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泛珠三角”区域旅游的合作和创新

论“泛珠三角”区域旅游的合作和创新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区1建经;斋 论“泛珠三角” 区域旅游的合作和创新 一陈鸣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该文是Ⅸ制定广东“十一五”规划的思路和重大问题研究》课题的部分成果。课题编号2003301 【摘要】本文从“珠三角”和“大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与繁荣入手,论述了“泛珠三角”的概念与旅游合作基础,提出 了“泛珠三角”区域旅游的合作形式,以尽快地形成“9+2”旅游联合体,造就“泛珠三角”区域旅游整体的创新优势,进一步提 升“泛珠三角”旅游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努力打造“泛珠三角”国际知名旅游区。 【关键词】“泛珠三角” 区域旅游合作创新优势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合作.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既是旅 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区域旅游发展的新动力。以合作促发展. 以合作应对竞争.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选择。“泛 珠三角”处在亚太地区这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业的发展基础较 好并且旅游竞争极为激烈的区域中.更是要充分利用自身旅游资源丰 富且互补性强.旅游业也十分发达的特点.加强 9+2”区域内部的 旅游合作和创新.努力塑造出具有区域鲜明个性和特色的旅游业.通 过国际联合招徕.提升整体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 一 “珠三角”和“大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与繁荣 ”珠三角”旅游区.就是由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江 门,佛山 惠州市的惠城区.惠阳、惠东、博罗.肇庆的端州区,鼎 湖区.高要.四会等地区所组成.即通常所说的广东珠三角。其面积 为24437平方公里 不到广东省国土面积的1 4%.但人均GDP高达 5206美元.2004年”珠三角”地区GDP总值达1 3572亿元.占全国 GDP的10%。早在提出 珠三角“概念时.“广州、深圳.珠海“就 开始合力打造旅游金三角.以三个城市为核心.整合周边城市.形成 了由广州的岭南文化+深圳的特区风貌,主题公园+珠海的滨海风光 组成的一条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既有各个城市的鲜明个性.又共同 凸现了珠三角的独特的经济社会魅力.构建出了 活力广东”的灵魂 和框架 是”珠三角 区域旅游合作的成功典范。 大珠三角 旅游区则是以广东的广州为圆心.以广州辐射至香 港和澳门为半径形成的三角洲区域.香港.澳门以及广东各主要城市 都在这个圈内形成了点对点串联起来的旅游网。多年来.大珠江三角 洲各城市及港澳地区发展旅游业时.相互协作.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 均选择一些有自身特色又与周边区域旅游景点相协调的资源加以重点 开发 形成本地的主体景点并相应建设若干配套辅助景点 使大珠江 三角洲内所形成一个个旅游景点均是有一定力度的、能反映当地特色 的旅游景观。如香港主要塑造 中西文化交融“及”世界著名自由商 港“的形象 澳门突出“博彩旅游”及“中葡文化旅游“:广州旅游 以“岭南文化”及“中国南大门”等资源的开发为基础.佛山突出古 镇、瓷都及秋色等:肇庆突出西江风光,卡斯特地貌,亚热带生态及 历史名城.深圳.珠海侧重特区风貌及中国“窗口”文化;中山侧重 孙中山故居等近代史迹及菊展 惠州多展现东江风貌、客家文化和大 亚湾风情:而东莞旅游以鸦片战争史为特点.台山.恩平等地就以温 泉之都为特色等等.充分利用区域内各地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生活 方式的差异,造就了世界上惟一的”一国.两制.三地.四种文化(岭 南.西方.都市.历史文化)交融”的世界性黄金旅游合作区域。目 前,三地间的客源互动仍在进一步加强。港澳游客占广东接待的入境 游客的80%以上.而广东游客则占港澳接待的国内游客的六成以上, ”条珠江 三颗明珠”的粤港澳 大珠三角”旅游区已成为国际旅 游市场的知名品牌。由此可见,”大珠三角”区域旅游的合作与创新 既能发挥各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又能增强区内各地旅游互补效应.是 提升整体形象和打造品牌的最佳途径。 二、“泛珠三角”的概念与旅游合作基础 “泛珠三角”的概念缘起于珠江流域 福建.江西.广西.海南. 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九省.区.位于我国广大的华南、西 南地区.直接间接.或多或少都跟珠江有关 与珠江流域的流向、与 珠江最后流入南海而形成的经济流向和文化有关。这一区域地域辽 阔.相互联系密切.面积199 45万平方公里.人口4 46亿人.占全国 面积的20 78%.人口的34 76%。2002年9省(区)国内生产总值34474 2亿元.占全国的33 67%。再加上香港.澳门.习惯称“九加二 。“泛 珠三角”不仅是一个集不同自然旅游景观和民族特色风情.汇集了东 西方文化浓厚气息的综合旅游资源富集地区.而且还是我国开放最早 的地区.加之香港、澳门的特殊历史状况.使她既具有独特的中国岭 南和西南文化风情.还受东南亚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影响.常给人一种 万国风情之美感.是一个可吸引世界亿万旅游者的理想旅游胜地。 泛珠三角“包括的内地9省区 总体来看也是内地旅游业比较 发达的地区。9省区中的广东省.旅游外汇收入多年来都傲居内地31 个省区市中的首位;福建省一直居于第四五名的位次.云南省居于前 10名内的位次.广西区居于前10名左右的位次.四J】I,海南,江西、 湖南和贵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当地政府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很高 旅游业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我国在世界上具有垄断优势的旅游资源 很多都赋存于9省区内。因而无论是发展观光旅游、度假旅游还是各 种特种旅游.9省区都有明显的优势。发展”泛珠三角 旅游合作.具 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从实践上看.粤港澳 大珠三角”旅游区成功合作所积累的经 验 可为泛珠三角的旅游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也必将成为发展”泛珠三 角“旅游合作的核心和前进基地。2005年底“泛珠三角“城市旅游发 展高峰论坛在广州举行 会议达成了“泛珠三角城市旅游发展(广州) 共识“。建议 泛珠三角”先从取消区域内旅游地陪制、取消外地旅 游车入城.入景区的限制措施等方面入手 逐步取消旅游壁垒和进入 障碍.建设中国最大的无界限的跨省市旅游区域。 从理论上说.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主要是协同效应与互补效应。 协同效应是指旅游合作各方具有一定的共性.相互组合产生叠加作 用 提高整体价值和效益。这一共性可能是地缘上的.也可能是文化 上的和历史上的 如泛珠江三角洲内各地有些很相同的旅游资源.象 红色旅游中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百色起义等著名景点 都在其中。若统一开发这些资源,有点及面地形成特殊线路开展一程 多站式旅游,便能使其因叠加后得以强化.产生特别的吸引力。 ̄IrA,h, 整体统一在国内外客源市场上做宣传,联合招徕的叠加作用与各自进 行独立宣传相比,既能节省成本,又可收到更为显著的成效。 互补效应是指旅游合作各方具有独特的难以替代的个性.组合在 (iei场现代化 2006年7月(中旬-T4J)总第473期 o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区域经;斋 起可以产生鲜明的特色。旅游资源赋存的空间差异是地区间分工与 (1)建立省区旅游主管领导联席会议制度,统一研究决定区域旅 合作的必要条件。因为有旅游资源赋存上的空间差异,才会导致旅游 游合作规划,协调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的重大事宜,并建立部门衔接落 活动方式和内容上的不同,也才会促使地区间进行优化组合。如”泛 实制度。要联合制定”泛珠三角”统一的旅游管理法规和旅游产业发 珠三角”地区内少数民族众多,其礼仪习惯.生活方式.人情风俗 内民族风情各异的节庆活动就可以一年四季地开展”民族风情游”。像 展政策,共同确定”泛珠三角”旅游业的发展战略.打造”泛珠三角” (2)利用市场机制,加快区域内旅游要素的整合。”泛珠三角”旅 民族情调等等各有特色,争奇斗艳.生机蓬勃.情趣盎然。利用区域 旅游合作新平台。 傣族的”泼水节”.京族的”海神祭”;彝族的”开街节”.瑶族的”盘 游区域合作不仅仅指地域上的合作.还要考虑到景区.景点、宾馆、饭 王节”.壮族的”铜鼓节” 苗族的“姐妹节” 畲族的”孝九节”等 店、航空、旅行社、线路交通等等旅游各要素之间的整合。应积极鼓励 等的特殊风情.莫说是国外旅游者,就算是国内游客身临其境.亲见 粤港澳旅游企业参与其他8省区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要素建设. 亲闻.也必然会深感耳目一新。 鼓励跨区域的旅游资本运作,进行投资、收购、兼并重组.对旅游企 在区域旅游合作中.协同效应和互补效应往往同时起作用.共性 业要实行国民待遇.鼓励旅行社在”泛珠三角”无障碍设立分支机构. 是合作的基础,个性是合作的要求。而”泛珠三角”区域的9省区和 港澳.大多与珠江水系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在文化上有着众多的相融 性且自然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四季都可以旅游.旅游合作内容丰富。 三、“泛珠三角”区域旅游的合作形式和创新 首先.是旅游客源合作。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以促进人的流动为 基础而发展兴旺起来的产业.人流可以促进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的 形成。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中.旅游业的带动与先导作用 已得到“9+2”各方的广泛认同,”泛珠三角 区域合作与发展将为各 地旅游业的腾飞带来绝好的历史机遇。因此,旅游客源合作应是“泛 珠三角”旅游合作初期的核心.也是目前旅游合作的重点。”泛珠三 角”的其他8省区与粤港澳三地互为主要旅游目的地和客源输出地的 合作发展格局基础已初步形成.根据广西、湖南两省区组织的国内旅 游抽样调查显示.2003年,广西接待广东游客达500万人次.占其接 待的区外国内游客总数的23%:湖南共接待广东游客530万人次.占 其接待省外国内游客总数的近三成。同时.广东是海南的第一大国内 游客客源市场.广东游客占海南接待的省外国内游客的1 8%。“泛珠 三角”省区内进行客源合作.互送客源.投入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 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巨大的合作潜力。 其次.是旅游目的地合作。应从取消区域内旅游地陪制、取消外 地旅游车入城、入景区的限制措施、允许其他城市的旅行社在本市开 办分支机构、在各入城口设置醒目的旅游指示系统等方面入手.逐步取 消旅游壁垒和进入障碍 使各省、区互为市场、互为腹地.提高区域内 旅游的效益水平;共同开发旅游市场、共同策划和推广区域精品旅游线 路、打造”泛珠三角“旅游的整体品牌,开放市场和优化服务.推出旅游 便利化服务措施,把 泛珠三角”旅游区建成中国最大的跨省市的无 障碍旅游区。为此.各地旅行社要大力整合跨省区旅游资源 推出各 种适合团队的跨区域旅游线路.相关省区的旅游部门也积极开展旅游 资源整合.推出适合散客的新型旅游产品。如联合开发自驾车旅游项 目、推动汽车异地租赁业务等等。据了解.去年在”泛珠三角”内部 分城市之间已经开始旅游合作.区域旅游合作和区域无障碍旅游区建 设初见成效.”泛珠三角”九省区一年来入境游客增加了四分之一。 再次.是实现区域旅游信息互通。要筹建区域旅游信息库.构建 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系统.创建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立区域内旅 游质监所联系制度.共同协调和管理好区域内的旅游市场.协调解决 和完善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及重大事件通报制度定期交流旅游业管 理和市场监察的经验.联手整治市场秩序.联合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 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建立跨区域的旅游诚信体系。如 泛珠三 角“地区的100多家旅游局、旅游景点景区 旅行社.在全国旅游行 业中率先推行”旅游消费公示制度”.推出超过100条全透明旅游线 路.覆盖“9+2“各省市(地区)。 最后.是建立 泛珠三角”旅游合作新平台 充分发挥区域旅游 整体的创新优势。 商场现代化 2006年7月(中旬:Elj)总第473期 开展连锁经营.真正实现互为目的地、互为客源地的多赢发展战略。 (3)加强旅游业专业人员的交流与合作.为旅游人才的自由流动 提供平台和环境。相对而言,港澳地区发展旅游业历史悠久.旅游管 理经验丰富.管理水平比较高.这是其宝贵的资源,内陆9省区应充 分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加强交流与合作.尽快培育一支精通国际旅游 业务,并熟识旅游运作的旅游管理队伍.以人才的接轨推动观念、理 念、管理、信息等各方面的更新和融合.在旅游业的宏观、微观层面 上,可以迅速提高区域内旅游业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加快内地旅 游人才培养和培训.发挥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向港澳地区输送中低 层旅游专业人才.以缓解港澳地区旅游业人力资源短缺的困难。 (4)整合区域内各种媒体力量.共同打造”泛珠三角”区域旅游 品牌。要联合对外推介机制,通过公共媒体宣传、联合举办论坛、招 商、推介等活动.联手推介”泛珠三角”区域旅游概念。如《9+2旅游 大放送》互动节目就是整合区域各省市电视台媒体的力量.通过”资源 互补”、”信息互动”、”优势互利“的地区合作.从务实的态度扩大”泛 珠三角”旅游在全国的影响力,对促进本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重大 意义。要通过各种媒体,树立“泛珠三角”区域旅游整体形象 使之成 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具”知名度、美誉度、号召力”的世界级旅游胜地。 总之.旅游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创汇产业。国际旅游市场竞争已 经依次迈过了”景(区)点”、“线路”、”城市“等竞争阶段.发展到了 第四阶段”区域“间的竞争。世界各国均在极力利用当地的资源特点 .塑造出具有自己鲜明个性和特色的旅游业.并通过国际联合招徕 .开展有益的旅游合作的基础上提升自身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为 此 ”泛珠三角”区域内的各省、区更要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 发展.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和特色.以”自愿参与、市场主导、优势互 补、互利共赢”为原则 大力推进区域旅游合作.拓宽合作层面.形 成资源共享、客源互动、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要尽快形成”9+2“旅 游联合体.造就“泛珠三角”区域旅游的整体优势.进一步提升 泛 珠三角”旅游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努力打造 泛珠三角”国 际知名旅游区。 参考文献: …广东省统计局编:{2005年广东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社2005年8月 [2】广东年鉴编篡委员会: ̄2005年广东年鉴》.广州:广东年鉴社出 版2005年8只 [5】任国才:珠江流域旅游合作探讨.中国旅游报.2004年9月29日 [4】泛珠合作网讯,“无障碍”提升泛珠旅游竞争力.南方El报, 2005年l1月28 El [5】泛珠合作网讯:泛珠范围地陪可取消旅游高峰论坛达成共识、 南方都市报,2005年l1月50日 [6】泛珠合作网讯:泛珠百家旅游单位联手推出1 O0条透明旅游线 路.深圳商报,2005年l1只24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