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GBZ2.1-2019《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2.1-2019《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来源:意榕旅游网
GBZ2.1-2019《⼯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19《⼯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中简称新标准)于2020年4⽉1⽇正式施⾏[1]。本⽂通过对新标准主要修改内容的介绍,帮助⽤⼈单位及职业卫⽣专业⼈员更好地理解和应⽤该标准。与GBZ 2.1-2007《⼯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较,新标准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性修改包括:增加规范性引⽤⽂件,增加或调整了术语、定义和缩略语,调整化学物质的中英⽂名称与化学⽂摘(CAS)号,增加部分化学有害因素的致敏、经⽪、致癌标识并对部分致癌标识进⾏了调整,汇总增加近年研制、修订的⼯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OELs)和⽣物接触限值(BELs),进⼀步完善了⼯作场所空⽓中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的卫⽣要求及监测检测⽅法的原则要求,增加职业接触控制及对不同⼯时制与长时间⼯时制职业接触评价的原则及要求,明确应⽤职业接触限值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增加规范性引⽤⽂件新标准在保留GBZ 2.1-2007中3项规范性引⽤⽂件基础上,新增加6项规范性引⽤⽂件:(1)GBZ/T 300《⼯作场所空⽓中有毒物质测定》;(2)GBZ/T 192《⼯作场所空⽓中粉尘测定》;(3)GBZ/T 224《职业卫⽣名词术语》;(4)GBZ/T 225 《⽤⼈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5)GBZ/T 229.2《⼯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2部分:化学物》;(6)GBZ/T295《职业⼈群⽣物监测⽅法 总则》。⼆、对术语、定义和缩略语进⾏调整1.新标准中增加的术语或定义:增加了9项与OELs相关的术语或定义,可分别归类为职业接触类、健康效应类和BELs类。(1)职业接触类,包括接触⽔平、OELs⽐值、混合接触⽐值和⾏动⽔平(action level);(2)健康效应类,包括有害健康效应和临界不良健康效应;(3)BELs类,包括⽣物监测和BELs。2.新标准中未单独列出的术语或定义:鉴于新标准新增规范性引⽤⽂件GBZ/T 224已包括对⼯作场所、⼯作地点、总粉尘、呼吸性粉尘及空⽓动⼒学直径5项术语和定义,故新标准不再单独列出。3.峰接触浓度(PE)概念的引⼊:接触模式可影响化学物对健康影响的性质与程度,在流⾏病学研究和接触测量中⾮常重要。接触模式包括连续接触、间歇性接触、存在峰浓度的接触和⽆峰浓度的接触。存在峰浓度意味⼯艺变异性⼤,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劳动者有可能短时间⼀次接触⼤量的有害物质[浓度可能⾼于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数倍],存在急性健康效应发⽣的可能性。PC-TWA是针对预防长期健康效应⽽制定的指标,并未考虑防⽌短时间接触导致的急性健康效应,仅依靠长时间平均接触监测数据可能会掩盖峰值的漂移。此时如果不良健康效应是由峰浓度接触引起的,即使实际测得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在限值以下,也要控制在PC-TWA以上的短时间峰接触。在有⽀持数据的情况下,通常通过制定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以劳动者在⼀个⼯作⽇内短时间过⾼浓度的接触。但是仍有许多制定有PC-TWA的物质并未制定PC-STEL。对于这些化学有害因素,应使⽤PE指标控制其短时间的最⼤接触,以防⽌劳动者在⼀个⼯作⽇内超过PC-TWA标准值若⼲倍的瞬时峰浓度接触⽽导致快速发⽣的急性健康效应[2]。为此,新标准引⼊了PE概念并替代GBZ 2.1-2007中的超限倍数,同时删除了与超限倍数有关的内容。三、完善⼯作场所空⽓中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的卫⽣要求1.卫⽣要求框架:由2类因素4个表组成。新标准增加⽣物监测指标和接触限值(标准中表4),为推荐性⽣物限值。⼯作场所空⽓中化学物质、粉尘和⽣物因素的OELs为强制性卫⽣要求(标准中表1、表2、表3)。表1 ⽣物监测和⼯作场所空⽓监测的⽐较[2]表2 调整名称的化学物质表3 GBZ 2.1-2019增加的化学有害因素OELs表4 GBZ 2.1-2019化学有害因素OELs的基本概况(n)2.完善GBZ 2.1-2007中表1和表2及表3的内容:各表的内容包括有害因素的中英⽂名称、CAS号、临界不良健康效应及备注。(1)CAS号为美国化学学会化学⽂摘社对化学物质编制的唯⼀数字识别号码,旨在避免化学物质有多种名称的⿇烦。(2)OELs类型,分为PC-TWA、PC-STEL和最⾼容许浓度(MAC)。PC-TWA是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 h⼯作⽇、40 h⼯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反映长期慢性接触情况。劳动者在不同时间段接触化学有害因素的时间加权平均(TWA⽔平在PC-TWA值上下波动,且因物质的不同容许波动的范围有所不同。见图1。PC-STEL是在实际测得的8 h⼯作⽇、40 h⼯作周平均接触浓度遵守PC-TWA的前提下,容许劳动者15 min短时间接触的加权平均浓度,主要⽤于以慢性毒性作⽤为主但同时具有急性毒性作⽤的化学物质,见图2。PC-STEL是与PC-TWA相配套的短时间接触限值,可视为对PC-TWA的补充。MAC是指⼀个⼯作⽇内任何时间、⼯作地点的化学有害因素均不应超过的浓度,适⽤于具有明显刺激、窒息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可导致严重急性健康损害的化学物质。⼀般情况下,设有MAC的化学物质均⽆PC-TWA或PC-STEL。(3)临界不良健康效应,⽤于确定⼯作场所空⽓中某种化学有害因素容许接触浓度值的⼤⼩时依据的不良健康效应,分为致癌效应和⾮致癌效应。⾮致癌效应包括对呼吸道、⽪肤、眼或黏膜等的刺激作⽤,致敏作⽤,急性毒性作⽤,肝、肾、神经、呼吸、⾎液系统等的慢性毒性,⽣殖毒性,也可能是不适、刺激甚⾄⿇醉或滋扰等。新标准采⽤的临界不良健康效应主要来源于新增化学有害因素OELs制定时依据的关键健康效应、美国⼯业卫⽣师协会(ACGIH)发布的《2016 TLVs and BEIs®》[2]、《⼯作场所有害因素危害特性实⽤⼿册》[3]。由于该部分为引进资料,实施时仅供参考,还需结合职业病防治实际⼯作经验和最新研究成果。(4)临界不良健康效应的备注,对可通过⽪肤、黏膜和眼睛直接接触、经完整⽪肤吸收⽽引起全⾝效应的化学物质,具有致敏、致癌作⽤的化学物质,分别标识'⽪''敏'及'癌',提⽰⽤⼈单位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通过⽪肤接触⽽引起过量的接触;保护劳动者避免诱发致敏效应、减少个体过敏反应的发⽣;采取最先进的技术措施与个⼈防护,减少接触机会,尽可能保持最低的接触⽔平。图1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图2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与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的关系3.⽣物监测指标和接触限值:新标准中表4的内容包括化学有害因素及⽣物监测指标的中⽂和英⽂名称、BELs及采样时间。⽣物监测指标可分为接触指标和效应指标。接触指标监测是对接触个体⽣物样品中化学物质和/或其代谢产物浓度进⾏的测定,可确定机体吸收的程度;效应指标监测是对接触引起的机体⽣理、⽣化效应强度进⾏的测定[4]。⽣物监测和⼯作场所空⽓监测的主要不同见表1。BELs⼜称为⽣物限值(BLVs)或职业接触⽣物限值,是针对劳动者⽣物材料中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物学效应等推荐的最⾼容许量值,也是发现和评价劳动者潜在健康危害、评估⽣物监测结果⽽制定的参考指南值。每周5 d⼯作、每⽇8 h接触,当⽣物监测值在其推荐值范围内时,绝⼤多数的劳动者将不会受到不良的健康影响。⼤多数BELs是基于与OELs的相关性制定的,考虑了毒物代谢动⼒学和毒物动⼒学信息。因此,理论上BELs更能反映劳动者接触化学有害因素的吸收剂量[4]。新标准中的表4列出28种⽣物监测指标和接触限值。其中,汇总并列出近年审定通过的苯、丙酮、1,3-丁⼆烯、⼆甲苯、⼆甲基⼄酰胺、⼆氯甲烷、甲苯⼆异氰酸酯、1-溴丙烷、⼄苯、四氯⼄烯、草⽢膦、锑及其化合物、N-甲基⼄酰胺的BLVs;对已发布的甲苯、三氯⼄烯、铅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氧化碳、有机磷酸酯类农药、⼆硫化碳、氟及其⽆机化合物、苯⼄烯、三硝基甲苯、正⼰烷、五氯酚、汞、可溶性铬盐、酚(共15种)原卫⽣⾏业标准BELs进⾏确认,实现BELs从卫⽣⾏业标准向国家职业卫⽣标准的转变,原有卫⽣⾏业系列的职业接触⽣物限值标准不再继续适⽤。四、调整化学物质的中英⽂名称与CAS号调整8种化学物质的中英⽂名称,其中同时调整中英⽂名称的化学物质4种,仅调整中⽂或英⽂名称的各2种,见表2。调整8种物质的CAS号:⼆氧化锡、邻-氯苯⼄烯、2-萘酚、氰化物、三氧化硫、碳酸钠6种;删除煤焦油沥青挥发物的CAS号;在钒下增加五氧化⼆钒和钒铁的CAS号。五、增加近年研制或修订化学有害因素的OELs2007年以来,先后制定了21种化学物质、5种粉尘、1种⽣物因素的OELs,见表3。为便于检测、评价,修订时将⼀氧化氮(NO)的OELs值并⼊⼆氧化氮(NO2)的OELs值,并保持NO2限值不变。主要原因是GBZ 2.1-2007分别将NO和NO2的OELs规定为15、5 mg/m3,但⼯作场所NO检测实践发现,98%以上的现场检测均未能检测到NO,提⽰NO在空⽓中的存留时间可能很短,其原因可能是NO性质不稳定,在空⽓中极易被氧化成NO2。另根据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监察局(OSHA)[5]、ACGIH[6]以及GBZ 2.1-2007等所规定的NO和NO2的OELs值显⽰,NO2的危害⼤于NO,故将NO的OELs值并⼊NO2的OELs值。修订后,新标准涵盖410种化学有害因素,共440项标准值。其中119种化学物质和2种⽣物因素既有PC-TWA,也有PC-STEL;190种化学物质和49种粉尘仅制定PC-TWA;56种化学物质和1种⽣物因素制定MAC。见表4。六、增加部分有害因素的致敏、经⽪、致癌标识及调整部分有害因素的致癌标识1.增加16种物质15项致敏标识:分别是百菌清、多次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苯基甲烷⼆异氰酸酯、2,4-⼆硝基氯苯、钴及其化合物、1,6-⼰⼆异氰酸酯、⼄⼆胺、三氯⼄烯、三氧化铬(铬酸盐、重铬酸盐)、异佛尔酮⼆异氰酸酯、⼯业酶及⼯业酶混合尘、⾕物粉尘、⽊粉尘、⽪⽑粉尘、洗⾐粉混合尘,致敏标识由GBZ 2.1-2007的9种增加到25种(类)。2.增加4种物质的⽪肤标识:分别是2,4-⼆氯苯氧基⼄酸(2,4-滴)、过氧化甲⼄酮、环氧⼄烷和铍及其化合物,标识'⽪'的物质由GBZ 2.1-2007的114种增加到118种。3.增加15种物质的致癌标识:其中,⼆噁英类化合物、1,2-⼆氯丙烷和邻-甲苯胺标注为G1;草⽢膦、⼆甲基甲酰胺、马拉硫磷、三氯⼄醛和硝基甲苯(全部异构体)标注为G2A;五氯酚及其钠盐、1-溴丙烷、2,4-⼆氯苯氧基⼄酸(2,4-滴)、对硫磷、1,3-⼆氯丙醇、五氧化⼆钒烟尘和⼆氧化钛粉尘标注为G2B。另调整7种物质的致癌标识,见表5。新标准共涵盖79种化学有害因素的致癌标识,其中G1 27种、G2A 16种、G2B 36种。表5 GBZ 2.1-2019对致癌标识的调整情况七、完善⼯作场所空⽓中化学有害因素监测检测⽅法的原则要求标准明确规定:⼯作场所空⽓中有害物质的采样按GBZ 159执⾏。化学物质检测执⾏GBZ/T 300系列标准,对GBZ/T 300尚未涵盖⽽GBZ/T 160已包括的检测⽅法标准,明确继续依据GBZ/T160;粉尘测定依据GBZ/T 192系列标准,对于同时制定有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PC-TWA的,可优先选择测定呼吸性粉尘的TWA浓度。⽣物材料中有害物质及其代谢物或效应指标的测定按GBZ/T 295执⾏。⽆相应检测⽅法标准时,可参考国内外公认的检测⽅法,但应纳⼊质量控制程序。⼋、增加⼯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控制原则及要求1.控制优先原则:基于消除替代、⼯程控制、管理控制及个体防护的优先原则并综合考虑职业病危害种类以及为减少风险⽽需要付出的成本。2.职业接触的控制要点:职业接触控制措施的要素包括防尘、防毒等⼯程控制措施、接触监测、健康监护等技术及管理控制措施[7]。职业接触控制应充分考虑以下⼏个⽅⾯:(1)可能发⽣的接触途径,包括吸⼊、⽪肤吸收和摄⼊途径;(2)控制措施的针对性,能有效防⽌该物质可能引起的健康危害;(3)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避免有害物质泄漏或尽可能使播散最⼩;(4)控制措施的持续有效,定期检查和评估所有控制措施要素并持续改进;(5)控制措施的信息交流,将⼯作中可能产⽣的有害因素的种类以及采取的控制措施告知相关劳动者,并对其进⾏培训;(6)控制措施的安全性,确保所采取的控制措施不会威胁劳动者的健康和⽣命。3.⼯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控制卫⽣要求:(1)劳动者接触制定有MAC的化学有害因素时,⼀个⼯作⽇内,任何时间、任何⼯作地点的最⾼接触浓度(CME)都不得超过对应的MAC,见图3。(2)劳动者接触规定有PC-TWA的化学有害因素时,实际测得的CTWA不得超过对应的PC-TWA。(3)对于同时规定有PC-TWA和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实际测得的短时间接触浓度(CSTE)在接触强度上不得超过对应的PC-STEL,在接触持续时间上应当满⾜:在>PC-TWA和≤PC-STEL之间的接触⽔平不应超过15 min,每个⼯作⽇的接触次数≤4次,相继接触的间隔时间≥60 min,见图4。如果实际测得的当⽇CTWA已经超过对应的PC-TWA,则⽆需再测定CSTE。对于仅制定有PC-TWA但尚未制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劳动者瞬时超过3倍PC-TWA值的实际峰接触浓度(CPE)每次不得>15 min,⼀个⼯作⽇不得超过4次,每次间隔不短于60 min,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超过PC-TWA值的5倍。(4)对于尚未制定OELs的化学物质,原则上应使绝⼤多数劳动者即使反复接触该种化学物质也不会损害其健康。⽤⼈单位可依据现有的充分信息、参考国内外权威机构制定的OELs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劳动者的接触。图3 接触制定有MAC的化学物质控制卫⽣要求图4 关于CSTE持续接触时间的卫⽣要求4.⾏动⽔平及分类控制:⾏动⽔平⼜称为管理⽔平或管理浓度,是劳动者实际接触化学有害因素的⽔平已经达到需要⽤⼈单位采取职业接触监测、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卫⽣培训、职业病危害告知等控制措施或⾏动的⽔平。⾏动⽔平的概念类似噪声作业与噪声OELs的关系,也类似于有毒作业的概念。化学因素的⾏动⽔平,根据接触的有害因素的不同⽽有所不同,⼀般为该因素容许浓度的1/2。劳动者实际接触化学有害因素的⽔平可分为5级,⽤⼈单位应基于劳动者的实际接触⽔平实施分类控制,当劳动者接触化学有害因素的浓度超过⾏动⽔平时,应采取相应技术及管理控制措施以控制劳动者的接触,见表6。表6 职业接触⽔平及其分类控制九、增加对不同⼯时制与⼯作时间超出标准⼯时制的职业接触的评价1.明确规定不同⼯时制度时的职业接触评价:⼯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OELs是基于标准⼯时制度制定的。《中华⼈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实⾏每⽇⼯作时间不超过8 h、平均每周⼯作时间不超过44 h的⼯时制度[8]。但是,对于⼀些因⽣产特点、⼯作特殊需要等⽆法按标准⼯作时间衡量,或⼯作性质需要连续作业或受季节和⾃然条件的⾏业,可实⾏不定时⼯作制和综合计算⼯时⼯作制[9]。GBZ 2.1-2007给出定点采样8 h-TWA浓度的计算公式,但对何种情况下使⽤40 h-TWA浓度则并未作出规定。对此,新标准规定:对以⽉、季、年为周期综合计算⼯作时间的⼯时制度,职业接触宜以⽇评价为主;对以周为周期综合计算⼯作时间的⼯时制度的职业接触宜以周评价为主,公式如下:式中,F:周实际⼯作⼩时数;D:检测浓度;M:周标准⼯作⼩时数(40 h)。2.对8h或40h⼯作制不同⼯作时间职业接触的评价:新标准明确PC-TWA是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 h⼯作⽇、40 h⼯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对⽇接触时间>1 h但<8 h或周⼯作时间<40 h时,以8 h或40 h-TWA进⾏评价;对于⽇接触时间≤1 h的,可根据作业的实际情况和化学物质的特性参照该物质的MAC或PC-STEL进⾏评价;当⽇⼯作时间超过8 h或周⼯作时间超过40 h时,由于不接触时间缩短(恢复时间少),进⽽导致代谢不完全,甚⾄使体内有害物质累积⽽引起不良健康效应,因此应根据⼯作时间的延长和恢复时间的减少调整长时间⼯作的PC-TWA值。3.对长时间⼯作PC-TWA值的调整:Brief和Scala模型、OSHA/Quebec模型和药代动⼒学模型均可⽤于调整长时间⼯作制的接触标准,各⽅法的主要区别在于保守程度。由于Brief和Scala模型具有使⽤简单,同时考虑了接触时间增加和恢复时间减少,以及⽐其他模型更为保守等特点[10],新标准推荐长时间⼯作制的OELs调整参考Brief和Scala模型,计算公式:长时间⼯作OELs=标准限值×折减因⼦(RF)。RF值的计算分为⽇接触和周接触两种类型,⽇接触调整公式:RF=8/h×[(24-h)/16],适⽤于⽇⼯作时间>8 h。周接触调整公式:RF=40/h×[(168-h)/128],适⽤于周⼯作时间>40 h。式中,h为每⽇(或每周)⼯作⼩时数。通过调整公式可知,10 h⼯作制的RF值为0.7,12 h⼯作制的RF值为0.5。

借鉴OSHA/Quebec模型在调整程序中考虑了空⽓污染物的毒性效应类型或毒理学数据,新标准建议在对长时间接触的OELs进⾏调整时,原则上只对规定有PC-TWA的物质进⾏调整,对MAC或PC-STEL、单纯刺激性和具有臭味的物质、安全或健康风险极低的物质、⽣物半衰期少于4 h的物质以及技术上实施困难的物质不进⾏调整[11],也不建议对BELs做任何调整或使⽤校正因⼦。在实际应⽤时,应先根据毒理学及药(毒)代动⼒学数据确定是否需要对OELs值进⾏调整,再选择是⽇评价还是周评价,然后选择相应的调整公式并计算RF值,进⽽计算调整的OELs值,最后将实际测得接触浓度按8 h时间加权与调整的OELs值进⾏⽐较,确定是否遵守OELs。⼗、明确应⽤OELs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准确把握现⾏限值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在应⽤OELs时,应注意以下⼏种情况:

(1)⽤于制定限值的信息常常不完整,确定标准值⼤⼩时依据的信息也并不⼀定最科学、最可靠;

(2)OELs通常⽤⽆可见有害效应⽔平(NOAEL)或最低可见有害效应⽔平(LOAEL)并考虑不确定因⼦(UFs)外推得出,存在不确定性;

(3)制定的限值旨在使近乎所有的劳动者终⽣反复接触也不会产⽣不良健康效应,并不总是保护所有劳动者;

(4)制定的限值有可能过时。

2.OELs不是化学因素安全和不安全的清晰界限。在确定OELs标准值时,依据的临界不良健康效应可能是明确的健康损害,也可能是不适、刺激甚⾄⿇醉或滋扰。不同物质依据的临界不良健康效应类型可能不同,不具可⽐性。此外,确定OELs标准值时依据的临界不良健康效应并不⼀定是反映⽆毒性作⽤产⽣的起点,⽬前也⽆确切的⽅式区分某OELs是否基于毒性终点制定。因此,不能简单地将2种不同化学物质的容许浓度数值⼤⼩来⽐较毒性⼤⼩。

3.充分考虑标准的适⽤⼈群。由于⼯作场所⼀般以每⽇8 h接触为基准,⽽⼤⽓环境接触的基准时间是每⽇24 h。因此,⼯作场所有害因素OELs仅适⽤于职业⼈群,不能作为⼯作场所以外的⾮职业环境的参考值,不能⽤来评估⼀般⼈群的环境、⽔或⾷物污染。化学物质对⼥性健康的潜在影响不同于男性。⼥性呼吸频率⾼于男性,按单位体重可能⽐男⼈吸⼊更⼤量的化学物质;⼥性有更多的脂肪,许多有毒物质可以在⾝体内⼤量储存,对化学物质的解毒过程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此外,怀孕时可能会使胎⼉接触某些危险化学物质,导致其发育异常。⼀般情况下,OELs不⽤于孕妇和哺乳期妇⼥或其他敏感的⼈,在需要保护这些群体时可另采取具体的措施。OELs旨在保护⼤多数劳动者的健康。但由于个体易感性的差异,对有害物质的感受程度因⼈⽽异,即使接触⽔平在容许浓度以下,少数劳动者也可能出现不适、健康异常状况进⼀步恶化、不能防⽌职业病发⽣等情况。

4.注意劳动条件的影响。⼯作场所OELs主要⽤于正常⼯作条件的职业接触。劳动强度、温热条件、放射线、⽓压等负荷往往会增强有害物质的健康影响。在接触时间或⼯作强度等超出制定OELs时所考虑的条件时,不能直接套⽤限值。⼯作以外的条件也可能影响机体对化学物质的感受。为了尽可能减少⾮正常条件下任何因素的影响,可适当使⽤检测、报警和应对措施。5.不适⽤情况。标准不能⽤于检验职业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疾病或⾝体健康状况,更不可作为职业病鉴定的唯⼀依据。制定OELs值时依据的临界不良健康效应并不完全是致病的浓度;是否致病还须考虑吸收剂量,吸⼊接触以外的其他途径接触也可能引起过度接触并引起疾病,即便空⽓采样检测在正常⽔平,也不排除其他途径造成过度接触的可能性;是否致病还必须考虑个⼈的健康状况,OELs不保护健康已受到损害的⼯⼈。对于易感个体,即使个体接触⽔平6.监测结果⼀致性的问题。⽣物监测值与⼯作场所空⽓中有害因素监测的结果有时可能并不⼀

致。原因包括但并不限于与⼯作有关的因素和⽅法学因素,如个体年龄、性别、⽣活习惯(吸烟或饮酒等)、饮⾷结构(⽔和脂肪摄⼊)、⽣理结构及健康状况、⼯作强度和持续时间、温度和湿度、⽪肤接触、使⽤防护⽤品、同时接触其他化学物以及其他⼯作习惯、接触⼯作场所以外有害因素等。在应⽤⽣物监测结果评价劳动者潜在健康危害时,应综合分析⼯作场所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平、防护状况以及劳动者个体的健康状况。如果不同场所同⼀个劳动者的样本测定结果持续超过BELs值,或同⼀⼯作场所同班组劳动者的许多样本测定结果超过BELs值,应进⾏职业卫⽣调查、评估,以寻求合理的解释,并采取相应的⾏动。在可能的条件下,应排除可能存在的、与作业相关的因素,采取措施以减少接触的影响。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