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课程与教学论练习材料

课程与教学论练习材料

来源:意榕旅游网


《课程与教学论》练习材料

一、填空题(要求结合教材做出解答,题干部分及空格部分全部通晓)

1.施良方将课程定义概括为六种:课程即 ;课程即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 ;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

2.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感知课程、 、 。

3.捷克教育家 1632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诞生的标志。

4.布卢姆于1956年出版了《 》,第一个把分类学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布卢姆的认知领域目标包括六个层次:知识、理解 、运用、分析、综合、 。

5.加涅以学习结果分类,认为学习可分为五类:言语信息、 、认知策略、动作技能、 。

6.揭示规律、确立价值、 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三大任务。

7.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 》的问世,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1

8.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主体对课程与教学 的结果,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 。

9.接受是 目标中最低层次的学习结果。

10.关于课程实施目前有两种观点影响较大,一种观点是课程实施问题就是研究一个 的执行情况;另一种观点是课程实施是作为一个

而存在的。

11.“ ”是现代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

12.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是指与教学有关,影响教学并

的因素的总体。教学环境的学习化是指通过设计和优化,使教学环境的各种因素具备与 的亲和性。

13.教学过程是指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时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 。

14.课程与教学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与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 或 作出判断的过程

15.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通过特定的时空安排及对各种 的特殊组合,主要借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2

16.1918年, 的《课程》问世标志着科学化课程理论的开端。

17.行为性目标是以 、 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18.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 、 。

19.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要素和各组成部分的 和 的组织形式。

20. 类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类方法的特点是具有直观性、 具体性和真实性。

二、概念题(要求在全部通晓前提下,能够重点领会※所在知识点)

课程※

教学※

普遍性教学目标

行为性教学目标※

表现性教学目标

结果性教学目标

3

生成性教学目标※

体验性教学目标

课程与教学内容

直线式编排(P65)

螺旋式编排 (P65)

忠实取向(P80)

相互调适取向(P81) ※

课程创生取向(P81) ※

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

形成性评价(P107)

总结性评价(P107)

4

目标本位评价(P107)

目标游离评价(P107)※

发展性评价(P120)※

绝对评价(P109)

相对评价(P109)

个体内差异评价(P109)※

课程结构

学科课程

经验课程※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先行组织者(见电子教案《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

课堂气氛(P234)※

5

教学方法

【就下列概念请重点复习】

1.教学模式(P200)

2. 教学(P6,教学是课程与教学论的一个核心概念+皇甫全、王本陆的广义、狭义定义)

3.教学方法

4.班级授课制(P269)

5.教学过程

6.抛锚式教学设计模式(P195,代表人物布朗福斯特+“即:根据事先确定的……基于问题的教学”一段内容)

7.教学环境(P227)

8.人本主义课程:(P22内容提炼:罗杰斯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者主张学校课程人本化,通过学术性课程,人际关系课程和自我意识、自我实现课程来实现人的能力的“全域性发展”,即除了纯粹的智力发展外,情绪、态度、理想等,也应当是课程关注的领域。它是针对学问中心课程忽视学生的情意发展,妨碍学生“完整人格”的实现而提出来的。)

9.校本课程:(P155-159内容提炼:校本课程是指为了改善本校教育与教学实践,主要由本校教师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校本有三方面含义:即,一是为了学

6

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或答P155校本的含义+P159上数第2行至第4行内容)

10.教学组织形式(P226)

11.“先行组织者模式”(先解释什么叫先行组织者,再答什么叫先行组织者模式:①: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②:P191最下一个自然段)

12.课程与教学评价

13.成长记录袋或档案袋(P129从下往上数第11行到第14行。)

14.研究性学习(P217)

15.教学媒体 (P286,第一自然段下数第3行以后)

16.课程结构

三、选择题(要求结合教材做出解答)

1.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传递文化要素,要把人类文化遗产作为课程内容核心。这是( )课程理论的主张。

A. 实用主义 B.结构主义 C.要素主义 D.永恒主义

7

2.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儿童尽早地达到最近发展区,促进儿童的发展。因此,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这是( )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

A.人本主义 B.发展主义 C结构主义 .D.建构主义

3.奥苏伯尔把学习分为 ( )和机械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A.有意义学习 B.探究学习 C.合作学习 D.自主学习

4.( )是以科学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系统的总称。

A.学科课程 B.经验课程 C.活动课程 D.核心课程

5.( )是指在班集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

A.师生关系 B.人际关系 C.课堂气氛 D.课堂环境

6.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课堂教学 B.课外教学 D.现场教学 C.个别教学

7.1806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 )问世,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A . 《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 .《雄辩术原理》 D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8

8.“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汉字”这个教学目标属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目标分类中的( )。

A.表现性目标 B. 结果性目标 C. 体验性目标 D.行为性目标

9.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是( )。

A.社会实践 B.教学 C.课外活动 D.社会教育

10.“教”、“学”二字联为一词最早见于( )。

A.《学记》 B.《春秋》 C.《书·商书·说命》 D.《书》

11.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的核心工作是要协调、建构并开展良好的( )。

A.教师间关系 B.师生关系 C.学生间关系D.学生与教学环境间的关系

12.美国学者韦迪(R.Weade)认为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学事件,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课程开发过程。这种观点属于( )

A.大教学论 B.大课程论 C.课程与教学相对独立论 D.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13.在每周有限集体教学的基础上,由教师指定学习内容,学生依此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然后教师考查,考察合格以后,师生双方开始布置和接受新任务。这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属于( )

9

A.道尔顿制 B.特朗普制 C.贝尔--兰卡斯特制 D.文纳特卡制

14.“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地理标准》)在目标水平上处于结果性目标的( )

A.了解水平 B.理解水平 C.应用水平 D.都不是

15.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动态表达是指( )。

A.教材 B.学习活动 C.学习经验 D.教师讲授

16.《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奠定了现代课程理论的基础。这本书是( )总结了“八年研究”成果,于1949年出版的。

A.凯洛夫 B.塔巴 C. 杜威 D. 泰勒

17.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和改组,课程就是教育性经验,而经验不是思想出来的,而是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是在做中学到的,也就是从活动中学到的。这是( )课程理论的主张。

A. 实用主义 B.永恒主义 C.要素主义 D.人本主义

18.学习就是要建立一种认知结构,就是掌握学科基本结构以及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这是( )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

A.人本主义 B.发展主义 C结构主义 .D.建构主义

10

19.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存在,师生之间只有通过交往,人的主体性才能确认、生成和发展。因此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往的过程。这种观点是教学过程内涵的( )。

A.认识发展说 B.双边活动说 C.交往说 D.多层次说

20.教学模式包含( )、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组合、条件和评价等六个基本要素。

A.教学规律 B.教学活动 C.教学手段 D.教学思想

21.按照教学单位规模的大小,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 )、小组教学、班级教学。

A.大班教学 B.小班教学 C个别教学 .D合作学习

22.“迁移——发展”教学模式是由( )提出的。

A.李吉林 B.卢仲衡 C.马芯兰 D.邱学华

23.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主张,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形式取向可分为( )。

①普遍性目标 ②行为性目标 ③生成性目标 ④表现性目标 ⑤操作性目标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24.提出“螺旋式”课程编制方法并被后人称之结构主义课程论的是( )。

11

A.赫尔巴特 B.斯宾塞 C.布鲁纳 D.杜威

25.课程与教学论的逻辑起点是( )。

A.知识 B.生活 C.知识授受 D.教师

26.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的核心工作是要协调、建构并开展良好的( )。

A.教师间关系 B.师生关系 C.学生间关系D.学生与教学环境间的关系

27.课程实施的途径主要是( )。

A.社会实践及社会教育 B.教学 C.课外活动 D.家庭教育

28.( )把大班上课,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试图兼容班级授课,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的优点。

A.道尔顿制 B.特朗普制 C.贝尔--兰卡斯特制 D.文纳特卡制

29.“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地理标准》)在目标水平上处于结果性目标的

A.了解水平 B.理解水平 C.应用水平 D.都不是

30.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动态表达是指( )。

12

A.教材 B.学习活动 C.学习经验 D.教师讲授

四、判断题(要求结合教材做出解答)

1.大课程论认为教学是课程的一部分。 ( )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一种普遍性目标。 ( )

3.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这是一个体验性目标。 ( )

4.形成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是在课程与教学实施或进行一个相对完整阶段以后,关于其效果的评价。 ( )

5.“校本”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 )

6.在我国,1852年京师同文馆率先采用班级授课制。 ( )

7.学习者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首要依据。 ( )

8.\"教学模式\"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等人在他们1972年出版的《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的。 ( )

13

9.要素主义最早是由德米亚西克维奇提出来的,一般认为,德米亚西克维奇是要素主义最主要的代言人。 ( )

10.学校开设的“选修课”或“活动课”都是校本课程。 ( )

11.传统教学论主张“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而现代教学论则主张“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 )

12.大教学论认为,课程是一种教学事件,教学是一种课程开发。( )

13.我国新课程标准中的结果性目标对应于过程与方法领域,体验性目标对应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

14.教学具有教育性。 ( )

15.分科课程是一种以学校课程内容进行统整为特点的课程类型。 ( )

16.群体教学是一种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 ( )

17.道尔顿制是也叫导生制。是由教师先教年龄大的学生,再由其中的佼佼者,也就是导生去教年幼或学习差的学生。 ( )

18.教学是指学校教育中教师引导学生,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过程。 ( )

19.直观感知类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和真实性。( )

14

20.学生的认识是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的。 ( )

五、简答题(要求结合教材做框架性的学习)

1.简要说明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不同取向

2.简述学者们对课程实施含义的三点共识。

3.简要说明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特征

4.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过程

5.试述教学模式的特点

6.简述目标分解(任务分析)需要经历的步骤。

7.试述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8.简述目标达成模式的基本程序

9.试述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在增强课程选择性上的具体表现

10.简述杜威的经验课程思想(教材P19)

11.简述赞可夫发展主义教学理论的五项教学原则(P23)

15

12.简述范例教学的四个阶段(P25)

13.简述马杰行为性目标陈述的三个要素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14简述编写教学目标应注意的问题(P56)

15.简述任务分析的主要步骤(见电子教案)

16.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P91-95)

17.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18.简述教学模式的结构(P200)

19.试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见电子教案《教学理论的主要流派》)

六、论述题(要求结合教材做深入学习)

1.试比较情境教学模式与“迁移——发展”教学模式

2.试述学科课程的优点与不足

3.试述教学环境生命化及其实践策略

4. 试述教学环境学习化及其实践策略

16

5. 试述教学环境生命化及其实践策略

6. 试述教学环境活动化及其实践策略

7. 述评发现教学模式(P213)

七.辨析题(要求结合教材做认真、细致、深入的学习)

1. 试述表现性教学目标与生成性教学目标的区别(P38-P40)

2.关于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有教师认为,教学就是课程方案是专家制定的,教学时就是要忠实于课程方案,不能随便篡改;有教师认为,课程实施不是单向的传授,而是双向的互动与改变,因此,既定的课程方案有必要因应实际教学情境,加以弹性调整;也有教师认为课程不是圣经,不是教条,需要加以质疑、批判甚至改写。对于这三种看法,你是怎么理解的?试述之。(P80-P82,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3. 关于教学过程,有教师认为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因此应该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有教师认为教学的开展主要依赖于师生关系的互动,因此应把教学视为一种特殊的师生交往实践活动。对于这两种看法,你是怎么理解的,试述之。(P88-P89,对教学过程的两种理解:认识说和交往说)

4. 有教师认为,教学就是教学生知识;有教师认为教学就是教学生学知识。对于这两种看法,你是怎么看的?试述之。【P5教学的定义及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P9知识授受是课程与教学论的起点(简答即可);P97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5. 关于课程与教学评价,有教师说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最好拿这名学生与其所

17

在的班级平均成绩相对比;有教师说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就是看这名学生考试能不能达到85分以上,达到了就是优秀,达不到就说明学得还不到位;还有教师说,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和自己比。对于这三位老师的看法,你是怎么看的?试述之。(P108-P109,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6. 关于教学环境,有教师认为好的教学物理环境非常重要,如果物理环境不好,教学效果根本不可能好;有的教师认为,教学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因素,物理环境好不好,无关宏旨,只要教师教得好,照样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试述之。(P231-P246)

7.关于教学组织形式,有教师认为,好学生往往“吃不饱”,中等生往往“吃得少”,学困生往往“吃不了”,由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各异,因此,要在全班上课情境中施行个别教学,根本操作不了;有教师认为个别教学固然有针对性,但因材施教也往往拉大了优秀生和学困生之间的发展差距,因此还是多搞全班上课好一些。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试述之。(P99-P101;P274-P277)

8.关于教学设计模式,有教师认为为了确保教学进度,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还是采用行为主义的程序教学比较好;有教师认为在这个知识多元的时代,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最好的教学应该是建构主义的。对此,你是怎么看?试述之。(P189-P190;P193-P196;《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教学理论的主要流派》相关电子教案)

9.关于教和学的关系,有教师认为教师发展在先,成熟在先,所以课堂教学应该由教师的教掌控,坚持以教定学;有教师认为,教师无论怎么教,学生不学也是白搭,学生才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人,因此应该坚持以学定教。(P93-P94,教与学相互作用与影响规律)

18

10.有教师认为教学毕竟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相对而言课堂教学十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课堂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有教师认为教学说来说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但课堂教学恰恰容易使学生个体陷于被动的学习,不利于学生个体积极性和主体性的发挥,因此,课堂教学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应慎用。(P93-P94:教与学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规律;P272-P276: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P281: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化)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