崇:加高。 11 潀(cóng)然:水声淙淙的样子。⑩居夷:住在夷人地区。(上述文章均为柳宗元被贬谪永州时所作)

(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解释,谈谈“亟”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的义项:①jí急,赶快。②qì(气),屡次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4)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上承郦道元《水经注》,而又有所发展。请以《小石潭记》及上述两篇古文为例,探究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的特色。 2.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B.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A文选自《________》,B段文字作者是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男有分________ ②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 ③屋舍俨然________

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

(3)B段文字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与A文中的哪两个短句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

(4)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中“亲”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如鸣珮环,心乐之 B.无案牍之劳形 C.渔人甚异之 D.不独子其子

(5)A文中的“大同社会”与B文中的“世外桃源”在主题创作上有什么共性?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现

B.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C.策之不以其道 策:马鞭 D.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耶 B.策之不以其道 以其境过清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而伯乐不常有 D.马之千里者 大道之行也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始,就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发人深省。 B.文章第三段中连用几个“不”字,有力地谴责了“食马者”的无知。

C.《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不满。

D.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4.课外文言文阅读

初,赵盾常田①首山,见桑下有饿人。饿人,示眯明②也。盾济之,与食,食其半。问其故,曰:“宦三年,未知母之存否,愿遗母。”盾义之,益与之饭肉。已而,为晋宰夫

, 盾弗知也。九月,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袭盾。示眯明知之,欲去盾。灵公出伏士击赵盾。示眯明舍命反击,伏士不能进,而竟脱盾。盾问其故,曰:“我,桑下饿人。”问其名,弗告。明亦因亡去。

【注释】①田:打猎。 ②示眯明:人名。 ③宰夫:官名,古代掌管膳食的小吏。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为晋宰夫(________) ②盾问其故(________) (2)对划线句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示眯明知道这事,想离开赵盾。 B.示眯明了解他,想离开赵盾。 C.示眯明知道这事,想让赵盾离开。 D.示眯明了解他,想让赵盾离开。

(3)本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请用简洁的语言概况情节内容 ①________ ②晋灵公伏甲击赵盾 ③________

(4)本文除了表现示眯明孝顺之外,最主要是表现他________的品质。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培养) C.是故谋闭而不兴。(因此)

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家一样)

(2)下列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故外户而不闭/是故谋闭而不兴 C.是谓大同/予谓菊

D.是故谋闭而不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4)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两个你熟悉的名人的事例。 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范文正与之同年① , 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③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摘自《过庭录》)

【注释】①同年:指同一年考中进士。②贻:遗留。③隙:时机。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罕受人言( 1 ) ②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2 )

(2)范仲淹与滕子京为同年进士,在滕子京“愤郁”之时,范仲淹有何反应。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3)范仲淹和他的《岳阳楼记》,以及文中那些光照千秋的经典名句已成为后代贤者志士的崇高追求和人生准则。从短文中你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一个人? 7.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________)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点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B.文章通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借此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两句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在没有遇见伯乐时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D.“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运用了排比手法,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钓于濮(pú)水

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lèi)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中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注释】①愿以境内累矣:希望把国内政事托付于你,劳累你了。②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用锦缎包裹。③笥:一种盛放物品的竹器。名词用作动词,用竹匣装。④宁:宁愿⑤涂:泥,泥巴

(1) 庄子,名_______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全矣________ ②请循其本 ________ ③楚王使大夫________ ④持竿不顾 ________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4)《庄子钓于濮水》一文中,庄子用什么办法拒绝楚王之请? (5)结合两篇文章内容分析庄子令人欣赏的原因是什么?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宜都记(节选)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① , 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曦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象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②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③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④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

【注】①纡曲:曲折。②书记:书本记载。③践跻:登临。④叠崿:层叠的山崖。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节选第一段中表现了西陵峡山高水急、林木高茂的特点。

B.“非日中夜半,不见曦月”和《三峡》中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有异曲同工之妙。 C.节选第二段运用了引用的手法,从侧面表现了西陵峡的独特景致。 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西陵峡悲寂凄凉气氛的恐惧之情。 (2)用恰当的成语或俗语概括文中画线句的含义。 10.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挑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道,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本文作者________(人名),我们现在常用出自本文的成语________(四字成语)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2)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缘溪行________ ②悉如外人________ ③便要还家________ ④诣太守________

(3)笔法简洁,内涵丰富是本文的语言特色。那么在第一段,作者寥寥几笔描绘出桃花林哪些特点呢?

(4)在当时社会,桃花源让人向往的原因有哪些?

(5)文章结尾,都有谁去寻找过桃花源而没有成功?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11.阅读两则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有老树④ , 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⑤ , 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 , 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⑧刺泼⑨ , 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⑩静燥关其老少耶?

(节选自 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

(注释)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⑨刺泼:鱼击水声。⑩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 怕”“只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影布石上________ ②日光下澈________ ③不里许 ________ ④下见文砾金沙________

(2)选出下列语句中划线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其长尺许者 其真不知马也 B.乃记之而去 两狼之并驱如故 C.或投饼于左 相与步于中庭 D.以其境过清 蒙辞以军中多务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后有泉,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

(4)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属于间接描写水清澈的一组是( )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③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④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⑤下深丈许,了若径寸。⑥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④⑤

(5)(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乙)孔子学琴于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③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④ , 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⑤也。”

【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数:技法、技巧。④为人作曲的人。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虽有佳肴(________)

②不知其旨也(________) ③然后能自强也(________) ④孔子学琴于师襄子(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B.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C.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D.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②师襄子辟席再拜。

(4)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B.甲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本文出自《礼记》,《礼记》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融入曲子的过程。 D.乙文中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容易学的曲子。 (5)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内容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 (1)在文中应选②,表现这里景色优美,以致作者多次游览,这里也反映了“我”与当地熟悉的原因,及“我”改造钻拇潭的原因。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3)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地区而忘掉故土?难道不是因为这钻锝潭?

(4)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善于选取不为人知、不被人识的景物,如小石潭、石渠;文笔清新秀丽,富有诗情画意;语言精炼生动,简洁明快,善用短语,骈散相兼,如“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等句,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寄托了自己抑郁的情怀。

【解析】【分析】(1)“屡次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的意思是:山上有居住者,因我多次来游玩。据此可知“亟”这里应解释为“屡次”。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我”之所以多次来钴鉧潭游玩,是因为这里的景色非常的优美,能愉悦我的心境,“我”非常喜欢这个地方,正是因为此,才有下文 “我”改造钻拇潭的原因。

(2)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及句子的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风摇动竹林花草的梢头,声音在山谷中回荡。眼看它已经静止不动了,而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开始在远处回响。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孰:什么。予:我。乐:乐于。居夷:住在夷人地区。欤:语气

词。这句话属于反问句,翻译时注意语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地区而忘掉故土?难道不是因为这钻锝潭?

(4)结合写作对象所处的位置及文章具体语句分析其写作特色。首先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善于选取不为人知、不被人识的景物,如小石潭、石渠;文笔清新秀丽,富有诗情画意。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语言精炼生动,简洁明快,善用短语,骈散相兼,如“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等句,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寄托了自己抑郁的情怀。 如“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

故答案为:⑴ 在文中应选②,表现这里景色优美,以致作者多次游览,这里也反映了“我”与当地熟悉的原因,及“我”改造钻拇潭的原因。 ⑵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⑶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地区而忘掉故土?难道不是因为这钻锝潭?

⑷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善于选取不为人知、不被人识的景物,如小石潭、石渠;文笔清新秀丽,富有诗情画意;语言精炼生动,简洁明快,善用短语,骈散相兼,如“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等句,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寄托了自己抑郁的情怀。

【点评】⑴此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要我们赏析的词语,要么是运用修辞、要么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⑷本题考查探究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参考译文】

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当地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桥。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石渠有的地方宽一尺左右,有的地方宽二尺左右,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水就从石头下面流出来。跳过大石再往前行,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在它的上面,碧绿的苔藓环绕着四周。渠水又转弯往西流,水流跌落到岩石下面,落到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

尺,潭水清澈幽深,有许多鲦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流去,看上去好像无穷无尽的样子,但最终流入袁家渴。潭的旁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可供人在潭周围坐着休息。风摇动竹林花草的梢头,声音在山谷中回荡。眼看它已经静止不动了,而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开始在远处回响。

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的它,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乙】 钴鉧潭,在西山的西面。钴鉧潭水由冉水自南向北奔流如注,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冉水的上游和下游水势峻急,撞击更加激荡,侵蚀钴鉧潭的潭岸边,潭边广阔而中间水深,水流冲荡到山石才停止。水流形成车轮般的漩涡,然后才缓缓而流。潭水清澈而平缓,而且十亩有余,钴鉧潭四周有树木环绕,有瀑布垂悬而下。

山上有居住者,因我多次来游玩,一天早晨敲门就来告诉我:“(我因为)无法负担越欠越多的官租私债,(没办法),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暂时缓解一下债”。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泉水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适,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地区而忘掉故土?难道不是因为这钴鉧潭?

2.D

解析: (1)《礼记》或《礼记正义》;陶渊明 (2)职分,职守;兴起;整齐;类 (3)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4)D

(5)都是作者构想出来的一种理想社会,都表达了人们对和平安定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解析】【分析】(1)A文选自《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B段文字作者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分”:职分,职守。“属”:类。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俨然”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整齐的样子”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在准确理解A文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可提取“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作为答案。

(4)A.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B.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C.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D.“不独子其子”与题干句“故人不独亲其亲”都是名词意动用法,分别为“以……为子”和“以……为亲”。故选D。

(5)甲文中的大同社会是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乙文中的世外桃源是百姓生活幸福、安宁。“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受到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了。所以说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故答案为:⑴《礼记》或《礼记正义》;陶渊明; ⑵职分,职守;兴起;整齐;类; ⑶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⑷ D;

⑸都是作者构想出来的一种理想社会,都表达了人们对和平安定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词语的用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来分析词语的用法即可,然后再辨析异同;

⑸本题考查文章主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联系实际,进行解答。 【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3.C

解析: (1)C (2)C (3)D

【解析】【分析】(1)C项错误。“策之不以其道”的“策”解释为:用马鞭驱赶,动词。故选C。

(2)A项的“其”解释为:代词,指千里马/加强诘问语气;B项的“以”解释为:按照/因为;C项的“而”解释为:表转折;D项的“之”解释为:定语后置标志/主谓间;故选C。 (3)D项,错误。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故选D。

故答案为:(1) C;(2) C;(3) D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要梳理归纳教材中常见虚词含义、用法,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附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4.C

解析: (1)担任;原因 (2)C

(3)赵盾义食示眯明;示眯明舍命救赵盾 (4)知恩图报

【解析】【分析】(1)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为晋宰夫”:担任晋君的厨师。“为”:担任。“盾问其故”:赵盾问其中的原因。“故”:原因。 (2)C.翻译正确。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知”:知道。“之”:这件事。“去”:离开。“欲去盾”:想让赵盾离开。其它几项在这几处的翻译上或多或少都有问题。

(3)第一个情节可提取“盾济之,与食”“盾义之,益与之饭肉”这两个关键句分析,即可概括出赵盾义食示眯明的答案。第三个情节可分析“示眯明知之,欲去盾”“示眯明舍命反击,伏士不能进,而竟脱盾”等句,即可概括为示眯明舍命救赵盾。

(4)通过示眯明受到赵盾的帮助后,在关键时刻舍命保护赵盾的情节,即可概括出示眯明知恩图报的品质。 故答案为:⑴担任;原因 ⑵C;

⑶赵盾义食示眯明;示眯明舍命救赵盾 ⑷知恩图报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对选项逐项辨析,选择最正确的一项。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根据题意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生要读懂遣字,理解内容,抓住对人物描写的语言和事件归纳人物的品质。 【参考译文】

当初,赵盾常在首山打猎,曾看到桑树下有个饿极了的人。这个人叫示(qí,其)眯明。赵盾给了他一些食物,他只吃了一半。赵盾问他为什么不吃完,示眯明回答:“我已经为人臣隶三年了,不知母亲是否还在人间,愿把剩下的一半留给母亲。”赵盾认为他很孝敬,又给他一些饭、肉。不久,示眯明做了晋君的厨师。但赵盾不知道示眯明做晋君厨师一事。九月,晋灵公宴请赵盾,埋伏好士兵准备杀死他,示眯明想让赵盾赶在前面离开免于遭难。赵盾已经离去了,灵公指挥埋伏的士兵追赶赵盾,示眯明反击灵公的士兵,士兵不能前进,赵盾终于逃脱。赵盾问示眯明为什么救自己,示眯明说:“我就是桑树下那个饿汉。”赵盾询部他的姓名,他没有告诉。示眯明因此隐遁而去。

5.D

解析: (1)D (2)D

(3)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 (4)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康有为《大同书》的构思构想。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ABC正确,D:大同指理想社会。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A:是,动词/给,介词;B:关闭,动词/杜绝,动词;C:所谓/认为。D:否定词“不”。所以选D。 (3)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翻译,做该题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理解。重点词语有:是故:因此、所以;闭:杜绝;作:兴起。

(4)本题考查形式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以及课外知识的积累。联系文章的主题:大同社会,可以想到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康有为《大同书》的构思构想。 故答案为:⑴D;⑵D;

⑶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 ⑷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康有为《大同书》的构思构想。

【点评】⑴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

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考生要理解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注意平时的积累。 【参考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6. (1)少;规劝

(2)范仲淹爱惜滕子京的才华,担心他长期的悲愤抑郁会留下祸患,影响他未来发展。 (3)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忧国忧民。

【解析】【分析】(1)①句意:很少听人劝。“罕”,少。②句意: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于想好友了。“谏”,规劝。

(2)根据“爱其才,恐后贻祸”的意思“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可解答此题。

(3)根据文意,范仲淹亲写《岳阳楼记》,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宽慰悲愤郁闷的滕子京,可知范仲淹是一个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的人,同时他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抒发远大的抱负,可知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 故答案为:⑴少;规劝

⑵仲淹爱惜滕子京的才华,担心他长期的悲愤抑郁会留下祸患,影响他未来发展。 ⑶善良宽厚,爱才惜才,关心友人,忧国忧民。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以及知识的迁移。运用掌握的知识对词语的意思进行推断,同时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考生要读懂要求,在文中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做该题关键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从语句中概括出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参考译文】

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

以后他遭到迫害。但是滕子京很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阳楼记》。所以文中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就在规劝于想好友了。

7.D

解析: (1)著称;犹,尚且;才能,才干 (2)①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②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3)D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称”,著称;“材”,通假字,通“才”,才能。

(2)本题翻译重点字词:“或”,有时;“策”,鞭子;“临”,面对。 (3)D项错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故答案为:⑴著称;犹,尚且;才能,才干

⑵①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②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⑶D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含义理解词语,也可以运用掌握的知识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考生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词语的准确理解以及常见句式的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做此题的关键在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生要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辨析。依据对文章的理解进行判断。 8. (1)周;战国;哲学家;道家 (2)完全,完备;本原;派遣;回头看

(3)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4)比喻论证,用龟的选择来表明自己的志向。

(5)庄子坚持认为鱼儿很快乐,可见他能以愉悦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以讲故事的形式拒绝做官,可见他淡泊名利,幽默风趣。可爱、睿智的形象令人欣赏。

【解析】【分析】(1)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与老子并称“老庄”。

(2)①全矣: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全”是一词多义:完备;齐全;保全,使完整不缺;整个;.完全,都。②请循其本: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本”是一词多义:草木的根;事物的根源;中心的;原来。③楚王使大夫:楚王派遣大夫。“使”是一词多义:动词派遣;名词使者。④持竿不顾: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顾”是古今异义:古意是回头看;今意是照顾。

(3)本题翻译注意:往,回去。将,将要。曳,拖着。于,在。

(4)本题首先,找到拒绝的句子是“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中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和“往矣!吾将曳尾

于涂中。”其次,分析拒绝的方法。这是一篇议论性文章,采用比喻论证方法,把自己比成龟,龟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也不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所以庄子宁可隐居山野,也不愿去做官。

(5)注意结合文章内容。“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从容出游是鱼的快乐,看出庄子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对世界怀有一种愉悦的态度。“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采用比喻的方法,委婉的拒绝楚王的征兆,既能看出他的聪明智慧,又能看出他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

故答案为:⑴周、战国、哲学家、道家 ⑵完全,完备;本原;派遣;回头看

⑶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⑷比喻论证,用龟的选择来表明自己的志向。

⑸庄子坚持认为鱼儿很快乐,可见他能以愉悦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以讲故事的形式拒绝做官,可见他淡泊名利,幽默风趣。可爱、睿智的形象令人欣赏。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考生在平时要注意位置注释的内容,注意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文章论证方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论证的基本方法,注意对论证方法的辨析,回答是要结合句子的内容进行分析。

⑸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你回归最开始的设定,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

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9.D

解析: (1)D (2)百闻不如一见。

【解析】【分析】(1)D项,“悲寂凄凉气氛的恐惧之情”表述有误。从文中“欣然”可以看出今天作者来到这里,喜爱之极,流连忘返。故选D。

(2)画线句“耳闻之不如亲见矣”意思是“耳闻不如亲眼所见”,所以与之意思相同的俗语是:百闻不如一见。 故答案为:⑴D ⑵ 百闻不如一见。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 ⑵考查学生对成语或俗语的掌握程度。“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即百闻不如一见。 【附参考译文】

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势和水的流向都很曲折纡回。两岸高山重重地遮挡着江面,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岸上的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壁上的石头的颜色和状态,有很多类似某种东西的形状。林木高而茂密由冬到春四季都如此。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人们)所称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

袁山松说:“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很快,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还没有人称赞山水美丽。到我来实地登临这地方,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那层叠的山崖、秀丽的山峰,奇特的结构,异常的形状,确实很难用言辞来叙说。” 10. (1)陶渊明;世外桃源

(2)沿着,顺着;桃花源以外的人;同“邀”,邀请;拜访

(3)范围:看不到尽头;数量:没有一棵杂树;颜色:鲜艳美丽;意境:奇幻飘渺。 (4)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和平安定;人们生活安居乐业;社会风尚淳朴热情,平等待人……以上种种与当时的外界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让人向往。

(5)太守、刘子骥;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在现实社会并不存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桃花源式的生活的向往(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一问,此题考查的是与陶渊明有关的文学常识。本文作者即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二问,这要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成语含义的把握,对成语字眼的记忆。如可提取本文的成语“世外桃源”作为答案,这个成语概括了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缘”:沿着,顺着。“要”:同“邀”,邀请。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可分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等句,即可整理出桃花林看不到尽头,没有一棵杂树,鲜艳美丽,奇幻飘渺的特点。而以上分别从范围、数量、颜色、意境等几个角度给出的答案。

(4)可提取“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道,鸡犬相闻。其中往

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句分析,即可概括出没有战争,没有苛捐杂税,人们可以在桃花源里丰衣足食地过和平安定的生活。同时在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这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5)一问,可分析“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两句,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二问,“太守”“南阳刘子骥” 证明了桃花源的神秘及不寻常,从而了解世人都向往桃花源的这种生活,而桃花源本是一个虚构的与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理想社会,现实中根本不存在,故而只能安排“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样的结果才能合情合理。作者的用意在于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作者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⑴ 陶渊明 ; 世外桃源

⑵① 沿着,顺着 ;② 桃花源以外的人 ;③ 同“邀”,邀请 ;④ 拜访

⑶ 范围:看不到尽头;数量:没有一棵杂树;颜色:鲜艳美丽;意境:奇幻飘渺。 ⑷ 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和平安定;人们生活安居乐业;社会风尚淳朴热情,平等待人……以上种种与当时的外界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让人向往。

⑸ 太守、刘子骥;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在现实社会并不存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桃花源式的生活的向往(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作者作品的把握及成语的积累,注意学习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抓住关键句子的理解把握。

⑷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赏析和概述,可以抓住 桃花源的景、人、情,来体会。 ⑸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结合时代背景明确 寻找过桃花源而没有成功 的原因。 【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

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11.C

解析: (1)倒映;穿过,透;表示约数,“来”“上下”“左右”;花纹 (2)C

(3)①石潭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②寺后有一眼山泉,(泉水)从山石的裂缝中涌出,喷吐着冰雪一般的浪花。 (4)B

(5)(甲)不仅写了作者寄情山水的短暂快乐,更抒发了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乙)抒发了作者游览西山碧云寺的欢快愉悦之情。

【解析】【分析】(1)“布”,古今异义,今义为“布匹”,古义为“倒映”;“澈”,古今异义,今义为“清澈”,古义为“穿过,透”;“许”,古今异义,今义为“称赞,赞许”,古义为表示约数,意为“来”“上下”“左右”;“文”,古今异义,今义为“文章”,古义为“花纹”。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A.其:代词,那/表示推测,恐怕;B.之:代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于:在/在;D.以:因为/用。

(3)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差互,互相交错;源,源头。②罅,缝隙;冰雪,像冰雪一样。

(4)“水尤清冽”“下深丈许,了若径寸”“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都是直接写水,“影布石上”“下见文砾金沙”“写影潭底,清慧可怜”是通过写水中鱼、砾、沙的清晰可见,间接写水的清澈。故选B。

(5)甲文,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他的凄苦孤寂之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乙文,袁中道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郊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西山十记》记录了作者在西山游玩的所见所闻。“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有老树,中空火出”“朱鱼万尾,匝池红酣,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作者在写景中,间接抒发了一种欢快愉悦之情。

故答案为:⑴倒映;穿过,透;表示约数,“来”“上下”“左右”;花纹; ⑵ C;

⑶①石潭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②寺后有一眼山泉,(泉水)从山石的裂缝中涌出,喷吐着冰雪一般的浪花; ⑷B;

⑸(甲)不仅写了作者寄情山水的短暂快乐,更抒发了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乙)抒发了作者游览西山碧云寺的欢快愉悦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⑶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①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②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

⑷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注意题目的要求“间接”、“写水清澈”;

⑸本题考查概括作者情感的能力,注意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及文中的关键句子分析。 【翻译】

[甲再适当拓]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乙]从香山寺沿着石磴俯阶而下,行走在柳林路中,大约不到一里路,便到了碧云寺。寺后有泉,泉水从山脚下的石缝中喷涌而出,如冰似雪,水波荡漾。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将泉水导入寺中,泉水绕寺廊周围流淌,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水下但见有彩纹的碎石和金黄色的细沙。石渠通到殿前成为方池,周围以石块砌成,水深大约有一丈,但池水清澈,好像只有一寸深。池中有金鱼万尾,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一池的鱼红得耀人眼目。阳光照射着清清的池水,将鱼儿的影子清晰地映在潭底,清秀灵动,惹人喜爱。有人把饼子投在池子的左边,鱼群便蜂拥向左边;把饼投向池子的右边,鱼群便争先向右,一片吞服之声。然而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刺泼声响的鱼儿,都是身长只有几寸的鱼儿。那些一尺来长的大鱼,则潜泳在潭底,见到食物也不去争抢,十分安

闲宁寂。难道鱼儿的安静与急躁还同它们的年纪大小有关吗?

12.A

解析: (1)即使;甘美;勉励;向 (2)A

(3)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师襄子离开座位,向孔子连着行了两次礼。 (4)D

(5)示例: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之知不足。 【解析】【分析】(1)本题需要注意,虽:即使;旨:甘美。

(2)本题翻译为: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据此可以断句为: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故选A。 (3)本题需要注意,辟席:离开座位。

(4)孔子学琴,锲而不舍,学习一首琴曲,不单会弹,还要深入到更深的层次里。纵然师襄子说可以了,要进一步教孔子别的,但对孔子而言,还不算真正学会。于是,孔子不断深入,从会弹,到掌握技巧,又进一步到了解它的意趣,进而,再去领会曲子所描述的人物。根据以上内容进行作答。

(5)“学然后知不足”的意思是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在乙文中,孔子先是熟悉曲子,但是并没有急着去学习新的曲子,而是去学习弹琴的技巧,再去领会曲子的意境,再去了解作者。每次都是在学习完一项之后,再感觉到自己哪里有不足,再去学习,周而复始,不断进步。根据以上内容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即使;甘美;勉励;向; ⑵A;

⑶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师襄子离开座位,向孔子连着行了两次礼; ⑷ D;

⑸示例: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之知不足。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断句,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可用排除法;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照映射语句,即可做出选择;

⑸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注意举例说明。 【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饿就是这个道理。

(乙)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对他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