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

来源:意榕旅游网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引起心肌坏死,主要表现为持久剧烈的胸骨后疼痛,血清心肌酶升高及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

1.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具有以下特征:

(1)症状 约半数以上病人发病前数日至数周可有乏力、心慌、气短及胸部不适等,或原有心绞痛加重。

(2)突发胸骨后或心前区持续性剧痛 可向左肩呈左上肢放射,常伴恐惧、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出汗和气短等,经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少数病人只有轻微胸痛或无胸痛,表现为胸闷、憋气或上腹部不适等。

(3)合并症 常见合并症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居多,如室性期前收缩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突发心室颤动而淬死。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也较为常见。重症可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和急性肺水肿。约10%的病人合并休克,多发生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主要由心肌梗死面积广泛,心排血量锐减所致。发病早期,可有发热,一般低于38℃,约1周后可降至正常。

(4)右室梗死 左室下壁或下后壁梗死可合并右室梗死,引起急性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颈静脉充盈,静脉压升高,低血压或休克。

2..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①重视梗死前先兆,早期发现急性心肌梗死

②入院后立即描记心电图,随即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护72小时,必要时随时记录,注意观察周围循环情况,尿量,意识状态,体温等变化,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医生。

③急性心肌梗死约75%—95%病人有心律失常,多发生在病后1—2周,24小时内最多见,主要是室性心律失常,不少病人也可表现为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如出现频发多源室性早搏,RONT现象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心率低于40次/分,为严重心律失常。突然呼吸困难,咳嗽,心率增快,两肺湿罗音,是心力衰竭的表现,一旦出现上述征象,应及时通知医生并加强护理。

④被动或主动活动下肢,必要时用温水浸泡,促进循环,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2)生活护理

①急性心肌梗死发病48小时内病情异变,死亡率高,第一周应绝对卧床休息,进食,排便,个人卫生都要予以协助,避免不必要的翻身,减少探视,保证病人足够的睡眠,第二周可在床上被动或主动活动肢体,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以后可逐步离床,活动范围室内到室外,活动量逐渐增加,适度活动可增加机体摄入氧及利用氧的能力,有利于病人活动耐力的恢复。有并发症者,应适当延长卧床的时间。

②宜低盐、低脂、清淡宜消化饮食,少量多餐,进食不宜过快过饱。发病第一周流质饮食,第二周改为半流质,第三周软食,第四周可恢复普通饮食。

③保持大便通畅,饮食中应及时添加纤维素食物,按摩腹部,刺激肠蠕动,允许活动时尽量及早活动,向病人解释床上排便的重要性,必要时给予缓泻剂,促进排便。

(3)用药护理: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保持输液通畅,遵医嘱使用药物,并注意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应注意监测血压,并注意有无头痛,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

(4)对症护理

①吸氧:吸氧可改善缺氧状态,缓解胸痛,若无并发症可吸3~5天,头24小时高流量吸氧,3—5Lmin以后改为低流量1~2L/min,病情稳定后可改为间断吸氧,要注意吸氧鼻导管通畅。

②止痛:遵医嘱给予吗啡,杜冷丁,硝酸甘油等药物,并注意询问胸痛的变化。

(5)心理护理:病人胸痛剧烈时,应尽量陪伴病人,与病人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病人的思想,确认病人的痛苦,接受病人因疼痛产生的呻吟,烦躁等行为反应,护士忙而不乱的抢救工作,娴熟的护理操作、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都能增加病人的安全感,对消除恐惧心理,焦虑,紧张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健康教育

①调整生活方式,保持乐观情绪,减轻工作压力,保证足够睡眠,促进身心健康。

②合理饮食,坚持低盐低脂饮食,不宜过饱,保持大便通畅。 ③防止冠心病的易患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 ④康复锻炼,急性心肌梗死若无并发症,6周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如慢走,打太极拳等,以不感到疲劳为适度。

⑤随身携带急救药物,以备急用,盒内药物定期更换,以防失效,教育病人坚持按医嘱服药。

⑥告诉家属配合与支持病人改变生活方式,给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