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东山记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袅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吠。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岗,田畴平洐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皆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注】①丘:坟墓。
1.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延余两人坐 延:邀请 .B.降跽谢过 谢:感谢 .C.过立恭宿别 过:拜访 .D.而乐无加乎此 加:超过 .
【答案】B
【考点】本题考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析】“谢”应该是“认错、道歉”的意思。
【技巧点拨】判断所为文言实词的词义正确与否,首先熟练掌握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也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还可以根据学过的成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的是 A. 遂扫石而坐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
弃甲曳兵而走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C 乐其无已乎 D.遂与李及道士别 ..
其孰能讥之乎 今君与廉颇同列 ..【答案】C
【考点】本题考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 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析】C组的两个“其”都是副词,加强范文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A项中的“而”是连词,第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表示修饰关系。B项中的“焉”,第一个是代词,坐宾语,相当于“之”,那里;第二个是兼词,相当于“与之”,在那里。D项中的“与”,第一个是介词,和;第二个是连词,和。
【方法总结】解答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试题方法如下:
①“近视眼”辨词性,前后搭配看语法。若两句中的虚词词义相同,按题干要求,仍需进行辨析时,九要看他们之间词性的却别了。分析词性和用法,主要是从前后搭配的词语的属性来进行分析。这实际上与上面的辨析词义是相关联的思维过程,即词义相同辨词性,语法功能相同看搭配。
②“放大镜”辨关系,删换替代看变化。这主要是针对一些虚词词义相近又相同作连词而讲的。有时候,两个句子中的虚词词义相同,且都是连词,但根据题目的要求,仍需要进行辨析时,九要对这个连词连接前所表示的关系进行辨析,以区别不同。需按照“删、换、替”的顺序做三个方面的工作:一“删”,定连词;二“换”定并列选择;三“替”定其他关系。
③“显微镜”辨语气,前后中间看位置。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不是词类的动态变化。要分析一个虚词是副词还是助词,要从位置上来区别,一般来说,语气副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而语气助词往往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或者在句首引起某种语气,抑或用在句尾强调某种语气。而结构助词一般用在句中,拦截句子中两个部分,起到使句法清晰的作用。在做具体题目时,要讲求辨别顺序,先看大区别,再看小区别,即先考虑几个选项中,哪一组区别醉大,侧重在词义,词性方面;哪一组的区别较小,侧重在关系、语气方面。最后综合判断之。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年事已高,还
能怡情山水。
B. 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
父亲充满怀念。
C. 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实物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
才动笔写成。
D. 文章主要记叙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
去的伤感。 【答案】C
【考点】本题考察对文言文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析】“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作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解题探究】对文言文整体意思的把握应该做到八个字“了其大意,不求甚解。”本文为游记体散文,从其文体特点入手。
3. 把原文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2) 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3) 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答案】(1)老人直到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2)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能给我诗呢?” 【考点】本题考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析】第(1)句中的关键字是“识”、“无用”和“怀”分别是“知道、懂的、明白”、“不需要”,“怀藏、怀揣”(如“怀其璧,从径道亡”)。第(2)句关键词为“窍”、“作”分别是“凿孔”(“挖孔、钻孔”也可以)、“发出”。第(3)句的关键词是“揖”、“奈何”、“与”,分别是“拱手行礼”、“为什么”、给。
【知识拓展】杨士奇(1365-1444年)名寓,明代秦和(今属江西)人。与杨荣、杨博并称“三杨”同为朝中重臣,是当时文学流派“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朝廷诏令、奏议多出其手,文风凭证纡徐,典雅工丽,于“三杨”中最为著称。
《游东山记》名为游记,却由写人开篇,以抒情结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东山一带宜人的景色,而是那些各具特色的人物情态;隐溪的持重,立恭的儒雅,千户的豪爽,道士的憨态,以及着墨不多的无名老者,无不呼之欲出,如在眼前。作者着重蒋氏父子的交往和陶醉于东山之游,正是因为那种古朴淳厚的人际往来与宁和有缘的田野之趣。而所有这些都以一种“极平不费力”的笔调淡淡写来,却叫人回味无穷,这正是杨士奇学欧阳修散文风格的成功之处。“东山”在湖北武昌东面。
【参考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海每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伸出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古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了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常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老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葫芦酌酒,传递就被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无偿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起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谒折断了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谒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谒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什么不肯为贫道赋诗?”立
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喝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溪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嘛?”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黯然长逝。我痛苦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哪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追记东山之行。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相对奥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送给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二、(山东日照市2010界高三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如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戈、叶子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己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谒。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赫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
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跡磴道,远涉椒板。有土坧魂碣,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浸一色,莫辩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想。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龈锷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边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漂泊,沾.衣湿裘,而余与客南暂留矣。少雾,自山之而下,因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嗌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为践游履。今之其地矣,又稍识而目,而幽邃窍究,俱未坛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取之,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慎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1(原创)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 去:距离 .B. 余己治筇屐 治:治理 .C.山脉怒坼 坼:裂开 .D.余识其言 识:懂得 .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考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析】B项,治:准备。
【要点归纳】考察的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即看着一词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是否讲得通,是否合理。 2(原创)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①辛丑秋,将之江阴 ②之二虫又何如 .......B.①始焉欣欣,继焉索索 ②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C. ①取径以南,益露奇境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①沾衣湿裘,而客与客难暂留矣 ②吾尝趾而往矣 ..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考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问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析】A项,①动词,“到”。②代词,“这”。B项,做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
于“也”。C项,①同“以前”“以上”的“以”,表界限,②介词,译为“用、拿”。①表因果,②表修饰。
【方法指导】做文言虚词类题时,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九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带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
4. 下面的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组是()
①舟行山下,望剑门如云际 ②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③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④云光黯甚,迷浸一色 ⑤龈锷摩天,崭绝中断 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参考答案】C
【考点】本题考察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①尚未登山,③是传说。
【方法指导】坐文言文中信息筛选类试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浏览六个小选项,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直接排除。最后看四个大的选择项,利用排除法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4(改编)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途中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乘船
途径虞山下,最终都没能成游。
B. 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
人的阻扰,坚持游山。
C. 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
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 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以览无遗,
有时反而觉得兴未索然。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考察对文言文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析】A项,第二次是由于船夫的欺骗。B项,友人并未阻扰。C项,原文是已经下山,不能“再次取虞山游玩”。
【解题探究】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实践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加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 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2) 今之其地矣,又稍识而目,而幽邃窍究,俱未探历。 【参考答案】(1)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他们的名字。
(3) 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微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
探访游历过。
【考点】本题考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方法总结】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惊醒逐字逐句地相应翻译,坐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
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相惯,译文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参考译文】
虞山距离吴城仅有一百里,多次想去游玩,始终未能成行。辛丑年的秋天,我将要到江阴取,当时乘船途径虞山脚下,远望剑门峰直插云霄,但不能趁此登山。丙午年的春天,我又要江阴取,船停泊在山脚,进入吾谷,船夫欺骗我说“距离剑门还有二十里”我仍然不能趁此登山。
壬子年正月八日,我和张少戈、叶中理一起到虞山游玩,寄宿陶氏家。第二天早晨天将要下雨,两位朋友都不想去登山,我已经准备好竹杖和登山履,没什么可阻止我的。从城北出发,顺着城边走六七里,于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突起并且裂开ia,红褐色的石头纵横交错,传说是神奇动物龙的爪子和丫角磨过的痕迹,它们时隐时现。相传龙根神斗,龙不能获胜,就冲破那座山离取了,传说中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这里有些痕迹,视乎又值得相信。行走了四五里路,都是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的,翻越峦岭,赶上石径,就可攀登到山顶。上面有众多山石累积成的土丘,我怀疑是古代的坟墓,但没有碑文记录是谁的墓。一登上望海墩,向东凝望。这时云的颜色非常昏暗,天地迷蒙一片,连大海也看不清楚。不一会,雨暇起来了,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留,稍作休息,雨停了,我们从小路向南出发,沿途不断出现奇丽景色:两旁龈锷般的山峰直逼云天,险峻的大山仿佛被从中劈开,两边的山崖对着张开,像那打开的大门,又像那治理的刀刃,这就是剑门,用剑洲的大剑,小剑来昵称它,是因为他们的外形相像啊。我两脚斜着站了很久,不敢移动,但还是不忍离开,后来,遇到山里的僧人,再向他询问山中的名胜之地。僧人指引说 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和读书台,由西往北是拂水岩,水流向下奔腾如彩虹一般,大风逆吹,水沫向上飞溅高达几十丈。山的西面有三沓石、石城、石门,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他们的名字。我听得懂它的话,想问路前往游玩,但这时山上阴雨浓密,风不断刮来,非常寒冷,天上不时有雨飘洒,打湿了衣服,使我和客人都难以停留片刻。而稍停,我们就从虞山的正面下山,困顿疲惫地踏上归途。从此,春雨接连下了二十多天,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
哎!虞山靠近吴城只有百里,我两次从山下经过,都无法实现登山的愿望。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心里很不快乐。但是时间的种种境界中,有的一接触就能领会到,而一领会就走到了尽头了,开始的时候很高兴,接下来就索然无味了。想找回值得玩味的,却一点也找不到了;反而那些的来很艰难的,而且得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却让人又无穷无尽的思恋。哎!这哪里是游山寻胜才有的呢!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灵璧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天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使得灵璧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闺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菇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门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使家灵璧,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明闯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儿园之百物,无已不可忍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子故而难处,出者狃子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子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身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璧,鸡犬之声,幅巾杖履,岁时往来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1、(改编)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得灵璧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阳:水之南 .B.舟车冠盖之冲 冲:交通要道 .C.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 循:遵守、依照 .D.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退:谦退,谦逊 .
【参考答案】A
【考点】本题考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析】“阳”应解释为“水之北”,在文言文中“水之北山之南为阳”
【方法点拨】做此类题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以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具体讲就是要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偏义复音等现象。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 ②硕求余文以记之 ③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④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考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析】“以”①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②连词,表目的,来,③④“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3.全部直接符合苏轼认为张氏园亭“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的一项是()
①陂天苍莽,行者倦厌 ②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③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 ④果蔬可以饱邻里 ⑤鱼鳖笋菇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⑥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 ①②⑤⑥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考察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的 意思是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本是应该抓住“隐居”和“养家”来作答①句是说行人的,⑥句是说行走的路线和时间,这两句都不符合通干要求。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借题发挥,缘事议理,环环相扣,首尾圆合。
B.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会为君王社稷殚精竭虑,公而忘私,以致忽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C.苏轼又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不仕”固然可以全身修性,但是没有尽到对君王、社稷的责任和义务。
D. 苏轼用“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这一比喻表达出追求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考察对文言文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析】素质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一旦成了追名逐利之徒,就会忘记节义,临危王之止,招来杀身之祸。
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处者安子故而难处,出者狃子利而忘返
(2)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参考答案】(1)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隐退闲居。
(2)将要离开的时候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
水滨买地养老。
【考点】本题考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析】(1)注意“处者”“狃”的译法
(2)注意“莫余厌”这个宾语前置句和“买田于泗水之上”这个状语后置的译法。
【方法总结】文言文的翻译原则是“信”“达”“雅”即“尊重原文”“语言通顺”“讲究文采。
高考文言文的翻译一般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对,对译。把文言文中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换,替换。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留,保留。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都按原文保留不译。删,删略。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译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补,补充。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参考译文】离开京师向东行,喝水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璧张氏家的园林,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阴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
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其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差丰饶可以养家。瓜果素材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贵宾。我从徐州改任湖州太守,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小轿来到他家门前,涧到了张氏的儿子张项,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它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那一代,开始在灵璧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供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余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经长成了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宜就行了。然后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意隐退闲居。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清高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如今张氏的先人,因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久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走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刻意坐卧于山林之内。对已颐养惰性,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部非常适合。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奉公守法有才能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阶谦退的德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余荫。
我在徐州坐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穗。将要离开的时候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养老。往南刻意望见璧灵,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拉竹杖,实施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四、(山东省2010年济南五校联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游钓台记 郑日奎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摹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亦!”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树多松树,疏疏罗植,偃抑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欲势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①卧游五岳,孙兴公②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叫诸二子。不多哉乎?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窍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节选自清 郑日奎《游钓台记》)
【注】①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代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以观看。自称“卧游”。②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仞。博学善文。曾作《天台山赋》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未暇问名,颔之而已 颔:点头 . B. 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 意:料想 C. 如披草寻磴 披::分开 D.觉视先生,悉在下风 视:看见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文诗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析】视:比较
2.(改编)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先生祠堂在焉 B. ①若非钓台耶 .. ②风雨兴焉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C.①呼舟子劳以酒 C. ①遂为之记 ..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参考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析】以:介词,用。A焉:代词,译为“这”/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 (改编)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历来仰慕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很想到隐居之地浙东钓台去游
览一番。这次乘船北上,总算如愿以偿。 B. 钓台实际是两座高耸险峻的山峰。山上松树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就像一群游
动的要飞起来的龙,严先生的祠堂就在山脚下。 C. 山上景色优美,向往已久的作者很想登山游览,可是船夫不同意停船靠岸,一
番争议后,作者向船夫行礼道歉,但是船方仍然前行。 D. 虽不能登山,却有“目游”“鼻游”“舌游”“耳游”的独特感受,更有舍船登
上闪电,俯瞰群山的“神游”,因此作者感到非常痛快。 【参考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基层为C。
【解析】作者不能登山,于是只有向钓台行礼,表达对严子陵的敬仰之情,而不是向船夫行礼道歉。
3. 拔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 ② 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 ③ 余窍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参考答案】(1)不过这次送公文到北方区,匆匆忙忙走在路上,不能算是游览(全句意思翻译对2分,“顾”译对1分)
(2)两台东西相峙,相隔大约几百步,耸立在江边,高几千尺还不止。(全句意思翻译对3分,“可”译对1分)
(3)我自愧比不上他们,便鞋了这篇游戏(全句意思翻译对2分,“逮”译对1分)
【参考译文】
钓台在浙江东部,是东汉严子陵先生隐居的地方。先生的风度节气,映照千古,我素来仰慕他,很想以能够游览一次(钓台)为快乐。不过这次送公文到北方去,匆匆忙忙走在路上,不是游览,但是当做是游览,就也算是游览了。
我坐船从常山出发,一路总共三百多里,山水都有哦值得观赏的。但眼睛看到的,来不及文名字,点点头罢了。只有叮嘱船夫当船经过七里滩时,一定要告诉我。过了一天,船在群山中航行,忽然看见云端两座山峰挺拔对峙,急忙呼叫船夫说:“这不是钓台吗?”船夫回答说:“这就是了!”迫近细看,人们所说的两台,实际是两座山峰。两台东西对峙,相隔大约几百步,耸立在江边,高几千尺还不止。险峻的山岩就像高土站在一起,神态高傲。山峰上的树多是松树,疏疏落落各处种植,高低奇特各有形态:它们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又好像百多条游动的龙,水波流动,那样子好像要飞起来。山峰下面,严先生的祠堂酒在那里,料想他当日垂钓,应该就在这里,本来就没有登上山峰去钓鱼的道理。
这山既奇特秀丽,环境又幽美,我就想要停船靠岸登上山去,可是船夫坚持不同意。我不能勉强他。于是对这山行了一个礼,船继续航行。于是我的脚不能够去游览而眼睛去游览了。低头抬头之间,阵阵清风慢慢吹来,说不出名字的香气从四面山峰传来,那么我的鼻子,也游览了。船夫说七里滩水质很好,尝一尝确实是这样,那么我的舌头也游览了。一会儿,随着船行进,山峰转过去,就望不道了。我转身坐在船舱中,恍惚间好像离开船登上岸,像拨开草寻找石级。像整顿衣服站在最高处,向下俯瞰,群山排列,有的清秀沉静像文人,有的雄伟挺拔像武夫,非常像东汉云台众住将相。并非不杰出高超,觉得与严先生比较,却都处在下风了,这是我的精神游览了。天色晚了,停船泊在
前面沙洲。大家稍微安定,就叫船夫来,用酒慰劳他,详细询问他说:“你曾经登过钓台吗?山中的景色怎么样?”船夫全都能够回答,于是我的耳朵也一并游览了,啊呀,这次游玩真快乐啊! 有个客人笑对着我说:“您的脚没走出船中一步。有在哪里游览呢?唉,客人不曾听说过吗?从前宗少文躺在床上游历五岳,孙兴公在远处作《天台山赋》,都没有亲身到哪地方,我现在所得到的,跟这两个人比较,不是闲人多了吗?所以说:当做是游览,就也算是游览了。客人说:“拂过没有听您一番话,就想不到这些。虽然是这样,有少文的画,兴公的赋,您为什么不制作一篇文章,来答谢山的神灵呢?”我自愧璧不上他们,便写了这篇游记。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游龙井记 秦观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祈雨于他祠不获,则祈于此,其祈辄应,故相传译为有龙居之。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龟鸟虫之所依凭满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者再,疾击而远驰,兜虎骇而风雨怒,遇者催,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力,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①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愧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②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钱塘,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有道之上,又何以于此,盍为我记之?”余曰:“唯唯。”
【注】①靡曼:美丽。②咒:祷告。
1.(改编)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纡徐以成文 徐:缓缓。 B.而不克以为泉 克:攻克 C.乘高而望上 乘:登上。 D.自天竺谢讲事 谢:辞去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析】克:能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而不可以言尽也 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之 ..B.满衍而不迫 乘高而忘之 ..
C.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 此泉之德至矣 ..
D.祈雨于他祠不获 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 ..
【参考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析】A项两者都是表凭借的介词,克译为“用”。B项前者表并列;后者表承接。C项前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者结构助词,可以为“的”。D项前者表处所;后者表比较,可译为“比”。 3.(改编)一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在讲龙井的品德的一组是()
①阴晴之中,各有奇态 ②龙井其尤者也 ③夫畜之深者,发之远 ④其养也不苟,则
其施无穷 ⑤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 ⑥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 A.①②③ B. ①②⑥ C. ②⑤⑥ D. ③④⑤ 【参考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①不是评论龙井 ②是说龙井有名。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描写了秀丽多姿的西湖景色,汹涌澎湃的钱塘大潮,作者认为正是这两处
景点态出色,使人们无法再注意它们附近还有没有泉水。 B. 作者介绍了不在钱塘江和西湖旁的龙井所在之地,那里曲折幽静,附近山上有
很多泉水,其中龙井因水源丰富、永不干涸而最为著名。 C. 作者说龙井是神灵之口,不容置疑,再加上曾有人见到过有龙显灵,所以人们
深信传说真是可信,龙井之名也因此载誉天下。
D. 文章游记龙井,兼有议论和描写,作者并不着力描绘其美景,而刻意宣扬其品
德。描写部分用长短错落的对句,富有诗意和美感。 【参考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析】“大闻于时”是当时很有名,“载誉天下”中的“天下”在文中没有根据。 5拔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则祈于此,其祈辄应,故相传译为有龙居之。
(2) 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 【参考答案】 (1)(人们)于是在这里祈祷,这祈祷酒宗会应验,所以(世上)相传认为有龙居住在这里.(则,辄,应,省略的“世上”或“人们”,之。)
(2)寿圣院离龙井泉一里路,凡是去钱塘办事的山里人和区寿圣院的游客,都从龙井经过。(去,两个定于后置句,皆,取道。)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参考译文】
龙井,旧称“龙泓”,离钱塘有十里路,吴国赤乌年间(三国孙权的年号),从事求仙活动的葛洪曾经在这里炼丹,他的事迹在《图记》中有记载。这个地方在西湖的西边,浙江的北部,风篁岭的上面,其实就是深山乱石中的一眼泉水。每逢干旱季节,在别的祠堂祷告求雨没有效果,就道这里来祈求,这祷告就总会应验,所以传说认为有龙住在这里。
泉水,是山的灵气的表现,西湖深邃美丽空阔,拥有阳光、烟雨等景色,菱角芡实荷花等在里面生长,龟鱼鸟虫等在里面生活,漫游悠闲,缓缓地形成一片片水波纹,阴晴天气,各有奇异的景致,话语是形容不了的。所以西湖岸边的山大多被西湖引诱,而不值得产生泉水(全句大意是:海边吸引了游人的注意力,也不会注意岸边山上有没有泉水)。浙江地处吴越之间,一天之间浪涛从海上来两次,猛烈拍击江岸并迅速远上,就像虎兽受惊风雨发怒,所遇到的东西都被摧毁,阻挡它的东西都被冲坏,登高而望,使人毛发全部竖立,情不自禁的害怕。所以两岸的山多被海浪威胁,没有空产生泉水(全句大意是:海边吸引了诱人的注意力,也不会注意岸边山上有没有泉水)。只有这个地方曲折幽静远离钱塘江和西湖,本身没有绚丽景色的魅力,来分散它的灵气;外部也没有雄壮景色的威胁,来抑制它的灵气。所以山岭的左右大多数都有许多泉水:龙井泉就是最著名的。源头越深,分发的就越
远。他的蓄水不断,所以外涌出也无穷无尽。龙井泉的美德,酒达到了这个程度,所以说它是神灵的嘴巴,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元丰(宋神宗年号)二年,有杰出辩论才能的法师元静,从天竺(今天印度)辞退了讲经的工作,在这座山的寿圣院离修养。寿圣院离龙井泉一里路,凡是要去钱塘办事的山里人,和药去寿圣院的游客,都从龙井经过。元静法师于是就在这里建了一座亭子,又带领他的徒弟们围着亭子念诵浮屠法,希望能够安抚人们所说的龙。突然有大鱼从泉中跃出,观看的人都感到惊讶。然后明白了井中有龙是真的,而“龙井”的名声因为这在当时大大出名。
这一年我从淮南道浙江探望父母,经过钱塘,道山中拜访元静法师,元静法师拄着拐杖送我到风篁岭上,指着龙井说:“这泉水的品德最美了,像西湖一样美丽,不能迫使它的立场动摇;像钱塘江一样雄壮,不能迫使它屈服。产生在天地之间,融合阴阳之气,来积蓄它的水源,流出它的泉水,来润泽万物。酒算是古代圣贤之人,又怎么能超过它呢,你何不替我记下来?”我说:“好,好”
六、(山东省东营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游三游洞记 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余尺,广可十二丈。二石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逢逢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冷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徽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徽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徽之辈,世俗之所谓为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径,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涉险,与虫鸟之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者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至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宜人之不幸也哉?
1(改编)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 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 B. 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伛俯:弯腰 C.而元徽之适自通州将北还 适:到,去 D. 偕予而来者 偕: 陪同,一起 【参考答案】C
【考点】本题考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析】适:恰好
2.(改编)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家祭无忘告乃翁 ..B.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或为诗文以纪之 窍为大王不取也 ..D.因共游此洞 因宾客至相如门前谢罪 ..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考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析】B项两者都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前者意为“于是”后者意为“你的”C项前者意为“写”,后者意为“认为”D前者意为“于是”后者意为“经由,通过”。 3.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元稹以及白居易的弟弟三人曾经来这个山洞游览,因此这个洞被作者命名为三游洞。
B.根据文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推测,三游洞的洞口在某一座山的山腰绝壁之上,没有路途直接到达,所以需要借用绳索攀援而下。
C.文章将对探胜过程的简介叙述,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写,同清晰透辟的议论有机结合起
来,彼此照应,既凝练精美的文字给人以美感,又以意味深长的哲理给人 以启迪。
D.文中提到,学使陈公因为需要忠于职守,没能亲自陪伴作者出行,于是派了沓的两个儿子和作者一起游览三游洞。 【参考答案】A 【考点】本题考察对文言文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析】三游洞的命名并非出自作者,作者之是知道三游洞命名的原因。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以上
(2)其后,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 (3)若予者,虽其穷幽涉险,与虫鸟之适来何异 【答案】(1)又弃船上岸,沿着窄窄的山路盘旋上山
(2)那以后,欧阳叔叔及黄鲁直二人都因北贬流落外地,先后来到这个地方。 (3) 像我这样的人,即使走偏幽奇的山水,登上险峻的地方,(但)与虫鸟随意
地飞来飞去又有什么不同呢?
【考点】本题考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参考译文】
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的方向走陆路二十里,在江的北岸,就是下牢关了。路很窄,走不了,便下了车,上了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就听见两崖之间有水声,于是又下船从陆路,顺着窄窄的小路上去直至山顶。又从上面下去,下面的土地渐渐平了,有一块大石头当路挡住,便弯着腰从石头下面过去。一出去便见非常开阔平坦的一个大石洞。高六十多尺,有约十二丈宽。洞口有二根石柱,把门分为了三部分,就像三开门的房子一样。
中间有室像客厅,右边的室像别馆。洞中间有一石钟乳下垂,敲它会发出像钟声一样清脆的声音。左室外有一块小石突出形状规则,敲它声音像磬声。这地方还有些石头杂着土,撞它就发出“逢逢”的鼓声。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与二三个一同前来的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加大了我们的音量。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潺潺,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的山壁,下面还有小路,山中樵夫的歌声缕缕不绝。
以前唐时白乐天(白居易)从江州司马迁官为忠州刺史,而他的好友元徽之(稹)恰好从通州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吗,喝酒十分高兴,都不认离别,所以一起来此洞游玩。三游洞因此得名。后来,宋朝时欧阳永叔(修)及黄鲁直(庭坚)两个人都先后被贬到夷陵,相继来此洞游,有的还写了诗文来纪这件事。刺史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是谁斥责我/赶走我的吗?谁把我贬到这里的吗?和我一起来游玩的,有本地学使陈公子曰伯思、仲思。我不是陈公,即使想来这里,也没有上面说的那些原因。而陈公因为公务这次没有一起来,但是就算他来了,到底是有幸运还是不幸呢?
像乐天、徽之中央的人就是世俗所说的伟人,名重一时,所以凡事他们到过的地方,都传到后世。这个地方也就有了名。像我中央的即使走偏幽奇的山水,险峻的地方,和虫儿鸟儿到这个地方来又有什么不同呢?花是这样说,但山川之美,如果是在大的城市/交通方便,则那些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游玩。而放在荒凉偏僻的地方,则美好的风景并没有显现,人们也不能亲自来领略它的美好。哎,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