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南北路壮族双声部山歌之比较研究——以百色市德保县、田阳县壮族山歌为例

来源:意榕旅游网
以百色市德保县、田阳县壮族山歌为例 ●覃金盾 [摘 要]通过对仅一山一河之隔却被划分为南北壮的德保县与田阳县的两首代表性双声部山歌的对比分析,从 壮族及其歌文化的溯源发始,对其民歌色彩区域划分的具体成果做细致的研究与归纳,并对两首山歌进 行曲调风格的详细比较分析,进而结合两地的人文地理和社会背景,揭示两首山歌体现出的文化异同与 人文内涵,从而深化对南北路山歌文化异同的认识。 [关键词]南北壮;双声部山歌;曲调风格;比较;文化异同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 传于该县的地方戏剧和歌舞主要有壮剧、木偶 戏、末伦、捞虾舞、山歌等,而以壮剧和山歌尤其为 群众所喜爱。① (二)田阳县简述 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其中尤以广西 壮族人口最为密集。壮族历史文化悠久,是一个 能歌善唱的民族。自古以来,壮族人民最喜爱也 最善于用歌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斗争,抒发自己 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歌曲涉及生活的一切领域, 田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右江河谷 中游。1954年县治迁至今田州镇,属百色专区专 员公署(今百色市)管辖。田阳地处右江河谷中 部,是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必经之路,广西西部和 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交通枢纽。田阳县历史文 化悠久,县内坐拥布洛陀壮族文化圣山——敢壮 往往是以歌代言,无事不歌。壮族歌曲伴随着壮 族人民的生老病死,壮族歌曲在壮族人心目中占 据重要地位,除了因其具有的娱乐作用外,在社 会生活中也具有许多实际功用,如教育传承、人 生礼仪、祭祀驱邪、社会交际等,更是关键因素。 人们不仅用歌来恋爱求偶、传授知识,而且有的 地方还用来代替械斗。笔者通过对仅一山一河之 隔却被划分为南北壮的德保县与田阳县的两首代 表性双声部山歌进行对比分析,从人文地理、色 彩区域划分到曲调风格,揭示两首山歌体现出的 文化异同与人文内涵。 一山,因而此地可称为壮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同 时,这里也是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 建的右江革命根据地之一部分。田阳县民间祭 祀、歌会交流活跃,民间文化积累悠久丰厚。据清 代编纂的《广西通志》记载,奉议州(今属田阳县) 土民有“春日杂坐答歌相戏”的习惯。如今的田阳人 喜欢对唱山歌,境内现存有八大传统歌圩,其中“敢 壮山歌圩”是广西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歌圩。② 二、德保田阳二县壮族民歌色彩区域划分 (一)壮族民歌色彩区域划分 、德保田阳二县人文地理简述 (一)德保县简述 德保县位于广西西南部,归百色市管辖,全县 总面积2575平方公里,总人口35.66万人(2010 民歌的色彩区域划分,是以各地民歌的风格 特征为依据的。赵毅老师在《壮族民歌的区域性 特征》③中,根据壮族民歌的区域性特点,将壮族民 歌划分为北路、南路和中路三大色彩区(或叫民 歌风格区),再以地方方言(土语)分类为依据,将 三个大区分为九个小区(如下图示)。 年),居住着壮、汉、瑶等民族。德保县东部与田东 县、天等县接壤,西部与靖西县相连,北面同田阳 县、右江区毗邻,是边境地区靖西、那坡县与百色 右江河谷相连接的咽喉要道。德保县的文化、艺 术活动,历来活跃,民间的戏曲更是丰富多彩,流 ①百度百科:德保县条目。http://baike.baidu.com/view/395063.htm. ②百度百科:田阳县条目。http://baike baidu.eom/view/395068.htm. ③赵毅:《壮族民歌的区域性特征》,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南路色彩区{左江区 r桂西南区 桂南区 上图壮族民歌的总体框架由北路、南路、中路 三大民歌色彩区构成,是古代越歌及当代壮歌的风 格特色和色彩区划分的基本框架。它同时也显示出 产生古代越歌及当代壮歌的社会群落在族源、方 言、地理分布上的基本一致性和基本稳定性。然而, 在壮语北、南两大方言区内部,各地语音和词汇又 是千变万化的,又形成了许多各有特色的土语区。 土语丰富了壮族民歌风格,也为壮族民歌色彩区划 分带来了多样化可能。一致公认的壮语方言土语区 德保县壮族山歌有东、西、北路和南路四大类 种。东、西、北路的山歌唱法,歌调押韵都基本相近, 唯其南路山歌别具一格。④笔者从音调特征、词曲结 构、节奏节拍、声部关系和歌词韵律五个方面对该 曲进行分析论述。 1.音调特征 该民歌是一首音调柔美的壮族双声部山歌,全 曲旋律音调建立在以羽为主音、采用1a、do、re、mi 四声音调的基础上,具有代表南部方言区典型的阴 划分,大致为“北八”(分别为邕北、邱北、桂北、桂 边、连山、柳江、右江、红水河等8个土语群)和“南 五”(分别为邕南、左江、德靖、岘广、文麻5个土语 群),共13个土语区。 (二)德保县民歌色彩区域划分 彩性“越羽”调式特点。该歌曲的高声部第7小节出 现了全曲最高音,由此凸显了la、re、mi、(h讪)la以 四度音程为骨干音的调式组织方式,而这正是壮族 民歌调式体系有别于其他民族或地域民歌之所在。 该民歌的曲调音区适中,旋法的基本线条为音列级 进下行,更体现出柔的情绪。 2.词曲结构 该民歌采用词曲不同步的结构方式,词为四 德保县民歌属于桂西南色彩区,此色彩区包括 靖西、德保、那坡、天等、大新等县在内的壮语南部 方言区桂西南次区各土语群的民歌。c 色彩区的 民歌同时属于德靖土语区。南路各小区的歌调色 彩,是多以唱名la、re为主音的四声音调。 (三)田阳县民歌色彩区域划分 田阳县民歌属于中路西色彩区,此色彩区包括 右江上游的百色、田阳、田东、平果等县市。此色彩 区民歌同属于右江土语区壮歌。这一带并不像中路 句,全曲为上下旬结构,上句为7小节(引子1+补 充句法4+2),下旬为9小节(补充句法4+2+3)。从 中区那样成为综合色彩最为典型的地区,但其民歌 同样具有混合色彩。此区域在语言学和民歌色彩区 上被视为壮语北部方言右江土语区,但在方言分区 方面,它同北部方言区邕北土语区的武鸣、宾阳、上 林、马山,甚至同南部方言邕南土语区的南宁、邕 宁、横州、贵港,直至玉林、茂名一线,都属于瓯骆族 人、北南方言和北南壮歌的混合区。② 横向上看,该曲上句中的第2—4小节的音调在下句 中的第8一l0小节中有变化的重现。 3.节奏节拍 全曲在节奏节拍运用上,保持古朴的风格,但 是在两个句末均集中性出现了切分附点节奏,与跨 小节连线的特性进行,固化为该山歌腔的一种特 点。 ①④冯明洋:《越歌:岭南本土歌乐文化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②覃彩銮:《壮族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③范西姆:《壮族民歌100首》,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的多声思维模式,基于各自的旋律运动而结合在一 起,而非首先着眼于和声音程的运用。另外,此曲 部采用sol、do、l'e三音核腔基础的五声调式,下声 部在以sol、la、do三音核腔的基础上,出现mi、sol、 la、do四声音调,具有北部方言区典型的阳彩性“越 宫”调式特点。该曲凸显了四度音程为骨干音的调 为支声性(支声旋律与主旋律结合型也称分声部 支声①)同声合唱(一般为性别相同者演唱,此曲为 男声演唱),两声部有先有后,有主有从,同音区,音 程跨度为八度,出现了同度、纯四度、小三度、大二 度音程,这体现出壮族二声部甚至是广西二声部民 式组织方式,这是壮族民歌调式体系的共性。曲调 音区适中,旋法的基本线条为核心音调通过节奏变 形及加花等手段进行展开,音调粗犷嘹亮,是北路 歌的特性:窄音程。该曲在第13小节还出现了装饰 性支声手法。另外,该曲声部进行方面以同向、斜向 为主,反向次之。在同向进行中,常构成密集的“紧 贴式”的(即在五声音阶中只相差一个音级的)声部 进行(如第12小节第一拍)。 5.歌词韵律 这首曲子的歌词属于七言四句脚韵体⑦的变体 山歌的典型特点。 2.词曲结构 该民歌采用词曲同步的结构方式,词曲共四 句,每两句后接特性衬词,全曲为上下片结构,下片 材料变化重复上片,上片、下片均为12小节,上片 结构为第一句4小节+第二句补充句法3+5;下片 结构同上片。 结构,使用夸张的陈述,其首句为三字组重复而成 的六字句,一韵到底,讲究平仄,音韵甜美。歌词简 洁精巧,生动活泼,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 (二)北路山歌 3.节奏节拍 全曲在节奏节拍运用上,保持古朴的风格,但 是,在上下片句末均集中性出现了跨小节连线的衬 词长音进行,打破了节奏律动,为心理期待积累动 力,并固化为该山歌腔的一种特点。 4.声部关系 如田阳县《蜂恋二月花》③(见谱例2)。 谱例2: (固 古美=声郭山歌) 蜂恋二月诧 被嘴 农 艏髓瓣夔译配翊 该曲的两个声部之间的关系相较上文分析的 德保南路山歌,两个声部之间的差异更多一些,但 节奏型仍然保持基本一致。低声部比高声部在旋律 进行上要平稳一些,同音进行多,音程跨度小,起伏 不大,仍以各自旋律运动为基础结合,但较之前曲 更多体现了和声音程的思维,属于支声性(陪衬型) 同声合唱(一般为性别相同者演唱,此曲为女声演 唱),两声部有先有后,有主有从,同音区,音程跨度 为七度,出现了同度、纯五度、纯四度、小三度,唯独 没有出现壮民族较多使用的大二度音程,但也体现 出广西二声部民歌的一些特性,同样有窄音程的特 点。另外,该曲声部进行方面以同向为主,反向、斜 向的使用频率也相当高。可以观察到,该曲纵向结构 对该山歌的分析,同样从音调特征、词曲结构、 上出现分支式合唱到和声式合唱的一些过渡形态。 5.歌词韵律 节奏节拍、声部关系和歌词韵律五个方面对该曲进 行分析论述。 此曲的歌词属于五言四句脚韵体,使用比兴手 法,第一句的末字与第二句的腰间字押韵,后两句 压脚韵,歌词翻译成汉文后一韵到(下转第49页) 1.音调特征 该民歌是一首音调风格明朗的壮族双声民歌, ①樊祖荫:《广西民间合唱的多声结构形态》,栽《音乐艺. ̄1984年第2期。- ②周作秋:《谈壮歌的形式问题》,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 ③范西姆:《壮族民歌100首》,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够一目了然;再如,作者对清代吴澄甫传谱的《老八 样。总览全书,却没有相应的音响和视频资料,这在 音频、视频如此发达的当代社会语境下稍显不足。 期待伍国栋老师其他研究成果早日面世。 (李建军。中央音乐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 板》进行了译谱工作,并将原工尺谱与简谱同时列 出进行比对,方便读者分析研究。 总之,《江南丝竹》是一本优秀的民族音乐学专 著,书中对江南丝竹从历史脉络、乐种文化、乐种形 态等视角与维度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为读者多角 度、立体呈现出江南丝竹的前世今生。其对资料的 责任编辑黄羽 llL. (上接第29页)底,十分朗朗上口。 (三)两首山歌比较分析 四、结语 壮族的历史文化悠久而灿烂,壮族的音乐文化 经过对两首山歌文化背景和曲调风格的详细 剖析,得出以下结论。 1.音乐本体的异同 相同之处体现在具体旋法、纵向思维及歌词格 局上出现很多壮民族音乐的共性,两者都非常贴近 生活。不同之处体现在调式、声部关系、音程特点、 是华夏民族文化中璀璨夺目的瑰宝。笔者以两首具 有代表性的南北路双声部山歌为切入点,从对壮族 及其歌文化的溯源发始,进而对其民歌色彩区域划 分的具体成果作了细致的研究与归纳,并对德保、 田阳两县两首山歌进行曲调风格的详细比较分析, 结合两地的人文地理和社会背景,从而深化对南北 表现风格等特征上,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这首南路山 歌具有广西二声部民歌特性的纵向大二度音程,其 表现的内容较为生动活泼;而另一首北路山歌却没 有这一特性,表现出粗犷嘹亮的风格。另外,两者同 路山歌文化异同的认识。这种从人文地理到音乐本 体,再到文化内涵的深入比较,无疑会从一个侧面 给予壮族音乐文化的分析研究、壮族特色的舞台表 演艺术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为情歌,德保南路情歌幽默风趣,用夸张修辞,而田 阳北路情歌使用比兴,歌词情节浅显直白。 2.人文内涵的类同 [1]百度百科.德保县、田阳县条目【EB/OL].http://baike. baidu.com/view/395063.htm.http://baike.baidu.COlIl/ view/395068.htm. 两首民歌使用场合类似并均体现出婚恋交流 的社会功能。壮族多声民歌均好用同声演唱,溯其 根源,我们认识到这一存续现象背后的文化支撑: 壮族是一个汉化程度较深的民族,在婚恋民俗中, 较之同一地区的苗、瑶等族要含蓄,男女初识唱歌交 [2]赵毅.壮族民歌的区域性特征[J1.中央音乐学院学 报,1999,(2). [3]冯明洋.越歌:岭南本土歌乐文化论[M].广州:广东 人民出版社,2006. 流时常常为了避嫌,带上自己的同性伙伴一起对唱。 由上可知,两首山歌体现了南北路壮族山歌在 曲调风格和人文内涵等方面的异同,为南北路壮族 [4]覃彩銮.壮族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5]范西姆.壮族民歌100首[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 社.2009. 山歌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借 鉴。同时也可以发现,在研究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 山歌时,不应仅做单独的音乐文本的分析比较,还 应在结合语言音韵、演唱场合、社会功能、演唱风格 之后,进一步比对当地的人文地理和历史文化,从 而为此类研究找出最有价值的比较依据。 [6]樊祖荫.广西民间合唱的多声结构形态[J].音乐艺术. 1984,(2). [7]周作秋.谈壮歌的形式问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 (覃金盾,壮族。百色学院艺术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韦苏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