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卷 第4期 V01.28 No.4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2年7月 Ju1.2012 浅析古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薛文素 (山西管理职业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意象分析是研究诗歌的一种重要方法。本为客观物象的杨柳,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意象,并经过诗人们思 想情感的化合与点染以及人格情趣的渗透,成了许多意趣迥然不同的意象。本文试图从这些不同的意象着手,去探讨 其所包含的丰厚意蕴与情感容量。 [关键词]意象;杨柳;审美意蕴 [中图分类号]I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2)04-.0007-02[收稿日期]2012—03—24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意象分析是研究诗歌的一种 写出了柳条藤蔓相牵的动作,形象的比喻杨柳依依、 重要方法。所谓意象,就是包含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 不忍与主人离别的深情。物象。杨柳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意象。对于客观 因为借杨柳能表达依依惜别之深情,所以诗人词 物象的杨柳,经过诗人们思想情感的化合与点染以及 人也多借《折杨柳》曲反映离愁别绪。因此,诗人词人 人格情趣的渗透,也就构成了许多意趣迥然不同的意 不但喜欢借杨柳写诗作词表达惜别之情,而且听到 象。经过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各朝文人雅士的探究, 《折杨柳》的曲调时,也会触景生情,心中满是思念,不 杨柳成了诗的化身,情的化身…。古人的思维方式给 禁忧伤。北朝《折杨柳歌》日:“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 予了杨柳特有的物质表现,这就使得杨柳自然而然地 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 成为古人某些特定情感的宣泄点,笔者就此展开对杨 幽咽。大诗人李白也在《春夜洛城闻笛》七绝中写道:柳意象的思考和探究。 一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 、借杨柳抒发离情乡愁 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久居他乡的人也经常是多愁 二、借杨柳赞美春天的美好 杨柳给予我们太多的诗境和想象空间,所以杨柳 善感,日暮思家,听到这样的笛声怎不会触动乡思呢? 给我们最初的印象是柳絮飘飘、依依不舍,春意盎然, 想挽留友情、爱情、亲情的意境,由折柳赠别之俗带来 唐杨巨源《城东早春》:“诗家情景在新春,绿柳才 的离情别绪。折柳送别早在汉代便有了,唐宋有甚。 黄半未匀。”阳春暖回,万物复苏,对物侯变化最为敏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花飞尽,借问行 感的诗人们,从乍现鹅黄的柳条上惊喜地发现春光的 人归不归?”所谓“柳条折尽”“攀折一何频”都说明这 来临。李白日:“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比李白更 种风俗在当时的盛行。 早的南朝诗人在《宫中行乐词八首》中曰:“水逐桃花 杨柳那修长的柳丝与人们情意绵长、不愿分离的 去,春随杨柳归。”当然,对这种情味表达更为隽永的 期盼吻合。《诗经》中的《小雅・采薇》最后一章中 还是老杜:“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春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让 信息被柳条漏泄出来了。宋代诗人更是推陈出新: 人读了最是回味无穷。诗人写了当年他被征入伍,惜 “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这里的偷字形 别家乡,时值春天,杨柳依依,婀娜多姿,迎风摇曳,像 象地表现了春天悄悄地、暗暗地从柳条上回来的情 是不忍我离去的样子。诗人触景生情,不禁满脸泪 貌。 珠,不忍离开家乡亲人,不忍离开迎风摇曳的依依杨 宋释志南《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 柳,整首诗借杨柳反映了诗人惜别家园的依恋感伤的 柳风。”杏花、春雨、杨柳、春风,这已经是典型的春天 心情。从此,诗人词人经常将杨柳的依依之态和人们 了。纵观我国古代诗词歌赋,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 的依依惜别之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唐戎昱《移家别 柳》是最能将杨柳描述得淋漓尽致:“碧玉妆成一树 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腾蔓系离情。黄莺 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 久往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诗中用一“系”字既 剪刀。”诗歌假借杨柳赞美了初春的盎然生机,词句精 生动地写出了柳条藤蔓修长柔软婀娜多姿的特点,又 美,比喻贴切!那曼妙披拂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新 [作者简介]薛文素(1968一),女,山西霍9・t,1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8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28卷 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志。 风絮,让人无限的感伤,故有“春愁如柳絮”、“无情不 那一排排高高的杨柳,满树尽是鲜嫩、透亮的绿叶,就 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之说;“梨花风起正清明, 好像是用碧玉装饰成的,从高高的树干上垂下千万条 游子寻春半出城。El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 就像绿丝带一样的柳条,这些春意盎然的柳树叶宛如 莺。”此中最为人称道的当数宋人贺铸《青玉案》了: 被谁修理整齐一样,噢,原来是阳春二月的温柔春风 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如果“梅子黄时 将细嫩的绿叶修剪了一番,剪出了这丝丝细嫩的柳 雨”以连绵不断比喻愁之时间长和难以决断的话,那 叶,剪出了这美丽的春光,诗人在这里形象地将春意 么,“满城风絮”以整个空间立体地比喻愁之深广 “一盎然的杨柳比喻成被春风修剪修饰了,比拟大胆、形 了 。兴中有比,意味深长,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被 象、贴切。 誉为绝唱。黄庭坚更是极口称赞说:“解作江南断肠 这首诗的写景很有特色,从柳千写到柳条,再写 句,只今唯有贺方回”。 到柳叶,层次井然。从表面上看是在歌咏初春的绿 柳,实际上是借柳树来歌颂春风、春光,说明大自然中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春风带来的。清人说得好:“柳 枝向西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无本质不上笔, 巧借柳枝相形容。”(《彦冲画柳燕》) 三、借杨柳表露生活哲理 古人也有为被送客者折柳条而惋惜、抱怨的。柳 絮的随风飘泊亦能形象地比喻红尘女子的坎坷命运, 这其中就使得章台柳和红尘女子有了关联。例如在 我国著名的敦煌曲子词中有一首叫《望江南》,这其中 就写到:“莫攀我,攀我太偏心,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 折去那人抛,恩爱一时间。” 诗词假借江边的垂柳任人攀折嬉戏,实则形象地 比喻命运坎坷的歌妓。那人折去,这人又随手抛掷, 欢爱只存一时之间,何等的薄情寡意,透露出伤感与 凄惨的情调。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风花 蒙Et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宋曾巩这首绝句与《望江 南》词旨大异其趣。那柳条乱七八糟,满树的枯叶还 没有落尽,柳枝便倚仗着东风欢快的随风荡漾起来。 企图能够遮挡住阳光的辐照,杨柳啊杨柳,你不要逞 一时之快,因为当秋风一起、清霜一降的时候,你就会 黯然失色。这首诗与其他咏柳的诗词意思迥然不同, 不是借柳树来表达喜悦或者依依惜别之情,而是社会 中一些负面的现象被诗人加以表现出来,假借杨柳的 形象表露出自己的情感和对现实的不满。这实际上 是一首哲理诗,刻画了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 四、借杨柳表达人们的闲愁 千丝万缕的柳树枝垂将坠下江边,如歌如泣满城 “出门顺风裁杨柳”,清人褚人获在其作品中说 道:“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折柳者,非谓津亭 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地皆安, 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希望行客不要为离 别难过,不必执着地依恋故土;而要像柳之随地可活 一样,随土而安,比依恋故土更有出息,充满阳光。 五、结语 从古至今,各个历史时期的文人墨客都喜欢借杨 柳抒发各种情感,有借杨柳歌颂美好春景的,也有借 杨柳表达自己思想情绪、友情话别或愁肠百结的,还 有借杨柳揭露世态炎凉、社会沧桑的……诸如此类等 等,杨柳可谓是是作家、诗人抒发各种情感的最合适 的物象。冬去春来,万物复苏,花草树木争相吐艳,而 杨柳是最先吐露绿芽,婀娜多姿,随风摇曳,向人们报 告美好春天的来临。在诗人词人眼中,春的象征就是 杨柳,春的预报人就是杨柳,“春之使者”就是杨柳。 著名诗人贺知章名作《咏柳》就写出了初春的杨柳晶 莹剔透的模样,远望垂柳随风荡漾,我们身临其境像 是走人了春的海洋中,让人遐想无限。 [参考文献] [1]陈铭.意与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施茂枝.古诗词教学的两个基本点[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2006,(1). [3]蔡明,等.文学作品鉴赏理论与实践[M].北京:语文出版 社.2001. [责任编辑:白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