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中经典⽂⾔⽂赏析 兰亭集序/兰亭序 王羲之〔魏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峻岭,茂林修⽵;⼜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列坐其次。虽⽆丝⽵管弦之盛,⼀觞⼀咏,亦⾜以畅叙幽情。 是⽇也,天朗⽓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骋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之相与,俯仰⼀世,或取诸怀抱,悟⾔⼀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快然⾃⾜,不知⽼之将⾄。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云:“死⽣亦⼤矣。”岂不痛哉!(不知⽼之将⾄⼀作:曾不知⽼之将⾄)
每览昔⼈兴感之由,若合⼀契,未尝不临⽂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 赏析
《兰亭集序》,⼜题为《临河序》、《禊帖》、《三⽉三⽇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谢安、孙绰等四⼗⼀⼈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集,并作序⼀篇,记述流觞曲⽔⼀事,并抒写由此⽽引发的内⼼感慨。这篇序⽂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崇《⾦⾕诗序》影响很⼤,其成就⼜远在《⾦⾕诗序》之上。
⽂章⾸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物,⾔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简洁⽽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处落笔,由远及近,转⽽由近及远,推向⽆限。先写崇⼭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下转写⼈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然物⾊,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们常有的⼼绪,尽管⼈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的⽣命也⽆例外,所谓“不知⽼之将⾄”(孔⼦语)、“⽼冉冉其将⾄兮”(屈原语)、“⼈⽣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九⾸》),这不能不引起⼈的感慨。每当想到⼈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感到⽆⽐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苦短、⽣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腔对⽣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学清谈盛⾏⼀时,⼠族⽂⼈多以庄⼦的“齐物论”为⼝实,故作放旷⽽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个颇具辩才的清谈⽂⼈,但在政治思想和⼈⽣理想上,王羲之与⼀般谈⽞⽂⼈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妨要”(《世说新语·⾔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死⽣”、“齐彭殇”是⼀种虚妄的⼈⽣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命的价值。
这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流畅,清丽动⼈,与魏晋时期模⼭范⽔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句之奇”(《⽂⼼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动听。 总之,这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世的⼈⽣观,和⽼庄学说主张的⽆为形成了鲜明的对⽐。给后⼈以启迪、思考。【篇⼆】⾼中经典⽂⾔⽂赏析 师说 韩愈〔唐代〕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知之者,孰能⽆惑?惑⽽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师之;⽣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于吾乎?是故⽆贵⽆贱,⽆长⽆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之⽆惑也难矣!古之圣⼈,其出⼈也远矣,犹且从师⽽问焉;今之众⼈,其下圣⼈也亦远矣,⽽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之所以为圣,愚⼈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择师⽽教之;于其⾝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之师,授之书⽽习其句读者,⾮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学⽽⼤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之⼈,不耻相师。⼠⼤夫之族,⽈师⽈弟⼦云者,则群聚⽽笑之。问之,则⽈:“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之⼈,君⼦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常师。孔⼦师郯⼦、苌弘、师襄、⽼聃。郯⼦之徒,其贤不及孔⼦。孔⼦⽈:三⼈⾏,则必有我师。是故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已。
李⽒⼦蟠,年⼗七,好古⽂,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鉴赏
⽂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的作⽤。⽂中列举正反⾯的事例层层对⽐,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凡的勇⽓和⽃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见的精神。全⽂幅虽不长,但涵义深⼴,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和感染⼒。
全⽂分4段。
第1段提出中⼼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冠以“古之”⼆字,既说明古⼈重视师道,⼜针对现实,借古⾮今。“必有”⼆字,语⽓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申述中⼼论点。接着紧扣“解惑”⼆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申述中⼼论点。最后紧扣“传道”⼆字,阐明道之有⽆是择师的标准,⼀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这⼀段⽤对⽐的⽅法分三层论述。第⼀层,把“古之圣⼈”从师⽽问和“今之众⼈”耻学于师相对⽐,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层,以为⼦择师⽽⾃⼰不从师作对⽐,指出“⼩学⽽⼤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之⼈与⼠⼤夫之族作对⽐,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
第3段以孔⼦为例,指出古代圣⼈重视师道的事迹,进⼀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段开头先提出“圣⼈⽆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步,由“学者”推进到“圣⼈”,由“必有师”推进到“⽆常师”。举孔⼦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在⼈们⼼⽬中是⾄圣先师,举孔⼦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由此得出“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古道”,说明写作本⽂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不从师”的社会风⽓。“古道”指“从师⽽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总结全⽂主旨,点明主题。
在作者的论说⽂中,《师说》是属于⽂从字顺、平易畅达⼀类的,与《原道》⼀类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章显然有别。但在平易畅达中仍贯注着⼀种⽓势。这种⽓势的形成,有多⽅⾯的因素。
⾸先是理论本⾝的说服⼒和严密的逻辑所形成的夺⼈⽓势。作者对⾃⼰的理论主张⾼度⾃信,对事理⼜有透彻的分析,因⽽在论述中不但步骤严密,⼀⽓旋折,⽽且常常在⾏⽂关键处⽤极概括⽽准确的语⾔将思想的精粹鲜明地表达出来,形成⼀段乃⾄⼀篇中的警策,给读者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如⾸段在⼀路顶接,论述从师学道的基础上,结尾处就势作⼀总束:“是故⽆贵⽆贱,⽆长⽆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如截奔马之势。“圣⼈⽆常师”⼀段,于举孔⼦⾔⾏为例之后,随即指出:“是故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已。”从“⽆常师”的现象⼀下⼦引出这样透辟深刻的见解,有⼀种⾼瞻远瞩的⽓势。
其次是硬转直接,不作任何过渡,形成⼀种陡直峭绝的⽂势。开篇直书“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起,已见出奇;中间批判不良风⽓三⼩段,各以“嗟乎”、“爱其⼦”、“巫医、乐师、百⼯之⼈”发端,段与段问,没有任何承转过渡,兀然峭⽴,直起直落,了不相涉。这种转接发端,最为韩愈所长,读来⾃觉具有⼀种雄直峭兀之势。 此外,散体中参⼊对偶与排⽐句式,使奇偶骈散结合,也有助于加强⽂章的⽓势。
【篇三】⾼中经典⽂⾔⽂赏析 岳阳楼记 范仲淹〔宋代〕
庆历四年春,滕⼦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诗赋于其上,属予作⽂以记之。(具通:俱)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衔远⼭,吞长江,浩浩汤汤,横⽆际涯,朝晖⼣阴,⽓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观也,前⼈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异乎?
若夫*⾬霏霏,连⽉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星隐曜,⼭岳潜形,商旅不⾏,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萧然,感极⽽悲者矣。(隐曜⼀作:隐耀;*⾬通:霪⾬)
⾄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或长烟⼀空,皓⽉千⾥,浮光跃⾦,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之⼼,或异⼆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悲,居庙堂之⾼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乐耶?其必⽈“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乎!噫!微斯⼈,吾谁与归?时六年九⽉⼗五⽇。 赏析
《岳阳楼记》是作者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创作的⼀篇散⽂。这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以及阴⾬和晴朗时带给⼈的不同感受,揭⽰了“不以物喜,不以⼰悲”的古仁⼈之⼼,也表达了⾃⼰“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的爱国爱民情怀。⽂章超越了单纯写⼭⽔楼观的狭境,将⾃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阴晴和“迁客骚⼈”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将全⽂的重⼼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扩⼤了⽂章的境界。全⽂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体,动静相⽣,明暗相衬,⽂词简约,⾳节和谐,⽤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岳阳楼记》全⽂有三百六⼗⼋字,共六段。
⽂章开头即切⼊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抒情设伏。下⾯仅⽤“政通⼈和,百废具兴”⼋个字,写出滕⼦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事,为全篇⽂字的导引。
第⼆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湖”,设定下⽂写景范围。以下“衔远⼭,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观胜概。⼀“衔”⼀“吞”,有⽓势。“浩浩汤汤,横⽆际涯”,极⾔⽔波壮阔;“朝晖⼣阴,⽓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动。前四句从空间⾓度,后两句从时间⾓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前⼈之述备矣”⼀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唐贤今⼈诗赋”⼀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的“览物之情”,从⽽构出全⽂的主体。
三、四两段是两个排⽐段,并⾏⽽下,⼀悲⼀喜,⼀暗⼀明,像两股不同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境。
第三段写览物⽽悲者。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个引发议论的词,⼜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这种虚拟⼜是对⽆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若夫”以下描写了⼀种悲凉的情境,由天⽓的恶劣写到⼈⼼的凄楚。这⾥⽤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星⽆光,⼭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值暮⾊沉沉、“虎啸猿啼”之际,令过往的“迁客骚⼈”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悲”之情。
第四段写览物⽽喜者。以“⾄若”领起,打开了⼀个阳光灿烂的画⾯。“⾄若”尽管也是列举性的语⽓,但从⾳节上已变得⾼亢嘹亮,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下⾯的描写,虽然仍为四字短句,⾊调却为之⼀变,绘出春风和畅、景⾊明丽、⽔天⼀碧的良⾠美景。更有鸥鸟在⾃由翱翔,鱼⼉在欢快游荡,连⽆知的⽔草兰花也充满活⼒。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幅湖光春⾊图,读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这⼀段的句式、节奏与上⼀段⼤体相仿,却也另有变奏。“⽽或”⼀句就进⼀步扩展了意境,增强了叠加咏叹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氛推向⾼潮,⽽“登斯楼也”的⼼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如。
第五段是全篇的重⼼,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种更⾼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悲”。感物⽽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之常情,但并不是做⼈的境界。古代的仁⼈,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论是“居庙堂之⾼”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问⼀答,假托古圣⽴⾔,发出了“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的誓⾔,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吾谁与归”⼀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往情深,令⼈感喟。⽂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照应。
这篇⽂章表现作者虽⾝居江湖,⼼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励和安慰。《岳阳楼记》的,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和它同时的另⼀位⽂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中说,他从⼩就有志于天下,常⾃诵⽈:“⼠当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是范仲淹⼀⽣⾏为的准则。孟⼦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提出正直的⼠⼤夫应⽴⾝⾏⼀的准则,认为个⼈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悲”要“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勉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疑仍有教育意义。【篇四】⾼中经典⽂⾔⽂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 左丘明 〔先秦〕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于郑伯⽈:“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之壮也,犹不如⼈;今⽼矣,⽆能为也已。”公⽈:“吾不能早⽤⼦,今急⽽求⼦,是寡⼈之过也。然郑亡,⼦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出,见秦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盟。使杞⼦、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犯请击之。公⽈:“不可。微夫⼈之⼒不及此。因⼈之⼒⽽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左传》) 简析
《烛之武退秦师》选⾃《春秋左传》
说客在春秋之战中扮演着重要⾓⾊,他们穿梭来往于各国之间,或穿针引线,搭桥过河,或挑拨离间,挖敌⽅墙⾓,或施缓兵之计,赢得喘息之机。可以说,缺少了这些⽤现代⽂⾔汉语称为外 交家的⾓⾊,春秋舞台所上演的戏剧,必定没有这么惊⼼动魄,精彩纷呈,波澜迭宕。有了他们,台前。台后两条战线上真是热闹⾮凡,你⽅唱罢我登台,演出了古代战争独⼀⽆⼆的⼀幕。
我们发现,说客或外交家除了有⾼超的⾔辞辩才,善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外,往往善于抓住利害关系这个关键,在利害关系上寻找弱点和突破⼝,从⽽⼤获成功。烛之武凭三⼨不烂之⾆ 说退秦军,不费⼀兵⼀卒为郑国解了围,便是⼀桩典型的范例。
在⼀个没有权威、各⾃为利益纷争的时代,利益原则便是⾏动的原则,精明的说客或外交家必定深谙此道。以利益作为交往原则,关系不可能牢不可破,不可能⽆懈可击。甚⾄可以说,晓之以利益,动之以利益,往往⽐其它⼿段更见效。即使在现代社会,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先是从利益原则出发的。这个原则,恐怕⽐仁义原则更实际,更能长久,尽管仁义原则更值得赞赏,可是这世上有⼏个讲仁义的⼈呢?
讲利益原则,⾸先要以平等为基础。没有平等,也就在根本上取消了利益。利益必须通过交往实现,⼀个⼈不同他⼈发⽣联系,就⽆所谓利益;交往也意味着交换,付出多少,便得到多少,不付出就⽆所获。只想获得⽽不愿付出,就破坏了交换,也没有了平等,也就很难再获取利益。
交换,实质上也是让对⽅有利可图。烛之武去游说秦穆公,如果秦穆公觉得⽆利可图,会⽢愿罢休吗?所谓挑拨离间,多半也要利⽤⼈们觉得有利可图的⼼理。离开这⼀点,挑拨挑间是难以成功的。搞阴谋诡计的⼈也常常利⽤这⼀点。“将欲取之,必先予 之”,这也是说⽤给予好处引⼈上钩,然后再将其吃掉。
中国传统的谋略,可以说把利益原则发挥到了极致。除了上⾯说的之外,还有所谓借⼑杀⼈、过河拆桥、上屋拔梯、赏⼀安百、欲擒故纵、美⼈诱惑、坐收渔利、奇货可居、害⼀利百等等,都是从不同⾓度利⽤或发挥利益原则。可以毫不夸张他说,处世为⼈的⽅⽅⾯⾯都与利益原则有千丝万缕的。
【篇五】⾼中经典⽂⾔⽂赏析 ⽅⼭⼦传 苏轼〔宋代〕
⽅⼭⼦,光、黄间隐⼈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闾⾥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岐亭。庵居蔬⾷,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中,⼈莫识也。见其所著帽,⽅耸⽽⾼,⽈:“此岂古⽅⼭冠之遗像乎?”因谓之⽅⼭⼦。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呜呼!此吾故⼈陈慥季常也,何为⽽在此?”⽅⼭⼦亦矍然,问余所以⾄此者,余告之故。俯⽽不答,仰⽽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妻⼦奴婢皆有⾃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少时,使酒好剑,⽤财如粪⼟。前⼗有九年,余在岐⼭,见⽅⼭⼦从两骑,挟⼆⽮,游西⼭。鹊起于前,使骑逐⽽射之,不获。⽅⼭⼦怒马独出,⼀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兵及古今成败,⾃谓⼀世豪⼠。今⼏⽇⽿,精悍之⾊,犹见于眉间,⽽岂⼭中之⼈哉?
然⽅⼭⼦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岁得帛千匹,亦⾜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中,此岂⽆得⽽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见,⽅⼭⼦傥见之欤? 赏析
重点写隐居时的⽣活和思想态度(随物赋形)。主旨:说明⽅⼭⼦为弃显闻富乐,独来穷⼭中的异⼈。⽂体:形式为应⽤⽂(传记:他传);内容为记叙⽂。⽤字准确⽽含蓄,字⾥⾏间饱受感情.写出作者想见已久⽽⼜不期⽽遇的喜悦之情.渲染了隐⼠的特征.。
弃荣利功名⽽⾃⽢淡薄贫贱,借他⼈之酒解⾃⼰胸中之不快.⽅⼭⼦实乃⾃悲不遇(暗⽰⼿法)。有志于⽤世,却不得赏识任⽤,仕进⽆门,退隐以明志。藉此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
⽅⼭⼦弃荣利功名⽽⾃⽢淡泊贫贱的⾏动,作者结合⾃⼰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字之外,⼜寓有⾃⼰之情,是借他⼈之酒浇⾃⼰胸中之块垒。写⽅⼭⼦未尝不是⾃悲不遇,本⽂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态的⼀种形象的折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