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单项选择题Ⅰ(共2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圭臬(niě) 自惭形秽(huì) 羞赧(nǎn) 屡见不鲜(xiǎn) ....B.缜密(zhēn) 哄堂大笑(hòng) 惭怍(zhuò) 并行不悖(bèi) ....C.愤懑(mǎn) 广袤无垠(mào) 遒劲(qiú) 蓊蓊郁郁(wěng) ....D.敕造(chì) 面面相觑(qù) 料峭(qiào) 拖沓冗长(rǒng) ....2.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不假思索 义气用事 有条不紊 好高鹜远 B.兵慌马乱 怨天忧人 一枕黄粱 惟妙惟肖 C.指桑骂槐 精兵简政 蜂拥而入 弥天大罪 D.再接再励 众口铄金 游目聘怀 大相径庭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2500年前的孔子,曾对着________的江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站在千禧之年的门槛,我们更深切地领悟到了先哲的睿智。
(2)营房各处__________的灯火,欢腾热闹的场景,使他又激动起来,回想起白天参加国庆大典的场面。
(3)鲁迅的作品,即使是纯属个人生活的回忆,也总能使我们有乐观、清醒的感觉,得到深刻的___________。
A.流逝 闪烁 启发 B.流逝 闪耀 启示 C.流泻 闪烁 启示 D.流泻 闪耀 启发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人类对大自然的每一次破坏,都遭到了相应的报复,环境污染的威胁不亚于第三次世界大战,这绝不可视同儿戏。 ....
B.他平时总在抨击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暗地里却收受贿赂,这种做法和叶公好龙没....有两样。
C.明代洪亮吉就曾明确提出过控制人口的主张,这在当时确实是空谷足音,有先见....之明。
D.改革皇帝雍正一意孤行,成功地推动了一个千疮百孔的古老帝国向着好的方向转....变。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她不知道这药在哪里买?要不要花很多钱?有没有治疗效果?
B.今天的大会小李负责接待工作;小王负责会议组织;小芳负责会议记录。 C.“还愣着干吗?”妈妈大声地训斥我:“还不快去把房间收拾收拾,等会儿老师来了,看你怎么办……”
D.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统计资料表明,西部现在42.2%的正副教授到21世纪都要退下来,使得短缺的西部人才雪上加霜。
B.我国政府一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应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C.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所认可,那么地理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
D.我国科学家发现人脑记忆“新大陆”,不仅是全球脑科学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一项重大发现,也是近年来脑科学的重大进展之一,更是我国科学家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
7.下面几个句子,排列顺序合理的一项是( )
①它既有精华,又有糟粕 ②因为主流是精华
③我们的文化传统也并非尽善尽美 ④精华与糟粕掺杂,彼此渗透 ⑤所以中华文明才能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向前推进
⑥总的说来,精华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⑦如同世界的文化体系一样 A.⑦③①④⑥②⑤ B.⑦③⑥④①②⑤ C.⑦①④③⑥②⑤ D.③⑦①④②⑤⑥
8.下列各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那么穷。 B.在这儿还可以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 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D.看看诗人是怎样用笔墨给我们描绘春天的景色的。
9.下列各项中作品、作家、体裁及时代(或国籍)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母亲》——巴金——散文——现代 B.《促织》——蒲松龄——文言短篇小说——清代 C.《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小说——俄国 D.《致橡树》——戴望舒——诗歌——当代 10.下列各句的礼貌用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刘对他的老师非常垂爱。 B.黎明给他的父亲惠赠生日贺卡。 C.我们谨向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 D.晓岚昨日收到张大妈的信,近日就马上赐复。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来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
)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释 :①建业:今南京市。 ②海门:长江入海处。 ③浦树:水边的树。 ④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1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写了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12.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鞮。 二、 单项选择题Ⅱ(共8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
人类已经在许多领域战胜自然,发展了自身。我们创造了用天文数字也难以计算的财富,奇迹般地从被动地位升到主动地位。可是斗争并没有结束,大自然对人类进行了反击报复,我们正在强吞自己酿造的苦酒:盲目的人口激增使维持生存的食物获取越来越困难,不得不继续进行掠夺性生产。落后和无知,导致对大自然的掠夺,生存环境恶化。片面的经济发展,不完全的经济结构,向大自然排泄废物,严重地污染了环境。
我们不相信罗马俱乐部关于人口和工业崩溃的预告,但它的“增长极限论”提出的警告并不是完全可以置之不理的。
在整个球际范围内,就物质形态来说,人类是自然运转体系中的一员。在这个体系中,物质流、能量流把各个单元组成一个循环整体。消耗着物质世界的能量,同是地成为循环节的一个链节。
从人类社会环境来说,大自然经过漫长的演化选择。从无机物到有机体,由生物到人类,越来越复杂的世界把人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人成为一切的主宰,成为系统中的一个主动因素。自然运转体系作为人类生态系统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本身的行动——社会经济活动。人类的经济活动以资源等形式从自然中取得物质能量,经过消耗、转化,以多种不同的方式还给自然,这种取出和投入的经济活动为人类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创造了条件。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生产力的急剧增长,人类对自然的发行能力增加,物质、能量的需求量也剧增。于是人类便极不明智地为取得资源而掠夺,破坏生态平衡。同时工业生产又不顾后果地向大自然排泄废物,造成环境的污染,这难道不是人类的过错吗?一方面高速发展自己,另一方面又在破坏自己生存的环境,同一行为造成了两种不同的结果,这就是我们过去的行为。
我们受到自然的惩罚是应得的,这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因为我们没有做到全面发展。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勇气和信心,而不是痛苦和绝望,抛弃这个“无法收拾”的局势。既然我们还没有发现其他地方比地球更能让人生存,地球就是人类生存的最好环境。我们不能悲哀地呼吁人类停止生产,停止发展。人类生存一刻,就不可避免地要发展,坐以待毙不是人的主动地位所允许的。另一方面,人类生态系统从它完整地开始循环起来,静态平衡是不存在的,它所保持的是动态平衡。
环境不可继续恶化,人类发展不可再受到威胁。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了我们的奋斗方向,奠定了合作基础。对人类来说,现在最迫切的是改变旧思想,废除局部价值观,树立全球观点,承认共同命运,抓住已经到来的关键时刻进行通力合作,调整人类的行为和结构,保护环境,发展生产。 13.开头一段说“可是斗争并没有结束”,这句话的意思是( ) A.大自然对人类进行了反击报复。 B.人类将继续以主人的姿态向自然开战。 C.人类不得不继续进行掠夺生产。 D.人类必须全面发展经济,完善经济结构。 14.第四段末尾“同一行为”是指( ) A.人口急剧膨胀,生产力急剧增长。 B.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C.为取得资源而掠夺,破坏生态平衡。 D.向大自然排泄废物,造成环境的污染。
15.最后一段说“抓住已经到来的关键时刻”,这里的“关键时刻”是指( ) A.人成为一切的主宰,成为系统中的一个主动因素。 B.生产力急剧增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加。
C.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了我们的奋斗方向,奠定了合作的基础。 D.调整人类的行为和结构,保护环境,发展生产。 16.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经过漫长的演化选择,使人成为自然运转体系中的一个主动因素。 B.生态平衡被破坏,环境被污染,是人类掠夺性地开发自然资源造成的。 C.罗马俱乐部关于“增长极限论”的警告是有一定道理的。
D.人类从自然中取得物质能量,经过消耗、转化,以不同的方式还给自然的过程中,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是无法避免的。 三、单项选择题Ⅲ(共8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17.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骑:骑马 .B.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戮:杀戮 .
C.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同“隙”,嫌隙、隔阂 .D.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如果 .
1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常以身翼蔽沛公 .
A.秦地可尽王也 B.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C.臣具以表闻 D.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19.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得复见将军于此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覆之以掌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4.对上面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是刘邦、项羽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次面对面的交锋,表面上是个宴会,实际上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B.本文段主要写了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三件事。
C.这一部既写了刘、项之间的矛盾冲突,同时又表现了项羽内部的矛盾分歧,如项羽和范增之间“杀刘”还是“不杀刘”的矛盾;项伯和项庄之间“刺刘”与“护刘”的矛盾。
D.本文作者善于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为的描写,使人物性格特点鲜明。 四、填空题(共6分,每空1分)
21.《兰亭集序》的作者是我国东晋书法家________,他有“_______”之称。 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
23.《红楼梦》以__________________四大家族为背景,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日趋衰落的历史趋势。
24.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通知一般由标题、______________、正文和落款四部分组成。
五、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共4分,每小题2分) 26.根据下面例句的句式和含义,仿写两个句子。 例句:脆弱的时候,就看山,因为大山有一种硬度; 得意的时候,就眺海,因为大海有一种深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将下面语段改写成句式整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成功不现成的图纸和大厦,而是一张白纸、一块砖头,需要你去描绘和建造。成功是一片荒地,而不是碧绿的菜畦,需要你去开垦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共10分,28、30、31题每题2分,29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8-31题。 看树
在乡村学校,十多年了,我总喜欢看树。在四季的轮回中,树像这幽静的村庄,呈现它自己的色彩。面对一棵树,我所追寻的只是树与天空构成的一种最纯朴的风景,然而这一切给人的感觉,却像心灵散发的一阵阵光芒。
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那是一个已被水珠打湿的傍晚,我轻轻地抚摸着一棵枝干像盘龙一样的榕树,它的庞大的树身盖住了一大片庄稼。和煦的风从耳边掠过,心霎时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么纯粹而葱茏了。从此,每当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 在夏天的山道上,我推着满装学生课本的三轮车,看过树。阳光火一般灿烂,山道上是一棵棵苦楝树。它们尽力伸着腰肢,向我展示着一种青春的动感与奔放,碧绿的叶子润润地生长着。那树阴给我的心遮上了一把清凉的伞。于是,我用歌声开始装点这长长的山路,用昂扬的心情把不经意间掉进心里的那一点点孤独赶走。这时,最好掬一捧山道旁清澈的泉水,让那一阵阵清凉去廓清那迷茫的视野。然后再摘几片大大的叶子,把阳光全装在心底。
在秋天的乡村,我带着学生们,看过树,我对他们说,秋天的每一棵树,都负载着一颗成熟的心灵。一棵树也许滋润不了万物,担它能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养熟自己的每一个果子。他们脸上荡满欢笑,如一个个红透的果。然后他们一个个把心贴紧树,紧紧地去拥抱那些树。这时我突然觉得,对于他们,面对一棵树,竟是一种最美的完善。
在老家冬天的高原上,我曾和父亲赶路,看过树。那是一排白杨,它们和我们一样,在朔风中感受一种寒冷。它们是钻天杨,很高大,但脚下却牢牢地抓住一方泥土,头顶一片苍天,在风与雪中挺直着躯干,就像一杆杆坚强的旗帜。我知道,这是一种与脆弱无关的美丽。那一刻,我们只是和树一样在凛冽的冰雪中遥望自己的远方。那是一排挂满冰霜的树,然而它们却至今虔诚地站着,在我记忆的春天。
我喜欢看树,也爱思索树。人的一生就像一条长路,许多人走不到向往的尽头,而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我不曾想这是为什么,但我明白,树的四季都在承受烈日和风雨,它坦然地以一种坚毅面对一树同样的叶子。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哲人的话:“永远不要哀叹,像树叶一样用一生绿着,最后成熟一个金色的梦。”这是关于一片叶子的名言。我想,这也是关于每一棵树的名言。很多时候,我在想,不管谁怎么说,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
28.请赏析“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这句话。
29.请你用自己的话表述作者在四季看树时内心受到的影响或启迪。
30.你怎样理解“我总渴望像树一样活着,坦然地正视自己的一生”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31.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述树的特征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B.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其中”树的一生像一片叶子,竟能把一生几乎完美地走完”一句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方法。
C.文章最后一段中哲人的话,把树的形象描绘得更加具体、逼真,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D.文中提到树“能够滋润自己的每一片叶子”“直到将每一片叶子都染成金黄”,委婉地传达出一位乡村教师对学生深沉的爱。 七、作文(共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动物园里的小骆驼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睫毛那么长?”骆驼妈妈说:“长长的睫毛可以遮挡风沙,让我们在风暴中都能够看得到方向。”小骆驼又问:“为什么我们的背那么驼,丑死了!”骆驼妈妈说:“这个叫驼峰,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和养分,让我们能在沙漠里耐受十几天的无水无食。”小骆驼又问:“为什么我们的脚掌那么厚?”骆驼妈妈说:“那可以让我们的身子不至于陷在沙子里,便于长途跋涉啊。”小骆驼高兴坏了:“哇,原来我们这么有用啊!可是妈妈,为什么我们还在动物园里,不去沙漠远足呢?”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