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理解专项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 阅读《蟋蟀的住宅》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①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②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去毫不可惜。③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④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⑤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⑥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它有特别好的工具吗?没有。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在儿童时代,我到草地上去捉蟋蟀,把它们养在笼子里,用菜叶喂它们。现在为了研究蟋蟀,我又搜索起它们的巢穴来。
①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③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④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决不去碰这一丛草。........⑤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⑥这就是蟋蟀的平台。⑦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
1 / 39
屋子里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的括号里。
柔软 柔弱 柔和
(1)妈妈在(______)的灯光下看书。
(2)蟋蟀的挖掘工具很(______)
(3)杂技团的演员们身体都很(______),表演时似乎可以随意弯折。
2.把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再进行比较。
(1)原句:它有特别好的工吗?没有。
换一种说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短文比较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一个句子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蟋蟀出名的原因是什么?请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
2 / 3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第二自然段的句子已经标出序号,其中第(______),(______)和(______)句具体写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2)蟋蟀住宅内部的特点是(_______)
5.一边读书一边批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请结合加点词和上下文,在第五自然段选择两个句子,从写法角度批注出体会。
第(______)句,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__)句,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课内阅读。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xiào)此生!”
3 / 39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诉说 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yà)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zhào)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了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 安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1.从选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并用“√”画出来。
2.“如此抱负和胸怀”指的是什么?用“ ”在选文中画出来。
3.围观的中国人的心情是______的,从他们的表现“_______________” 可以看出来。他们无能为力,表面原因是(_____),实际则指(________)。括号里填序号。
A.这个女人和外国人谁有道理还没有分清楚。
B.中华不振。
C.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
4.魏校长为什么说:“有志者当效(xiào)此生!”( )(填序号)
A.因为周恩来的回答让魏校长很满意。
B.因为周恩来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志向十分远大。
C.因为周恩来学习认真,善于思考。
4 / 39
5.想一想,你是为什么读书的呢?写清原因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有些人
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他们的脸却常常浮现——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我连她的脸都记不起来了,但好像觉得她是很美的(有哪一个小学生心目中的老师不美呢?),也恍惚记得她身上那片不太鲜丽的蓝。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不会写,你们谁会?”
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那天,放学的时候,当同学们齐声向她说“再见”的时候,她向全班同学说:“我真高兴,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
我立刻快乐得有如肋下生翅一般——我生平似乎再没有出现那么自的时刻。
那以后,我遇见无数学者,他们威严而高黄,似乎无所不知。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个女老师多。她的谦逊,她对人不吝惜的称赞,使我忽然间长大了。
5 / 39
她不会写字,那又何妨?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
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
“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
“能”那个胖女人说。
“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
“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圆的,仿佛听见一件骇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她说“不敢”两字的时候,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她所敬畏的是什么呢?是尊贵古老的卖米行业?还是“举头三尺有神明”?
她的脸,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辨认,但我每次遇见那些为所欲为的人,就会想起她一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
1.“有些人”指的是谁?他们为什么让“我”难忘?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短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6 / 39
A.“我”对女老师印象深刻是因为她连“挖”字都不会写。
B.“我”很快乐和自豪是因为同学不会写的字“我”会写。
C.“我”刚开始对米店的胖女人不信任,担心她收了钱不会送米。
D.米店的胖女人不敢把米送到陌生人的营地里。
3.对画线的部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女老师很不起眼,没有其他学者威严高贵。
B.女老师教给“我”的知识比其他学者教给“我”的知识多。
C.其他学者成严高贵,无所不知,让“我”感到很崇拜。
D.老师以谦逊和美激发了“我”的自信,“我”很感激。
4.画“﹏﹏﹏”的句子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课外阅读。
抬起头来做人
7 / 39
那一年,那个小男孩,不过八九岁。一天,他拿着一张筹款卡回家,认真地对妈妈说:“学校要筹款,每个学生都要叫人捐钱。”对小孩子来说,直接想到的“人”,就是自己的家长。
小男孩的妈妈拿出5块钱,交给他,然后在筹款卡上签名。小男孩静静地看着妈妈签名,想说什么,却没开口。妈妈注意到了,问他:“怎么啦?”小男孩低着头说:“昨天,同学们把筹款卡交给老师时,捐的都是10块,50块。”
小男孩就读的是当地著名的“贵族学校”,校门外,每天都有小轿车等候放学的学生。小男孩的班级是排在全年级最前面的。班上的同学,不是家里捐献较多,就是成绩较好。当然,小男孩不属于前者。
那一天,小男孩说,不是想和同学比多,也不是自卑。他一向都认真对待老师交代的功课,这一次,也想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况且,学校还举行班级筹款比赛,他的班已领先了,他不想拖累整班。
妈妈把小男孩的头托起来说:“不要低头,要知道,你同学的家庭背景非富则贵。我们必须量力而为,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还要多。你是学生,只要以自己的品学,尽力为校争光,就是对学校最大的贡献了。”
第二天,小男孩抬起头,从座位上走出来,把筹款卡交给老师,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自此以后,小男孩在达官贵人、富贾豪绅的面前,一直抬起头来做人。
妈妈说的那一番话,深深地刻在小男孩心里。那是生平第一次,他面临由金钱来估量人的“成绩”的无言教育。非常幸运,就在这第一次,他学习到“捐”的意义,以对别人所不能
8 / 39
“捐”到的、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量力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男孩把捐款当作“功课”,他希望把这一门“功课”做好,你认为他这样想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说:“我们所捐的5块钱,其实比他们的500块还要多。”这是为什么呢?你赞同妈妈的话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天,当老师在班上宣读每位同学的筹款成绩时,小男孩还是抬起头来。小男孩为什么能做到不自卑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校举行捐款献爱心活动,你认为是多捐好呢,还是不在于多少,只要尽力就行呢?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阅读短文。
9 / 39
神奇的克隆
《西游记》里的孙大圣,紧急关头常常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这当然是神话,不过用今天的科学名词来讲,那就是孙悟空能够快速地克隆自己。
许多植物先天就有克隆的本领。例如,从一棵大柳树上剪下几根枝条插进土里,枝条就会长成一株株活泼可爱的小柳树;把马铃薯切成许多小块种进地里,就能收获许多新鲜的马铃薯;把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不久就会生根,长成新的仙人掌……这都是植物的克隆。
一些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经过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一分为二,再分为四个、八个……这就是低等生物的克隆。
那么,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从二十世纪开始,科学家就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1996年,英国科学家成功地克隆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莉”。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轰动了当时的科学界。
克隆技术是一项可以造福于人类的科技成果。人们将克隆技术与其他科技成果结合,可以根据需要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也可以培育大量品质优良的家畜,大大提高饲养效率。克隆技术还可以挽救一些濒危物种,让一些濒临灭绝的动物免遭厄运,从而调节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人们利用克隆技术能够培植人体的皮肤进行植皮手术;能够“制造”出人的耳朵、软骨、肝脏和心脏等人体“配件”,一旦病人需要,就能重新“装配”……
10 / 39
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 (有删改)
1.短文介绍的先天具有克隆本领的植物中不包括( )
A.马铃薯 B.柳树
C.仙人掌 D.玫瑰花
2.“一些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经过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一分为二,再分为四个、八个……这就是低等生物的克隆。”这句话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作比较 B.列数字
C.打比方 D.分类别
3.文章开头以孙悟空为例,这样写的好处是( )
A.使文章言简意明。
B.使读者一目了然。
C.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D.增加神秘感和趣味性。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起了什么作用?( )
11 / 39
A.总述作用 B.承上启下
C.归纳作用 D.总结作用
5.克隆技术有着哪些诱人的前景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挽救一些濒危物种。
B.培植人体器官。
C.培育高产、优质的粮食和蔬菜。
D.使恐龙重生。
6.“一旦病人需要,就能重新‘装配’”一句中“装配”的意思是移植,如果把“装配”一词直接换成“移植”,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克隆技术一定能给人带来好处吗?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逾越一朵花的距离
12 / 39
香子兰是一种豆科植物,它在花落后会结出豆荚形的果实。成熟的香子兰果实晒干变黑后,就会成为散发浓郁香味的香料,这种香料被广泛用于食品和化妆品。由于产量低,香子兰的价格仅次于藏红花,是世界上第二昂贵的调味“香料之王”。最初,香子兰只生长在墨西哥,因为只有墨西哥特有的长鼻蜂才能给它授粉。因为香子兰果实的珍贵,当地的印第安部落经常为争夺它发生武力冲突。
1793年,南印度洋留尼汪火山岛上的居民引进了香子兰和为之授粉的长鼻蜂。那年春天,香子兰在岛上生长茂盛,并开出了淡黄色的花朵,这令留尼汪人很高兴。但令人们想不到的是,那些长鼻蜂竟然出了问题:它们无法适应火山岛上的生活,最后都死去了,而当地蜜蜂对这种外来的植物毫无兴趣。
香子兰的花期短暂,每朵花只开一天。没有授粉者,就意味着这些花将全部凋谢却结不出一颗果实。人们( ),却只能眼看着花谢而绝望。
一天,一个( )的留尼汪人偶然用手捻了一朵香子兰花的花蕊,没想到这一捻竟捻出了奇迹:不久以后,这株香子兰结出了香喷喷的果实。这样,岛上的人们才知道,香子兰是雌雄同体的植物,没有长鼻蜂,人工也可以为它授粉。这个发现,使得香子兰的足迹开始遍及世界。
如今,每当香子兰开花时,人们只要随身带一根长长的针,刺一下花蕊,就完成了授粉任务。
香子兰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希望与我们只相隔一朵花的距离,有些人因为( )、消极等待而与其失之交臂,而有些人只是动了一下手指,奇迹就出现了。
13 / 39
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进文中的括号里。
心有不甘 无动于衷 心急如焚
2.按短文内容填空。
(1)香子兰香料特别珍贵是因为_________,而且最初只生长在____________。
(2)留尼汪岛上的香子兰将无法结出果实是因为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__________。
(3)留尼汪人用手捻出奇迹是因为香子兰是_____________的植物,________也可以为它授粉。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香子兰的果实成熟后就是一种散发浓郁香味的香料
B.香子兰香料是世界上第二昂贵的调味“香料之王”,只用于食品调味
C.香子兰在留尼汪岛上结不出果实是因为引进的长鼻蜂都死去了,岛上再也没有蜜蜂了
D.人工授粉的方法让香子兰在墨西哥以外的地方也结出果实
4.画“ ”部分中的“动了一下手指”在文中指_______,“奇迹”指的是
14 / 3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课内阅读。
盘古开天地(节选)
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 )和飘动的( );他发出的( )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 ),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 ),给夜晚带来光明;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 )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1.按原文填空。
2.这段话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请用波浪线画出来。
3.照样子改写选段中画“——”的句子。
例: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滋润万物的雨露是他的汗水变成的。
15 / 3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段中可以看出盘古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5.《盘古开天地》是中国神话,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呢?请列举出其中的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阅读练习。
____________
一天中午,在巴黎街头,一位法国著名诗人看见一位老人(肃然 木然)地坐着。衣衫褴褛,苍白的头发在风中飘荡。在他身旁,立着一个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在街上乞讨。诗人走到老人跟前,俯下身子问道:“老人家,今天上午给您钱的人多吗?”“我……今天上午什么也没有得到。”听到有人询问,老人先是一愣,接着长叹一声道。诗人听了,拿出笔,悄悄地在木牌上的那行字前面加了几个字“春天到了,可是”。他把身上带的钱全给了老人,说:“这够您吃一顿饭了。”
晚上,这位诗人又经过那条街。他看到来往的行人跃过这块木牌时,大都停了下来。无论是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还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都掏出一枚枚硬币送到老人的手里,就连衣着(破旧 寒酸)的小职员,也摸出一枚硬币交给老人。诗人远远地看着,脸上露出欣喜的神情。
16 / 39
1.给短文拟个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将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词语用“\\”划去。
3.文章每个自然段都有一个病句,请用“——”画出来并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给我们描绘了两个场景,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个场景的主要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诗人仅仅在原来那句话的前面加了几个字,竟产生了这么大
的魔力!你认为这几个字的魔力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谈谈你对这位法国诗人的看法。(至少3点,1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 39
九、 阅读短文。
猪嘴防毒面具
①细心的人会注意到防毒面具的外形和猪嘴极为相似,这是为什么呢?莫非防毒面具的发明和猪嘴有关?为什么叫猪嘴防毒面具?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曾与英法联军为争夺某地区展开激战,双方对峙半年之久。1915年,德军为了打破欧洲战场长期僵持的局面,第一次使用了化学毒剂。他们在阵地前沿设置了几千个盛有氯气的钢瓶,朝着英法联军阵地的顺风方向打开瓶盖,把约180吨的氯气释放出去。顿时,一片黄绿色烟雾弥漫,并快速向联军的阵地飘移,一直扩散到联军阵地纵深几十千米处,致使几千名英法联军士兵中毒,战场周围的大量野生动物也相继中毒丧命。
③可是奇怪的是,这一带的野猪竟意外地活了下来。这件事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经过考察和研究后,科学家们终于发现是野猪喜欢用嘴拱地的习性,使它们免于一死。当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气味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野猪巧妙地利用了大自然赐予它们的防毒面具,因此它们能在这场氯气的浩劫中幸免于难。
④揭开了这个秘密之后,两国科学家深受启发。他们很快就设计、制造出了第一批像....猪嘴巴一样的防毒面具,但这种防毒面具没有直接采用泥土作为吸附剂,而是使用木炭颗粒做过滤层,内装有可以过滤毒气的材料,猪嘴的形状能装入较多的木炭颗粒。后来经过多次改进,防毒面具采用的过滤材料更为先进可靠,吸附化学毒剂的本领更大,但它酷似猪嘴的基本样式却一直没有改变。
18 / 39
⑤防毒面具可以说是一件模仿猪嘴的杰作。(有删改)
1.对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引出说明对象猪嘴防毒面具。
B.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
C.特意点出防毒面具外形和猪嘴相似,提问“为什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总结全文,突出说明对象猪嘴防毒面具的特点。
2.第④段中加点的“这个秘密”指的是什么?用“——”画出来。
3.下列对短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B.第②段的故事既引出了制造防毒面具的原因,又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野猪用嘴拱地是为了过滤有毒气体。
D.第一批防毒面具采用木炭颗粒做过滤层,内装有可以过滤毒气的材料。
4.“猪嘴的形状能装入较多的木炭颗粒”一句中“较多的”能删去吗?为什么?
19 / 3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你能提出什么对理解文章有帮助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野兰
父亲喜欢兰草,经常从深山里挖一些野兰回来栽培。几年间,庭院里就有了百余种,像个兰草园似的。
有一次,父亲又要进山,并带我一起去。我们沿谷底小溪向前走,忽然听到“轰隆隆”的响声。顺声而去,到了山谷深处,便见飞瀑直泻谷底,潭水幽深。我发现谷底、潭边、山坡上,到处生长着尺把高的野兰,淡淡的花,香气浓烈,站在谷底任何一个地方都能闻到。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不仅连声叫好,而且又动手挖起一株,准备带回家栽培。不料父亲拦住了我,说:“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我说:“这里的好。”“怎么个好法呢?”父亲又问。我说:“这里兰草的姿态比家里的更美,味儿也更香。”父亲接着说:“是的,那么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处就有不同的姿态和味道呢?这是因为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大自然的元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人工栽培,便成了[欣赏 观赏]的盆景,自然就失去了大自然的环境和条件。”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不禁为野兰感到惋惜:这么精神的野兰,会有几个人知道它而来
20 / 39
欣赏?
父亲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拉着我坐到潭边,话语恳切而有分量,意味深长地说:“孩子,这正是野兰的不俗之处。它不以别人的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人活在世上,也要像野兰一样不能失去自己的真性,( )以献媚处世,( )会像家兰那样失去自己的[品质 品格 品性]的,这样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心上。从那以后,15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有忘却。
1.在文中[ ]内选择恰当的词,在下面画“ ”。
2.在文中( )内填写关联词。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3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保持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野兰的品格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5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有忘却父亲的话的原因是什么?
21 / 3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条小面包
从前,有个地方闹饥荒。一位富有的面包师把城里最穷的二十个小孩召唤来,对他们说:“这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一人一条。在上帝带来好光景以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条面包。”
这些饥饿的孩子蜂拥而上,围住篮子你推我嚷,因为他们每人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最后,当他们拿到了面包,也没有向这位好心的面包师说声谢谢,就走了。
但是格琳琴,这位衣着贫寒的小姑娘,既没有同大家一起吵闹,也没有与他人争抢。她只是谦让地站在一步以外,等那些坏行为的孩子离去以后,才拿起剩在篮子里的最小一条面包。她还亲吻了面包师的手表示感谢,然后才回家去了。
第二天,那些孩子同先前一样没有教养,抢在前面。而羞怯、可怜的小格琳琴只得到一条比头一天还小一半的面包。当她回家以后,妈妈切开面包,许多崭新、发亮的银币掉了出来。
妈妈惊奇地叫道:“立即把钱送回去,一定是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揉进去的。赶快去,格琳琴,赶快去!”
当小姑娘把妈妈的话告诉面包师的时候,他说:“不,不我的孩子,这没有错。是我
22 / 39
把银币放进小面包里的,我要奖励你。愿你永远保持现在这样一颗平安、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诉你妈妈这些钱是你的了。”
1.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闹饥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蜂拥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小格林琴对面包师傅充满了感激?请在文中用“ ”画出来。
3.文中“饥饿的孩子蜂拥而上”“也没有向这位好心的面包师说声谢谢”与格林琴“谦让地站在一步以外”“亲吻了面包师的手表示感谢”是运用了________的写法,突出了格林琴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4.为什么格林琴得到了奖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想对文中其他的小孩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 阅读短文。
23 / 39
美丽的晚霞
红红的太阳落山了,它收起余晖,只剩下一个柔和、鲜艳的火球,颜色金黄透亮,就是再高的画家也难以描绘。
太阳身影消失了,只剩下一片神奇的、美丽的云,令人想到仙境,想到梦幻的世界。
我出神地望着,眼睛朦胧起来了,天空仿佛出现了一条龙,金色的龙。它上游下窜,吞云吐雾,喷出鲜艳美丽的水花,随着云彩的移动,飞龙仿佛进入一片原始森林,看不见了。森林里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上,飞起一只洁白如玉、顶冠赤色的仙鹤。鹤背上,坐着一个头顶光亮、胡子洁白的老头儿,拄着打拐杖,这不是动画片《哪吒闹海》里的哪吒的师傅──太乙真人吗?那么哪吒呢?他在哪里?哦,看到了!这不,一个坚实强健、系着红兜兜的小男孩,正张开双手,向他师傅飘去。
我从幻境中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好看的故事,一幅又一幅如画的美景。
当我回到现实中来时,晚霞已经消失。
1.比一比,组成词。
辉(_____) 透(_____) 坚(_____) 幻(_____)
晖(_____) 绣(_____) 竖(_____) 幼(_____)
2.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24 / 39
柔和──(____) 朦胧──(____)
仿佛──(____) 坚实──(____)
3.“我”在梦幻里看到了哪些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
⑴文中的“出神”,表示“看呆了”的意思。(____)
⑵“飞龙仿佛进入一片原始森林。”中的“仿佛”一词改为“好像”名意不变。(____)
⑶神奇就是“神秘”的意思。(____)
5.美丽的晚霞,生动的描写。你认为文中哪些词句描写十分生动传神,请写在下面,读一读,背一背。
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 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25 / 39
鸟趣
几年前,家里的糯米生了虫子,在阳台上晾晒时,发现常有麻雀啄食,怯生生的,甚是有趣。从那以后,我便有意在阳台的水泥台上撒下一些米,玻璃杯里装满水。
几年来,不管酷暑寒冬,一群群的麻雀成了每天必然“光临”的朋友了。每到4月上旬,雏鸟来了,由母鸟带着,一只母鸟带着两三只小雏鸟,母鸟啄了食物嘴对嘴地喂,不辞辛苦地履行母亲的职责。
有一次,我发现一只受伤的鸟,一条腿已经折断,伤残的肢体连皮耷拉着,只能用一条腿艰难地支撑着身体,用爪子紧紧抓住电线,摇摇晃晃好不容易才使身体保持平衡。我为它的生存担忧了,此后,我大约有半个月未见它的踪影,我想,它肯定是死了,心中不免有些怅然。在一个雨雾蒙蒙的天气里,天空一片灰暗,突然我眼睛一亮,我又看见那只伤鸟了。它的羽毛淋得透湿,停在电话线上仔细整理羽毛,抖搂水珠。更使我吃惊的是,它的伤腿居然“康复”了,像一个伤病人拄着拐棍,一颠一颠地跳跃。我庆幸它战胜伤残活下来了。还有一只老麻雀,它伤了翅膀,一个翅膀拖挂到地上,起飞蛮费劲,几经磨炼,伤翅硬朗起来,又能振翅高飞了……
我常感叹,这些小生灵,它们蹦蹦跳跳,叽叽喳喳地生活在大自然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与麻烦,它们为了生存,顽强地活着,真是令人感动。
26 / 39
1.面对那只受伤的鸟儿,“我”的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反映这一情绪变化的词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发现麻雀在阳台上吃虫子时“__________”的样子,觉得“甚是有趣”;又把感动于“遇到各种困难与麻烦”的小生灵能“________地活着”视为另一种“鸟趣”。
3.仔细阅读短文,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积累了哪些含有鸟名的成语和古诗句?写在下面短横线上。
(1)含有鸟名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含有鸟名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五月的田野
唐政伟
27 / 39
麦子熟的时候,豆也长大了。麦子是黄黄的,豆荚是青青的。黄黄的麦子和青青的豆荚在五月的和风中,娴(xián)静地微笑。于是,空旷的田野里,洋溢着熟了的麦子和熟了的豆荚那无与伦比的清香。
那时候,麦子和豆英诱惑着我们,我们忙碌起来湿湿的、长长的田埂上,通常会出现我们握着镰刀、挎着竹篮的身影。
五月的风暖暖的,赤足走到油光光的泥土里,软软的,冷不丁地,泥土会从我们的脚趾缝里冒出来,真是舒服。折一根柔韧的柳条,削一节直直的竹管,柳条做鞭子,竹管做笛子。竹笛吹一声,鞭子挥一挥。鸭子蹒跚(pán shān)地迈着步子前进了,羊儿撒着欢儿向前走了……
我们把鸭子赶到刚翻过的地里,把羊儿牵到河边去,我们也不闲着,家里的兔子等着我们鲜嫩的青草呢!我们小心翼翼地从麦田的田埂上,豆地里,扯一小嫩青草,放进竹篮里。累了,我们便往地上一躺,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出漂亮的图案。当我们一觉醒来,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麦子和豆荚,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英…
1.根据下面的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四字词语。
(1)没有能够比得上的。(__________)
(2)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__________)
2.用“ ”画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再仿写一句。
28 / 39
3.作者主要回忆了乡村五月 和孩子们 的田园生活;全文洋溢着作者对麦子和豆荚的 之情及 的心情。
4.大自然就是一顿色香味俱全的丰盛午餐,文中描写的“色”有_________;描写的“香”有__________________。
5.在麦子熟了、豆荚长大的时候,“我们”做的有趣的事有( )(多选)
A.握着镰刀、挎着篮子收麦子、豆荚。
B.赤着脚在软软的泥土上走,很舒服。
C.柳条做鞭子,竹管做笛子。
D.赶着鸭子,放着羊儿,扯嫩青草喂兔子
E.在田野里睡觉。
十五、 课内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
29 / 39
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1.简述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句话应用( )的语气朗读。
A.平淡无奇 B.疑惑不解 C.无奈、愤怒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外国人能霸占一块地方横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 39
5.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作为青少年一代,读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 柔和 柔弱 柔软
2. 它没有特别好的工具。 第一句好。设问句自问自答,更能强调它的工具不好,所以才会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3.因为蟋蟀会唱歌,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所以蟋蟀出名。
4. ④ ⑤ ⑥ 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5. ① 从“朝着阳光”“隐藏”等词语可以看出蟋蟀的住宅是精心挑选的,与上下文的“不肯随遇而安”相呼应 ⑦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蟋蟀的叫声当做“弹琴”,语言风趣,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
2、
1.哭诉 劝慰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1 / 39
3. 愤怒 紧握着拳头 C B
4.B
5.我为中国的科研事业而读书,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3、
1.①女老师,用她的谦逊和对“我”的赞美激发了“我”的自信心,②米店的胖女人,对诚信和良知充满敬畏。
2.C
3.D
4.这个句子是对米店的女人语言和神态的描写,写出了当”我”担心女人会收了钱不送米的时候她的惊讶和不可思议。这样写体现了她诚实守信,敬畏良知的品质。
4、
1. 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来做事或出力。 自己感觉不如人,过低地估计了自己。
2.他这样想不对。捐款本身是一种善意之举,捐多捐少都是心意,不像做功课那样要做到最好,应量力而行。
32 / 39
3.因为小男孩的家庭并不富有,捐出5块钱,已经可以代表自己的心意了。我赞同妈妈的话,对于捐款这样的事,只要尽了力,有一份爱心在,就是可贵的,并不由捐款的多少而定。
4.因为小男孩觉得自己和家庭在捐款上已经尽了全力,虽然比其他同学少,仍然感到助人为乐的快乐,所以能自信地面对宣读的成绩。
5.尽力就行,捐的意义应在于此。
5、
1.D
2.B
3.D
4.A
5.D
6.不好。理由:“装配”能给读者新颖的感觉,而“移植”则比较平淡。
7.不一定,克隆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系列进步的同时,也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伦理、道德和法律等方面的问题。
6、
33 / 39
1.心急如焚 心有不甘 无动于衷
2. 产量低 墨西哥 唯一能给它们授粉的长鼻蜂都死去了 当地蜜蜂对香子兰毫无兴趣 雌雄同体 人工
3.D
4. 一个留尼汪人偶然用手捻了一朵香子兰花的花蕊 被捻过的这株香子兰结出了香喷喷的果实
5.成功与失败只有一步之遥,我们要勇敢地尝试,才有机会成功。
7、
1.风 云 声音 太阳 月亮 血液
2.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茂盛的花草树木是他的汗毛变成的。
4.勇于献身、无私奉献
5.《夸父逐日》《嫦娥奔月》
8、
34 / 39
1.语言的魅力
2.肃然 破旧
3.衣衫褴褛,苍白的头发在风中飘荡。 他衣衫褴褛,苍白的头发在风中飘荡。
他看到来往的行人跃过这块木牌时,大都停了下来。 他看到来往的行人经过这块木牌时,大都停了下来。
4. 同情盲人街头乞讨,巧添几个字。 几个字显魔力,路人纷纷解囊。
5.这几个字的魔力在于它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是的,春天是多么美好,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怎能不叫人陶醉?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6.富有同情心;有智慧;温文尔雅、有礼貌。
9、
1.D
2.当野猪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后,就用嘴拱地,以躲避气味的刺激。而泥土被野猪拱动后,其颗粒变得较为松软,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
35 / 39
3.C
4.不能。“较多的”准确地说明了用猪嘴的形状能装入更多的木炭颗粒,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防毒面具为什么不直接使用泥土做吸附剂?
10、
1.观赏 品格
2.假如 就
3.比较野兰和家兰,说明野兰的好处。
4.这么精神的野兰,不会有几个人知道它而来欣赏。
5.不以别人的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6.因为父亲的话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15年来一直鞭策“我”做一个有野兰品格的人。
11、
1. 指遭遇荒年。 形容许多人一起涌上来。
36 / 39
2.她还亲吻了面包师的手表示感谢,然后才回家去了。
3. 对比 谦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4.因为格林琴十分诚实、谦让,有一颗感恩的心,面包师被她的行为感动了,所以他真诚地帮助小姑娘。
5.面对别人的帮助要怀一颗真诚、感恩的心。
12、
1. 光辉 透明 坚强 幻想 余晖 绣花 横竖 幼小
2. 柔美 模糊 好像 结实
3.龙、森林、仙鹤、太乙真人、哪吒
4. √ √ √
5. 上游下窜 吞云吐雾 枝繁叶茂 红红的太阳落山了,它收起余晖,只剩下一个柔和、鲜艳的火球,颜色金黄透亮,就是再高的画家也难以描绘。
13、
1. 担忧 怅然 吃惊 庆幸
37 / 39
2. 怯生生 顽强
3.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怜爱和敬佩之情。
4. 鹤立鸡群 鸦雀无声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4、
1.无与伦比 小心翼翼
2.累了,我们便往地上一躺,让五月的阳光在我们圆滚滚的肚子上画出漂亮的图案。仿写示例:我们躺在草地上,任雨水在脸上尽情地跳舞。
3.田野的美丽 快乐 喜爱 快乐
4.黄黄的麦子、青青的豆荚 熟了的麦子、豆散发的清香
5.ABCDE
15、
1.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洋人欺辱却没处说理,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2.C
38 / 39
3.因为当时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让中国签订了一些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当时的奉天就成了外国人的地盘。
4.因为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不振”,他不愿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自己的同胞再受这样的欺凌。
5.提高自身能力,适应将来的生存发展环境。
39 / 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