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周作人散文艺术
摘要:周作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骁将,中国新文学的巨匠,是开创中国现代小品文的一代宗师,创作了许多经得起历史淘洗的散文,他对中国新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散文有冲淡闲适和浮躁凌厉两种风格,本文认为冲淡闲适是他散文的基调他在文学创作中追求冲淡闲适的境界来调适与平衡自己的内心前期,他用冲淡闲适来慰藉“五四”落潮时的狂热、焦虑与烦躁的内心,冲淡闲适中浮躁凌厉的表现鲜明后期,他失足附逆,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苦痛,又借助冲淡闲适来寻求内心的平衡,不过与前期相比,逐渐消隐冲淡闲适始终是他的艺术追求 首先,文中论述了周作人散文中冲淡闲适的意蕴“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些正是周作人散文风格的美学特点他的散文不做作,不矫饰,讲究思想感情的自发与真切的流露对于人生的现实,他保持着一种既积极又冷静的姿态,一种平静的心境,即使是有较为重大的或容易引发激烈的情思的主题,他也是力求用平和舒缓的语气来表达作品的语言朴素、精练,感情冲淡平和,读起来寻常平易,其实不失深厚隽永,经得起咀嚼与品味冲淡闲适的风格带给读者的正是滋润丰腴的心理感受他散文中的闲适并非纯粹的清闲与安逸,他赋予了闲适以新的美学内容他所说的“大闲适”是一种看彻生死的豁达,这中间包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他的散文“虽有妍思,不掩萧瑟”文中的闲适是忧郁的,带给作者的是物有闲貌,情无闲意,心中之苦隐约而见的感受 接下来,分析了周作人散文中冲淡闲适对浮躁凌厉的抑制冲淡闲适在抑制浮躁凌厉的过程中产生了二者的交融一是,在冲淡闲适中还存在着“叛徒”的声音如他曾经说过的“我希望我的趣味之文里也还有叛徒活着”从他当年所标举的“寄沉痛于悠闲”这句话可以知道,他的闲适未曾忘却人间烟火色二是,表现在浮躁凌厉的文章中对感情的抑制周作人文章中“浮躁凌厉”的一面,因为受到冲淡闲适的抑制而大大弱化,已经不再那么锋芒毕露了,显得平和而舒缓 最后,阐明了冲淡闲适所抒写的内容周作人在他那“拈花微笑”的闲适性的文字中抒写了人生的孤独与寂寞这种孤独与寂寞是孤立无援的现代人的痛苦不过,这些苦的成分不是显性的,而是隐性的它们是隐藏在文本的深层,而不是凸显在
文本的表面苦是作为淡淡的底色和背景而存在着因为是淡淡的,不太明显,不易被人注意到周作人的散文“一方面是淡而且深的寂寞之苦,另一方面有一种淡淡的喜悦”,在苦味之外,冲淡闲适中还有乐的存在一种淡淡的乐,淡淡的喜悦之情文中的“苦”与“乐”构成了一对对应的关系这种淡淡的乐,淡淡的喜悦之情,在周作人的散文中不停地跳荡着,给人以惊喜 冲淡闲适是周作人文章的基调,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带给读者的阅读感受是丰腴而滋润他在冲淡闲适的文章中写出了人生的苦与乐,道出了人生的真谛这些都是周作人散文受到人们喜爱的原因
关键词:周作人 散文 艺术风格
周作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之一。他一生的创作,除了三十几首新诗和二百来首旧体诗外,全部都是散文。它的散文有杂感、文艺短评、随笔等类。其中,影响最大的,艺术成就也较高的,风格也较成熟的,还是他那些以冲淡平易见称于世的美文小品。他这些美文小品,不仅显示了散文大作家周作人精湛的艺术造诣。同时,也形成了周作人独特而成熟的艺术风格。
一
周作人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冲淡平易。平淡自然、和平冲淡、闲适……这些说法都是前人对周作人散文风格的概括。周作人自己也曾说:“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境地”。**“平淡自然”,这是周作人给自己散文风格所作出的定位。“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愉快的事。”他希望自己的文章能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不仅如此,他在给废名、俞平伯的作品写的序言中,他也一再地强调,推崇冲淡平易的文学创作风格。由此可见,冲淡平易不仅是周作人希望达到的境地。同时,在他的散文创作中,也形成了鲜明而成熟的冲淡平易的艺术风格。
周作人的散文,多写周围的日常生活,他常写一些人人都看得见,感受得到的事或物。即便是生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他也能一个普通的见闻者、参与者的身份叙出。在他的作品当中,他不故作高深地议论,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就是一些精辟的警句,也很少见得到。他的散文,无论谈事、谈人、谈政治、谈文艺……,都像同友人拉家常,叙旧情。叙事状物,写景,他都能做到朴素、自然。发表感想或看法,没有长篇大论,而是舒徐不迫地絮絮而谈。比如说,他的《人的文学》这篇文章在他所有的散文中,篇幅算比较长的了。但是,他并未摆出一副宏论的架势,而是采取随笔那样的写法,把意思一层一层地、有条不紊地说清楚、说明白。关于“三一八”惨案,周作人写了好几篇散文,大多是如实的记事,虽也有内心的感情,却少激烈的议论。甚至有些记叙,让你感到惊人地客观和冷静。最激烈也莫过是说一些这样的话:“凡青年夭折无不是可惜的,不过这回特别的可惜,因为病死还是天行,而现在的残害则是人功,”“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两位老母倚闾,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周作人关于事件本身的态度也是鲜明的、感情也是真挚的。但是,周作人却能冷静沉着,通过平实的文字,表达出深邃的悲愤。这就是周作人散文的冲淡平易之处,他使人读他的散文,一点不觉得艰难,甚至觉得有些浅显。然而,正是这样,他才让你在不知不觉之中,在毫无戒备和疑问中,服服帖帖地接受他思想感情的影响。
我们说周作人的散文是冲淡而不是平淡之处,在于周作人的散文是有思想的,他并不是让人觉得苍白贫乏。周作人虽然也说不上是卓越的思想家,但对于许多事情他都有自己的看法,无论是与非、曲与直、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他都能判断分明,周到不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其深刻性往往为一般人所不及。这也正是他的散文不显疲弱,比较耐读的主要原因。当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逝世之后,社会各阶层对他有种种评价。其中不乏恶意的攻击和指责。周作人即明确指出:孙中山不是“神人”,“也有缺点”,却应“整个地去看出他的伟大来”更有甚者,他还指出,孙中山缔造的“中华民国”,只实现了“中华”二字,而下二字“民国”尚未实现,因为人民还并未成为国
家的主人,他们还“习于为奴”。对于有些人把孙中山这位革命的先行者视为“乱党”,施以攻击。周作人能站出来说:“我的意见此刻还因特别注重民族主义,拔去国民的奴气惰性,百事才能进步。”这在当时,虽然并非最先进的思想,所论也不能说就十分辩证全面,去也不能不承认其表现得相当深刻。
周作人散文的冲淡平易,并非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周作人喜欢客观的叙述,所以他的散文表现出平淡的风格。而事实恰恰相反,周作人的散文都是具有主观色彩的,都是周作人自我的表现。周作人的散文喜欢从自我出发,在平凡事物上谈出动人的天理物趣。从审美主体上来说,周作人所提倡的言志小品是西方随笔的自我表现与我国明人小品独抒性灵的融合。周作人所倡导的言志即是抒我之情载己之道,而并非代他人之言,载他人之道。综观周作人的散文,他都是以自己的见闻感思,生活琐事来进行创作的。其取材极其平凡而琐碎。诸如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喝茶、饮酒、鸟声、苍蝇、乌蓬船、白杨树、自己的初恋、爱女的病……,他都有兴观照。他写的野菜、茶食、茶、酒、苍蝇……都是他所见所闻、所读所感的,都蒙了他自己的感情光泽。都有一个“我”贯穿其中。这成了周作人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周作人散文创作表现出的冲淡平易,决不是直露平庸,更不是淡而无味,其中充满了作者的感情。文学创作的生命在于有感情,这对于诗和散文尤其如此。问题是,周作人散文中感情的流露有其特有的方式,那就是抒情的淡化和节制。周作人的散文总是喜欢把很在意的事说得似乎很不在意,对于人和事,他不过多地渲染,而是用简练的笔墨把人或事的轮廓清晰地勾勒出来。在《故乡的野菜》中,在艺术手法上可以说完全是“白描”的手法。用白描而能写出真挚的感情,只有周作人这样的高手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文章开头,周作人便声言他对于故乡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为朝夕会面,逐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老邻居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到他。待我们读完全文,便会发现周作人对野菜的谈论中,无一处不掩藏着他眷恋故乡的深情。
二
周作人散文在冲淡平易之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特点,那就是其中充满了涩味。这也是周作人最自负的一点,他认为文章必须有简单味和涩味,这才耐读。他自己的散文创作,也正体现了他这一主张。他怕世人不了解他文章的真味,一再强调:“拙文貌似闲适,往往误人,唯一二旧友知其苦味;……今以药味为题,不自讳言其苦”。
周作人所说涩味和简单味,用我们的话来说,,其实也就是明朗和含蓄的结合。明朗和含蓄,似乎是对峙的艺术概念,然而,这种对峙并非绝对的、水火不容的。高明的艺术家往往在对峙中寻觅谐和,再相反中求得相成,周作人正是如此。所以,人们在欣赏他散文的明朗性时,往往不忘肯定其含蓄性。他散文的明朗与所谓的“简单味”密切相关。无论是说理、叙事或抒情,他都能力避繁冗和堆砌,而追求文气的畅达自然,情调的单纯明净和语言的质朴简约。然而绝对的明白,说尽道绝,宛如白开水那样一览无余,淡而寡味,在艺术上未必可取。因此,他以明朗为前提 ,又追求着适度的含蓄,力求给人以余香和会味。在《故乡的野菜》中,周作人介绍了故乡的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三种可食野菜,加上童谣、古书的引用,民间风俗的穿插,写得富多彩。他的故乡的回忆是由日常生活引起的随意联想。妻子买菜回来说起荠菜而想起浙东的事来,并非朝思暮想的念念不忘,所回忆的夜市最普遍的野菜与妇女小儿的采食,而非故乡传世的文物与祖先的丰功伟绩。回忆是散漫无定与平淡的,由荠菜而荠菜花,到浙东的黄花麦果、日本的草饼,扫墓时常吃的紫云英……。周作人的本意就是在人们所熟知习见的日常生活,平凡人生中发现真正的美。故乡野菜的魅力本也在于此,但这些“意思”都是隐含不露的,周作人散文正是这样,让你读时并不感到有什么言外之意,似乎也没有什么言外之意——领悟到含蓄的情趣,而是从他那亲切平易的叙述,淡雅准确的描绘中,感受到了他的涩味。也好就是说,他的散文是在简单的外衣下面包藏着他的涩味,在明朗的叙述中蕴藏着含蓄的。
周作人说文章要有简单味和涩味才能耐读,还必须在文字上下功夫,而周作人自己正是具备着极好的文字修养的。他精通传统的小学即文字、声韵、训诂之学,又是汉学大师章太炎的及门弟子,并精通数种外国语,驱遣语言的能力非常高。我们看他的白话文章,古语、欧化语、官话和方言运用自如。他的文章多用单音词汇,既有古文的虚词,又有和的方言口语的分子。这样就能使文章简洁而有力,同时也含有苦涩味在里边。他在《苍蝇》这篇文章中,写到饭苍蝇时用了一个“定”字,这个“定”字,是绍兴的活方言,同时又是古字古义的,表示“集”的意思,也就是说指饭碗里爬满了苍蝇。这样一来,加上他那种特有的描写和议论,便产生了很强的语言艺术效果,使读者在他简单味的文字表意下体味到了他的苦涩味。
三
读周作人的散文,还给人以强烈的印象,那就是他的幽默。尽管历来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那是有闲阶级的产物。但不可否认,周作人人的散文创作确已形成了幽默的风格,并且从艺术角度看,也还是应该肯定他的价值的。
从美学的角度说,所谓幽默以至滑稽,其根本就在事物的内容和形式不协调以至矛盾,从而产生巨大的落差,周作人散文的幽默味,就是把一些相当深刻的认识通过简易凡俗的方式说出,一些严肃的问题往往是通过不经意的论述而给人以幽默的,这样一来,就给人一种特殊的轻松愉悦感,一种淡淡的而又深远的趣味,譬如他写的《医院的阶陛》,说的是当年北京的协和医院,据说这医院是东洋设备第一完备的医院。但门口太高,来看病的人,重一点就得被同来的人架着两臂连拉带拖地扶上金陛玉阶去。周作人由此想到东西文化的差异(当时协和医院为外国人所办)。于是,周作人说似乎西方人都不会生重病,或者生了重病也能走上这许多台阶去,而东方人并没有这样的本领,只好任其拖上拖下。本来,周作人意思是批评协和医院设置的台阶太高,不替病人着想,更深一层则是在讽刺东方文化
的一些不合情理之处,因为协和医院的建筑是中国传统式的模式。文中所提问题是极严肃的,但经周作人一描绘——病人被架着两臂,连拉带拖,拖上拖下。就让人感到啼笑皆非了。
在短短的篇幅中,要叙述清楚一件事,只是平铺直叙、枯燥推理,是绝不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因此,幽默就显得更加重要。周作人的幽默是一种欣赏的微笑和反语的讥笑。周作人的这一种幽默,真正地做到了含蓄而不露。在《乌篷船》中,他写到一叶扁舟的脚划小船,遇着风浪,或是坐得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既有危险,却又有趣,而且是水乡的一种特色。可见,周作人对水乡的这种特色是持肯定态度的,是一种欣赏的微笑,周作人却能含蓄而不露地表达出来,让读者读过之后,感到有兴趣而不枯燥。周作人的另一种幽默,也就是用反语造成幽默,即那种反语的讥笑所形成的幽默。在《前门遇马队记》中,周作人记述了军阀兵警马队的横冲直撞,却故意说那兵警都待我很好,只是那队马煞是可怕,不知道什么是共和,什么是法律。褒马贬人,指桑骂槐,用的是反逻辑推理法。但此种方法所达到讽刺效果,似比正面抨击更为辛辣、深刻。
四
周作人散文还有一个众所公认的特点,那就是是富于知识性,当然,文学并不以传播知识为自己的主要职能,人们阅读文学作品,似乎也并不一定有意识地从中去寻觅知识。但是通过社会生活的形象化描绘,文学往往可以给人以各种各样的知识,周作人的散文就是这样。在他的散文中,通过对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感的表现,上下古今,海阔天空,旁征博引,的确个人以天下国家、现实人生、风土人情、道德文明、文化艺术等方面极为广阔的知识。在《苍蝇》这篇文章中,周作人写了孩童时代怎样捉苍蝇,市场上竟还有苍蝇玩物出售。他引用希腊路吉诺思的《苍蝇颂》,说明两千年前的小孩已经捉苍蝇玩了。他
转述希腊的传说,说苍蝇原是很美丽的处女,因为太喜欢说话,月神一怒之下把她变成了苍蝇。他又从诃美洛思的史诗中曾比勇士为苍蝇以说明苍蝇的固执与大胆,引起好些人的赞叹。周作人还引用中国的《诗经》和日本的俳句中的诗句,以说明古来对于苍蝇似乎没有什么反感。周作人以轻松的笔触,夹叙夹议的到来,使人在绕有趣味的同时,了解到饭苍蝇太小,麻苍蝇有蛆太脏,只有金苍蝇有用,以及苍蝇如何固执大胆,中外文人雅士对苍蝇反感与否这类知识。在茶余饭后,读读周作人这类散文,了解一些诸如此类的知识,会使你在愉悦中就轻轻松松地知道一些你所不知道的东西。
创作具有知识性的散文,并非轻而易举的事。知识贫乏的人自然望尘莫及,即使具有广博知识的人,也不一定写出优美的篇章。因为散文是一种艺术,而非堆积知识的仓库。周作人既掌握了散文艺术手法,同时又很博识,这才是他创作出很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美文小品。创作这类散文时,他往往在理智的支配下,根据文章立意的需要,严格合理地调遣自己的知识,使其发挥尽可能发挥的作用。在《乌篷船》种,周作人先详细介绍了绍兴乌篷船的种类、构造、然后续写乘坐乌篷船的乐趣:在船上饮酒、喝茶、打牌、读书,白天可随意观赏岸上的景色,夜间可倾听水声、橹声,表现出一种懒散飘逸的情趣。读过之后,不仅让人神往,而且也是读者知道了乌篷船中有大的四明瓦、中的三明瓦、小的一叶扁舟的脚划船之类的知识。
周作人精通数门外语,古代的和外国的书他都爱翻阅,可以说是博览全书了。每写文章,种种掌故出典,就在他的笔下滔滔而出。他又爱旁征博引,从什么书上摘来几句,更使他所谈知识信实、丰富。对于这些知识,他都能娓娓而谈,不同于教科书,而且许多知识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读来趣味盎然,在《菱角》一文中,周作人从小孩买菱角吃说起,回忆故乡买菱角时节的动人场景。同时引录了《湖雅》《味水轩日记》《越谚》等古书,对菱角的名称、形状、吃法、储存等都作了详尽说明。这样一些实际生活知识,一般教科书上都不会有,而周作人却能从生活中实际事物出发,用自己特有的发式,写出生活中的趣
味,让读者不仅得到审美的享受,同时也知道了菱角的一些知识和吃法。
我们常说大家与名家的区别在于,名家往往只有一种味道,而大家则是五味调和的,周作人作为我国新文学史上的散文大家,也同样并非一味的冲淡平易,而是在冲淡平易的主导风格下,调和着诸如苦涩味、幽默感、知识性等内容。多种风格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构成了周作人散文的整体风貌。
参考书目
1、周作人:《雨天的书. 自序二》第4页。河北教育出版2002年1月第1版
2、周作人:《雨天的书. 自序一》第1页。河北教育出版2002年1月第1版
3、周作人:《泽泻集 . 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第60页,河北教育出版2002年1月第1版
4、周作人:《泽泻集 . 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第62页,河北教育出版2002年1月第1版
5、周作人《谈虎集 . 孙中山先生》第175页,河北教育出版2002年1月第1版
6、周作人《谈虎集 . 孙中山先生》第177页,河北教育出版2002年1月第1版
7、周作人《药味集 . 自序》第2页,河北教育出版2002年1月第1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