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来源:意榕旅游网
第23卷第5期 2010年9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1.23 No.5 Sep.2010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王立红 周光亮(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讨论与优化对建构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有重要 作用,对满足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发展也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国内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很多缺陷。中国要 想发展专业的社工队伍就要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依托需求发展社工教育、实行正规教育与短期培训有机结合, 并进行分层分类发展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达到加速社会工作专业职业化和本土化进程,促进社会工作 良性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目的。 [关键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09JYT50);长春理工大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 题“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xY0870) [作者简介】王立红(1976-),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组织社会学、经济社会学。 自社会工作教育产生开始,它便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毋 庸置疑,社会工作专业由于它自身的特征和使命使得其人才 的培养同时也是一股强大的社会发展动力。而目前社会工作 20世纪初,这种教育模式与‘‘工作坊,’的教学模式相似,把社会 工作专业者的训练过程等同于艺术工匠的技术训练,认为知 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弊端,难以实现其肩负的重要使 命,必须通过教育模式的改革才能促使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满 足社会需求。因而探索新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着 非常重要的意义。 识的基础在于工作过程中的实务经验,强调专业的工作方法 要在‘做中学”,强调经验的重要性。然而,‘学徒 ’培养模式 虽然强调实务的直接经验的作用,却忽视甚至无视学习过程 中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价值观和态度等间接经验层面的基础 性作用,而这往往是最珍贵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社会所 面临的种种问题不是仅仅凭经验和热情能解决的,还需要有 理性的指导。 ‘(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是非常复杂的,至今还没有统一 的规定,但综合而言,主要指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它合乎一 定的准则抑或是建立在一定人才培养的思想与理论基础之上, 使人可以照着做。而且,作为一种模式,它不是唯一的,随着 模式制定者或实施者的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的变化,其人才 培养模式也会产生差异。但无论哪种人才培养模式,它们都 基本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措施两方面内容,其中人 才培养措施主要指人才培养内容、手段、制度以及相关评价等 其次是‘技术理性式”或“工具理性式”的社会工作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它主要产生于2O世纪2O年代,流行于60年 代至70年代,主要遵循泰勒原则。在这种模式下,社会工作 专业者被赋予了‘‘专家”的权威角色,是具有丰富技术知识和 实务技能的教师,权威式的向学生进行单向度地传授专业理 论知识,其价值中立及理性主义、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与社会 工作强调实务性和灵活性相矛盾。因此,‘技术理性式”专业 方面。本文限于篇幅,主要探讨了狭义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人 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手段,结合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所 面临的现实性困境,依据其模式所存在的弊病或缺陷,进而‘对 症下药”,以达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 一教育模式虽然可以输出大量的知识信息,系统地传授各种价 值观念和态度等理论基础,但常常会造成学生对社会问题的 忽略、个体的自主性的丧失、专业霸权主义的弊病以及不注重 实务技能的训练,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和一厢情愿的培养模式。 再次是“交互反思式”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此 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盛行。它是在反思‘学徒式”和 、国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考察 西方社会特别是英美等国,社会工作已有400多年的历 史渊源,对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它主要发端于1 898 年美国慈善组织协会举办的服务培训班,至今也有上百年的 历史,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和完善的价值理念、方法、 ‘技术理性式”两种专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强调 师生互为主体的协同式学习交流过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交互反思式”不仅教导学习与该学科实务操作相关的知识, 同时也传授其反思具体的指示操作的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 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运用批判反思的思维,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实务技能体系。而在中国,社会工作思想虽古已有之,但现代 社会工作则仅始于20世纪初,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才发展20 余年。对国内外有关社会工作教育模式的理解和探索,对正 处于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欧美地区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主要经历了以下三种模 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学徒式”专业教育,2O世纪20年 但也应看到,“交互反思式”的专业教育模式仅仅停留在社会 工作单一层面的学习或反思学习上,忽略了对社会问题及社 会行动背后的政治、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和理解,不利于找 出社会现象或问题的根源,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有失当。 以上三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探索西方社会专 业教育模式的历时态呈现,是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背景而产生 代开始的技术理性式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1980年代以后逐 渐盛行的交互反思取向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 首先是“学徒式”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徒 式”的专业教育模式最初产生于美国,主要流行于19世纪末 一的事物。它们之间互有差异,存在各自的缺陷和局限,但至今 他们仍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技术理性式”的人才 l60— 培养模式,其影响最为深远,也是中国目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第二,专业价值理念没有符合本土文化。专业价值理念 培养的主要方式。 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是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准则,对社会工 二、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作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目前中国社工教育所强调 的专业价值理念基本上是照搬西方的,其中存在一些与中国 中国的社会工作是‘啊自来品”,其理念、价值乃至实务模式 本土文化不符的地方。 和技巧都体现了西方的宗教信念和福利国家的思想。与之相 西方文化崇尚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相应的,西方社工价值 应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产生与发展也同样遵循 理念强调个人的尊严和价值。我国文化传统重视社会和谐, 着从欧美国家和港台地区引进的路径。对于按照‘‘技术理性 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用西方社工价值理念指导中 式”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它 国的社工实践时就会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如果在帮助服务 本身就存在一些固有的弊病,中国命之为‘‘填鸭满灌式”的教 对象时过分强调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可能会导致服务对象不 育模式。这种专业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是至上而下的知 被自己的群体接受,因为中国社会更注重的是和谐和奉献。 识传递,采取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其最明显的特征在于 第三,专业教育没有符合人才自身发展的需求。目前中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这与社会工作 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直接导致了培养对象的缺 需求的能应付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从 陷,即实务工作能力的短缺。专业能力上的缺陷使得社会工 教育哲学的视角上看,过于规范和僵化的课程往往弱化或扼 作专业学生不能适应市场的实际或潜在需求,难以用专业知 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得学生难以从发散的思维层面把握 识找到工作,只能转换专业或找其它的工作,因此对那些想从 未来将要面对的服务对象的问题,同时缺少反思和批判的意 事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来讲,就无法达到其自我发展、自我实 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真实需要, 现的需要了。 因此需要改进。 要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必须正视当前的社会工作专业 除了专业正规教育以‘技术理性式’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和批判,探索“三个符含’的新的人才 培养模式外,短期或定期培训也是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 培养模式。 养的方式。短期或定期培训的主要对象一般包括在职的社区 工作者、有志愿成为专业社会工作者等各类社会人士。这种 三、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培养方式类似于西方社会工作教育初期产生的‘学徒式”的社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应考虑如何能培养出具 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接受培训的“学生”仅仅是一个模仿的 有社会工作的理论功底和社会工作的相关技巧方法、具有奉 学习者,一般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但实际上这种培 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工作专门人才,更重要的是要考 训除了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外,由于培训时间短,督导的缺乏 虑本土实际,探讨现有条件下如何培养适合本土需求的专业 使得学生在实务方法和技巧也没有达到社会工作专业规定和 人才。因此,在总结国内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模式有关经验 社会所要求的程度。为此,这种方式也需要从制度上加以优 和局限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适应当前中国的、本土化的社会 化。可以说,无论是正规教育还是培训,这两种中国目前主要 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依托需求发展社工教育,实行正规 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都存在各自的不足和缺陷。 教育与短期培训有机结合,并进行分层分类发展。 中国内地现代社会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初发展至今, (一)依托需求发展社工教育 在探索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道路过程中,一直处于瓶颈阶段, 有效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已满足社会需求 原因就在于没有做到汕头大学副校长王伟廉所说的“三个符 为目标,这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核和根本。造就一支结构合 合”,即专业定位没有符合我国市场对社会工作者的需求、专 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需 业价值理念没有符合本土文化、专业教育没有符合人才自身 要,践行社会公平、公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那么,这里的 发展的需求。 从这三个角度来看,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人才 ‘需求”指的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职业需求,具体包括微观 培养模式所存在的缺陷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的实务工作中宏观的研究工作。当前社会工作教育供给与市 第一,专业定位没有符合我国市场对社会工作者的需求。 场需求发生结构性失衡,出现了巨大的人员缺口与社会工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问题也相应暴露并 专业的学生毕业找不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这一矛盾现象,究 向社会各个角落蔓延,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社会工 其原因,就是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依托需求培养人才。 作作为“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天使化身,面对这个正处于转 目前中国对社工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为老年人、残疾 型阶段、问题百出的社会,是应该有自己的用武之地的。当代 人、贫困人口等特殊群体提供服务,和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服 中国急需一批具有实践能力的一线社工人才,针对各种各样 务、社区矫正等领域,迫切需要能直接服务于这些领域的有很 的社会问题,从社工的角度,化解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 强的实务能力,能担当一线社工的专项人才。而目前中国社 而当前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采用的是‘技术 工人才教育采用的是通才教育模式,培养目标定位在社会工 理性式”的模式,这种模式强调教育者(或教师)的权威性,注 作的管理上,也就是培养的是管理一线社工的人才。我们很 重对学生理论的“满堂灌”。课程设置方面涉及面广,但深人 容易就可以发现这里面存在的问题,即没有能真正服务于特 性不够。实际上,现在中国很多院校培养的社会工作专业的 殊群体和特殊领域的一线社工,管理一线社工的人如何能找 学生理论知识和管理知识相对丰富,但缺乏从事具体实务工 到用武之地呢?这也就是目前中国培养了很多社会工作专业 作的能力,更适合做管理社会工作者的人才,而非一线社工人 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社会对社工的需求仍存在极大缺VI 才。 的原因。在课程设置方面,国内社会工作在制定社工发展战 在没有称职的一线社工人才时,培养出一批管理社工的 略时多采用一种‘微仿策略”,即模仿国内外比较成形的院校 人才来,导致市场需求与社会实际供应出现了偏差,教育系统 或机构的课程体系,而不依托客观现实,缺乏主见和创新精 人才培养与社会系统人才需求之间严重脱节,造成了社会需 神。如果培养方式以适合具体实务为基点,教育与实务紧密 要社会工作人才而培养出的人才却找不到工作的尴尬现象。 相连,以服务于社会工作实际为宗旨,对于培养出的人才自 身、社工未来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满足都是很有裨益的。 (二)正规教育同短期培训有机结合 比较薄弱而社会叉迫切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一种现实考虑。从 我国教育的实际出发,建构由中职到高职(专科)、本科、硕士、 博士的基本层次,并注重各个层次之间的沟通、衔接。这一点 上我们可以参照英国、美国有关社会工作教育体系的分层分 类发展的相关经验。既然说是分层次分类别,则各自定位有 不同,如中职、高职应偏向于技能实务,理论可以少一些;本科 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应实行正规教育同短期培训有机结合 的方式。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在正规教育中加入短期培训 社会所需求的社会工作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 实务能力和灵活机动的思维,面对具体的社会问题时,能找出 相关的理论支撑,理解问题背后的政治、社会、文化背景,并有 则区别于专科,需要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可持续学习、深造的能 力,实务则以有一般的实务性为原则,这样本科生毕业就可以 有两种选择了:向下可以直接找工作,向上可以继续深造学 习;而社会工作的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式对专业发展的前瞻 性思考,与国际接轨,通过交流互通有无,推进中国社会工作 本土化发展。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分层分类是功能上的 考虑,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不能因此认为理论和实务层 面此消彼长,不能兼顾和统筹。另外,经过分层分类的高校虽 定位不同,应该做到有效沟通与有机联结,通过开展广泛地交 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为此,应在社会上成立一个针对各 高校和培训机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主要职 实质性的行动方案。这是当前以‘‘技术理性式”社工专业教育 模式为主的正规教育和短期培训都难以达到的。通过正规教 育,主要学习的是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社会工作价值观,学生 实务能力较差。因此,我们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应 加入一定的专项短期培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选择自己的专项领域,到相应的机构中去,学习真正的实务技 巧。 2.在正规教育之外对实际的社工人员实行短期培训 目前中国对社工需求的缺口颇大,通过正规教育途径很 难迅速满足需求,需要探索新的出路,长沙天心区是新出路探 索的典范。该区采用“内部转化”的形式,对街道原有的社区 工作者进行免费培训和辅导,鼓励他们进修并参加专业社工 考试,考取社工职业资格证。最终,天心区通过“内部转化’, 再辅以少量的聘用职业社工,使该区的社会工作者在数量和 质量两方面都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这种正规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可以整合社 能是沟通、连接各层次培养单位,加强合作、共同促进。具体 地,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学校学生以及各类机构相互沟通,专 科学生可能实务能力比较强,而理论不够扎实,而本科可能相 反,这样通过沟通或者共同参与机构的活动而共同提高。 总之,对于一种培养模式,尤其涉及树人的教育培养模 式,必须慎之又慎,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发展,还连接着 社会的命运。构建符合中国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 模式,应立足于现实,依托需求发展社工教育,实行正规教育 会资源和各种关系,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更好地满足社会需 求。目前许多高校虽也安排一些如“案例教学”、‘锞程试验”、 ‘专项实习”等实践课程,但由于课时、课程之间衔接性等原 因,效果多半不好,而且这种教育方式还浪费人力、物力,需要 教师授课、需要实验室和昂贵的实验器材。通过短期培训,有 利于提高学生一线服务的能力,在专业机构中培训不仅节省 了原有教育方式中浪费的人力、物力,学生作为实习生也可以 增加机构中可以使用的一线社工的人员,同时还能够加强教 与短期培训有机结合,并进行分层分类发展。当然仅仅是培 养模式的变化难以达到发展专业社工队伍的目的,本文只针 对培养模式作了探讨,要大力发展社工队伍,促进社工的专业 化,还需要其他的社会条件。这些条件包括进一步加强师资 队伍建设、发挥政府在其中的主导角色和核心力量、加大社会 工作专业在社会的宣传和影响力。只有整合了社会各方的力 量,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工作专业的职业化和本土化,满足社会 期待,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耀明魁会工作专业教育课程设计模式的人文主义取向[J]. 社会工作,2007(2):22. [2]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J]冲国高等教育, 2009(8):24-26. 学效果,是一举三得的事。对目前中国实际从事社工的人员 进行短期培训,使他们掌握专业的工作方法,能更好地满足社 会需求。社区工作者以前干的就是专业社工的工作,现在通 过培训和考试,可以用更专业的方法进行工作,充实了专业社 工的队伍。 (三)分层分类发展 分层分类发展,即是说不同层次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 才培养方式可以体现一定差异。这是基于我国社会工作教育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s of Social Work Specialty in China WANG Li—hong,ZH0U Guang—liang [Abstract]Discussion and optimization on talents training modes of social work specialty in china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undation ofa talent team ofsocial work with reasonable structure and excellent qualiy.tIt also has irnmensurable effect on fulilfling the needs ofsociety and prompting the development ofsociety.Talents training modes ofsocial work specialy tin china has many defects. In order to develop specialized talent team of social work in China,it's suggested that we reform the existing talent training modes, develop social work education according to needs,implement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formal education nd shorta term training and carry out talent training modes of social work of hierarchical classified development and consequently achieve the aim of accelerating course ofprofessionalism and localization ofsocial work,promoting benign development ofsocial work and ulfilfling social needs. [Key words] social work;talents training model;localization 一16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