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第10期 茂人教育 No.1O 20ll (总第297期) ADULT EDUCATION T0tal No.297 本土民歌的声乐教学研究 以广西本土民歌为例 陈毅彬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南宁530022) 【摘要】广西本土民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求得新的生长点与发展平台,确保民歌传承后继有人,少数民族地 区音乐院校人才培养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通过本土民歌教学实践分析,具体阐述保持本土民歌演唱风格的教 学理念和措施,梳理出相对明确性、针对性、可行性的教学指导理论依据,以求建立新的民歌传承人才培养保护机 制,让原生态音乐人才脱颖而出。 【关键词】音乐教育;少数民族;本土民歌;声乐教学;演唱风格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1)10—0125—02 一、广西本土民歌资源的再认知 民族风格是形成演唱特色的基础,是一切声乐 广西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 作品的源泉。通过对广西本土各区域的民俗和民 特色的民歌体系,本土民歌资源极为丰富。 族音乐风格两方面的论述,为广西本土民歌演唱风 壮族民歌:壮族音乐家范西姆曾这样描述:“壮 格把握以及教学提供了基础性依据。 族山歌有的高亢嘹亮,有的悠扬优美,有的刚健浑 二、教师队伍建设与人才挑选是教学关键 厚,有的缠绵婉转,有的爽朗明快,音乐形象千变万 1.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化,风格多种多样。”依照当地传统观念,民歌是以 少数民族本土民歌演唱(原生态唱法)正日渐 词的格律分类的,有欢、加、西、比、伦五种形式。 成为我国当代民族乐坛的一支强劲之旅,为实现本 侗族民歌:侗族因歌唱场合、内容和形式的不 土民族声乐教学特色,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以本民族 同,可分为“耶”和“嘎”两大类。侗族的习俗歌种类 意识武装头脑的师资队伍是关键。为此,要积极引 较多、内容丰富、风格浓郁,如拦路歌、开路歌、酒 进有多年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经验的优秀教师;不 歌、赞歌、哭歌等。 定时聘请少数民族兄弟院校名师、民间艺人来校培 苗族民歌:由于方言和习俗差异,苗族各地民 训教师;培养有潜力、热衷于民族音乐教育,以传承 间音乐表现出共同基础上的多样性。民歌分为山 和传播本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的青年教师;以学院 歌、酒歌、风俗歌、祭祀歌等,歌腔高亢激昂,热情奔 或系为单位,给教师搭建“民族音乐教研平台”;建 放,内容多是情歌。曲调和语言的结合相当密切, 立一支业余与专业相结合、学院教师与民族地区民 歌中的衬词占有较重要位置,其演唱接近于讲话, 间歌师、民歌传人有机组合的本土民歌教师队伍。 并带有浓厚的鼻音和装饰性的喉头颤音,特色非常 2.立足本土,培养民歌传承人 明显。 招生的对象倾向于本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挑 瑶族民歌:瑶族的双声歌民间叫“双声”、“哈 选民间歌手苗子、青年学生进入音乐院校接受教 双”或“一唱一哈”等,双声歌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 育,使他们在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及当地政府的认 一带。如流行在桂北平地瑶中的双声歌《蝴蝶歌》; 可的条件下,将他们独特的唱法发扬光大,成为新 流行在广东北部过山瑶中的“拉发调”《日头晒》等。 生代的民歌传承人,回到家乡后以自己的亲身经 历,结合所学知识带动当地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 【收稿日期l2011—05—04 投身于民族音乐教育、传承事业,发扬本土民族音 【基金项目】200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课题 乐文化。 《广西民歌传承人保护机制与方法研究》的子课题阶段性研 三、确保民歌风格的声乐教学定位 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09E】)()95 1.树立本土民歌教学理念 科学的共性应服务于个性的发挥而发展。糜 【作者简介】陈毅彬(1958一),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声 若如先生曾在《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探索》中指出: 乐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声乐表演与教学研究。 “既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又要保持民族特色,是 .-——125..—— 我们在教学中始终要遵循的宗旨。”要明确本土民 族歌手培养的声乐教学理念,扎根于民族本源文化 基础,保持浓郁地域特色及本民族演唱特点。应跳 出目前音乐院校“模式化”、“学院派”发声和教学方 法的束缚,合理借鉴科学的发声方法,针对性地融 入到民歌教学中。教学方法应破除常规,彰显民族 音乐神韵,完善具有广西本土民歌本真内涵的声乐 教学体系。 2.端正本土民歌的学习态度 针对部分学生对民族、民间演唱方法认识不足 的偏见和顾虑,当逐渐树立正确的民族民间演唱的 声音概念。在民歌教学中鼓励师生积极投身于民 族地区,感悟本土民歌的神韵,共同探讨、分析所涉 及到的有关学术问题,树立学习自信心。正确处理 本土民歌演唱技巧与风格的关系,广西本土民歌演 唱与各民族民歌演唱有许多相通的共性,只是各自 的个性更为鲜明而已。我们的教学首先是要正确 地认识学习民歌的意义何在,而后才是娴熟地掌握 民族民间演唱技法。 3.保持本土民歌演唱韵味 演唱方法的形成与歌词、曲调、风格的形成一 样,受到自然、人文等方面的影响。不同风格的声 乐艺术共性特点是突出民族艺术个性,因此不能用 统一的品评鉴赏标准来评断本土民歌的演唱。本 土民歌演唱时声音呈流畅宽广;音色优美圆润、明 亮靠前的特点,注重赋予其语言特点及民族个性, 通过原汁原味的歌唱给人以最天然、朴素的美感 享受。 4.歌唱发声训练手段 只有在一定歌唱发声技能支撑下,歌曲的民族 风韵才可以充分展现。广西本土民歌的演唱方法 要求初级阶段学生在保持一定风格的原则下,多侧 重发声基础训练,注意稳定喉头,适当地打开口咽 腔,使其形成上通头腔、下通胸腔的声腔通道。有 了良好的发声状态,掌握了一定的发声技能,方可 结合学生的嗓音特点,确保歌唱音色民族化。同 时,借鉴美声唱法的歌唱原则,建立良好的歌唱状 态,解决高音过撑、喉音过重、声区衔接等发声技术 问题。以其低喉位,良好的共鸣,毫无痕迹的真假 声转换和丰富的音色变化,演绎富有本土特色民歌。 5.树立正确的歌唱审美观 “情感美”是贯穿整个壮族民歌的唱情基础,也 是民歌演唱的审美取向之一。民间歌手在演唱时 首先要唱的是“情”,是“情动于中”的自然流露和表 达,而不是声音对不对,发声美不美。秀丽而壮美 的自然环境激发了少数民族群众歌唱的欲望与激 情,他们想唱就唱,歌到情到,唱与情结合得天衣无 缝。同时,大自然的内涵和谐美陶冶了壮乡人民善 良、朴实的情操,也形成了广西各民族民歌的“含蓄 美”,尤其体现在民歌演唱时的用嗓方面,无论在共 鸣腔的调控,或是音色对比、音量强弱变化,都保持 了歌声的抒情优美、生动含蓄的审美情趣。 6.认知演唱风格的关键要素 民歌演唱中展现不同的民族语言,是形成声乐 艺术不同风格的主要原因。广西本土民歌赖以生 存的主因之一就是其民族语言的使用。歌唱语言 中衬词的运用是形成广西各民族民歌地方特色的 因素之一。把民歌中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衬词、 衬腔、衬句、衬段理解唱好,可使歌曲地方风格更为 一126一 突出。如广西瑶族民歌《蝴蝶歌》lf1:“LI J(的)i (咧)茶(的)花(咧)朵(的)朵(溜的)Jf(的嗬 嗯——嗯的嗨)”,该曲衬词在声腔中是色彩性的汇 集点,具有借衬以进行音乐抒咏,增添生活情趣,体 现先声夺人的功效。演唱I1、 洞 ¨司问衔接n 如、流畅,全曲一气呵成,给人以口』】快 动、俏 活 泼之美感,也洋溢着瑶族歌手×寸美好乍活、甜蜜爱 情的无限向往之情,是该作品保持演唱风格的土要 手段。 四、课堂教学形式彰显本土民族音乐的神韵 1。教学课堂体现科学性、民族性 本土民歌课堂教学形式鹰根据 乍的学 情 况有所侧重,灵活机动开没课堂教学 厅设个圳 课,纠正学生不良发声现象,在保持本民族嗓肯特 色前提下,解决个人歌唱技术、风格表现手法等川 题;以两人至多人集体课形式,训练 歌多声部声 音协调、演唱特色技能等 为r追求民歌演Ⅱ}j的本 土化,展现本土演唱的风格魅力,应改变“学院派” 对民歌演唱声音“方法化”的要求..将课堂营造为 “大自然舞台”,在模拟舞台演唱中讲授发声技能, 在声乐课堂中领略本土民歌演唱风格。形式多样 的课堂教学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促进学 课 堂知识的吸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声乐课堂Lf1领 略何谓本土民歌演唱“形似”、“神似”的内涵,以此 寻求本民族歌唱艺术人才培养特色,达到保持r‘ 本土民歌演唱风格的教学目的 . 2.寻求具有本土特色的人才培养途径 广西本土民族歌唱人才培养应 别 普通 乐院校“学院派”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倡“请进 来”、“走出去”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民族地域占 乐院校地理优势,将优秀的民间老艺人聘请到学 校,传授民歌演唱技法及民族语言. 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向民间学)J,聆听散发肴 “乡土气息”的原生态民歌,感悟民族音乐的神韵, 领会民间音乐内涵,揣摩本土民歌演唱的情感 安 排学生走乡串寨体验生活,采集民间音乐素材,增 加本土民歌的欣赏内容,拓宽学生学习民间音乐视 野,调整本土民歌演唱的声音观念。在保持广 本 土民歌演唱风格的教学研究中,还应注重课程设 置、教材选用、民歌收集与创作、舞台实践等一系列 问题,全力挖掘传统民族声乐的精华,学习借鉴各 民族“原生态”歌唱的优秀成果,完善广西本 民歌 特色教学体系。 广西本土民歌演唱教学的研究发展,应以回 本土情感为核心动力,坚定不移地立足于本民族声 乐艺术成果的基础上,树立起具有科学性、Heft:性、 民族性、地域性的声乐教学理念,构建具有本 化 特色的民歌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薛良.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i997, (2).54. 『21范西姆.我的音乐人生l 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6,(6):5. [3]杜亚维.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慨述[M .北京:人 民音乐出版社,1993,(11). 『4]吴蓉.论原生态民歌的意义及启示1 J J.艺术百冢, 2007,(8). [5]胡郁青.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之我见1.I].音乐创作, 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