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末了明白人不能为金钱奴役,要追求人性上、人品上的美与良善,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的岁月一直为钱财奔波。他敛钱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资,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簿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笔杆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 2023年语文高考作文优秀范文 第2篇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我们共处同一个世界,即使不见彼此,但总能隔山海握住彼此的手。疫情期间隔离在家的广大民众总能以各种方式,将自己的爱与善意传达给他人。我们为逝者哀悼,为生者欢庆。我们希望我们的家人健康,也期盼武汉人民安好。我们的心牵挂着祖国大地的每一份子,也漂洋过海关切着世界人民的福祉。我们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着,见证着疫情。因为疫情,我们变成了一个共同体。无论时空怎么流转,爱都可以穿过其中,到达需要他们的人心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其中一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题目解析
2023年全国新高考Ⅱ卷(海南地区考卷)的写作体裁要求为“主持词”,在今年众多作文考题中可谓“独树一帜”,这要求考生在写作过程中除了具备一定的素材储备量外,同时也要熟练掌握并运用主持词的写作技巧。比如在作文里面要适当穿插开场词、串场词、结束语等语段;语言表达要生动灵活,不宜过于晦涩,符合主持词口语传播面向大众性的话语表达特点等。此外,在作文题目下方的“要求”中,命题人其实已经给考生提醒了几个关键点,所以需要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好好遵循题目中的要求,灵活变通,避免踩雷。从题目所给的内容要求来看,无疑要求学生对地理、人文知识有一定的素材储备量。近年来,国内其实有很多传播地方自然、人文风貌的优秀的电视节目、纪录片等,比如《魅力中国城》《舌尖上的中国》《早餐中国》《航拍中国》《风味人间》等,如果大家平时留心观察与记忆,一定能够从中汲取
很多有益素材。再比如,纸条君在以往的推文中也有陆续推送过许多相应的素材,如《文段小课堂,航拍中国》《航拍中国观后感》以及各样的著名人物素材等,都能够提供有益借鉴。与此同时,大家在写作过程中,也不要一味进行素材堆砌,切忌泛泛而谈、没有重点。从往年作文命题来看,国家、地方城市的人文、自然风貌等内容也是较常见的作文素材对象。如2023年浙江卷《触摸城市》/《感受乡村》,2023年山东卷《^v^箴言》,2023年北京卷的《“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23年浙江卷的《浙江精神》,2023年上海卷《认识“中国味”》等。 二、立意参考
2023年语文高考作文优秀范文 第3篇 人清,文明,此之谓“言为心声”。
内在人品特质是外化表现的最大操纵者,常有人说我心思细腻,因而行文结构缜密,文字灵动,大抵也出于此。
生命的经历塑造了性格与人品格局,而人品格局又框架了文章格局。“_”之时参军的毕淑敏稚嫩而湿润,在悬崖峭壁上俯瞰时积蓄了对生命的珍重;在恶劣高原上庆生时体悟了青春的沉甸。“动辄行者无疆”,生命的沉重塑造了她清澈如水的医心,给予了她有条不紊的规章,历练了她苦口婆心的耐性。她下笔常常令人震颤,这般凝结于文章中的精神正是她性格特质与人品的外化啊!
“我不相信手上的掌纹,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这是她对生命的坚定与执着;“气质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这是她对个人修养的提炼升华。诸如此类的的撼人心灵之言比比皆是,正所谓“文如其人”,每一句哲言都以其情蕴哲思的细密针脚缝缀成其人品与性格特质。
文清,人明,此乃文字的反作用,即为“以文辅仁”。
文字以一种无形力量使人与之发生共鸣,即便个人品行与行文有轻微错位,人也会受文字陶冶,走向文中所向往追求的特质,从而完满自身,更使人与文相接近,共同走向美好一端。周国平曾言:“阅读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人都无法剥夺。”如此看来,文字所迸发的力量着实能深刻影响人,那么个人文章中所言之品性又何尝不会与人缓慢靠近呢?
文与人品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人与文的趋向完满。性格与人品并非瞬时性组构的,复杂的内在诚然与文章之内涵时而不对应。但必须承认一点: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真正值得被亲手写下的文章不需要虚与委蛇般奉承,即便如此,也只表现出其为人的假意逢迎,也不失为显现人品的一种方式。由此也可见文与人的一致性。 文至清,人至明。“文如其人”既是必然,又为清正之人的终生追求。
2023年语文高考作文优秀范文 第4篇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是否你总幻想着乘一叶小楫轻舟,在半人高的荷叶中穿行。让双手优雅地抚过带着露珠的莲蓬,深吸一口,那股清香便已让你沉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否你总向往着能在一个宁静的月夜,独自漫步于松林中,泉水叮咚是内心的旋律,诗情画意的时间在此刻为你停留。
而残酷的现实总将你从梦想中唤醒,你身陷于这喧嚣的都市中,何处才是自然?但不必惆怅更不必悲戚,闭上双眼,听听灵魂的声音。城市的躯壳挡不住向往自然的心,只要有了一颗善感而自然的心,这个城市便会披上一层茸茸的绿意。 清晨,走在路上。岸边的柳树,在风中轻轻地抚摸着微微颤动的水面,却没有一毫柳絮的飘飞,大概他们早已在春风中飞尽了吧。在匆忙的脚步中,我们不知错过了多少生命中的美好。为何不抬头望望天边呢?柔美的朝霞是仙女遗落的霓裳,金色的阳光正透过薄雾向你微笑。阳光打着卷,慵懒地躺在树叶上,让那翠绿的血液闪着诱人的光。刹那间,都市在你眼中融化了,一栋栋高楼仿佛成为了热带雨林中的棵棵参天大树,耳旁不绝的车鸣变成了鸟儿的悦耳歌唱。你在参天古木中漫步,而阳光轻轻把你围绕。原来,在自然中生活只需一刹那的感动。
连绵不绝的雨丝让计划好的周末泡了汤,你靠在窗边百无聊赖地打发时间。这时一颗调皮的雨珠从它浩浩荡荡的队伍中逃了出来,在你手臂上溅起一朵晶莹的小花,你抬起头望着烟雨朦胧,恍惚间如置身于江南小巷中,撑着油纸伞默默前行。走过一片池塘,雨连成了线,在水面上打出一个又一个圆圈;一只小小的青蛙坐在荷叶上,静静地看着这生命的流逝。多情的流水正从你脚边绕过,不远处,一朵红莲开得正盛,微风拂过,它一低头的温柔深深打动了你的心。突然就觉得心中一片开阔,这自然中的生活,如此美好!虽然你仍身在这都市里,但你的心又在大自然里做了一次深呼吸。原来,在自然中生活,只需一颗诗意的心。 2023年语文高考作文优秀范文 第5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一、题目解析
虽然,审视自我一词看似相当宏大,不知如何写起,但实际上也非常容易落实在生活的具体角度。因为“自我”本身的含义相当丰富,命题人也在题干做出了提示,比如成为怎样的人、希望什么样的生活,以及个人所能做的事。考生可以以小见大,
从微观的、个人的角度叙事或是论述,最终立足自身和同代人,在青春成长中正确地、良好地认识自己,并为自己规划更光辉灿烂的未来。
纸条君在日常的考试练笔、以及「高中万能作文模板之“青春成长”」中也有非常注重小纸条们对于自我认识方向的训练,不知道大家在这次考场中的下笔有没有一些胸有成竹呢~
无论如何,小纸条们请一定不要忘记,题干中标注了你的身份是毕业生,而文体是“信”,书信体相当注意基本的格式问题,所以大家一定要在行文结构中要保证完整和格式规范,不要因为忘记格式,而导致大量失分。而内容上到底是议论还是记叙,不必过多纠结,书信体本身相当灵活,言之有物也不会造成失分。 二、立意参考
2023年语文高考作文优秀范文 第6篇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说:“恶,往往是昙花一现的,都要和作恶者一同灭亡;而善,则永世长存。”人都会做错事,只要会内疚,会惭愧,就是一种美德。因为,会产生惭愧之心的人,一定有一颗崇善之心。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刚上车的男孩请求司机等一等他的妈妈,一分钟后他的妈妈还没来,车上的人开始抱怨,孩子的妈妈耽误了大家的时间,这时,孩子的妈妈一瘸一拐地上了车,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
看故事时,我们的注意力是不是集中到了车上的乘客们身上?他们为什么沉默?是因为先前不知道孩子母亲是残疾人,对自己错怪了他人而惭愧,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故事,因为乘客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且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惭愧。可以这样说,他们抱怨行动迟缓的母亲时,心中的善良尚未复苏,可当他们的双眼看到残疾母亲艰难行走时,他们深藏心底的善良被激活了。这是令人高兴的。
原谅他人的错误,是一种美德;漠视自己的错误,是一种恶习。车上乘客没等他人提醒便能自省,他们选择了承认自己的错误,给他人以理解,在沉默中感到了惭愧,这也是一种崇高的美德。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子如是说。
《世说新语》中有一个少年叫周处,年少时胡作非为,为祸乡里,后来浪子回头,改过自新,为乡野除掉了“三害”,名扬古今。
别因感到惭愧而羞耻,因为惭愧本身是向善向美的,只是,别让你的惭愧吃到。 20xx年3月2日,在T168次列车上,一母亲说儿子才上一年级,没超过高不用买票,随后测身高,男孩已超1、2m的购票标准。女子因儿子虽高,但年龄太小不愿补票,男孩在这时说道:“我今年11岁,上四年级了,这是我的压岁钱,可以给自己补票。”母亲看了看儿子,没有说话,默默地低下头,从身上拿出钱为儿
子补了票。等列车员转身离去后,母亲对儿子说:“儿子,这件事是妈妈的错,你做得很对,妈妈为你自豪,以后妈妈再也不会这样了……”
男孩纠正了他妈妈的错误,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而母亲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惭愧,儿子的车票补上了,差点在儿子心灵上留下的阴影也及时抹去了。一切都没有缺憾,一切都还算完美。能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并改正,这也是一种美德。 人难免犯错,你在错误面前感到过惭愧吗?不要因羞愧而不愿表达惭愧,惭愧也是一种美德。
2023年语文高考作文优秀范文 第7篇
这道题目,不仅贴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而且可以上升到人生哲理思考的层面。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自我和外界的关系,是哲学家们爱思考、爱讨论的命题。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语,“他人即地狱”,他认为自我和他人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马克思也曾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关于自我和他人、外界的关系的思考,纸条君在“高考特辑·生活思考”这一部分也有提及呢,相信认真复习的小纸条,一定能够有所思考,有所收获,笑傲考场~ 2023年语文高考作文优秀范文 第8篇
人是什么?人是怎样的?我们都知道,人并非一个光滑的球体,永远展示着其中一平面。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社会化,将赋予人各种各样的身份特征。比如,我们是家中的孩子,是学校的学生,是国家的花朵。那么我们对自我的审视可以从这些差异化的身份进行。担一责,成一人,在不断地行动中,我们都将愈加清晰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在社会中到底是怎样的存在。2. 以什么为像、为镜:场经历或者一些物件、一些人
2023年语文高考作文优秀范文 第9篇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一、题目解析
2023年上海卷的作文题,以简短的题干材料、强烈的思辨色彩在众多高考作文题中“独树一帜”。实际上,“思辨性”是上海卷一如既往的标识,从近五年的上海卷作文题来看,《造就和谐自我》《评价他人的生活》《预测》《被需要》《认识“中国味”》无一不蕴含着思辨的光辉,自我与外在、过往与未来、需要与给予、本土与外域,都是充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文化生活的重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静心思考,也绝不仅是帮助我们在考场上取得一个亮眼的分数,更是能作用于我们的漫漫人生,让我们在有所思之后能够有所得、有所行。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从题干的字眼中,我们可以把握到这样两个层面的意蕴,“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事物发展进程”指向的是纵深视野的“历史进程”与宽广视野的“时代潮流”,“意想不到”“无能为力”则都是个体的情绪。由此,题目实际发问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个体的我们,在历史进程或时代潮流之中,是否“可为”?
作为个体,在“历史进程”“时代潮流”这样的庞然大物面前,更多的时候确实是“蚍蜉撼大树”、只能“无能为力”,但“历史进程”之所以成其为“进程”、“时代潮流”之所以成其为“潮流”,也绝对离不开之中的“个体”。并且,如若作为个体的我们,因为“不可为”而都选择“无所为”,则我们的个体生命会失去意义、我们的群体生命也会失去方向。因此,在人的“可为”与“不可为”间,表达的其实就是我们对于个体与历史、个体与时代、个体与群体等关系的思考和感悟,我们论述的重点、写作的中心,就可以聚焦在这里。
实际上,面对这道考题时,我们还可以想到当下的社会背景,试着品一品出卷者的“初心”。2023,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多少鲜活的生命、多少美满的家庭,就这样永远地埋葬在了这个春天里。作为身处其间的个体,我们都饱受了无奈、倍感了渺小、体会了无常,但与此同时,我们又见证了一个个“逆行者”,在以一己之力抗争着、奉献着。“在不可为里进行着自己的可为”,乃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直以来,就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品质所在,也是我们始终会被这样的个体所打动的所在。 而无论是表达对于历史进程、时代潮流的认知,还是选择恰当的人物素材,凸显平凡中的不凡、有限生命中的无限华彩,在《人物特辑/高中模板》等专栏,《高考特辑》中的“青春成长篇”“生活感悟篇”,还是《笔书战“疫”》系列中的素材,都可以进行直接的运用。 二、立意参考
综上,面对本道考题,更高远的立意是坚持认为“虽然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但并不意味这,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由此可以有如下立意:
2023年语文高考作文优秀范文 第10篇
作为自主出题的考区,天津依然受到北京卷、全国卷的影响,紧跟近几年热门趋势,重点考查学生对时代动态的把握、对个人使命的思考,如2023年《个人和国家的关系》、2023年《器》,而今年也保留对这一传统的延续,引导考生立足当下,关注国家发展、民族精神和个人担当。
今年天津卷是典型的材料作文,针对这类题型,一般首先勾画关键词,分析关键词意义,再由此梳理内容层次。通读材料文段后,我们可以得到关键词“中国面孔”,与2023年《器》的命题思路类似,题目中的关键词兼具表层意义和衍生意义,可进行多元解读。而“中国面孔”一词,内涵则更为丰富。
“面孔”即为“脸”“面容”,加上限定词“中国”,则可理解为中国人的面容,而将“面孔”进行衍生联想,则可理解为“脸面”“表象”“象征符号”等,即“中国的象征”“中国符号”,也就是中国对内的恒一精神传承,以及对外的统一形象呈现,这实际与2023年全国卷一《中国关键词》的考察趋势相近,即什么是“中国符号”/民族精神?中国的时代形象由什么构成/定义?
接下来,具体分析前四个对象,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关于不同点:从纵向来看,从杜甫到屠呦呦,古今时代不同;横向来看,他们来自文化、科研、战疫、基层,奋斗在不同领域;细看人物主体,他们有的因个人成就知名,如杜甫、屠呦呦,有的则构成群体形象,深入人心,一如战疫医护人员、快递小哥,家国情怀、造福人类、无私抗疫、默默坚守是他们分别彰显的独特品质。至于相同点,则已在材料中明确,即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共同塑造“中国面孔”。
由此,我们可以从“中国符号”“时代/民族精神”“人民力量”等角度切入解题。此外,题干要求是“走过2023年的春天”“新的思考的感悟”,因而我们显然需要结合今年的热点“战疫”进行提点,凸显自己对时代动态、时事热点的把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一、题目解析 2023年语文高考作文优秀范文 第11篇
“中国有许多省份,名字都与大地上的山河湖海有关,只有云南的云,来自天上。”每一座城市其独特的亮点数不胜数,但地名却蕴藏着这座城市的气质与基因,是一座城市的“浓缩版”名片。如围绕云南,可以由“云”与“南”这个独特的亮点散发开去,可以写其特殊的季风气候以及地理位置,以及由此产生的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进而横向铺开,从而实现地名与地方自然、人文风貌的有效结合,彰显地方特色。2. 结合古今之变,纵向挖掘城市人文底蕴
一般而言,大家对自己家乡的自然、人文风貌相比于其他城市会更加了解,因而容易出现“一拥而上”,导致内容“撞车”的现象。为此,如果大家对其他城市自然人文中的一个点有特别的了解,如民俗节目、科技工艺等,就可以紧紧围绕其中一个点,将其本身的古今之变与城市发展脉络相结合,在关联的构建以及古今演变的描写刻画中,以小见大,彰显出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和人文底蕴。
整理不容易,如果觉得今天的分享有帮助,记得点个赞鼓励纸条君呀! 请以“一条信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字数仍要求不少于700字。一、作文解析
今年的作文题延续了近几年议论文、记叙文二选一的北京特色。题目一以“2023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为切入点,让考生以“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为话题进行写作;题目二则以“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为引子,要求考生以“一条消息”为题完成一篇记叙文。题目一
在写作时,考生要围绕“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这一话题,体现出新时代青年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意识。每一个体都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应认清自我,发挥最大功用;而我们也要把握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如当每个人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时,国家和社会也会日渐强大等等。个体的作用、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是本题立意的关键所在。总之,本文立意可大可小,譬如可从小方面着眼,凸显个体在国家、社会中的作用;可以从大方面入手,引发对社会个体的关注;还可从宏观角度谈人类命运共同体、个体的责任与担当等问题。这些角度都可以与纸条君之前推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金句长纸条及直播押题课程推出的“共同体与凝聚力”“个体光辉照见时代”等主题素材结合起来,小纸条们都复习了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