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江上雨寄崔碣》杜牧 春半平江雨,圆文破蜀罗。 声眠篷底客,寒湿钓来蓑。 暗澹遮山远,空濛著柳多。 此时怀一恨,相望意如何?
(2)联系全诗,简析颈联的作用。(4分)
承接上文,从远望的角度描写雨中暗澹空濛之景,流露出作者怅望之意,为下文思念故人作铺垫。(4分) 补充说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内容角度:描写了空蒙的景象1分,营造清冷迷蒙的意境1分。结构角度:承接上文1分,为尾联抒情作铺垫1分。
A03《南康望湖亭①》苏轼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②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1)本诗首联有什么作用?(3分)
(3分)①照应诗歌题目;②交代渡湖的季节与地点;③奠定全诗凄凉感伤的情感基调(渲染了凄凉的气氛)。(每点1分)
B09《蝶恋花·离情》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①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注:①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等制作,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名。 (1)第一句“暖雨晴风初破冻”有何作用?(3分)
(3分)交代早春季节,烘托和暖温馨的氛围,为下文写“浓愁”作反衬。(每点1分)
C18《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岑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 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1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 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1)诗中颔联写景有何作用?(3分)
描写了秋夕读书的清幽环境,照应题目,烘托了岁月蹉跎的感伤之情,为下文言志抒情作铺垫。(3分)
C22《夜过鉴湖》戴 昺(bǐng) 推蓬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 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1)《夜过鉴湖》中“推蓬四望水连空”一句,有什么作用? (4分)
(4分)交待观景的立足点;展现鉴湖广阔的水面;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铺垫。(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D23《满庭芳·晓色云开》秦观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渐酒空金榷,花困蓬瀛。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1)上阙末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结构上有何作用?
末句描写了一幅诗意的画面:春天里,东风吹拂,柳叶纷飞,一位端庄高雅的贵族女子正在弹筝(2分)这一句从前面的写景过渡到写人,为下阙回忆与旧识同游的胜景张本。(1分)
D24《玉蝴蝶》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注】①宋玉悲凉: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②蘋花:一种在夏秋开小白花的水草。③几孤风月:辜负了多少美好的风光景色。④屡变星霜:经过了好几年。 (1)简要分析上阙“遣情伤”在全词中的作用。
承上启下,由上文的景物描写中来,引出“故人何在,烟水茫茫”两句(是由景及情的转折处);统摄全篇;为全词的主旨。(没点1分)
2
D25《京口月夕书怀》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注】诗人家在温州平阳,本诗是他旅居镇江之作古诗词阅读答案 京口月夕书怀 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古诗词阅读答案 京口月夕书怀 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⑴ 请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3分)
①交代了时间、季节、地点,山间秋夜古诗词阅读答案 京口月夕书怀 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文章古诗词阅读答案 京口月夕书怀 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②照应标题“月夕抒怀。”③奠定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每点1分)
D27《咏齐云山》唐寅
摇落郊园九月余,秋山今日喜登初。 霜林着色皆成画,雁字排空半草书。 面蘗才交情谊厚,孔方兄与往来疏。 塞翁得失浑无累。胸次悠然觉静虚。
(1)诗的首联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说明。
①首联“郊园”“山”交代地点,“九月余”“秋”交代时令;(2分) ②“山”照应诗题;(1分) ③“喜”字统摄全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F36《和袭美春夕酒醒⑴》陆龟蒙 几年无事傍江湖⑵,醉倒黄公旧酒垆⑶。 觉后不知明月上⑷,满身花影倩人扶⑸。[1]
词句注释
⑴袭(xí)美:皮日休,字袭美,一字逸少,晚唐诗人,今湖北天门人。⑵傍江湖:江湖漂泊,此处指隐居。⑶黄公酒垆(lú):原指竹林七贤饮酒之处,此诗指自己的饮酒场所。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王濬冲乘轺车经黄公酒垆,顾谓后车客曰:‘吾昔与稽叔夜、阮嗣宗共酣饮此坊。’”⑷觉(jiào):酒醒。⑸倩(qìng):请。
(2)简要说明“几年无事傍江湖”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交代自身的处境(1分),隐含不为世用的愤懑(1分),为下文的醉酒做铺垫(1分)
3
F37《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苏 轼
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 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
(3)结合尾联,赏析“孤萤”这一形象的作用。(3分)
以孤莹夜深自开阖,衬托山居环境的幽静;以孤萤自况,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一点2 分,两点3分)
F38《临江仙·即席和韩南涧韵》辛弃疾
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 绿野先生②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未知明日定阴晴。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
【注】①韩南涧:即韩元吉,号南涧,南宋词人。②绿野先生:唐代宰相裴度隐退后,于洛阳建别墅,名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诗酒相娱,不问政事。
(1)上阕前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两句有什么作用?(4分)
拟人,比喻。(2分)点出时令,总写平原如画的特征,引出下文对春景的具体描绘。(2分)
回顾补充巩固:
NT1《壬辰寒食》 NT9《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NT17《江上雨寄崔碣》 NT25《边上闻笳》 NT45《秋兴八首其一》
NT53《和宿硖石寺下》 NT61《水调歌头》 NT65《入秦川界》 NT73《念奴娇﹒淮城感兴》 NT77《少年游早行》
NT9《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崔 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2) 尾联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诗人把乡思之情放在除夕夜来写,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5分)
尾联起点题、点眼的作用。(2分)表达了岭夜除夕,诗人正在漂泊之中;明日新年,家家喜庆团圆,而自己又那堪如此漂泊,这就把因漂泊而引发的乡思之苦更推进了一层。(3分)
4
NT81《鹧鸪天 送叶梦锡》 NT85《小村》 NT《重阳》
NT17《江上雨寄崔碣》杜 牧 春半平江雨,圆文破蜀罗。 声眠篷底客,寒湿钓来蓑。 暗澹遮山远,空濛著柳多。 此时怀旧恨,相望意如何?
(2) 联系全诗,简析颈联的作用。(4分)
承接上文,从远望的脚底写雨中暗澹空濛之景,流露出诗人的怅惘之意,为下文思念故人做铺垫。(4分)
NT45《秋兴八首其一》杜 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 ①本诗为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时年55岁)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当时吐蕃入侵,边关吃紧。
(1) 从全诗看,首联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 (4分)
交代了时令的特点和诗人之所在(1分),在点题的同时(1分),既渲染出萧瑟阴森的气氛,又烘托出诗人抑郁伤感的心境(1分),并奠定了全诗悲慨的情感基调(1分)。
NT61《水调歌头》刘 过
弓剑出榆塞,铅椠上蓬山。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①。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②。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达则牙旗金甲,穷则蹇驴破帽,莫作两般看。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鸮鸾。
【注】 ①沐猴冠:比喻外表虽装扮得很像样,但本质却掩盖不了。②弹铗:战国时代的冯谖为求得孟尝君对他的待遇而三次弹铗,礼贤下士的孟尝君满足了他的要求。 (1) 词的上阕层层否定了哪些方面?有什么作用?(4分)
否定了文武功名;否定古今是非;否定一切。表达了词人心中的郁闷之情和对时势对社会的愤激之情。(每点1分)
5
NT65《入秦川界》卢照邻 陇阪长无极,苍山望不穷。 石径萦疑断,回流映似空。 花开绿野雾,莺啭紫岩风。 春芳勿遽尽,留赏故人同。
(1) 首联用“长无极”“望不穷”两个词,有什么作用?(3分)
首联用“长无极”“望不穷”两个词,对远眺秦川时首先映入眼帘的群山连绵不尽的壮丽景观作了艺术概括,简洁明快而又形象鲜明。(3分)
NT1《壬 辰 寒 食①》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 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5分)
“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2分)。
NT25《边上闻笳》杜 牧 海②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 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
【注】 ①边上闻笳:边上,指边塞、边关。笳是一种乐器,流行于塞北和少数民族地区。②海:瀚海,即戈壁沙漠。
(2) “白沙日暮愁云起”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2分) 拟人(1分)。云本没有愁,愁的是人,不说人愁而说云愁,情感表达得更为委婉含蓄和生动,令人回味无穷(1分)。
NT53《和宿硖石寺下》赵 抃 淮岸浮屠②半倚天,山僧应已离尘缘③。 松关④暮锁无人迹,惟放钟声入画船。
6
【注】 ①硖(xiá)石寺:依诗中“淮岸”当在淮河边,具体地点不详。②浮屠:即塔。③ 离尘缘:谓与世隔绝,不管人间事,修为达到很高的境界。④松关:以松木做的门栓,此指寺门。
(2) 简要赏析“惟放钟声入画船”的表达效果。(4分)
①由上句写视觉感受转为写钟声,以声写静,视听结合,添出无限诗意。②钟声在船头、水上荡漾传送,最终消失,但在诗人心灵深处却悠然不尽,久久牵动着他的情思;以景作结,侧面烘托,似收而未收,留给人想象的余地。(每点2分)
【解析】 赏析表达效果需说出使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情感,有什么效果。解答本题,一则要综观全诗,二则要注意以景作结。
NT73《念奴娇•淮城①感兴》张绍文②
举杯呼月,问神京③何在?淮山隐隐。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一枰棋坏,救时着数宜紧。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注】 ①淮城:泛指淮水两岸的城市。蒙古自灭金后,就着手灭宋,淮水是宋与蒙古对峙的前线。②张绍文:生卒年不详,南宋词人。③神京:此指北宋故都汴京。 (1) “一枰棋坏,救时着数宜紧”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3分)
比喻(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词人对岌岌可危时局的关切和对当政者苟且偷安的棒喝。(2分)
NT77《少年游•早行》林 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2) 词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氛围:清幽静谧(清静)。表达效果:以动衬静。
NT81《鹧鸪天•送叶梦锡》陆 游
家住东吴近帝乡, 平生豪举少年场。十千沽酒青楼上, 百万呼卢①锦瑟②傍。 身易老, 恨难忘, 尊前赢得是凄凉。君归为报京华③旧, 一事无成两鬓霜。 【注】 ①呼卢:古代一种博戏。②锦瑟:代指歌女。③京华:南宋都城临安。 (1) 上阕中“十千”和“百万”两词有何妙处?(2分)
“十千”“百万”,语气夸张(1分,写出了词人年轻时一掷千金(或“豪放不羁”“放荡不羁”等)的性格(1分)。
7
NT85《小村①》梅尧臣 淮阔州多忽有村,棘篱疏败漫为门。 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②版籍③论④。
【注】 ①仁宗庆历八年,淮河地区惨遭水灾。②王民:臣民。③版籍:交租的户籍。④论:看待。
(2) 第三句中的“寒”和第六句中的“啮”用得好,好在哪里?(4分)
“寒”,生动地描摹了鸡瑟缩的样子,巧妙地点明深秋这一季节; “啮”,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受灾时间之久、破坏程度之深。(生动描摹形象,1分;巧妙点明季节,1分;运用比拟手法,1分;形象写出内容,1分)
NT《重阳》高 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①,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②,五亩就③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④,一从乌帽自欹⑤斜。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注】 ①华:白发。②已:停止。③就:接近,将要。④剥啄: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⑤乌帽:即乌纱帽,唐代帝王贵臣多戴乌纱帽。欹:倾斜。
(2) 尾联中的“独坐”“空”“搔首”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独坐”与“搔首”两个动词表现了诗人的寂寞与无奈(2分);“空”字加重了凄凉感(1分)。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