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民族民间音乐

来源:意榕旅游网
填空

1、周代时,我国的管乐器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以发挥的很齐全,鉴于记载的乐器已达到70多种。当时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合称八音。其中钟,铙等属于金类乐器,如玉罄,鸣球等属于石类乐器。陶埙,陶鼓等属于土类乐器。鼓,鼗属于革类乐器。琴,瑟等属于丝类乐器。柷,敔属于木类乐器。笙,竽,龢 ,等属于匏类乐器。箫,篪等属于竹类乐器。

2、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战国早期编钟,共64枚,每钟可发2个音,音域可以达到五个八度以上。

3、秦汉至魏晋时期从西域传入的乐器主要有,竖箜篌,波斯曲项琵琶,筚篥等。其中,竖箜篌是在魏晋时期传入我国的波斯乐器,大约是在公元350年前后,通过印度和新疆传入我国甘中一带。

4、隋唐时期,在乐器上的重要变化,是出现了拉弦乐器轧筝和奚琴,开辟了乐器演奏的一个新领域。

5、隋唐时期,由于西域音乐的传入,使我国民族乐队组合形式较前丰富了起来,根据《隋书。音乐志》所载,当时传入宫廷的西域音乐,其乐队组合形式有7种之多,其中有天竺乐,龟兹乐,西凉乐,高昌乐,康国乐,安国乐和勒乐。(只有六个空就填前六个)

6、宋元时期,拉弦乐器有突出的变化和发展,当时已经出现了由奚琴变化发展而成的拉弦乐器胡琴。此外还有火不思,唢呐,葫芦琴。

7、宋元时期,胡琴用马尾张弓擦弦的演奏方式代替了奚琴之类的乐器用竹片轧弦的演奏,是拉弦乐器制作上的一个很大的进步。

8、唐宋以来,琵琶独奏的形势也很流行。但是,当时的乐曲流传下来的很少,目前能见到的仅有产生于元代的《海青拿天鹅》。

9、郭沔,字望楚,宋末永嘉人。南宋时期杰出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古琴浙派的创始人,现存琴曲《潇湘水云》为郭沔所作。

10、宋代,丝竹乐的演奏形式已有多种。如:以箫管,笙,嵇琴,方响之类的乐器合奏的细乐,用笛,笙,筚篥,方响,小提鼓,拍板,扎子等演奏的清乐。在当时已经很流行。 11、明清时期,我国的拉弦乐器在宋元时期胡琴产生的基础上,已有板胡,四胡,京胡,坠胡等。以后,又逐步形成为现代的胡琴类乐器群。

12、明清时期,与民俗活动密切相连的各种器乐演奏形式遍布全国,类别繁多。主要有: 丝竹乐,弦索乐,鼓吹乐和清锣鼓等形式,其中,以丝竹乐形式最为普遍。

13、宋元以来,琵琶演奏逐渐废拨子改为手弹。到明清时分为南北两大派系在民间发展。清代中期以后,南派在发展中形成了浦东派,平湖派,崇明派,汪派等多种派别。 14、清代流行的琵琶曲较前更多,如《塞上曲》《十面埋伏》《霸王别姬》《昭君怨》《阳春古曲》等,均在当时流行。《平沙落雁》《夕阳箫鼓》《傍妆台》。 15、《塞上曲》是一首由五首68板的小曲组成的套曲。五首小曲的曲名依次为《宫苑思春》《昭君怨》《湘妃泪》《妆台秋思》《思汉》原琵琶独奏曲《塞上曲》是一支文曲,弹奏上强调左手的技巧,旋律委婉柔美。 16、《阳春古曲》是我国古代琵琶名曲之一,早在明代就已在民间流行。清代王煜庭传谱的《阳春古曲》是7段结构的乐曲。称《小阳春》或《快板阳春》。七段标题依次为:《飞花点翠》《风摆荷花》《一轮明月》《玉版参禅》《铁策板声》《道院琴声》《东皋鹤鸣》。

17、明代万历前后,有些贵族文人提倡琴学。他们将古代琴曲和当时民间流传的琴谱汇编成集,集资刊印。使许多古代琴曲得以保存下来。其中,最早刊印的一部较有系统的琴谱是朱权编的《神奇秘谱》,收入其中的大都是古代名曲,《流水》《广陵散》《潇湘水云》等。 18、清代传派秦家张孔山所传《流水》为9段,第6段几乎全用滚,拂,绰,注手法演奏。

这一点与其他传谱不同,因此号称《七十二滚拂流水》,或《大流水》,该谱刊于后来刊印的《天闻阁琴谱》。是近代流传最广的曲目之一。

19、明代古琴演奏的派别有:以严澂为代表的虞山派,和以谢林,杨表正,杨抡为代表的江宁派。清代古琴演奏的派别有以徐长迂、徐祺为代表的广陵散,以张孔山为代表的蜀派和以祝凤嘴为代表的浦城派等。

20、明清时期,胡琴家族已经形成,在明代末期,扬琴已经由波斯传入我国,至此,民族乐器四大类,(吹拉弹打)齐备。

21、中国民族乐器据其形制,发音特点和演奏方法分为吹奏类乐器,弹拨类乐器,拉弦类乐器和打击类乐器,四大类。

22、中国民族器乐的题材品种可分为独奏器乐和合奏器乐两大类。

23、中国民族合奏器乐包括重奏,齐奏,合奏等器乐演奏形式。分为丝竹乐,吹打乐,重奏乐,和奏乐四大类。

24、江南丝竹《紫竹调》是一首单一重复体的乐曲。

25、梆笛独奏曲《五梆子》和《喜相逢》均为单一板式变奏体乐曲。 26、《五梆子》由冯子存根据一首流行于华北地区的民间曲牌改编而成。全曲共四段,曲式结构为A+A1+A2+A3 27、《喜相逢》也是一首由变奏手法改编而成的梆笛独奏曲,该曲由笛子演奏加冯子存根据在内蒙和张家口北部一带流行的一首乐曲改编而成。全曲共四段,曲式结构亦为A+A1+A2+A3 28、《春江花月夜》在主题呈示之后的变奏中,结合了移位,展开等手法,使旋律结构有较大改变,并引进一些新的材料,。但是,每个变奏的结束句变化幅度较小,(几乎各段的结束句都是232 1231 2),从而构成了换头合尾式自由变奏式。 29、《江河水》是一首管子独奏曲,该曲是根据辽南鼓吹中的笙管曲牌江儿水和梢头的音乐素材改编而成的,曲式为带有引子的再现式单三段体,曲式结构为引子+A+B+A’。其中,A段是《江河水》主题。

30、琵琶大曲《阳春白雪》就是由7个68板结构的小曲构成的循环变奏体套曲,乐曲描写了大地回春时冰雪消融,风和日历,万物充满生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曲中大部分小曲是由《老六板》变化而成的,老六板的旋律共现了四次。以老六板的出现为标志,全曲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其他小曲主题则逐次出现,穿插其间,该曲体现了民族器乐作品中的循环变奏原则。

31、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也是一首以循环结构为原则的多段—循环综合体乐曲。全曲8段由主部旋律部分和插部模仿鸟叫声部分循环穿插构成。乐曲生动的描绘了百鸟和鸣,万物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自然景象。

32、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属于起承转合结构。 33、《十面埋伏》是一首琵琶大套武曲,曲式结构为叙事性多段体结构,刘德海的演奏谱由10个乐段构成,各段标题依次为《列营》《擂鼓》《吹打》《排阵》《埋伏》《小战》《大战》《萧声》《呐喊》《追击》。 34、《十面埋伏》这首传统琵琶武套曲,全曲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战前包括1至4段,第二部分交战包括5至9段,第三部分战后仅含第10《追击》段。 35、《二泉映月》是一首二胡独奏曲,华彦钧作曲。是一首单一主题的变奏曲,曲式是引子+A+A1+A2+A3+A4+A5。 36、《听松》二胡独奏曲,华彦钧作曲。 37、《寒春风雨》二胡独奏曲,华彦钧作曲。

38、《良宵》二胡独奏曲,刘天华作曲。 39、《光明行》二胡独奏曲,刘天华作曲。是一首带再现的复三曲式。 40、《鹧鸪飞》曲笛独奏曲。曲式是慢板+快板。 41、《姑苏行》曲笛独奏曲。曲式是引子+A+B。 42、《五梆子》《喜相逢》梆笛独奏曲。曲式是单一板式变奏体。 43、《江河水》管子独奏曲。曲式是引子+A+B+A’。 44、《凤凰展翅》笙独奏曲。曲式是引子+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 45、《渔歌》巴乌独奏曲。彝族民间音乐。 46、《流水》古琴独奏曲。川派传谱。 47、《渔舟唱晚》筝独奏曲。曲式是起承转合。 48、《寒鸦戏水》古筝独奏曲。曲式是头板,拷拍,三板;单一板式变奏体。 选择

1、 1987年河南舞阳出土的骨哨距今约有8000年左右的历史。应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乐器。那时的骨哨已具备了吹奏乐器的性能。 2、 我国出土最多的早期乐器是陶埙,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有一个吹孔的陶埙,距今约7000年历史,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实物。仰韶文化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距今也有6000-7000年的历史。

3、 商代,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相继出现了钟铙铃铎等铜制打击乐器,和编钟编罄编铙等庞大的乐器系列。 4、《吕氏春秋》中关于伯牙鼓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记载,说明在春秋时期,古琴除了用于伴奏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独奏乐器。 5、《空山鸟语》二胡独奏曲,刘天华作曲。 7、《梅花三弄》编钟与乐队协奏曲。 8、《姑苏行》曲笛独奏曲。 10、《塞上曲》琵琶文套曲。 12、《百鸟朝凤》唢呐独奏曲。 14、《烛影摇红》刘天华二胡独奏曲。 15、《月夜》刘天华二胡独奏曲。 16、《病中吟》刘天华二胡独奏曲。 17、《阳关三叠》古琴独奏曲。 18、《将军令》苏南吹打。 19、《春江花月夜》民族管弦乐合奏曲。 20、《行街》江南丝竹。 21、《中花六板》江南丝竹。 22、《欢乐歌》江南丝竹。 23、《慢六板》江南丝竹。 24、《雨打芭蕉》广东音乐。 25、《步步高》广东音乐。 26、《旱天雷》广东音乐。 连线

《阳春古曲》琵琶大曲 《战台风》古筝独奏曲

《鹧鸪飞》曲笛独奏曲 《五梆子》梆笛独奏曲 《酒狂》中阮独奏曲 《流水》古琴独奏曲 《凤凰展翅》笙独奏曲 《小二番》管子独奏曲 《独弦操》二胡独奏曲 《渔歌》巴乌独奏曲

《扬鞭催马运粮忙》梆笛独奏曲 《云庆》江南丝竹曲 《小放驴》河北吹歌 《夜深沉》京胡独奏曲 《渔舟唱晚》筝独奏曲

《金蛇狂舞》民族管弦乐合奏曲 《江河水》管子独奏曲 《赛龙夺锦》广东音乐

名词解释

1.曲牌:是历代传承而来的,或从民歌汲取来的,篇幅较短小,有一定独立性的,有固定曲调骨架和名称的曲调。“曲牌”又称“牌子”,每一个曲牌均有一个特定的名称,俗称“牌名”各曲牌可独立演奏,也可以联套演奏。

2.联曲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曲牌(或段落)联接而成的结构体式。联曲体的构成原则有1)对比再现原则。A由两个相互对比的音乐段落组成曲式,B由三个部分组成既在两个对比段落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再现性的段落;2)循环原则。是由多个音乐段落连缀成曲其中一两个段落多次循环出现,其余的段落穿插其间;3)起承转合原则:即构成联曲体的数个段落间,呈起承转合的结构关系。这里所说的起承转合指的是构成联曲体懂得个数段落间的关系;4)渐层原则。即联曲体乐曲中的各板式依次呈“慢中快”构的出现,或者加上引子和结尾,构成“散慢中快散”的结构;5)综合原则。即在同一乐曲中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结构原则的综合性结构。

3.曲牌体:又称联曲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曲牌(或段落)联接而成的结构体式。

4.鼓吹乐:又称吹打乐,一般是用唢呐,管子或笛子等乐器主奏,以锣鼓等打击乐器相和或相间进行。(如西安鼓乐《双九拍折圭令》,山东鼓乐《晋天乐》,苏南吹打《将军令》等均为此类乐曲。)

5.弦索乐:是只用弦乐器(弹弦乐器,拉弦乐器)演奏的合奏形式。(如:《月儿高》,《普庵咒》,《舞名马》等曲均为弦索乐曲,用琵琶,弦子,筝,胡琴等四种乐器演奏。)但有时也加用一种或几种管乐器。(如〈十六板〉,〈琴音板〉等便是此类乐曲。)

6.独奏:一人演奏一样乐器。有三种演奏方式:1`无伴奏独奏:仅用一件乐器。 2`带有伴奏的独奏:用(1)一件乐器或(2)几件乐器或(3)乐队伴奏。 3`协奏:由独奏乐器和(1)民族管弦乐队或(2)其他乐器(3)管弦乐队 协同演奏的演奏形式。

7.民族管弦乐合奏:大型民乐合奏又名“民族管弦乐合奏”是一种新型的综合型民族管弦乐队合奏的音乐。我国民族管弦乐队现仍处在发展之中,编制尚不统一,按编制规模的大小,可大体分小型中型大型三种类型。小型民族管弦乐队约10人左右,中型民族管弦乐队约40人左右,大型民族管弦乐队在70人左右。

8.变奏体:是由主题及其若干变奏组成的曲体。变奏体又有A单一板式变奏式。是在主题呈示之后将主题旋律轮廓,板式和调性,调式基本不变,而仅以加花,减字等方法改变其旋律音型或节奏型,或改变演奏技法进行变奏的乐曲体式,单一板式变奏式中,变奏手法虽也有速度上的快慢处理,但在板式上并无变化。B多种板式变奏式。是按板式系列特点变奏主题构成的乐曲体式。板式常按递减原则排列,速度由慢而快,主题可出现在乐曲的开始中间或最后。C调式调性变奏式。指按特点的调式调性系列变奏主题的一种变奏形式。D叠奏式。与自始自终的主题变奏不同,叠奏式是在主题呈示后只局部地变化或引申发展主题。E自由变奏式。指形式多样的变奏手法。 9.丝竹乐:1)定义:“丝”指弦乐器,包括弹拨乐器和拉弦乐器。“竹”指竹制管乐器。“丝竹乐器”是相对打击乐器而言旋律性较强,音色较柔和,明亮的民族乐器类群。“丝竹乐”指以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相结合的一种民间合奏形式;2)传承与沿革:我国最古老的丝竹演奏,以琴瑟与箫管组成,常为歌唱或舞蹈伴奏。后来发展成为独立的演奏形式,常在饮酒宴享中用以助兴。宋元时期城市的瓦社等热闹场合常演奏的“细乐”也是一种丝竹合奏形式。明清以来,由于戏曲曲艺的蓬勃发展,丝竹乐的品种也随之更加丰富;3)丝竹乐乐种:丝竹乐主要流行在我国南方各地,乐种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潮州弦诗”以及云南丽江的“白沙细兵”等;4)丝竹乐的特点:小,轻,细,雅。 10.吹打乐:1)定义:吹打乐指以旋律乐器和打击乐器相结合的民间器乐合奏音乐,其中“吹”指吹管乐器,“打”指打击乐器;2)沿革:吹打乐在民间又称“鼓吹”,“鼓乐”,“吹歌”,“十番”,“锣鼓”等。我国吹打乐产生的历史可上推至汉代,最初起源于骑兵的军乐,称为\"鼓角横吹\",后来逐渐在宫廷乐舞,仪仗,宴庆中使用。在民间则广泛演奏于婚丧喜事,节日庙会等喜庆的场合。明清以来吹打乐常被各种地方戏曲剧种音乐所吸收,作为开场闹台,武打的伴奏等,用起表现庄严威武的场面;3)两种乐队组合形式:吹打乐使用的乐器除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外,也常用丝竹乐器,因此吹打乐又有“粗吹锣鼓”和“细吹锣鼓”之分。“粗吹锣鼓”:其乐队是唢呐管子等吹管乐与大锣大鼓的组合。细吹锣鼓:其乐队是丝竹乐器与打击乐器的组合;4)吹打乐的音乐风格:吹打乐大多风格粗犷刚健,善于表现热情兴奋和激烈强健的情绪。吹管乐明亮豪迈的旋律和打击乐的立体性交响性的表现特点相互交织辉映,组成的音响声势浩大,令人振奋,这些是吹打乐较为特殊的艺术表现特征。

11.江南丝竹:1)定义: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及上海地区一带的丝竹乐;2)传承:早在明清时期,江南丝竹的演奏形式已在民间流行。江南丝竹最初在农村流行,后相似城镇茶馆中作为民间自娱娱人,助兴消遣的一种文娱活动。 江南丝竹演奏组织有“丝竹班”和“清客串”两种;3)乐队编制:演奏人员 最少2人。一般三,五人,也可七,八人。所用乐器:丝类:二胡,小三弦,琵琶,扬琴,中胡,秦琴等。竹类:箫,笛,笙等。打击乐器:板,板鼓,碰铃,六鱼等。其中以二胡和笛子为主奏乐器;4)代表曲目 (八大名曲)《中花六板》,《慢六板》,《三六》,《慢三六》,《行街》,《欢乐歌》,《云庆》,《四合》;5)音乐风格:清新幽雅,流畅柔婉,旋律精美,支声性复调织体丰满,体现了江南人民朴实健朗的性格,和山清水秀的江南地理风貌。但在演奏风格上,上海市内与市郊农村的差距较大。农村演奏时往往加用大件打击乐器,风格较粗犷,简朴。而市内演奏则多以精雅细腻,柔美流畅为特点。江南丝竹构成支声性复调织体的基本手法是:①节奏旋律的简繁互补,使各声部既混杂又层次分明;②音域对比,使高低相映;③技法对比;④旋律线不同方向的对比;⑤旋律自由模仿;6)江南丝竹的调式特点:①多用D宫系统的羽, 微调式;②调性转换(1旋宫转调(2移宫转调;7)江南丝竹的乐曲结构:①曲牌联缀体;②循环体;③变奏体。变奏体中又以板腔变奏式为特色,这种特点形成的一曲多变,构成一系列围绕母曲的套曲如《五世同堂》。 12. 广东音乐:1)广东音乐是主要流行于广州市和珠江三角洲一带,湛江地区和广西白话地

区的民间丝竹合奏乐种。起初这种丝竹合奏形式因大多演奏戏曲过场音乐和民歌及民间器乐小曲,而被当地称为“过场”、“谱子”、“曲子”或“小调谱”。后来因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旋法,调式和演奏风格,作为一个有地方特色的乐种,而被外人称为“广东音乐”;2)广东音乐的发展与沿革:广东音乐自清末民初形成,迄今可分为三个时期即①形成时期,1921年以前是广东音乐的形成时期,这时期是其乐队编制,曲目,风格和演奏特点初步形成和相对稳定的阶段,其间产生了不少改编曲目代表人物有严老烈,何柳莹,罗绮云等代表曲目是严老烈改编的《倒垂帘》,《旱天雷》和《连环扣》等;②兴盛时期20年代到30年代是兴盛时期,主要标志是出现了不少广东音乐专业作曲家和创作曲目。代表人物是何柳莹及其族弟何与年,族侄何少霞,作品有何柳莹的《赛龙夺锦》等;③发展时期,建国以后是广东音乐的发展阶段。解放后不仅对广东音乐进行了有组织的收集整理工作,而且创作和演出了大量的优秀曲目如刘天一的《鱼游春水》等;3)广东音乐的乐器编制:1“五架头”-早期“硬弓”编制。广东音乐最初的编制为“五架头”又叫“硬弓”既即以弦粗发音及响亮的二弦为主要乐器以提琴三弦月琴横箫为辅助乐器。2“三架头”-兴盛期“软弓”编制。1926年吕文成开始以高胡为主奏乐器并辅之以秦琴和扬琴,此为\"三架头\"编制又称为“软弓”逐渐代替了“五架头”使乐队音色更加明亮;4)广东音乐的风格特点: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气息,音乐绮丽精致,旋律优美流畅,华美光彩,节奏活泼明快,音色清脆明亮,性格乐观向上,富有浓厚的南国情趣。广东音乐的曲式大多短小精悍,旋律自由伸展,一气呵成。也有些二段三段和联曲体的结构。广东音乐在旋律发展中多用重复和摸进手法。在调式形态上以只调式为最多,其次是宫调式;5)主奏乐器的技法特点:多用滑音,加花,先现音,等技法,具有活泼,华丽,流畅的特点;6)较有影响的曲目:《雨打芭蕉》《旱天雷》《步步高》《平湖秋月》等。

13.支声性复调音乐:多声部音乐的一种,也称衬腔音乐,其特点是当几个声部一起演唱或演奏同一曲调时,其中某些声部与主要曲调时而分离,时而统一为齐唱(奏)形式。除主要曲调外,其它声部称为分支声部,由主要曲调和分支声部构成的多声部音乐称为支声复调。 14.苏南吹打:1)定义:苏南吹打是流行于江苏南部苏州无锡宜兴一带的民间吹打又称为“苏南十番锣鼓”;2)传承:据记载苏南吹打可能与唐宋时的“鼓笛曲”有传承关系,苏南吹打在清代中叶时已十分流行;3)乐队组合:①十番鼓,以鼓为领奏和独奏乐器,丝竹,胡琴,板胡,小三弦,琵琶等。竹笛等;②十番锣鼓,打击乐器。鼓,大锣,喜鼓,马锣,内锣,大拨,小拨等,丝竹乐器;以鼓为领奏和独奏乐器,丝竹,丝;胡琴板胡小三弦琵琶等。竹笛等,吹管乐器,有时用唢呐;③粗吹锣鼓,大唢呐全套打击乐器;4)代表曲目《急急风》《万花灯》《喜景》等;5)风格特点:苏南吹打曲大多音乐结构庞大以多支散曲鼓段相连缀,形成有一定程式的大套。

15.河北吹歌:即“冀中管乐”是主要流行于河北省中部定县,博野等地区的民间吹打乐种,由于冀中管乐有擅长吹奏民歌小调群众歌曲,戏曲或唱腔的传统,所以俗称“吹歌”演奏组织:1吹歌会或吹歌班,2僧道乐队。乐队编制。“北乐会”演奏风格活泼健朗,速度轻快,声势宏大,情绪热烈深受当地人民喜爱,近百年来由于北乐会的失传,南乐会独占螯头成为冀中管乐的代表。代表曲目《小放驴》《小开门》《摘棉花》等。

问答题

1.中国民族乐器按乐器演奏方法个发音特点,分为哪四类?试将各类乐器举例5种以上。 中国民族乐器按乐器演奏方法合发音特点,分为如下4类: 一:吹奏类乐器:笛子、萧、笙、唢呐、管子、巴乌等。

二:弹拨类乐器:古琴、筝、扬琴、琵琶、阮、三弦、柳琴、月琴、秦琴、箜篌、东不拉等。

三:拉弦类乐器:二胡、高胡、京胡、板胡、中胡、坠胡、四胡、马头琴等。

四:打击类乐器:鼓、板、钹、大锣、小锣、钟、磬、花盆鼓、排鼓、梆子、木鱼等。 2.中国民族器乐的曲式结构特点如何?大体可分为哪两种类型? 中国民族器乐的曲式结构,大多以曲牌为基础,段落性很强。其大部分曲调脱胎于民族声乐,有许多还留有民歌或戏曲、曲艺唱腔结构的痕迹,但它比声乐结构要复杂得多。大体可分为单曲体合联曲体两种类型。

单曲体包括单一重复体和变奏体两种。

联曲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曲牌(或段落)联接而成的结构体式。 3.刘天华对我国民族音乐有哪些主要贡献?先生的主要器乐作品有哪些? 刘天华先生(1895~1932),江苏省江阴县人,是我国“五四”时代的优秀民族器乐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和革新家,他是注重民族尊严、热爱祖国文化的爱国主义音乐家,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用科学方法整理和学习民间音乐的创始人之一,是创立我国专业二胡学派的奠基人,是第一个既善于运用民间音乐创作技法规律,有善于吸收西洋音乐进步因素的专业民族器乐作曲家。

刘天华的主要器乐作品有10首二胡曲、3首琵琶曲和15首琵琶练习曲。 10首二胡曲包括:《病中吟》、《悲歌》、《苦闷之讴》、《独弦操》、《空山鸟语》、《月夜》、《良宵》、《闲居吟》、《光明行》和《烛影摇红》。 3首琵琶曲包括:《歌舞引》、《改进操》和《虚籁》。

4.大型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谁改编的?是根据什么曲子改编的?该合奏曲曲式如何?意境如何?各段标题如何?

《春江花月夜》原为江南丝竹曲。该曲是在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会员柳尧章和郑觐文根据琵琶古曲《夕阳箫鼓》(又名《浔阳月夜》、《浔阳琵琶》、《浔阳曲》)改编而成。后来又由秦鹏章和罗忠镕改编为民族管弦乐合奏曲,乐队总谱出版于1981年。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换头合尾式变奏曲,全曲共10段,标题依次为:(1)江楼钟鼓(2)月上东山(3)风回曲水(4)花影层叠(5)水深云际(6)渔歌唱晚(7)洄澜拍岸(8)桡鸣远濑(9)欸乃归舟(10)尾声。

全曲表现了江南水乡的迷人景色和泛舟人怡然自得、恬静闲适的心情。 5.我国民间乐器乐曲的变奏发展手法。

变奏手法是以某一曲调为基础,作多次变化反复的音乐发展手法。常用的变奏手法有:(1)旋律润饰(2)结构变化(3)放慢加花(4)宫调变化。

(1)旋律润饰就是将基本音调的基本结构不动,仅变化旋律音型、节奏型和演奏技法的变奏手法。如梆笛独奏〈喜相逢〉。(2)结构变化是以结构篇幅上的删减、增加、扩充和紧缩为手段,进行变奏的手法。A.结构篇幅上的删减,在管子独奏曲《江河水》中有所应用。B.结构篇幅上的增加,在琴曲《阳关三叠》中使用较典型。结构篇幅的扩充和紧缩,在《二泉映月》中运用了此类手法。(3)放慢加花即将主题的节拍变慢,全面成倍的扩充句幅,并加花润饰其旋律这样一种变奏手法。此变奏手法的应用,可以构成多种板实变奏的变奏体乐曲。如江南丝竹曲〈五世同堂〉中〈老六板〉以外的各曲都是以〈老六板〉为母曲,采用放慢加花的变奏手法发展变化而成。(4)宫调变化:民间称“借字”即“旋宫转调”。A.以借字构成旋宫转调的方法 B. 将原曲旋律不变的移到新的高度上演奏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刘天华先生的二胡曲《光明行》中都有所应用。

乐曲(片段)听辨/乐谱识别

听指定片段录音,或分析下列旋律乐谱,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1. 该旋律调式如何?2.由几个乐句构成?3.旋律发展手法如何?4.意境如何?5.该段旋律

选自哪首乐曲?6.是乐曲中的哪一部分?7.该曲曲作者是谁?8.创作于什么时候?9.乐曲体裁如何?10.曲式结构如何?

(1)二泉映月1.该乐段为(雅乐六声)D徵调式2.由三个乐句构成

3.旋律发展手法为“鱼咬尾”式。4.旋律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进而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情操。5.该乐段选自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6.是该曲的第一乐段,即乐曲的主题。7.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由我国著名民间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炳,1893~1950)创作。8.作曲时间较长,大约成熟于1939年。9.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全曲由一个短小的引子和六个乐段构成,是一首单一主题的变奏曲。10.曲式结构:引子+A+A1+A2+A3+A4+A5. (2)光明行

1.该乐段为五声宫调式2.由五个短小的乐句构成。前四个乐句两两对应。3.用节奏上的反复再现和旋律模拟手法发展而成。4.该乐段旋律铿锵有力,强劲豪放,充满了信心和力量。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特点。5.该乐段选自二胡独奏曲《光明行》6.是乐曲第一段中的主题A 7.二胡独奏曲《光明行》是我国民族音乐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刘天华创作的8.创作于1931年。9.是一首二胡独奏曲,该曲曲体以传统的循环结构与西洋带再现的复三段体结构相结合10.全曲包括引子、四个乐段和尾声,由两个主题的循环和变化发展构成,曲式结构为: A:引子+AA1(一)+BB1(二) + B:C(A的派生乐段)(三)B2B3(四) + A’:引子+AA1(一)+BB1(二)+B4B5尾声 (3)光明行主题B

1.该乐段为D徵——D宫交替调式2.由两个(分别为8小节)乐句构成3.该乐段采用旋律模拟的手法,和我国传统音乐中“借字”(以徵为宫)的手法构成近关系调的交替,变化发展而成4.这是一段优美如歌的旋律,抒发了本世纪三十年代我国进步的知识分子争取上进的志趣,和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强烈愿望与豪迈的情感5.该乐段选自二胡独奏曲《光明行》6.是乐曲第二段中的主题B 7.二胡独奏曲《光明行》是我国民族音乐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刘天华创作的8.创作于1931年9.这是一首二胡独奏曲,该曲曲式以传统的循环结构与西洋带再现的复三段体结构相结合10.全曲包括引子、四个乐段和尾声,由两个主题的循环和变化发展构成,曲式结构为:

A:引子+AA1(一)+BB1(二) + B:C(A的派生乐段)(三)B2B3(四) + A’:引子+AA1(一)+BB1(二)+B4B5尾声 (4)春江花月夜

1.该乐段为五声(a)商调式2.由四个乐句构成3.旋律发展采用节奏模进和旋律的“鱼咬尾”式的发展手法4.这是一段从容的小慢板,犹如一曲委婉动听的船歌,旋律发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音调平和柔美。描写春日的傍晚,夕阳余晖未尽,江面上波光粼粼的江南水乡美景,和泛舟人怡然恬静的心情5.该乐段选自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6.是乐曲第一段中的主题7.该曲原是一首江南丝竹曲,由上海大同乐会会员柳尧章根据琵琶独奏曲《夕阳萧鼓》改编而成8.改编于1925年左右,后来又由秦鹏章、罗忠镕改编为民族管弦乐合奏曲,乐队总谱出版于1981年9.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换头合尾式变奏曲10.全曲由十个乐段构成,各乐段标题分别为:1江楼钟鼓2月上东山3风回曲水4花影层叠5水深云际6渔歌唱晚7洄澜拍岸8桡鸣远濑9欸乃归舟10尾声 (5)姑苏行

1.该曲为多调陈述的旋律。乐曲起于五声C宫调:从第15小节开始,以变徵为宫转至F宫系统的清乐七声羽调式,从第27小节开始,又以徵为宫回原调2.该旋律采用”鱼咬尾”手法、旋律再现手法和旋律模进手法展衍而成3这是一段抒情的慢板,音调清秀流畅,听来使人犹如置身于精巧秀丽、幽曲明净的姑苏园林之中4该旋律选自《姑苏行》5是乐曲的 A

段主题6这是一首曲笛独奏曲7该曲由江先渭编曲8是根据昆曲音调改编而成的具有南方风格的曲笛独奏曲9《姑苏行》是一首带有引子的ABA’形式的再现式三段体10该曲旋律优美典雅、婉转悠扬,展现了南方名城姑苏城秀丽优雅的园林风光,并抒发了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