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 2011年6月 纳米科技 Nanoscience&Nanotechnology No.3 June 2011 聚丙烯腈基两亲性聚合物纳米微球 的制备研究 吴启敏,张幼维,张含嫣,赵炯心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3-程学院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1620) 摘要:结合分子组装辅助的乳液聚合和化学修饰方法制备出内核为疏水交联聚丙烯腈,外壳 为亲水性交联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酸的核一壳结构的两亲性聚合物纳米微球,采用动态光散射、 傅立叶红外光谱法、元素分析法、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等表征了各种聚合物纳米微球的大 小、组成、形态和pH响应行为,重点研究其受化学修饰反应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亲性聚 合物纳米微球的大小、组成、形态和pH响应行为可通过化学修饰反应时间进行调控。 关键词:分子组装辅助的乳液聚合;化学修饰;聚丙烯腈;两亲性聚合物纳米微球 Research on Preparation of Polyacrylonitrile-based Amphiphilic Polymeric Nanospheres WU Qi-min,ZHANG You-wei,ZHANG Han-yan,ZHAO Jiong—xin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Modiifcation of Chemical Fibers and Polymer Materials,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 201620,China) Abstract:Amphiphilic polymeric nanospheres with core of hydrophobic crosslinked polyaerylonitrile(PAN)and shell of hydrophilic crosslinked polyacrylamide and poly(acrylic acid),were prepared via a combination of molecular assembly— assisted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and chemical modiifcation method.Dynamic light scattering.FT—IR spectrometry. elemental analysis,TEM and SEM observations were employed to characterize the size,composition,morphology and pH—responsive behavior of various nanospher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ze,composition,morphology and pH— responsive behavior of the amphiphilic polymeric nanospheres can be adjusted via changing the reaction time of the chemical modification. Keywords:molecular assembly-assisted emulsion polymerization;chemical modiifcation;polyaerylonitrile;amphiphilie polymeric nanospheres 中图分类号:0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1918(2011)03—0033—06 0引言 亚微米或纳米尺度的核壳结构聚合物纳米微 收稿日期:2010—10—19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 (2009B01-1-01) 球由于在生物医药、化学、材料、环境等领域重 要的潜在应用价值,成为了当前人们研究的热 ”, 其中,能在水中稳定分散的两亲性核壳结构聚合 物纳米微球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 景,尤受人们关注。 第8卷第3期 2011年6月 纳米加工工艺 Nano-processing Technique Vo1.8 No.3 June 2011 核壳结构聚合物纳米微球可利用嵌段共聚 物、接枝共聚物、树枝状聚合物、超支化聚合 物、无规共聚物、均聚物等通过选择性溶剂胶束 化、环境诱导胶束化、氢键络合诱导胶束化、正 负电荷络合诱导胶束化、非共价键连接胶束化、 化学反应诱导胶束化、主客体作用诱导胶束化等 试四赫维化工有限公司),使用前用乙醇重结晶 提纯;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化学纯,国药 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氢氧化钠(NaOH) (分析纯,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自制去离子 水;纤维素半透膜,截留分子量为14000(上海 绿鸟科技有限公司)。 诸多大分子自组装途径获得,也可以用在模板 粒子表面逐层沉积的LBL(Layer—by—Layer)方法 和(微)乳液聚合等方法制备得到 。 上述方法中,由于(微)乳液聚合方法的制备 浓度较高,至今还未出现将其用于制备两亲性核 壳结构聚合物纳米微球的报道。LBL沉积方法的 制备浓度很低,而自组装方法则存在制备浓度低 或需使用合成困难的嵌段共聚物等缺点,因而这 两种方法的实用价值不大。 本研究报道了一种简便制备两亲性核壳结构 聚合物纳米微球的新方法。首先采用分子组装辅 助的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尺寸小于lOOnm的交联 聚丙烯腈(PAN)超微乳胶,然后,利用PAN中 腈基良好的反应活性,将超微乳胶化学修饰,使 其表层的PAN转变为亲水的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 酸,从而获得了PAN基两亲性核壳结构聚合物纳 米微球。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原料成本低廉的 优点,易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因而具有很好的 实际应用前景。 在本文中,采用该方法制备了PAN基两亲性 核壳结构聚合物纳米微球,并采用动态光散射、 傅立叶红外光谱法、元素分析法、透射电镜和扫 描电镜观察等跟踪了化学修饰过程中聚合物纳米 微球的大小、组成和形态,以及pH/J ̄J应行为的变 化。 1 实验 1.1原料 丙烯腈(AN) (化学纯,上海华东试剂销 售公司),使用前经常压蒸馏提纯;N,N一亚甲基 双丙烯酰胺(MBA) (化学纯,中国医药(集 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使用前用乙醇重结晶 提纯;偶氮二异丁腈(AIBN) (化学纯,上海 34 1.2交联PAN超微乳胶的制备 将0.1g表面活性剂SDS、O.05g ̄Jl发剂AIBN与 3OraL去离子水混合后倒入100mL三口烧瓶中,磁 力搅拌(300r/min)溶解后,抽空灌氮并保持 0.2MPa的正压。将温度升至67℃,采用微量注射 泵以2mL/h的速度注人2mL AN单体。反应1h后, 将3mL AN单体和0.2g交联 ̄IJ MBA(用水溶解)分 别用微量注射泵在lh内注入三口烧瓶中,继续反 应2h。反应结束后,冷却到室温后抽真空去除未 反应的单体,得到交联PAN超微乳液。取部分交 联PAN超微乳液装入透析袋中,用去离子水充分 透析,除去表面活性剂SDS和未反应的AN单体 后,用于红外光谱分析和元素分析。 1-3 PAN基两亲性核壳结构聚合物纳米微球的制 备 在t00mL三口烧瓶中加入20mL交联PAN超微 乳胶和40mL浓度为50mg/mL的NaOH溶液,搅拌 均匀后放人60℃的油浴中进行加热。反应不同时 间后取样。将样品装入透析袋中,用去离子水充 分透析,以除去表面活性剂SDS、未反应的AN单 体以及NaOH。 1.4聚合物纳米微球的表征 纳米微球的流体力学直径和多分散性系数以 及纳米微球的‘一电位用Malvern电位粒径仪 (DTS1060)测定,重复测定3次,取平均值。纳 米微球的红外光谱在Nicolet MagNa550型傅立叶 变换红外光谱仪上测定。将干燥的交联PAN纳米 微球和PAN基两亲性核壳结构聚合物纳米微球分 别与一定的溴化钾共研磨压片,进行测定。纳米 第3期 2011年6月 纳米科技 Nanoscience&Nanoteehnology No.3 June 2011 微球中C、H、N的含量用Perkin—Elmer Series II CHNS/O 2400型元素分析仪测定。纳米微球的形 态用Hitachi一800型透射电镜观察。将纳米微球分 散液与适量的5%的磷钨酸水溶液混合超声5min 后,将51xL混合溶液小心滴在镀碳的涂覆有聚乙 烯醇缩甲醛膜的铜网上,待水基本挥干后,转入 干燥器中干燥48h后用于透射电镜观察。 2结果与讨论 2.1 交联PAN超微乳胶的制备 乳液聚合是制备聚合物微球的常用方法。普 通乳液聚合制备的聚合物微球的尺寸通常在100— 1000nm之问,细乳液聚合和微乳液聚合制备的微 球尺寸可分别达N5o一200nm和20—50nm。常用细 乳液或微乳液聚合制备尺寸小于100nm的聚合物 纳米微球(超微乳胶)。细乳液或微乳液聚合方 法需要加入大量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 不仅提高了成本,而且限制了微球的应用。 普通乳液聚合时,单体和表面活性剂以三种 形式存在于反应体系中,即表面活性剂稳定的 “单体珠滴”、增溶了单体的胶束和溶解在水中的 单分子。水溶性引发剂分解产生的自由基扩散进 入胶束内引发单体聚合,生成大分子链,胶束转 变为单体溶胀的乳胶粒,即发生胶束成核。当单 体的水溶性较大时,引发剂还可以直接引发水中 的单体聚合,到临界分子量时,低聚物自由基会 从水中沉析出来,通过从水中吸附表面活性剂和 单体,形成乳胶粒,即发生低聚物成核。形成的 乳胶粒,一方面从水中捕获单体分子以补充反应 消耗的单体;另一方面还从水中捕获表面活性剂 分子,使表面积变大的乳胶粒得以稳定分散,从 而使乳胶粒中聚合反应持续进行,乳胶粒尺寸不 断变大。由于乳胶粒中聚合物对单体的增溶作 用,以及胶束对自由基的保护作用,乳胶粒内的 聚合速率较快,再加上乳胶粒形成时间上的先后 以及存在其它成核机理,各乳胶粒的形成、成长 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得到的乳胶粒的尺寸存在一 定的分布 。 根据上述乳液聚合反应机理,如采用普通乳 液聚合,为得到小于100nm的超微乳胶就必须使 用大量的表面活性剂和较低的单体浓度,将反应 控制在成核阶段。Boguslavsky L等人的研究表 明,采用乳液聚合法,在单体的浓度小于4%、 十二烷基硫酸钠(sos)含量(相对于单体)大 于10%的条件下,才能制备得到尺寸小于100nm 的聚丙烯腈纳米微球网。不仅效率低,而且,表 面活性剂用量的增加,也会使乳胶粒生成时间差 异变大,乳胶粒尺寸分布变宽。 为减少乳液聚合中各乳胶粒形成、成长条件 上的差异,本文对上述乳液聚合进行了改进:一 是以疏水引发剂替代水溶性引发剂,二是单体以 连续的方式加入反应体系。利用疏水引发剂与表 面活性剂自组装形成复合胶束,疏水引发剂在复 合胶束内引发单体聚合生成乳胶粒。同时,连续 的加料方式使乳胶粒内的单体维持在较低的浓 度,从而降低其聚合速率。这样,即使各复合胶 束内的引发剂的分解时间有先后,乳胶粒间的尺 寸差异也较小。通过将小分子间的自组装引入到 乳液聚合体系中,实现了乳胶粒的均匀可控生 长。将这种改进后的乳液聚合方法称之为分子组 装辅助的乳液聚合法(图1)。 图2是采用分子组装辅助的乳液聚合方法, SDS +————呻 * AIBN 图1分子组装辅助的乳液聚合方法的示意图 图2分子组装辅助的乳液聚合制备的交联PAN超微乳胶 的流体力学直径分布曲线 35 第8卷第3期 2011年6月 纳米加工工艺 Nano-processing Technique Vo1.8 No.3 June 2011 在单体浓度为13.3%、SDS含量为2.5%(占单体 重量百分数)的条件下制备得到的窄尺寸分布的 交联PAN超微乳胶的流体力学直径分布图(<Dh> =84nm,PDI:0.06)。 2.2 PAN基两亲性核壳结构聚合物纳米微球 采用NaOH水溶液对交联PAN超微乳胶进行 化学修饰,使其转变为两亲性核壳结构聚合物纳 米微球。在碱性条件下,首先OH一进攻聚丙烯腈 中腈基(一C N)的碳原子,引起三键断裂形成 由一C=N一组成的共轭环状结构,然后OH一进攻环 状结构中亚胺基(一C=N一)的碳原子,形成羧酸 根和带有亚胺基(一C=NH)的环状结构。OH一进 攻亚胺基(一C=NH),则开环形成转变为酰胺基。 在OH-的作用下,酰胺基可进一步水解放出氨气, 转变为羧基(图3)[81。因而,聚丙烯腈碱性水解 最终的结果是腈基转变为酰胺基或羧基。 一 。 一 、 、 、一 、 、 、 o|:f f 、 风 。. — 。扒 、 、 . VI———’ -oH Vl c d 、 图3聚丙烯腈碱性水解机理的示意图嘲 2.2.1碱性水解时间对PAN基两亲性核壳结构聚 合物纳米微球的组成的影响 图4是碱性水解PAN超微乳胶经过0h、1h、 2h、3h和6h制备的PAN基两亲性核壳结构聚合物 纳米微球的红外光谱图。在未水解样品的红外谱 图上,2244cm 和1452cm 分别是腈基(一C N) 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和亚甲基的变形振动吸收峰; 1672cm一和1523cm一分别是交联剂MBA所带的仲 36 酰胺基的 (一C=O)和8(-NH一)。显然,腈基 的特征吸收大于酰胺羰基的特征吸收(1672cm )。 当水解lh时纳米样品红外谱图在1568cm 和 1402cm 分别出现了 (-coo-)和v (-coo一)。 同时,腈基的伸缩振动吸收峰相对于亚甲基的变 形振动吸收峰变弱,而酰胺羰基的特征吸收变得 比腈基的强,说明有部分腈基转变为了酰胺基和 羧基。对比图4中不同水解时间样品的红外谱图 可以看到,随着水解时问的延长,腈基的特征吸 收逐渐变弱,而酰胺羰基和一CO0一的特征吸收则 不断增强,说明,越来越多的腈基被转变为酰胺 基和羧基。 4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OO 1000 5O0 Wavenumber(cm。。) 图4不同碱性水解时间制备的PAN基两亲性核壳结构 聚合物纳米微球的傅立叶红外光谱图 表1不同水解时间的聚合物纳米微球样品的C、H和N含量 注:SDS的C、H、N含量分别为50%、8.68%和O%;MBA 的C、H、N含量分别为54.55%、6.49%和18.18%:AN的 理论C、H、N含量分别为67.92%、5.66%和26.4%;AM的 理论C、H、N含量分别为50.7%、6.444%和19.72%;AA 的理论C、H、N含量分别为50%、5.55%和0%。 表1是不同水解时间的聚合物纳米微球样品 的c、H、N的元素分析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到, 第3期 2011年6月 纳米科技 No.3 Nanoscience&Nanotechnology June 201l 随着水解时间的延长,样品的c元素的含量逐渐 下降。根据丙烯腈(ANJ、丙烯酰胺(AM)和 丙烯酸(AA)的理论C含量,可以很容易推出: 随着水解时间的延长,越来越多的丙烯腈单元被 转变为丙烯酰胺单元或丙烯酸单元。 后就已经充分转变为亲水的丙烯酰胺单元和丙烯 酸单元,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水解反应由微球 的表层向内部推进。同时,微球较大的负电位也 说明反应1h后就有丙烯腈单元转变为丙烯酸单 元,与红外分析以及元素分析结果一致。 由表l水解0h的聚合物纳米微球样品的C、N 元素含量数据以及AN、表活 ̄IJSDS和交联剂MBA 的理论C、N含量可以计算得到透析纯化后交联 PAN超微乳胶中MBA单元、AN单元和SDS的重量 百分数分别为9.98%、89.49%和0.55%,说明透析 后SDS的含量已非常低,可以忽略。 由图3所示的PAN碱性水解机理可知,在水 解过程中会生成由一C=N一组成的共轭环状结构的 中间产物,水解的最终产物为酰胺基和羧酸基。 由于共轭环状结构的中间产物的元素组成与丙烯 腈非常接近,为简化起见,可将其归人丙烯腈单 元的范畴,因此,分析水解过程中样品的元素组 成变化可简化为分析体系中丙烯腈、丙烯酰胺和 丙烯酸三种结构的比例变化。根据表l中水解不 同时间的聚合物纳米微球样品的c、N元素含量 数据以及丙烯腈、丙烯酰胺和丙烯酸的理论c、 N含量,并忽略微球中少量的SDS,可以计算得 到不同样品中AN、AM和AA三种单元的相对比例 (以AN+AM+AA总合为100%计),结果列于表1 中。 从表1还可以看到,水解1h后,聚合物纳米 微球中就出现了少量的丙烯酸单元。随着水解时 间的延长,丙烯酸单元和丙烯酰胺单元逐渐增 加,丙烯腈单元则迅速下降。而且反应初期(1— 4h),丙烯腈单元主要被转变为丙烯酰胺单元, 反应后期(5—6h),丙烯腈单元主要转变为丙烯 酸单元,同时,有少量丙烯酰胺单元转变为了丙 烯酸单元。 2.2-2碱性水解时间对PAN基两亲性核壳结构聚 合物纳米微球的粒径和‘一电位的影响 图5是水解不同时间得到的聚合物纳米微球 样品在pH7.0时的粒径和‘一电位。从图中可以看 到,水解1h后,微球的尺寸显著增加,由初始的 84nm:[ ̄至226nm。随着水解时间的延长,微球的 粒径呈线性增大。而微球的∈一电位则在一30mv一 34my问波动,说明外表层的丙烯腈单元在水解1h 图5不同水解时间的聚合物纳米微球样品在 pH7.0介质中的粒径和‘一电位 2.2.3 PAN基两亲性核壳结构聚合物纳米微球的 pH响应行为 图6是水解1h、3h和6h的聚合物纳米微球样 品在不同pH介质中的粒径变化曲线。从图中可以 看出,随着介质pH值的增大,三个聚合物纳米微 球样品的粒径均随之增大,即表现出一定的pH响 应特性。主要可归因于聚合物纳米微球样品中所 含的羧基其电离行为的pH依赖性。此外,还可以 看出,随着水解时间的延长,微球样品的pHIli ̄应 行为变得更加明显。 图6水解1h,3h和6h的聚合物纳米微球样品的 pH响应行为 37 第8卷第3期 201 1年6月 纳米 ̄m.Y-工艺 Nano—processing Technique V01.8 No.3 June 20112.3 PAN基两亲性核壳结构聚合物纳米微球的形 3 结语 态 一b C 擎 曩 图7交联PAN微球(a)、降解1h微球(b)、降解2h ̄(c) 和降解6h微球fd1的TEM照片 图7是经磷钨酸染色后的交联PAN超微乳胶 以及水解处理1h、2h和6h制备的PAN基两亲性核 壳结构聚合物纳米微球的TEM照片。从图中可以 看到,初始的交联PAN微球的外轮廓清晰、颜色 较深;内部颜色较浅,为白色或浅灰色。其外形 基本呈圆形,尺寸约为80nm,与动态光散射结果 一致(图2)。水解1h和2h得到的微球样品的TEM 形态与交联PAN微球的类似,只是尺寸有所变 大。然而,水解6h微球样品的TEM形态出现了较 明显的变化,其内部的颜色较外轮廓要深,且其 尺寸大幅增加,尺寸不均匀性也增大。这种TEM 形态变化很好地说明了水解反应初期主要局限于 微球的表面,而到反应后期,水解反应深入到微 球的内部,使得微球内部具有很好的亲水性。这 样,磷钨酸能够扩散进入微球内部,从而使整个 微球相对于背景的反差变大。 38 结合分子组装辅助的乳液聚合和化学修饰方 法可以方便地制备得 ̄IJPAN基两亲性核壳结构聚 合物纳米微球,且聚合物纳米微球的尺寸、组 成、形态以及pH响应行为可通过改变水解反应时 。间进行调控。器_ 参考文献 [11 Sa ̄dc R,Luo LB,Eisenberg A,e£a1.Mieellar nanoeontainers distirbute to defined cytoplasmic organdies[J].Science,2003,300,615—618. [2] Jenekhe SA,Chen XL.Self—assembly of ordered microporous materials from rod—coil block copolymers [J].Science,1999,283,372-375. [3] Wang M,Zhang GZ,Chen DY,et a1.Noncovalently connected polymeric mieelles based on a homopolymer pair in solutions[J].Macromolecules,2001,34,7172- 7178. [4] Gao CY,Donath E,M ̄hwald H,et a1.Spontaneous deposition of water-soluble substances into microcapsules 【J].Angew Chem Int Ed,2003,13,847—852. [5]Xiao XC,Chu LY,Chen WM,et a1.Positively thermo— sensitive monodisperse core-shell microspheres[J].Adv Funet Mater,2003,1 3,847-852. 【6】 曹同玉,刘庆普,胡金生编.聚合物乳液合成原理性 能及应用[B1.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6—80. [7] Boguslavsky L,Baruch S,Margel S.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acrylonitrile nanoparticles by dispersion,emulsion polymerization process fJ1.J Coil Interface Sci,2005,289,71—85. 【8】Litmanovich AD,Plat6 NA.Alkaline hydrolysis of polyaerylonitrile.On the reaction mechanism lJ]. Macromol Chem Phys,2000,201,2176—2180. 作者简介 吴启敏(1984一),女,汉族,安徽省六安市人,硕士 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功能化聚合物纳米微球的制备。 张幼维(1974~),女,汉族,浙江省奉化市人,副研 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功能化纳米材 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