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来源:意榕旅游网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一、积累与运用。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6分)《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是初春的草长莺飞,赏心悦目;自强是盛夏的(chán chán)溪水,沁人心脾;自强是金秋的落叶翩然,滋养花木;自强是隆冬的一缕阳光,暖意(róng róng)。自强是一种人生涵养,追溯先贤行迹:司马迁在劫难中涅槃重生,写就不朽著作;宋濂在深山负箧曳屣,终预君子之列……于(huì)暗中寻找光明,在求索中挣脱束(fù)。我们只有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chángB.zhǎngC.zhǎngpiānpiānbiǎnsùsùshùnànnànnánD.chángpiānshùnán(2)在语段括号里依次填入汉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孱孱B.潺潺C.潺潺容容容容融融晦晦晦缚傅缚D.孱孱融融诲傅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电信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我们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B.自媒体时代,一些人通过博眼球的标题哗众取宠,我们要抵制这种现象。C.经过老师耐心的辅导,小明大彻大悟,熟练掌握了这一类型题目的做法。D.近几年江河断流频现,恶劣沙尘天气频发,再不重视,我们可能会看到海枯石烂的场面。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认同,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B.如今初中生近视日益严重,近视比例增加,是由于过度看手机的原因造成的。C.这部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塑造了一个普通人甘于奉献、平凡感人的故事。D.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能否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4.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3月20日,2023“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活动正式启动汉字征集。请参照示例,从“融、新、共、互、通”这五个汉字中选取一个,写明释义及推荐理由。(4分)示例:“和”——取和平、和谐、和合、和美之意。“和”字寓意“一带一路”致力于促进沿途国家、地区交流融合,是和平之路、和谐之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5.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小石潭记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水尤清测B.日光下澈C.其岸势犬牙差互尤:格外澈:穿透犬牙:狗牙D.悄怆幽邃邃:深(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心乐之B.潭西南而望C.以其境过清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面山而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D.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本文是一篇游记,为“永州八记”中的一篇,作者借此文表达了曲折含蓄的情感。B.本文写景时,用移步换景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定点观察写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C.“似与游者相乐”一句以鱼的自由自在比衬人的心情,比直截了当说心情欢快更有意味。D.第④段情感由此前的“乐”,渐转“寂寥”“悄怆”,说明作者被贬后虽有落寞但更洒脱。6.课外文言文阅读。(8分)郑板桥开仓济民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①。公之余②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注】①案无留牍: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②公之余:郑公空闲的时间。(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2分)上 有 谴 我 任 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郑板桥的看法。(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诗歌阅读。(7分)春夜别发人(其一)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特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愁洛阳道,此会在何年。(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描绘朋友分别在即的场景,“吐”字写出了友人离别在即,千言万语吐露而出的样子。B.颔联中的“琴瑟”,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的音韵谐调来比拟深厚的情谊。C.尾联写作者目送友人远去,一个“何”字,强调了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D.本诗除首联外,其余用语都不加藻饰,平淡自然。情景合一,自然地流露感情。(2)送别诗善于将情与景有机结合,构成情景交融的境界,请结合颈联内容进行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手卷”指的是只能卷舒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B.社戏: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C.“黄发垂髫”中“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指老人。D.《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常用风、雅、颂手法。9.根据原文默写。(9分)(1)微君之故,   ?(《诗经•式微》)(2)   ,悠悠我心。(《诗经•子衿》)(3)蒹葭萋萎,   。(《诗经•蒹葭》(4)悠哉悠哉,   。(《诗经•关雎》)(5)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6)《桃花源记》中写武陵人刚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林美景的语句是:   ,   (7)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绘洞庭湖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的句子是:   ,   三、名著阅读。10.完成下面小题。(7分)(1)语文老师组织了“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经典常谈》阅读座谈会”,请你完成下表。经典①《   》谈经典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②《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都搜罗在这部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这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③《   》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2)班级组织了辩论会,反方指出:“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没什么作用,因为发展经济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关系不大。”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内容,作为正方,有理有据地反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现代文阅读。11.阅读。(10分)冬奥菜单里的中国味道①北京冬奥会上,各国运动员将享受到哪些美食?678道来自世界各地的特色菜品“拼盘”向世界各地的冰雪健儿发出诚挚邀请。其中,在冬奥菜单中占比三成的中餐,将充分展示“中国味道”的文化魅力。②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样,北京冬奥会的678道菜品中,中餐和西餐的比例为3:7,既能符合日常口味,也可满足尝鲜需求。三大赛区的餐饮服务标准、时间和内容同步,运动员无论身处北京赛区、延庆赛区,或是张家口赛区,都可品尝同样的美食。③冬奥会赛会期间,冬奥村餐厅将设置世界展台、亚洲展台、中餐展台、清真餐台、披萨与意大利面展台、面包和甜品台、鲜果台等12种餐台,每天都有约200道菜品供应,并以8天为一个周期进行轮换。丰富的菜品可以为运动员提供更多选择,8天的周期则有助于打破思维定式,每天都有新惊喜。④哪些中餐能够登上冬奥会“赛场”?根据公布的部分菜单,浙江名菜西湖牛肉羹、川菜代表宫保鸡丁、鲁菜四喜丸子、粤菜虾饺等中国各地美食均榜上有名。冬奥会赛时正值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菜单围绕中国年节庆主题增添了不少特色饮食,源远流长的中国饮食文化将得到充分展示。⑤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令人垂涎的北京烤鸭成为最受运动员欢迎的菜品之一,平均每天可吃掉700只左右。北京冬奥会时,人气颇高的北京烤鸭将如约“返场”,并带上爆羊肉、木须肉、驴打滚、豌豆黄等京味儿菜品和小吃,出现在运动员的餐桌上。⑥比如,有的比赛项目运动员在赛前需要食用大量高蛋白食品;比赛期间需要补充碳水化合物;比赛结束后喜欢吃一些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因此,冬奥食谱在营养成分的要求上比日常摄取的量要更多。⑦冬奥菜单的制定极为严格,需要由运动、营养、餐饮等多个专家团队针对食材成分、菜品规格、制作流程进行研讨,在北京冬奥组委、冬残奥村餐饮服务商和营养师的指导下完成,并经国际奥委会审核同意。⑧为了满足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赛期营养需要,冬奥菜单突出营养均衡、烹饪健康。例如,谷薯杂豆类涵盖糙米、燕麦、藜麦等全谷物,注意粗细搭配,保证充足优质能量来源;蔬菜水果类兼顾不同品种,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深色蔬菜占到蔬菜总量的一半以上;水产禽高蛋类提供优质蛋白质;奶及大豆为运动员提供优质钙质……⑨为了实现“众口可调”,菜单设置也下足了功夫。单是蛋卷就有原味煎蛋卷、菠菜蛋白蛋卷、火腿蛋卷等6种口味。披萨更是涵盖了烟熏鸡肉披萨、玛格丽特披萨、大虾披萨等9种口味。各种菜品涉及各类食材超过400种,并严格排除掉胡椒等食源性兴奋剂。此外,每餐均配备一系列素食和清真菜式,还可提供犹太洁食服务,以尊重、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中的特定饮食需求。(1)下列的表述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A.冬奥会赛会期间,共有12种餐台,200道菜品供应,8天一个周期进行轮换。B.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实现了餐饮服务标准、时间和内容同步。C.北京冬奥会时,运动员会吃到北京烤鸭、爆羊肉、木须肉、驴打滚、豌豆黄等京味儿菜品和小吃。D.各种菜品涉及各类食材都会排除掉胡椒等食源性兴奋剂。(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介绍了北京冬奥会的菜单及其设置理由,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B.第①段用设问的修辞,即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C.第⑦段加点词“极”说明冬奥菜单的制定要求特别的高,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性。D.第⑨段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冬奥菜单突出营养均衡、烹饪健康的特点。(3)下面是原文中的一个段落,有人认为放在第⑥段前,有人认为放在第⑦段前,你认为该放在哪一段前,请结合内容说明理由。(4分)“好吃,并不是冬奥餐饮的唯一标准。冬奥食谱既要符合各国运动员的饮食口味、宗教习惯等,更要满足运动员对热量、营养方面的需求,因此与百姓的日常菜单有所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阅读。(21分)小油灯刘国林①一条街像扁担,一头挑着小学校,一头挑着村子里我们的家。我们背了书包三三两两往小学校跑,跑进校园,那口钟也像破锣一样响起了。其实挂在教室前大柳树上的那只铁疙瘩并非一口钟,而是某台机器上拆下来的旧缸套。老师每天都会敲响,声音像锅底被石头击碎时的尖刻与刺耳。②冬天,天黑得特别早,吃罢晚饭,在家长的催促下我们不情愿地背起书包,端起小油灯向小学校走去,我们人手一只小油灯,因为那时电灯泡还像月亮一样太过遥远,我们是那样痛恨晚自习,尤其是在邻村放电影的日子里。我们端着小油灯走进校园的时候,教室往往锁着门。老师还没来,我们就把小油灯放在校园里的乒乓球台上,把双手插进袖简,为了取暖还不时跺着脚。③于是我们都把目光投向了胖大头,在我们的眼神会意下,胖大头找了儿根小柴棍塞进了教室门上的锁眼里,这事他干得轻车热路,神不知鬼不觉,我们向他保证,这一次再也不会把他供出来,或许老师打不开铁锁,就会把我们统统轰回家里的热炕头上。④上课了,老师的钥匙死活插不进锁哏,于是他回头冲我们咆哮起来,吼声把树上的许多鸟儿都惊飞了,那只被柴棍堵了无数遍的铁锁,终于让老师连门鼻子一块掘下来扔进了雪窝里,我们蜂拥进了教室,把一盏盏小油灯点起来……⑤小油灯一盏盏点起来,教室里跳动起了许多豆粒大的光亮,像许多萤火虫停在了枝头,又像天上许多星星落了下来,小油灯把我们的影子投在了墙上,像山峦一样重叠起伏。那上边白灰正脱落出许多地图的形状,图案诡异而荒诞,在我们的心目中,外面的世界无非是这个样子。⑥梦想被一盏盏小油灯点燃了。我们忽然觉得一些东西不再虚无缥缈,在煤油与柴油的燃烧中,一种工业化的味道在教室里蔓延,仿佛是大城市一座巨大的工业车间在向我们招手。仿佛是大城市一座巨大的工业车间在向我们招手。小油灯正在引诱我们走出农村这片天地,让我们踏进工厂变成工人师傅,不会再像我们的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许多在冬天,那些小脸蛋上布满了皴裂与雀斑,这会儿在小油灯的映射下可爱了许多,都泛起蜡一样的光来。许多眼神在黑暗中就像翩翩起舞的蝴蝶让人无法忘怀……⑦我们的老师端坐在讲台上。我们无法得知他是什么样的心境,我们只知道他一个月的工资只有5块钱,而生产队在没钱的时候会给他一棵树当酬劳。他是位老三届的高中生,他本来是可以完成自己的梦想走进大城市,但他还是回到了起点,做起了农民。穿行在一片小油灯的闪烁之间,他是否会感觉走进了一片庄稼地?那一盖盏闪烁的灯火和一只只小脑壳,不就是一季季的庄稼吗?⑧那所小学校我们很快就毕业离开了,老师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少的还有学生。但他一直在留守,那些被他踩塌了多少次的讲台,他一遍遍用砖头又垒起来,那些缺胳膊少腿的桌椅板凳被他钉了又钉。他只是一位民办教师,更像是一位摆渡人,他把许多人送到对岸,自己在原地静静地等新的客人,他等待的还有一缕黎明前的曙光……⑨多年之后,小油灯和许多日子的艰辛被他付之呵呵一笑。弥留之际,许多人围在他面前泣不成声,但他脸上却充满笑意。那些人不明白他的手为什么总是在空中乱划,嘴里还不停地喃喃:“灯,灯 ……”⑩我听说后立即明白了,他一定感觉自己又站在了黑板前,他又闻到粉笔屑飘入鼻腔的味道,身后一片小油灯的灯火在闪烁,如同天上坠落的星星。(选自《齐鲁晚报》2023年3月,有删减)(1)通读全文,说说题目“小油灯”的含义。(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5段画线句。小油灯一盏盏点起来,教室里跳动起了许多豆粒大的光亮,像许多萤火虫停在了枝头,又像天上许多星星落了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结合语境,赏析第6段中加点词语。小油灯正在引诱我们走出农村这片天地,让我们踏进工厂变成工人师傅,不会再像我们的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⑩段画线句子“他一定感觉自己又站在了黑板前,他又闻到粉笔屑飘入鼻腔的味道,身后一片小油灯的灯火在闪烁,如同天上坠落的星星”的理解。(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多次出现“小油灯”,通读全文,分析其在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写作。13.(60分)按要求作文。对于鲁迅来说,那夜归航的豆儿,是一缕芬芳;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请以“一缕芬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作文要求:(1)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 名、人名,否则扣分;(3)不得抄袭;(4)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八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运用。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周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是初春的草长莺飞,赏心悦目;自强是盛夏的(chán chán)溪水,沁人心脾;自强是金秋的落叶翩然,滋养花木;自强是隆冬的一缕阳光,暖意(róng róng)。自强是一种人生涵养,追溯先贤行迹:司马迁在劫难中涅槃重生,写就不朽著作;宋濂在深山负箧曳屣,终预君子之列……于(huì)暗中寻找光明,在求索中挣脱束(fù)。我们只有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才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B A.chángB.zhǎngC.zhǎngpiānpiānbiǎnsùsùshùnànnànnánD.chángpiānshùnán(2)在语段括号里依次填入汉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A.孱孱B.潺潺C.潺潺容容容容融融晦晦晦缚傅缚D.孱孱融融诲傅【分析】(1)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草长莺飞”的“长”应读作“zhǎng”;“翩然”的“翩”应读作“piān”;“追溯”的“溯”应读作“sù”;“劫难”的“难”应读作“nàn”。故选:B。(2)本题考查汉字的字形。“潺潺”不能写作“孱弱”的“孱”;“暖意融融”的“融”不能写作“容颜”的“容”;“晦暗”的“晦”不能写作“教诲”的“诲”;“束缚”的“缚”不要写作“师傅”的“傅”。故选:C。【解答】答案:(1)B(2)C【点评】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2.(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电信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我们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B.自媒体时代,一些人通过博眼球的标题哗众取宠,我们要抵制这种现象。C.经过老师耐心的辅导,小明大彻大悟,熟练掌握了这一类型题目的做法。D.近几年江河断流频现,恶劣沙尘天气频发,再不重视,我们可能会看到海枯石烂的场面。【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使用有误,叹为观止:好到了极点,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该成语用错对象。

B.使用正确,哗众取宠:意思是以浮夸的言行迎合群众,骗取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C.使用有误,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该成语不合语境。

D.使用有误,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该成语望文生义。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3.(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对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认同,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B.如今初中生近视日益严重,近视比例增加,是由于过度看手机的原因造成的。C.这部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塑造了一个普通人甘于奉献、平凡感人的故事。D.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能否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通读所给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通过压缩句子,分析主要成分之间的搭配情况,来找出病因。

【解答】A.正确;

B.有误,表意重复,可将“由于”“的原因”删去;C.有误,搭配不当,可将“塑造”改为“讲述”;D.有误,一面对两面,可将“能否”删去。故选:A。

【点评】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4.(4分)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3月20日,2023“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发布活动正式启动汉字征集。请参照示例,从“融、新、共、互、通”这五个汉字中选取一个,写明释义及推荐理由。

示例:“和”——取和平、和谐、和合、和美之意。“和”字寓意“一带一路”致力于促进沿途国家、地区交流融合,是和平之路、和谐之路。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理解能力。做题时,可先翻阅字典进行辨析与积累,再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来分析即可。

【解答】答案:

示例:通——本义是到达、通到。使用“通”字,生动形象地表示出丝绸之路的作用,寓意着“一带一路”连接着其他丝绸之路上的国家,表达了我国希望与丝绸之路上的国家友好相处、友好交流。

【点评】仿写四原则:

(1)话题一致:包括陈述对象一致和中心主旨一致。

(2)结构一致: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结构一致不仅包括句式、语气的一致,还包括句间关系的一致。

(3)修辞一致:仿句必须严格遵守例句所运用的修辞格。(4)格调一致:感情一致,风格一致,色彩一致。二、古代诗文。

5.(9分)课内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水尤清测B.日光下澈C.其岸势犬牙差互尤:格外澈:穿透犬牙:狗牙D.悄怆幽邃邃:深(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心乐之B.潭西南而望C.以其境过清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面山而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D.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本文是一篇游记,为“永州八记”中的一篇,作者借此文表达了曲折含蓄的情感。B.本文写景时,用移步换景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定点观察写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C.“似与游者相乐”一句以鱼的自由自在比衬人的心情,比直截了当说心情欢快更有意味。D.第④段情感由此前的“乐”,渐转“寂寥”“悄怆”,说明作者被贬后虽有落寞但更洒脱。【分析】参考译文:【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解答】(1)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犬牙:像狗的牙齿。故选:C。(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代词,这件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表修饰;C.因为/凭借;D.于是/竟然。故选:B。(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ABC.正确;D.有误,第④段情感由此前的“乐”,渐转“寂寥”“悄怆”,说明作者被贬后想要洒脱但是仍然落寞。故选:D。答案:(1)C(2)B(3)D【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6.(8分)课外文言文阅读。郑板桥开仓济民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①。公之余②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注】①案无留牍: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②公之余:郑公空闲的时间。(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上 有 谴 我 任 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3)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郑板桥的看法。【分析】译文:郑燮,号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担任县令,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有时到了忘记自己是长官的地步。(郑燮)后来被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郑燮说:“这都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能活命?上级降罪,我来承担(开仓济民的后果)。”于是打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送他。【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翻译为:上级降罪,我来承担(开仓济民的后果)。故可断句为:上有谴/我任之。(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字词:与,给,赈济。句意: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概括人物特点。结合“普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得出:爱民如子。勤政、廉洁;结合“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得出:有才;结合“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得出:勇于担当。答案:(1)上有谴/我任之。(2)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3)示例:郑板桥是爱民如子、勤政、廉洁、有才、勇于担当的人。【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7.(7分)诗歌阅读。春夜别发人(其一)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特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愁洛阳道,此会在何年。(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首联描绘朋友分别在即的场景,“吐”字写出了友人离别在即,千言万语吐露而出的样子。B.颔联中的“琴瑟”,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的音韵谐调来比拟深厚的情谊。C.尾联写作者目送友人远去,一个“何”字,强调了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D.本诗除首联外,其余用语都不加藻饰,平淡自然。情景合一,自然地流露感情。(2)送别诗善于将情与景有机结合,构成情景交融的境界,请结合颈联内容进行分析。【分析】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共两首,这是第一首。约作于公元684年春。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旋即写成这首离别之作。【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A.有误,“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千言万语吐露而出的样子”理解有误。BCD.正确。故选:A。(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意思是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此句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此句借景抒情,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滔滔江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忧伤之情。“隐”字写出高高的树荫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隐”“没”两字,运用了反衬手法表明了时光的无情,催人离别,反衬出离人间难舍难分的心情。答案:(1)A(2)诗人借助“明月”“银河”等夜空之景来映衬与友人难分难舍的深情。动词“隐”“没”二字的使用既让画面富有动感,又暗示出饮宴时间之长,表达出时光催人离别,朋友不忍离别的心绪。译文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8.(3分)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卷”指的是只能卷舒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B.社戏: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C.“黄发垂髫”中“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指老人。D.《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常用风、雅、颂手法。【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解答此类问题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课本学习中做好积累,准确记忆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答题时要注意仔细审题,认真辨析。【解答】ABC.正确。D.有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是赋、比、兴,风、雅、颂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内容的分类。故选:D。【点评】文学文化常识是基础部分常考题型之一,答题时要灵活运用日常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仔细辨析。9.(9分)根据原文默写。(1)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 ?(《诗经•式微》)(2)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诗经•子衿》)(3)蒹葭萋萎, 白露未晞 。(《诗经•蒹葭》(4)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诗经•关雎》)(5)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6)《桃花源记》中写武陵人刚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林美景的语句是: 芳草鲜美 , 落英缤纷 (7)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绘洞庭湖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的句子是: 气蒸云梦泽 , 波撼岳阳城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1)胡为乎中露(2)青青子衿(3)白露未晞(重点字:晞)(4)辗转反侧(5)海内存知己(6)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7)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三、名著阅读。10.(7分)完成下面小题。(1)语文老师组织了“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经典常谈》阅读座谈会”,请你完成下表。经典①《 春秋 》谈经典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②《 说文解字 》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都这部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这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工具或门径。③《 孟子 》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2)班级组织了辩论会,反方指出:“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没什么作用,因为发展经济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关系不大。”请你结合《经典常谈》的内容,作为正方,有理有据地反驳。【分析】《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全书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那种嚼饭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结合“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可知,这是《春秋》。《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结合“这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可知,这是《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种书”。《说文解字》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北宋雍熙三年(986年)进行校勘并雕版流布,后代研究《说文》多以此版为蓝本。内容上共十五卷,前十四卷为文字解说,第十五卷为叙目;结构上按部首编排,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说文解字》作为中国最早的字典,为汉字建立了理论体系,开创了部首检字法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结合“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可知,这是《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2)本题考查辩论词。答题思路:作为正方,反驳对方“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没什么作用,因为发展经济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关系大”的观点,有理论,有依据。

示例:我不同意反方的观点。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对于发展经济表面看没有直接关系,实则二者关系密切。文化经典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对人的道德品质、视野、思维都有着重要影响,有着深厚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的人能够更好地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例如文化经典中“商鞅立木”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支持就要守信,这也是经商之道,所以,文化经典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答案:

(1)①春秋 ②说文解字 ③孟子

(2)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帮助人们树立理想,懂得担当。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有理想有担当的人才。传统文化经典穿越千年而不过时,教会我们许多,如阅读《史记》中“一诺千金”的故事,告诉我们商人应该恪守“言必信”的经商之道。所以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和经济发展也有密切关系。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四、现代文阅读。

11.(10分)阅读。冬奥菜单里的中国味道

①北京冬奥会上,各国运动员将享受到哪些美食?678道来自世界各地的特色菜品“拼盘”向世界各地的冰雪健儿发出诚挚邀请。其中,在冬奥菜单中占比三成的中餐,将充分展示“中国味道”的文化魅力。

②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样,北京冬奥会的678道菜品中,中餐和西餐的比例为3:7,既能符合日常口味,也可满足尝鲜需求。三大赛区的餐饮服务标准、时间和内容同步,运动员无论身处北京赛区、延庆赛区,或是张家口赛区,都可品尝同样的美食。

③冬奥会赛会期间,冬奥村餐厅将设置世界展台、亚洲展台、中餐展台、清真餐台、披萨与意大利面展台、面包和甜品台、鲜果台等12种餐台,每天都有约200道菜品供应,并以8天为一个周期进行轮换。丰富的菜品可以为运动员提供更多选择,8天的周期则有助于打破思维定式,每天都有新惊喜。

④哪些中餐能够登上冬奥会“赛场”?根据公布的部分菜单,浙江名菜西湖牛肉羹、川菜代表宫保鸡丁、鲁菜四喜丸子、粤菜虾饺等中国各地美食均榜上有名。冬奥会赛时正值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菜单围绕中国年节庆主题增添了不少特色饮食,源远流长的中国饮食文化将得到充分展示。

⑤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令人垂涎的北京烤鸭成为最受运动员欢迎的菜品之一,平均每天可吃掉700只左右。北京冬奥会时,人气颇高的北京烤鸭将如约“返场”,并带上爆羊肉、木须肉、驴打滚、豌豆黄等京味儿菜品和小吃,出现在运动员的餐桌上。

⑥比如,有的比赛项目运动员在赛前需要食用大量高蛋白食品;比赛期间需要补充碳水化合物;比赛结束后喜欢吃一些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因此,冬奥食谱在营养成分的要求上比日常摄取的量要更多。

⑦冬奥菜单的制定极为严格,需要由运动、营养、餐饮等多个专家团队针对食材成分、菜品规格、制作流程进行研讨,在北京冬奥组委、冬残奥村餐饮服务商和营养师的指导下完成,并经国际奥委会审核同意。

⑧为了满足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赛期营养需要,冬奥菜单突出营养均衡、烹饪健康。例如,谷薯杂豆类涵盖糙米、燕麦、藜麦等全谷物,注意粗细搭配,保证充足优质能量来源;蔬菜水果类兼顾不同品种,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深色蔬菜占到蔬菜总量的一半以上;水产禽高蛋类提供优质蛋白质;奶及大豆为运动员提供优质钙质……⑨为了实现“众口可调”,菜单设置也下足了功夫。单是蛋卷就有原味煎蛋卷、菠菜蛋白蛋卷、火腿蛋卷等6种口味。披萨更是涵盖了烟熏鸡肉披萨、玛格丽特披萨、大虾披萨等9种口味。各种菜品涉及各类食材超过400种,并严格排除掉胡椒等食源性兴奋剂。此外,每餐均配备一系列素食和清真菜式,还可提供犹太洁食服务,以尊重、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中的特定饮食需求。(1)下列的表述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 A.冬奥会赛会期间,共有12种餐台,200道菜品供应,8天一个周期进行轮换。B.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实现了餐饮服务标准、时间和内容同步。C.北京冬奥会时,运动员会吃到北京烤鸭、爆羊肉、木须肉、驴打滚、豌豆黄等京味儿菜品和小吃。D.各种菜品涉及各类食材都会排除掉胡椒等食源性兴奋剂。(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本文主要介绍了北京冬奥会的菜单及其设置理由,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B.第①段用设问的修辞,即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C.第⑦段加点词“极”说明冬奥菜单的制定要求特别的高,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性。D.第⑨段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冬奥菜单突出营养均衡、烹饪健康的特点。(3)下面是原文中的一个段落,有人认为放在第⑥段前,有人认为放在第⑦段前,你认为该放在哪一段前,请结合内容说明理由。“好吃,并不是冬奥餐饮的唯一标准。冬奥食谱既要符合各国运动员的饮食口味、宗教习惯等,更要满足运动员对热量、营养方面的需求,因此与百姓的日常菜单有所区别。”【分析】文章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了冬奥菜单菜品丰富、展台种类多样、制定标准严格等内容。【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问题时,要注意在文中找到与选项内容相关的语句,仔细甄别判定说法是否正确。A.有误,文章第③段提到“每天都有约200道菜品供应”,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BCD.正确。故选:A。(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问题时,要注意在文中找到与选项内容相关的语句,仔细甄别判定说法是否正确。ABC.正确。D.有误,第⑨段并未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而且第⑨段说明的内容是“为了实现‘众口可调’,菜单设置也下足了功夫”,而不是“冬奥菜单突出营养均衡、烹饪健康的特点”。故选:D。(3)本题考查对文章和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解答此类问题时,需要理清材料的主要意思,然后对照文章,看何处讲述了相关内容,以此判断材料适合放在文中哪里。材料的主要意思是冬奥食谱要满足运动员对热量、营养方面的需求,文章第⑥段举的例子就是说明了冬奥食谱的设置要考虑到运动员的比赛项目,尽可能地满足运动员对热量、营养方面的需求,因此适合放在第⑥段前。答案:(1)A(2)D(3)应该放在第⑥段前。文章②—⑤段说明了冬奥菜单菜品丰富,有很多中国美食都榜上有名,“好吃,并不是冬奥餐饮的唯一标准”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第⑥段列举的例子,说明了“冬奥食谱在营养成分的要求上比日常摄取的量要更多”,照应了冬奥食谱“要满足运动员对热量、营养方面的需求”,因此该段落应该放在第⑥段前,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点评】信息辨析是说明文常考的题型之一,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回归原文,找到相似表述的话语,然后对比辨别。12.(21分)阅读。小油灯刘国林①一条街像扁担,一头挑着小学校,一头挑着村子里我们的家。我们背了书包三三两两往小学校跑,跑进校园,那口钟也像破锣一样响起了。其实挂在教室前大柳树上的那只铁疙瘩并非一口钟,而是某台机器上拆下来的旧缸套。老师每天都会敲响,声音像锅底被石头击碎时的尖刻与刺耳。②冬天,天黑得特别早,吃罢晚饭,在家长的催促下我们不情愿地背起书包,端起小油灯向小学校走去,我们人手一只小油灯,因为那时电灯泡还像月亮一样太过遥远,我们是那样痛恨晚自习,尤其是在邻村放电影的日子里。我们端着小油灯走进校园的时候,教室往往锁着门。老师还没来,我们就把小油灯放在校园里的乒乓球台上,把双手插进袖简,为了取暖还不时跺着脚。③于是我们都把目光投向了胖大头,在我们的眼神会意下,胖大头找了儿根小柴棍塞进了教室门上的锁眼里,这事他干得轻车热路,神不知鬼不觉,我们向他保证,这一次再也不会把他供出来,或许老师打不开铁锁,就会把我们统统轰回家里的热炕头上。④上课了,老师的钥匙死活插不进锁哏,于是他回头冲我们咆哮起来,吼声把树上的许多鸟儿都惊飞了,那只被柴棍堵了无数遍的铁锁,终于让老师连门鼻子一块掘下来扔进了雪窝里,我们蜂拥进了教室,把一盏盏小油灯点起来……⑤小油灯一盏盏点起来,教室里跳动起了许多豆粒大的光亮,像许多萤火虫停在了枝头,又像天上许多星星落了下来,小油灯把我们的影子投在了墙上,像山峦一样重叠起伏。那上边白灰正脱落出许多地图的形状,图案诡异而荒诞,在我们的心目中,外面的世界无非是这个样子。⑥梦想被一盏盏小油灯点燃了。我们忽然觉得一些东西不再虚无缥缈,在煤油与柴油的燃烧中,一种工业化的味道在教室里蔓延,仿佛是大城市一座巨大的工业车间在向我们招手。仿佛是大城市一座巨大的工业车间在向我们招手。小油灯正在引诱我们走出农村这片天地,让我们踏进工厂变成工人师傅,不会再像我们的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许多在冬天,那些小脸蛋上布满了皴裂与雀斑,这会儿在小油灯的映射下可爱了许多,都泛起蜡一样的光来。许多眼神在黑暗中就像翩翩起舞的蝴蝶让人无法忘怀……⑦我们的老师端坐在讲台上。我们无法得知他是什么样的心境,我们只知道他一个月的工资只有5块钱,而生产队在没钱的时候会给他一棵树当酬劳。他是位老三届的高中生,他本来是可以完成自己的梦想走进大城市,但他还是回到了起点,做起了农民。穿行在一片小油灯的闪烁之间,他是否会感觉走进了一片庄稼地?那一盖盏闪烁的灯火和一只只小脑壳,不就是一季季的庄稼吗?⑧那所小学校我们很快就毕业离开了,老师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少的还有学生。但他一直在留守,那些被他踩塌了多少次的讲台,他一遍遍用砖头又垒起来,那些缺胳膊少腿的桌椅板凳被他钉了又钉。他只是一位民办教师,更像是一位摆渡人,他把许多人送到对岸,自己在原地静静地等新的客人,他等待的还有一缕黎明前的曙光……⑨多年之后,小油灯和许多日子的艰辛被他付之呵呵一笑。弥留之际,许多人围在他面前泣不成声,但他脸上却充满笑意。那些人不明白他的手为什么总是在空中乱划,嘴里还不停地喃喃:“灯,灯 ……”⑩我听说后立即明白了,他一定感觉自己又站在了黑板前,他又闻到粉笔屑飘入鼻腔的味道,身后一片小油灯的灯火在闪烁,如同天上坠落的星星。(选自《齐鲁晚报》2023年3月,有删减)(1)通读全文,说说题目“小油灯”的含义。(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5段画线句。小油灯一盏盏点起来,教室里跳动起了许多豆粒大的光亮,像许多萤火虫停在了枝头,又像天上许多星星落了下来。②结合语境,赏析第6段中加点词语。小油灯正在引诱我们走出农村这片天地,让我们踏进工厂变成工人师傅,不会再像我们的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⑩段画线句子“他一定感觉自己又站在了黑板前,他又闻到粉笔屑飘入鼻腔的味道,身后一片小油灯的灯火在闪烁,如同天上坠落的星星”的理解。(4)文章多次出现“小油灯”,通读全文,分析其在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分析】本文回忆了“我们”小时候点着小油灯读书的时光,记叙了老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一生,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老师的敬佩与赞美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本文回忆了“我们”小时候点着小油灯读书的时光,记叙了老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一生,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老师的敬佩与赞美之情。根据本文内容,结合关键句“冬天,天黑得特别早,吃罢晚饭,在家长的催促下我们不情愿地背起书包,端起小油灯向小学校走去”“在煤油与柴油的燃烧中,一种工业化的味道在教室里菱延”可知,“小油灯”的表面含义是指照亮的工具;根据“梦想被一盏盏小油灯点燃了”“弥留之际,许多人围在他面前泣不成声,但他脸上却充满笑意。那些人不明白他的手为什么总是在空中乱划,嘴里还不停地喃喃:‘灯,灯 ……’”可知,“小油灯”的深层含义是指梦想和老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①“小油灯一盏盏点起来,教室里跳动起了许多豆粒大的光亮,像许多萤火虫停在了枝头,又 像天上许多星星落了下来”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小油灯光芒微弱、闪闪烁烁的特点,描写了“我”们在小油灯下读书的情景,表现了“我”对童年读书生活的怀念之情。②“小油灯正在引诱我们走出农村这片天地,让我们踏进工厂变成工人师傅,不会再像我们的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句中“引诱”的意思是“吸引,诱惑”,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小油灯散发出的工业化味道,促使“我们”树立了走出家乡、走向更广阔天地的远大理想,表现了“我”对小油灯的感激之情。(3)本题考查句子含义。本文回忆了“我们”小时候点着小油灯读书的时光,记叙了老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一生。根据本文内容可知,“他一定感觉自己又站在了黑板前,他又闻到粉笔屑飘入鼻腔的味道,身后一片小油灯的灯火在闪烁,如同天上坠落的星星”一句的意思是:老师又想起了他上课的情景和孩子们在小油灯下读书的情景,以及一个个孩子不断追逐梦想的情景,表现了老教师热爱教育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4)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本文回忆了“我们”小时候点着小油灯读书的时光,记叙了老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一生。根据本文内容,结合关键句“冬天,天黑得特别早,吃罢晚饭,在家长的催促下我们不情愿地背起书包,端起小油灯向小学校走去”“小油灯一盏盏点起来,教室里跳动起了许多豆粒大的光亮,像许多荣火出停在了枝头又像天上许多星显落了下来”“梦想被一盏益小油灯点燃了”“他本来是可以完成自己的梦想走进大城市,但他还是回到了起点,做起了农民。穿行在一片小油灯的闪烁之间,他是否会感觉走进了一片庄稼地”“那些人不明白他的手为什么总是在空中乱划,嘴里还不停地喃喃:‘灯,灯 ……’”“他一定感觉自己又站在了黑板前,他又闻到粉笔屑飘入鼻腔的味道,身后一片小油灯的灯火在闪烁,如同天上坠落的星星”可知,“小油灯”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作者由现实生活中的照明工具,联想到孩子们的梦想和老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内容上,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表现了梦想的作用,赞美了老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具体新颖,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

(1)表面含义是指照亮的工具;深层含义是指梦想和老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2)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小油灯光芒微弱、闪闪烁烁的特点,描写了“我”们在小油灯下读书的情景,表现了“我”对童年读书生活的怀念之情。

②“引诱”的意思是“吸引,诱惑”,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小油灯散发出的工业化味道,促使“我们”树立了走出家乡、走向更广阔天地的远大理想,表现了“我”对小油灯的感激之情。

(3)示例:老师又想起了他上课的情景和孩子们在小油灯下读书的情景,以及一个个孩子不断追逐梦想的情景,表现了老教师热爱教育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4)“小油灯”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表现了梦想的作用,赞美了老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具体新颖,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评】阅读分析题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题目类型,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五、写作。

13.(60分)按要求作文。

对于鲁迅来说,那夜归航的豆儿,是一缕芬芳;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

请以“一缕芬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1)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 名、人名,否则扣分;(3)不得抄袭;(4)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请以“一缕芬芳”为题,写一篇文章。关键词是“芬芳”,“芬芳”是一种喻化的“精神”,说具体点,就是你既可以写亲人关爱自己的真情往事,又可以写朋友之间的诚挚友情;既可以写令人难忘的博大师爱,又可以写历史文化名人的伟大精神。因为和谐社会需要广泛拥有这种“美好的精神”,它不仅包涵着人间最可宝贵的亲情、真情和友情,而且还蕴含着可歌可泣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和爱国精神。文章适合写成记叙文或抒情散文。写作文时,可以加适当的创新形式,比如加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题记;也可以使用几个小标题,串联起自己发现的几个生活中的画面;使文章层次清晰,能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

【解答】一缕芬芳

窗外依旧是丝丝秋雨,秋风打着卷儿,一溜儿吹在玻璃窗上,带来些许凉意。我的思绪飘飞到了一年前……

卷子发下来了,这是新学期的第一次考试啊,我按捺住激动的心情,千万,千万,千万……颤抖着双手,打开那张既想看又不敢看的“判决书”。完了!我瘫坐在座位上——74分!

秋雨沙沙作响,如泣如诉,我的心也似那风中起舞的落叶,飘飘忽忽,晃晃悠悠。我恍惚觉得似乎连大自然都在嘲弄着自己。我气恼地抓起那张卷子,干脆揉成一团,一股脑儿塞进书包,随后双手抱臂做阿Q状,苦笑几声,索性来个“眼不见心不烦”吧!

谈何容易呢?爸爸的“火眼金睛”早就洞察了一切。“今天脚步那么沉,考试啦?”“嗯。”“考了多少呢?”我没好气地回答道:“74!”如我所料,爸爸让我拿出试卷。他把试卷在桌面上抚平,开始了他滔滔不绝的讲解。

不知怎的,我却走神了。看到他这些年骤添的根根白发,透过头发还可以看到发亮的头皮。从后面看,显得脑袋很大,头发很卷,有几根因为常年戴帽子的缘故,还翘了起来。

看着看着,我猛地回过神来,静静地、认真地听着。

瑟瑟的秋风中,你可以看到一束橘黄色的光透过一扇小窗户,再仔细一点,你会发现,夕照里有两个人影:一个胖胖的,手中比划着;还有一个小女孩儿的身影,撅着屁股,一手托着腮,眼睛入神地看着,也不时插上几句,频频点头。

那个小女孩,眼前不时闪耀着阳光下丝丝白发反射出的光芒。

题目一直讲解到深夜,我坐下来静心思索着。笃、笃,爸爸敲着门,他端着一杯牛奶,对我说:“天晚了,喝了牛奶就睡觉,快喝了吧,啊?”我转过脸,点了点头:“嗯。”

哦,爸爸,你可知道,我转过脸,是为了不让你看到我眼中溢满的泪水?

秋风阵阵,寒意依旧,那丝丝白发反射出的光芒温暖着我的心田,照亮了我的生命。

充满心头的那一种温暖,如鲜花般的芬芳,瞬间滋润了我的整个内心,驱走了我生命中所有的严寒。

【点评】文章开篇运用景物描写,引出下文回忆。文中用充满情感的笔墨细腻地记叙了爸爸给“我”讲解试卷时的情形,爸爸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我”的心理描写,这些细节刻画得无不生动传神,使情感表达更加细腻,让读者产生共鸣。文中夹杂的“秋风”“秋雨”的丝丝寒意与爸爸带给“我”的温暖形成对比。文末再次点题,总结全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