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4分)
掺和(cān chān) 栖息(qī xī) 机杼(shū zhù) 僧人(sēng zēng) ....翡翠(fēi fěi) 吞噬(shì sì) 唾沫(chuí tuò) 肿胀(zhōng zhǒng) ....
二、根据语境,读拼音,写词语。(7分)
吃完là bā zhōu( ),人们还来不及回味,新年就来临了。吃jiǎo zi( ),rán fàng( )鞭炮,守岁的人们tōng xiāo( )睡觉,他们不zhǎ yǎn( ) 地看着精彩的电视节目,bǐ cǐ( )在zhù hè( )着青春的快乐。
三、选字组词。(4分)
【霄 宵 消】 ( )夜 ( )失 云( ) 元( ) 【糊 湖 蝴】 ( )涂 ( )蝶 江( ) 模( )
四、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6分)
( )然( )同 悬( )结( ) ( )歌( )舞 ( )无( )有 万( )更( ) ( )心( )欲
五、下面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京春节》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重要日子有腊八、二十三小年、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
B.《腊八粥》一文通过主人公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体现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吃腊八粥,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文的线索。
C.《腊八粥》主要写了等粥、喝粥两件事,其中等粥又写了四个场景:盼粥、分粥、猜粥、看粥。
D.藏戏的“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带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才结束。
六、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9分)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用加点的关联词写一句话)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难道还能设什么法反抗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很。(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积累填空。(8分)
1.八月十五,中秋之夜,身处异乡的人思念家乡,不禁吟诵起唐代诗人王建的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的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好好学习,虚度光阴,你想用《长歌行》中的诗句劝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翃的《寒食》一诗中,描绘出一幅“走马传烛图”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传说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能会面。《迢迢牵牛星》一诗中描写织女思念牛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课内阅读。(13分)
【文段一】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节选自《北京的春节》)
【文段二】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节选自《腊八粥》)
1.文段二中,作者提到了“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对此,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三个词语都在写孩子,所以语义稍显重复,如果进行删减表达效果会更佳。 B.这三个词语替代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表现出腊八粥老少咸宜的特点。 C.这三个词语用得既风趣俏皮,又亲切可爱,表现出老老少少对腊八粥的喜爱,使读者倍感生活的温馨。
2
2.比较阅读两个文段,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两个文段都在写腊八粥。文段一是从食材这个角度进行介绍的;文段二则从食材、香味、口感等方面进行描写。
B.两个文段都表达出作者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文段一融喜爱于平和之中;文段二则加入了饱满的感情,将喜爱之情表露无遗。
C.两个文段的语言特色都比较鲜明。文段一中,老舍先生的语言是感情充沛的;文段二中,沈从文先生的语言是平实自然的。
3.下面的两个句子中都融入了作者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你更喜欢哪一句?并谈谈理由。(3分)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②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 我更喜欢________句,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文段二,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结合食物的外观、材料、做法等特点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课外阅读。(16分)
端午日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 )、手脚( )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的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的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
3
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鹤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成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1.从下面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里。(2分) 结实 健康 伶俐 灵敏
2.短文写了端午日的穿新衣、用雄黄酒写王字、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民 俗,其中详写的是____________。(3分)
3.短文中,作者写龙舟竞赛时插入“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一句,有何作用?在正确说法后面打“√”。(4分)
(1)侧面烘托龙舟竞赛的盛况。 ( ) (2)正面描写龙舟竞赛的盛况。 ( ) (3)留有“空白”,把那“种种情形”留给读者去想象。 ( ) (4)留有“空白”,看读者是否知晓梁红玉水战擂鼓的故事。 ( ) 4.短文通过描写龙舟竞赛的盛况,展示了当地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 )(3分)A.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民族精神。 B.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C.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民族精神。 D.辛勤劳动、崇尚科学的民族精神。 5.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请结合你对端午节的了解完 成下列各题。(4分)
(1)请你说说“端午节”的来历。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你认为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习作乐园。(30分)
每个地方的风俗都不一样。在你的印象中,家乡最具特色的风俗是什么?请结合自己的观察,并通过调查、访问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450字左右。
5
参
一、 chān qī zhù sēng fěi shì tuò zhǒng 二、腊八粥 饺子 燃放 通宵 眨眼 彼此 祝贺 三、宵 消 霄 宵 糊 蝴 湖 糊
四、截(迥)不 灯 彩 能(轻)善(曼) 一 所 象 新 随 所 五、C
六、1.示例:这条毛巾不是红色的,而是蓝色的。
2.不能做什么法反抗。
3.示例: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七、1.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2.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3.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4.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八、1.A 2.C
3.示例一:① 第①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腊八粥食材丰富的特点。
示例二:② 第②句不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而且语言风趣俏皮,感情充沛。
4.示例:无论是喜爱甜食的孩子,还是适合吃软糯食品的老人,只要提到汤圆,无不喜爱。将糯米粉加水揉匀后,再分成大小相同的小面团,将小面团压平,然后包上由黑芝麻、白糖等调成的馅料,搓成一个个圆圆的小球,放在锅里煮。这些小球在水中上下翻滚,不一会儿就变得光滑细腻,晶莹圆润。单是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何况是轻轻咬上一口呢?
九、1.结实 伶俐 2.龙舟竞赛 捉鸭子竞赛 龙舟竞赛 3.(1)√ (3)√ 4.B
5.示例:(1)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遭保守派贵族谗言攻击,最终被放逐。屈原因理想无从实现,自投汨罗江而亡,这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后人在每年的这一天举行一系列活动纪念屈原,于是形成了端午节。 (2)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6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