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境支付行业研究
1. 跨境支付综述
跨境支付是指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或者地区之间因为国家贸易和国际投资而产生的债务、债权关系,需要借助一定的支付结算工具和系统来完成资金转移的支付行为。例如中国消费者在亚马逊平台上购买海外商家产品时,由于跨国交易的币种不一样,则需要通过跨境支付机构在中间完成二者的资金转换,从而完成交易。
中国跨境支付按照支付的形式划分,可以分成以下四种。其中,专业汇款和银行电汇形式手续费都较高,面向具有中、大规模跨境汇款需求的客户;第三方支付方式是基于跨境电商、航空机票、跨境旅游和留学等场景衍生出来的新型跨境支付方式,适合小额且高频的交易场景;和普通信用卡一样,国际信用卡也允许先消费再还款,区别在于只有会员资格的国际发卡银行才能发行国际信用卡,多应用于线上海淘消费。
2. 中国跨境支付产业链
中国跨境支付行业产业链由上游的服务提供商、中游的跨境支付机构和下游的用户、企业构成。监管机构主要是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清算支付协会等构成。
产业链上游主要由发卡行、技术提供商、清算机构等组成,主要任务是向中游的跨境支付机构提供资金清算和风险管理系统软硬件产品服务。
中游主体包括商业银行、第三方机构和卡组织,其主要向国际贸易企业以及跨境消费者提供跨境支付服务。其中第三方跨境支付机构主要应用于留学教育、跨境电商和跨境旅
游等场景,且实行牌照管理制度,具有牌照的第三方跨境支付机构才有资格开展跨境支付业务,没有牌照的支付机构可以选择与有牌照机构合作或者以其他合法渠道切入跨境支付行业。在中国跨境支付业务不断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中国跨境支付赛道涌入很多外资跨境支付机构,多元化程度将进一步扩大。
下游主体包括个人用户、国际贸易企业和跨境电商平台等。伴随跨境旅游、跨境电商和留学教育等新兴场景的拓展不断扩大,跨境支付需求也随之增加,从而进一步扩大跨境支付行业规模。
3. 跨境支付行业新兴场景拓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及“一带一路”战略不断落实,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跨境支付需求不断显露。现如今,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也随之升级,中国跨境支付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主要分为留学教育、跨境旅游、跨境电商三大块。
关于留学教育,我国留学人数从2014年的46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70.35万人,增长接近一倍的人数。随着留学规模的扩大,跨境支付学费、生活费等需求日益增长,由此推动中国跨境支付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于跨境电商,由于跨境旅游和留学教育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海外产品走进大众视野,再加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进一步刺激中国大众海外产品消费需求的释放,由此加速跨境支付行业市场规模的扩大。
关于跨境旅游,随着人们逐渐追求品质生活,去国外度假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受大众青睐。跨境旅游连带着一系列跨境消费,例如跨境购物、跨境预订酒店、跨境预订机票等,
进一步推动跨境支付规模的扩大。我国跨境旅游人次六年增长了4763万人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8%。
4. 传统跨境支付行业痛点
目前大多数银行在依靠SWIFT进行跨境汇款时,大部分数据都是人工录入。一些银行依旧使用纸质表格,需要客户当场手填各种交易数据。这一过程大大降低了跨境支付的效率。以去美国留学为例,需要根据当时的汇率换汇,将人民币兑换成美金;换汇完成后还要排长队填写一份电汇单。汇单需要填写的内容繁多杂乱,足足达到23项之多,并且几乎都需要用英文填写完成。填写时还需要步步谨慎,一旦填错,无论汇款成功与否,其中的亏损只能由汇款个人来承担。
此外,跨境支付成本高。跨境汇款的成本主要包括手续费(电汇费)、时间成本和汇率变动引发的损失。一笔跨境支付的完成需要经手多个中间机构,每个参与方都要收取一定的手续费,银行电汇还需收取电汇费。银行电汇的手续费一般在0.1%左右,电报费则在单笔150 元左右。
最后,中国跨境支付行业依然在个人信息保护以及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用户需要提供自身的身份证、地址、电话、银行卡号等私人信息给跨境支付服务机构,这些数据都集中存储在跨境支付机构的数据库系统里。部分机构由于研发技术能力不高,风险管理漏洞较大,容易遭遇黑客等不法分子袭击,导致用户数据泄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被侵犯。
5. 区块链助力跨境支付转型
基于区块链分布式存储、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特点,区块链很好的解决了传统跨境支付的痛点。主要分为两类:将区块链技术作为接口技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协同报文系统;数字货币作为跨境支付媒介,基于数字货币的跨境支付。
5.1 基于协同报文系统——招商银行跨境直联清算
招商银行将业务有选择性的分布于链上和链下。链上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简化的业务,链下是简单的传统业务。基于私有链的优势,链下数据存储能够对链上数据进行备份,以便随时恢复受损数据。
呈现层和应用层没有改变,只是改变了招行支付清算系统的底层架构。业务层主要负责银行或企业内部业务逻辑及服务,招商银行将复杂业务接入区块链网络,遵循共识交易规则,实现各节点共享。数据层在传统银行数据库基础上,搭建了区块链核心交互数据库。区块链交互数据库将业务层链上的数据进行交换、存储与备份,传统银行数据库则存储未接入区块链的业务数据。
从报文传播、系统结构、数据链组成安全性等方面,将招行传统跨境清算系统和加入区块链技术后的系统进行对比,传统跨境直联清算系统中实行总行审批制、中心化系统结构,限制海外分机构的拓展,数据安全性仅靠普通加密技术保护,易遭受攻击。而引入区块链技术后,任何两个海外分机构都可以发起业务请求,不用经过总行审批就可以完成交易,速度可快至秒级,且安全性大大提高。目前招商银行和香港永隆银行于2017年开始开展直联支付清算业务。
2. 基于私人数字货币——Ripple跨境支付
Ripple跨境支付的模式为:网络中运行的无数网关负责建立起瑞波网络,而最终用户需要通过瑞波网关来连接和使用整个网络。各网关通过共识机制来修改“总帐”,也就是处理交易。网关与网关之间达成共识实质上是高效的互联网通讯中的P2P通讯。Ripple跨境支付产品主要有:X-Current、X-Via和X-Rapid。
X-Current主要为银行与银行之间提供跨境交易。在银行间设立分布式的账本,每当有银行A向银行B转账,可以靠中间银行C进行清算。实质上是通过分布式账本改变A在C开设的银行账户及B在C开设的银行账户内的金额。A,B,C三家银行都需要加入网络。
X-Via引入了支付服务商(网关)的概念,支付方可以先将任意货币先转给网关,再由网关将货币转换成其它货币,支付给收款人。这种模式最为灵活,支付方和收款方都无需加入Ripple网络,只需要信任网关即可。
X-Rapid支付方先将支付金额换成瑞波币XRP,发送给收款方的银行,银行将收到的瑞波币转换成对应的货币,再支付给对应的收款方。比x-Current更灵活,只需要收款方的银行可以接受瑞波币并换成对应法币即可。同时,将瑞波币转换为当地货币的步骤也可以由收款人自主完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