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理论的成就探微

来源:意榕旅游网
第14卷 第3期(总第55期)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9月 ・文化与艺术・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理论的成就探微 陈德才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摘 要]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理论遗产极为丰富,大师迭出。笔者试从《典论》、《诗品》和《文选》中吸 取一些有用的东西,为建设我们当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学理论体系提供借鉴。 [关键词] 曹丕;钟嵘;萧统;批判继承;借鉴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YNZ214一(2014)03一oo73—03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的文学评论迅速而空前 复次,关于文气,曹丕认为“文以气为主”,而“气 的发展时期,它的主要表现,是对文学的特点和文学 之清浊有体”。清指才知之清,浊也指才知之浊。但 创作的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 由于他不作才与气的区别,所以也可以说清是俊爽超 论和概念,出现了不少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专著,是 迈的阳刚之气,浊是凝重沉闷的阴柔之气。后来刘勰 文学理论史上极其丰富的一份宝贵遗产。笔者试图 《文心雕龙・体性》称“才有庸俊,气有刚柔”,“风趣 从曹丕的《典论》、钟嵘的《诗品》和萧统的《文选》中 刚柔,宁或改其气”,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称 吸取一些有用的东西,这对我国文学批评理论、文学 “刚柔迭用,喜愠分情”,多少是受了曹丕论文的启 优良传统、文学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继承发展,都 发。曹丕认为:作家的气质、个性,形成各自的独特的 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风格。因此,各有所长,难可兼擅。徐干则“时有齐 《典论・论文》:文以致用 气”,应埸则“和而不壮”,刘桢则“壮而不密”,孔融则 《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较早的以多 “体气高妙”。但过分强调作家的才性,而不懂得作 种文体和多位作家为对象的一篇文学批评专著。在 家的风格是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的结果,其观点不够 中古文学史上,关于文学批评的几个问题是:文学的 全面。 价值问题、作家的个性与作品的风格问题、文体问题、 其三,对于文学体裁的区分。曹丕在本文中说: 文学的批评态度问题,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都有 “夫文本同而末异”,所谓本,大致是指基本的规则而 涉及。曹丕批评了两汉以来轻视文学的观点,指出了 言,这是一切文章共同的;所谓末,是各种不同文体的 文学的独立地位,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虽然他对 特点。奏议、书论,晋以后人所谓无韵之笔;铭诔、诗 这些问题,仅仅是略引端绪,但对后代的影响很大。 赋,晋以后人所谓有韵之文。因文章具体的功能有不 首先,关于文学的价值,曹丕本着文以致用的精 同,而体裁和表现方法也就有所不同。雅、理、实、丽, 神,强调了文章(本文所说的文章,主要是指诗赋、散 各具特点。在曹丕以前,人们对文章的认识,限于本 文等文学作品)是“经国之业,不朽之盛事”(当然,他 而不及末,本末结合起来的看法,在文学批评史上,是 的所谓“经国大业”,是对封建阶级统治人民的事 曹丕首先提出来的,它推进了后来的文体研究。从桓 业),把文学提到与事业并立的地位,并鼓励作家们 范的《世要论》、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 “不托飞驰之势”而去努力从事文学活动。这对魏、 论》、李充的《翰林论》到刘勰的《文心雕龙》,这些著 晋以后文学的发展,是有助推作用的。 作里的文体论述,正是《典论・论文》的进一步发展。 收稿日期:2014—07—22 作者简介:陈德才(1954一)男,汉族,重庆市合川区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专业方向:中国文学批评 73 Vo1.14 No.3(General No.55) Journal of 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Vocational College Sep.2014 其四,关于文学批评者的态度。曹丕指出了两种 错位态度:一是“贵远贱近,向声背实”;一是“暗于自 见,谓己为贤”、“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各以所长, 相轻所短”。前者指斥了贵远贱近,亦即尊古卑今的 观点,这并不是作者的创见,早在西汉末东汉初的桓 作,意在反对当时文坛的不良现状。 《诗品序》的主要内容,有破有立。属于破的,就 是对南朝诗风的批评,表现在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是反对声病,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钟嵘时 代,正当沈约提倡声律之说,“永明体”诗风泛滥。钟 嵘对此作了有力的抨击。他认为“古日诗颂,皆被之 金竹,故非调五音无以谐会。……今既不被管舷,亦 何取于声律耶?”“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 谭,在称赞杨雄《太玄经》的时候,就已经这样说:“世 成尊古卑今,贵所闻贱所见也,故轻易之。”东汉王充 也说:“述事者好高古而下今,贵所闻贱所见。”“俗儒 好长古而短今,……信久远之伪,忽近今之实。”“夫 俗好珍古不贵今,谓今之文不如古书。夫古今一也, 才有高下,言有是非,不论善恶而徒贵古,是谓古人贤 今人也。……善才有浅深,无有古今;文有伪真,无有 故新。”曹丕继桓谭、王充之后,提出了这个问题。后 者对“文人相轻”的指斥,则是作者的新论。作者根 据对不同的文气、文体的认识,说明各个作家作品各 有短长。“暗于自见”的人,必然“各以所长,相轻所 短”,不可能产生正确的文学批评。 尽管《论文》一书所阐述的问题比较简略,却开 了文学批评的风气,为后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对促进文学的繁荣是有贡献的。 《诗品》:纠诗坛之偏 我国齐梁时代,形式主义诗风已相当严重,诗歌 创作追求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拘泥于声律;贵族豪门 附庸风雅,朝夕赋诵,因而造成诗坛上“庸音杂体,人 各为容”的混乱局面。对于诗歌的评论,也没有标准 可依。钟嵘晚年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先 例,写成这部品评诗人的著作,以借此纠正当时诗坛 的不正之风。钟嵘的《诗品》与刘勰的《文心雕龙》一 样,是我国齐、梁时代文艺批评界的重要著作。《文 心雕龙》兼论诗文,《诗品》则是专论五言诗而不及文 章。书中所提出的重要论点是针对当时的诗风而发, 在一些文艺基本问题上有其精辟的看法。 《诗品》上中下三卷,所论列共一百二十二人,分 为三品。每品中的人物,“略以时代为先后,不以优 劣为诠次”。理论根据和体例祥述于序言中。作者 认为当时“王公缙绅之士”的论诗,是“随其嗜欲”, “准的无依”的,但“诗之为技”,毕竟是“较尔可知”, 不容许像九品官人那样“校以宝实,诚多未值”,所以 根据自己的看法来评论其高下。这说明《诗品》的写 74 矣”,如果一味追求声律,反使“文多拘忌,伤其真 美”。钟嵘诗歌的自然的音节美,并不排斥。 第二是反对做诗用典。他以为“吟诗情性,亦何 贵于用事?”“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钞。近任防、王元长等,辞 不贵奇,兢须新事,尔来作者,渲以成俗。逐乃句无虚 语,语无虚字,拘禁补衲,蠢文已甚。”他感叹地说: “自然英旨,罕值其人”,而幽默地讽刺这些掉书袋的 诗人为“虽谢天才,且表学问”。当然,写作时援古证 今,有时也需要,刘勰《文心雕龙》就有《事类》一篇专 门阐明此义。钟嵘对此,也不是一概排斥,他认为 “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 至于做诗,就不适用这样的标准了。 无论是反对声病或是反对用典,总的都是主张自 然真美,这对弥漫南朝诗坛的云雾,有廓清的作用。 属于立的: 第一,钟嵘认为写作动机的激发,有赖于客观事 物的感召:“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 舞泳。”这跟《文心雕龙・明诗》所说:“人禀七情,应 物斯感”,《文心雕龙・物色》所说:“春秋代序,阴阳 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 发”的说法同样是正确的观点。但现实世界中有自 然现象也有社会现象,所以作者继“四侯之感诸诗” 之后,又阐述了社会环境对诗人的感召,突出了“群” 和“怨”特别是“怨”的作用。封建社会中,被压迫、被 损害的人们的痛苦生活,是产生文学作品的土壤。钟 嵘能注意到这些事实,并主张通过诗歌来反映,根据 抒情诗歌的特征,通过个人的抒情以表达遭遇相同者 的情绪,从而使读者认识社会的面貌。钟嵘这种论 点,出现在作诗偏重形式的齐、梁时代,是有它重大的 进步意义的。但是,他认为怨的抒发,可以“使穷贱 第14卷 第3期(总第55期)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9月 易安,幽居靡闷”,这就现然不够正确了。 第二,在诗歌创作问题上提出了滋味说。钟嵘既 然重视诗歌的群、怨,就决定了他对诗歌的要求,认为 好的诗歌必须是有“滋味”的。诗的“滋味”是什么? 应该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祥切”。“祥”,是 指描写的细致;“切”,是说描写的深刻。而要达到这 个要求,必须赋、比、兴并重,做到言近旨远,形象鲜 明,有风力,有藻采,乃可耐人寻味,而感染力也强,这 才是“诗之至也”。永嘉以后的玄言诗之所以“淡乎 寡味”,就是由于“理过其辞”,“平典似道德论”。然 则钟嵘的滋味说,主要是强调文学作品形象性特征。 从重味的观点出发,他在诗歌形式上,并不赞成采用 “文约”的四言和“文繁”的骚体,而极力主张五言,因 为“五言居文词之要,是群作之有滋味者也”。 《诗品》是我国“诗话”的最早一部作品,清人何 文焕辑印《历代诗话》,就以这书冠首。在它以后,诗 话著作,成为古代文学理论著作各种形式之一,其数 量达数百种之多。 《文选》:能文为体,事出沉思 萧统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古代诗文总 集。在它之前,已有杜预的《善文》、李充的《翰林》、 挚虞的《文章流别集》、刘义庆的《集林》等书,但都已 亡佚。从周到齐这一时期的优秀文学作品主要是赖 《文选》和徐庆的《玉台新泳》保存了不少。《文选》 所收录的,在数量和体制上较之《玉台新泳》更为广 泛而齐备,千多年来,一直行世不废,成为一部有重大 影响的选本;后代研究《文选》,甚至成了一种专门的 学问。 我国古代所谓总集,论其性质,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辑录纲罗,偏重保存文献;一种是鉴裁品藻,意 在去芜存精。顾名思义,《文选》当然属于后者。既 然有所去取,就必然有个标准。这标准具体表现在选 目之中,但同时选者总得从理论上说明别裁的用意。 说明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文选》则概括在这篇序里。 《文选》选录了从先秦到齐、梁时期一百三十位 知名作家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共七百余篇。《文 选》的选文标准是“以能文为体”,具体特征是:“事出 于沉思,义归于翰藻”。即作品所写的题材、内容必 须是有意义的,在表现形式上必须通过深沉的艺术构 思,要辞藻华美等。萧统在《文选》里着力阐明的有两 个方面:一是论述文学的性质,二是辨析文章的体制。 事物由简到繁,文章应该由朴质趋向藻饰,是六 朝流行的看法,萧统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正是当时 一般人的思想。本文中说的“篇章”“篇翰”“篇什” 都是指单篇的文学作品而言,在他看来,后代文人制 作,其性质之所以不同于经籍子史,在于“以能文为 本”;而“能文”的特征,则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藻 翰”。“事”是题材,描写任何题材,必须有意义可寻; 而这意义的表现,又不同于一般的哲学论文、历史书 籍和其他应用文字,必须是通过深沉的艺术构思,凸 现出语言辞藻之美。这样,就给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 品之间画出了一条界线。正因为有了这条界线,所以 萧统能够在大量的古代作品中加以选择,编选出一部 规模宏大的文学选集。他不录先秦诸子之文,原因是 他们都“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就其性质而 加以区分,并不意味着把“能文”和“立意”对立起来; 不过《文选》一书,就其具体的选录标准来看,却不免 存在着偏重辞采的倾向。萧统在《答湘东王求文集 及诗苑英华书》中虽也有“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 彬彬”之说,但他所谓文质,和刘勰的所谓文质是有 区别的。 文章的制作日繁,文体的辨析也就愈来愈精细; 曹丕所谓“夫文本同而未异”,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特别是在编辑总集的时候,把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类 聚区分,更是一种自然的趋向。萧统的《文选》把所 收录的作品,别为三十七门,序文中用很大的篇幅作 了关于文体的辨析,他一方面溯源以明“本”,一方面 沿流以表“末”,论述比较精密。然而因为他过分着 眼于形式的歧义,因而分类不免流于繁琐,引起后人 很多非议。但《文选》的编集承前启后,对唐、宋文学 的繁荣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也对后世编集诗文选集, 提供了范例。 参考文献: [1]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M].上海古籍 出版社.1979. [2]戚良德.刘勰与文心雕龙[M].山东文艺出版社, 20o4. [3](梁)萧统.文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南朝梁)钟嵘.诗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郭鹏圣 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