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学术思想史试题

中国学术思想史试题

来源:意榕旅游网
1.试述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学术规范的影响.

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主要特征主要有高度的综合性,明显的政治和伦理色彩,强烈的经学思维方式以及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第一,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综合性是传统学术的主要特点。中国古代没有专业分科的传统,而是讲求“以人统学。六艺、群经、经学、诸子、九流、百家之学等术语明显地反映出其综合性。从古人对经典的看法可以看出其综合性。古人认为,经典中蕴含着宇宙人生的根本原则,具有至高无上的哲学方面的价值意义; 经典蕴涵万事,具有全能的科学价值与知识价值的意义;经典中有关于人类现实生活的全部知识。古代学者相信,经典不仅可为人的社会生活提供准则,甚至可从中找到解决任何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如荀子认为有了五经,“在天地之间毕矣” 。 第二,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具有浓厚的政治和伦理色彩 。 中国传统学术讨论问题以人为本位,尤其重视现实人生中的政治与道德,“内圣外王”是最高的人生理想。传统学术思想以为国家统治服务为目标,具有明显的政治性。传统学术思想有着突出的争立学术正宗的道统意识,儒家、道家、佛教的继承者,都宣扬自己的正统地位,与政治上各政权争夺正统如出一辙。传统的科学技术也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和伦理色彩。如传统天文学为统治服务,对天文学的垄断标志着政权的确立。

第三,强烈的经学思维方式。基本特征是在观念上把传统视为绝对权威,表现出强烈的崇古与复古的思维倾向。如“信而好古”、“言必称尧舜”、“行必法三代”“托圣人以立言。”儒家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儒家以十三经为经典,道教称《老子》为《道德经》,称《庄子》为《南华经》,佛经汗牛充栋,连“不立文字”的禅宗也有自己的经典《坛经》。经学思维方式使经学成为传统学术的主宰,在学术传承中注重师法、家法,并且产生了“述而不作”的学术传统。 经学思维与“述而不作”的学术传统产生了笺注因袭的传统。 第四,重人伦、轻自然的倾向。

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以“人”为核心,在各个学术领域追求人自身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出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但是,在对于自然界本身的认识和改造方面,却被严重忽视。 对于自然知识的传统态度是,“利用自然知识以说明政治、道德方面的主张,而不以自然本身的研究为目的” 。比如弹性规律的发现完全由于测试弓力的实践。

传统学术思想对中国现代学术规范有着较大影响。传统的经学思维方式以及“述而不作”的思想产生了笺注因袭的传统,这形成了严谨的论证引用标注的规范。自从在汉代儒术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以来,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传承与解释,不仅流派

分明,次序严密,而且任何注或疏都署明作者,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也有这样的传统,如给《史记》《汉书》作注释的学者代有其人,但对有价值的注释,后世学者无不尊重作者的署名,即使有些作者名不见经传,也都一一注明。更有“凡立一义,必凭证据”的治学规范。 2.我不同意墨子对儒家的批评。

墨子对儒家的批评基于儒家的有差别的等级制度,即“礼”,体现了人际关系中的等级制度。但是,儒家的核心观点除了“礼”,还有“仁”。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虽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孔子所说的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做到仁。其实质是强调统治者只有这样全面驾驭人民,才可以稳定地长期地巩固贵族的统治秩序。

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周礼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的,所以他非常注重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关于为仁的方法,孔子推崇“忠恕”之道。即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孔子的同情心理论。孔子的仁爱是层层外推之爱,是根植于人的本性的,是人自然而然萌发出来的。但是同样自然的是,别人对我们的爱总要少于父母对我们的爱,所以爱父母总要胜于爱其他人,爱是有差等的。 因此儒学的仁爱是社会上和谐的差序的存在。

墨子则提出了“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政治上的“交相恶”的混乱局面是一切祸害中最大的祸害。而解决这个混乱局面的根本方法就是提倡“兼相爱、交相利”。因为天下相兼爱则治,相交恶则乱。他认为只有有力这疾以助人,有财这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才能真正实现兼相爱的原则。因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人人相爱相利,社会上相互残杀争夺的现象就自然消灭,也就达成了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

从上面所述的“仁爱”和“兼爱”思想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孔子和墨子所代表的社会阶级不同,孔子所代表的是统治者阶级的利益,他主张贵贱有序,目的在于维护周礼。而墨子所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要求,其兼爱思想强调功利动因。其次,两个“爱”其爱的方式有所不同,儒家的仁爱强调的是有差等的爱,要求以对父母兄弟的爱为中点,层层外推,逐渐扩充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而墨家强调的是无

差等的爱,要求做到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国若视其国。他认为博爱无私、没有亲疏远近、贵贱是兼爱的保证。

再次,墨家认为天有意志,人顺之得赏,违之得罚,天志是衡量人间善恶的唯一标准和最高依据。而儒家不仅关注天,更重视人,注重人的修养即道德意识的苏醒和自觉,儒家的仁爱除了以天作为外在的保证外更有一套由近及远,有亲及疏的环环相推的可循之路。在这一点上,墨子显然是有欠缺的,他只注重人的超越层面和现实性的探讨,而忽视了对人的内在本性的研究。

因此,墨家对于儒家的“自我中心、损人利己”的评价其实是建立在理想状况之下的片面的分析与指责,并且没有认识到儒家“仁爱”思想以及和谐的差序关系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

儒学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产生了深久的影响,尤其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仁者爱人、中庸之道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是作为当代人处理人际关系达到和谐的原则。子试图以“仁”来重塑一种理想人格,希望用理想人格来填充仁爱思想,进而构成统一规范的人际和谐,同时对于个人的修身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庸的思想体现了人的身心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