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江苏省泰兴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限时作业(4) 含答案

江苏省泰兴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限时作业(4) 含答案

来源:意榕旅游网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高二历史限时作业(4)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88分)

1.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研究中国牛耕技术的发展情况时,不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 A.汉代画像砖上绘有二牛一人耕地的场景

B.近代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

C.《齐民要术》写道:“赵过始为牛耕”

D.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认为曲辕犁是古代牛耕技术成熟的标志

2.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此农具出现于( ) A.曹魏 B.唐代 C.宋代 D.明清

3.《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重农”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 4.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

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5.中国古代发明的某种工具,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用力少,见功多”.这项发明( ) A.是古代冶铜技术的一大进步 B.导致唐代筒车的出现 C.推动了当时冶铁技术的发展 D.促进了灌钢法的发展 6.某同学暑期到一博物馆参观,看到的下列文物,其中一定为赝品的是( )

①夏朝的瓷器 ②商朝的青铜农具 ③唐朝的秘色瓷 ④北朝的青花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资金广泛的流通、企业在所有人之外雇佣经理、技术上的全面合作三个条件一经展开,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把它们向历史里退化的推回去。”这说明( ) A.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必然导致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B.宋朝时商业的发展,必然突破传统商业时间、空间的限制 C.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发展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D.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是必然的

8.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 B.理学的形成,满足市民的欲望

C.坊市制突破,城市经济的繁荣 D.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

9.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 城:“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宋词这样描写当时的汴州:“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 C.经济中心的不断南移 D.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 10.唐初政府收入同前代一样主要依赖农业赋税,但到了北宋,政府专卖收入和各项商业税收开始超过农业收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北宋( )

A.土地兼并激烈,影响赋税收入 B.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C.实现海禁政策,国内贸易发展迅速 D.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11.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主动“捐帑”、“报效”。……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这反映出( )

A.官商勾结是徽商崛起的重要原因 B.明清富商大贾难成社会革新的力量

C.获取功名是富商大贾经商的最终目的D.明清商帮势力强大 12.《汉书·食货志》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段话主要反映了( )

A.土地兼并的危害性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 C.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D.土地私有的合理性 13.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 C.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 D.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固抵制 14.对表2的解读,正确的有( )

表2 中国农业的重要指标(1400—1820年)

时间 人口 粮食(百总产万) 出(千种植面积(百万公倾) 粮食单产 (千克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吨) 1400 72 粮食 全部/公倾) 作物 20520 19.8 24.7 1038 1650 123 35055 32.0 40.0 1095 1750 260 74100 48.0 60.0 1544 1820 381 108585 59.0 73.7 1840 ①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推动了这时期农业的进步 ②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③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这时期农业的发展

④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5.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兵部等衙门会同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官员议海防事,规定商船只许往东洋贸易,凡南洋吕宋等处不许前往,广东、福建水师负责巡查,违禁者严命治罪。外国夹板船仍许前来贸易,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该规定说明( )

A.外商在华贸易不受限制 B.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官府暂停南洋对华贸易 D.清初尚未实施“闭关锁国”

16.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具体表现在( )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7.有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God)、荣誉(Glory)、黄金(Gold),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对黄金的狂热追逐 ②向海外传播基督教 ③开发土地资源 ④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观察下图,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开辟的航线主要是(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9.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地理大发现”,从而引起了“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表现包括( )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①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等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②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 ③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金银持续贬值,物价直线上升 ④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阅读并分析下图,其中导致英国麦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价格革命” B.国际市场对英国小麦的过度依赖

C.英国在殖民争夺中取得初步胜利 D.英国在与荷兰的贸易竞争中获利

21.“由于海外贸易的需要,西欧本身的资本流通、贸易种类和数量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商业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改变,市场交易越来越成为社会中人们获得日常生活物品的手段,近代的货币与信贷体系纷纷建立与流行起来.”上述现象直接反映了( ) A.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 B.商业结构和组织方式发生变化

C.商贸中心转移至地中海沿岸 D.商品输出成为贸易的主要方式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22.他(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了理性主义新时代的兴起”.该材料用了何种史观解读美洲被发现的意义( )

A.全球史观 B.社会史观 C.革命史观 D.现代化史观

二、材料解析题(12分)

23.(12分)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 ,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作出不同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三 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 ,提出自1700年至1820年 ,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 ,中国的GDP在世界GDP的比重从231%增长到324 %;而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的比重仅从233%增长到266 % ;贡德·弗兰克认为 ,直到1800年 ,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 ,但它毕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 ,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发展 ,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2分)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7分) 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不超过250字)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高二历史限时作业(4)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88分) 题号 答案 题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姓名 得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二、材料解析题:(12分)

23、(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2分)

21 22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策因素。(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评论.(7分) 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不超过250字)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高二历史限时作业(4)参考答案

1-10 11-22

DDDCC DDCBB BABDB CCDCA BD

23、(1)表现: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商帮出现。(任答两点,2分) (2)现象: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读书;(2分) 政策:重农抑商。(1分)

(3)观点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1分)

论据:农业: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

商业: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6分)

观点二: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1分) 论据: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

手工业: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生产手段没有重大突破;

商业:商业资本积累不足(商人大多用财富购房置地,供应子女读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书);海外市场拓展不够(海禁等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6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