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 备课组 第五单元 六年级组 主备人 课时 第一课时 复备人 1.能明白关键词句的意思,会写4个字; 教学目标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3.明白其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明白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我们知道什么寓言故事,这些故事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2.走进今天的课文。 二、训练朗读,疏通文意《学弈》 1.“学弈就是(说意思) 2.本文选择《孟子》,了解孟子。 3.出示小古文,指名读。随机指导停顿,指导“为”的读音。 4.说说这则小古文的意思。随机指导“之”的含义。 5.小姐学习小古文的方法:读通;借助注释等疏通字义。 6.老师说句意,学生诵读对应的古诗文。 三、训练朗读,疏通文意《两小儿辩日》 复备记录 1.辩的意思。 2.选择《列子》,我们熟悉的《愚公移山》等寓言故事都出自这本书。 3.但是这次的小古文中却写到了孔子的故事,你还记得孔子吗?了解他。 4.指名读,注意停顿。 5.疏通文义,随机指导“为”与其他重点词。 6.熟读. 四、批文悟理 1.文章的意思理解了,是不是真读懂了呢?你读懂了什么?(说寓意)。 2.小姐:《学弈》告诉我们学习要一心一意,不可半点马虎,否则学无所或;《两小儿辩日》疑问告诉我们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应该敢于质疑,用于发现,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对待只是务实求真的态度。 3.发现:这两篇文章又共同之处:均寓理于事,耐人寻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单元 备课组 第五单元 六年级组 主备人 课时 第二课时 复备人 1.发现《学弈》中的对比,了解从事到观点的写法。 教学目标 2.体会两篇文章的结尾的妙处。 3.学会辩论需要有理有据,进行简单的辩论指导。 教学重点 发现《学弈》中的对比,了解从事到观点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两篇文章的结尾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细读文本,发现表达特质 1.再读《学弈》。 2.学弈之人又两个,请两位同学分别读描写他们的句子。 3.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对比”。 4.根据课文内容,比较两人学弈的经过和结果,摘录在图中。 5.通过对比,道理就水到渠成地表现出来了。道理就是——(说) 6.但是“对比”要用的好就不简单了: ①“一心以为又鸿鹄将至”改成“常以为又鸿鹄将至”,行吗? ②交流。 ③小结:“一心”一词比较绝对,程度较深,说明这个人只想着射天上的鸟,根本就没有心思学习下棋。就与专心致志的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了。 7.在文中圈画一下,哪些地方也使得这篇文章要说的道理更有复备记录 说服力。 预设:通国,这就排除了学习不好的因素不是因为老师不同。 惟,强调了。 8.补写结尾,关注写法 ①文章的结尾怎么说的,读一读。 ②那学习又差别,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③作者为什么不在结尾处点出原因呢?(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9.小结,在这对比中,从事写到观点。 二、迁移读法,自主发现 1.《两小儿辩日》紧紧抓住一个字,辩!辩什么?怎么辩? 2.默读课文,用“ ”画出小儿的观点,用“ ”画出小儿观察到的现象,用“ ”画出小儿的判断依据,画好后四人小组交流。(请学生上来画) 3.完成图表。 4.我们也可借助这张图表来辩论,老师带来了一个辩论锦囊,谁来说说怎么用? 5.请一个同学与老师辩论。 6.学会了吗?请一对同学来辩论。 7.与你的同桌辩一辩。 8.我们的辩论可真激烈,难怪“孔子不能决也”。 9.课文中,最激烈的辩论是哪些句子呢?为什么?用到反问句的句子 10.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感受这场激烈的辩论吧。 11.一场激烈的辩论后,两小儿笑曰:“谁为汝多知乎?”这句话说完,会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呢?交流。(孔子有点不好意思,可能会说。两小儿十分得意,为什么呢?) 12.为什么结尾不把这些内容写出来。(结尾留白,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3.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