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数据视野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预警与响应机制研究

大数据视野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预警与响应机制研究

来源:意榕旅游网
2018.2新闻传播NewsDissemination新媒新论

大数据视野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预警

与响应机制研究

红李桂凤

063000)

(唐山学院河北

【摘要】本文旨在从大数据视域下,立足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实际情况,剖析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方面的现状和不足,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指标,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地方政府网络舆情预警响应机制,为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决策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和现实指导。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舆情;预警指标;响应机制;地方政府

国著名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指出,“在沉默螺

后,预警指标可操作性差、早期预警机制缺失,应对预案不健全、缺乏处置机制的顶层设计和通盘考虑等,而相关研究往往重视传播量的统计,轻视预警指标的设计,重事后处理,轻预案应对机制设置。

二、地方政府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的基础,不仅直接关系网络舆情预警的效果,而且进一步影响网络舆情引导的有效性。国内已有多位学者对网络舆情预警指标进行研究,如柯惠新(2011)[3]王青(2011)[4]丁菊玲等(2011)[5],都各有侧重地从不同维度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指标。随着网络舆情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大数据技术应用的不断成熟,需要丰富和创新指标体系,并且要把网络舆情预警指标、预警模型组合、预警响应机制三者有机联系起来。

借助大数据,不仅能够完整记录网络民意和舆情信息,反映舆情内在逻辑和社会关系,预测舆情的未来走向和趋势,还能使我们的舆情工作能够在舆情危机爆发之前提前预警,根据不同预警级别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并且在处置过程中进行精准的舆情引导,达到化解危机、缩短舆情平息时间、实现舆情工作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本文根据已有的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依托大数据技术的支撑,立足地方政府实际情况,遵循指标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真实性、合理性的原则,创新性地设计“媒体传播效能”这一预警指标,与“舆情内容敏感度”和“舆情的真实性”共同构成地方政府网络舆情预警一级指标。(见表

旋的作用下,网民个人意见会形成舆论力量,政府能否在第一时间夺取话语权是解决网络舆情危机的关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公众诉求表达的重要渠道和平台,网络舆情在造就海量信息数据的同时也改变着舆论话语的格局,各级地方政府如何及时准确地掌握网络舆情动态,提升复杂形势下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能力,构建网络舆情预警与响应机制,积极引导舆论化解社会危机,变被动为主动,是其亟待解决的问题。大数据为舆情工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大数据技术支撑下,社会舆情的监测分析、预警决策、应急处置和导控,从分析过去发生了什么和为什么会发生,到把握现在正在发生什么,再到预测将来会发生什么,使自动化决策输出成为可能。[1]

一、政府网络舆情预警与响应机制的现状

网络舆情预警是指从网络舆情事件征兆出现到事件开始所显示出来的、可感知到其损失的这段时间内,为了化解和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必要、有效的行动,具体讲,就是对网络舆情潜伏、出现、发展和消亡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根据分级内容和预警指标,运用定性加定量的综合分析技术,对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及时做出等级预报。[2]网络舆情预警是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第一道防火墙,是防范负面网络舆情快速传播的保障,而目前,地方政府网络舆情预警与响应机制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危机意识、观念落后,监测数据库建设不完善、监测手段落

【作者简介】郑红,唐山学院讲师。李桂凤,唐山学院文法系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大数据时代政府网络舆情预警与响应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编号:201603050304)。

211)各指标按照权重赋值不同分值,再运用综合评分法得出特定的网络舆情事件的总分值,以此对应不同的预警等级。

媒体传播效能主要是评估承载网络舆情信息的网络类媒体等(大型门户网站、行业网站、交易类网站、分类信息型网站、政府网站、企业网站、功能型网站、娱乐类网站等)和社交类媒体(微博、微信、论坛、博客、播客等)对信息传播扩散的效果和能力,主要包括媒体类型、传播能量、领域权威度。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实时测量任何一个媒体的传播效能,当敏感度高的舆情信息出现在传播效能大的媒体上时,即使在萌芽期的传播数量尚小,但由于媒体效能高,势必导致舆情急速发酵、数量激增,因此舆情传播数量由小变大的过程就为舆情预警提供了时间。

舆情内容敏感度是指舆情事件或现象涉及内容的重要程度或敏感程度,这是舆情事件发展演变的基础,而对于敏感内容的监测是舆情预警的根本。本指标分设了五个二级指标,分别是主题内容、内容敏感度、多媒体程度、信息原创性、发布时间,各指标需根据舆情内容敏感性的重要程度赋予相应权重。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在于地方政府网络舆情预警与应对,所以舆情内容主要为本辖区管理中出现的敏感事件的信息,一般不涉及军事、外交等方面。

表1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主题内容内容敏感性

舆情内容敏感度

多媒体程度

2018.2新闻传播NewsDissemination新媒新论

舆情的真实性主要是网络舆情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客观事实,这是政府判断舆情信息真伪性的基础,该项指标简单分为真实、不确定、虚假三项。在地方网络舆情事件中,本地政府较普通公众掌握的信息源更多,核实信息真伪的渠道更加快速便捷,为预警提供了决策支持。

表1中的各项指标,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按照重要程度的不同,在德尔菲法下赋予相应的权重,计算出各指标的综合评分。

考虑后期模型的简化,利用综合评分法,将媒体传播效能分为两级——传播效能高、传播效能低,内容敏感度分为两级——敏感度高、敏感度低,将舆情真实性直接分为三级——真实高、不确定、真实性低(虚假)。在实际工作中,还可将信息敏感度和传播效能进一步分级,本文由于篇幅的原因暂不讨论。

三、地方政府网络舆情预警模型组合及响应机制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对各级政府应对舆情回应制度、机制和效果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网络舆情预警需要建立“预研-预测-预警-预案”动态工作系统,从而实现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综合治理、精准引导。本文通过对上述舆情预警指标分级,可以得到12种舆情预警模型组合,从而形成5个预警级别,12种响应机制。(见下表2)

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

三级指标

社会热点、政治新闻、重大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宗教冲突、民生、腐败、上访等敏感词

文字、图片、视频化程度原创发布

2016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政务公开工

信息原创性转发发布转发+评论发布

发布时间网民活跃时间和非活跃时间

网站类媒体:大型门户网站、行业网站、交易类网站、分类信

媒体类型

媒体传播效能

传播能量

息型网站、政府网站、企业网站、功能型网站、娱乐类网站等社交类媒体:微博、微信、论坛、博客、播客等网站类媒体:点击率、访问量、用户数、滞留时间等社交类媒体:好友数、关注数、转发量、评论数等

领域权威度(包括内容领域和区域领域)身份(法人身份)、职业/行业特征、历史发布内容类型

舆情的真实性

事实真伪性

真实、不确定、虚假

222018.2传播效能

真实性

新闻传播NewsDissemination新媒新论表2网络舆情预警模型组合及响应机制

敏感度

预警级别

响应机制

应对措施

应对特别重大舆情事件需要各部门启动快速联动机制,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实行“双处置(事件处置和舆论处置)”及“双进入(事件处置小组和临时新闻中心同时进入)”,第一时

联动机制间发布已被证实的信息。最迟二十四小时举行新闻发布会,确定新闻发言人(一把手)及联络人,密切关注舆情走向,利用主流媒体发布权威报道,增加政务平台互动,借助新媒体积极引导。

舆情部门应向主管上级立即汇报,快速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为

不确定

责任机制可能应对的重大舆情事件做好随时应对的准备,明确责任人、后续信息发布时间、内容,争取敢担当的形象。

发现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造谣传谣行为,相关部

澄清机制

门及时回应,立即全面发布信息,澄清真相,出示证据、资料,平息谣言。情节严重者应将有关情况和线索移交公安机关、网络监管部门依法依规进行查处。

不确定

抢先机制

第一时间启动内部流程确定舆情的真实性,采取技术手段删除屏蔽信息,缩小传播范围。

立即启动工作组,针对性的开展当事人和传播人的工作,满足当事人的合理诉求,安抚传播人的情绪,必要时主动发布消息主动公布公开信息,消除公众疑虑,树立透明公正的政府形象。

最后,创新舆情引导方式,借助大数据下的用户画像,利用全媒体进行精准化传播,掌握舆论主动权。

结语

总之,各级地方政府拥抱大数据,构建切合实际的政府网络舆情预警与响应机制,不仅有助于提升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能力,还能树立政府积极主动、公开透明、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良好形象。■参考文献:

[1]蔡立辉、杨欣翥.大数据在社会舆情监测与决策制[2]周小情、张梅贞.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3]柯惠新、刘绩宏.重大事件舆情监测指标体系与预[4]王青、成颖、巢乃鹏.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指标体[5]丁菊玲、勒中坚、薛圈.定量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模

低高高ⅡVIP机制

高不确定低Ⅲ公开机制

地方政府舆情预警响应机制需根据预警级别的不同在实际应对中各有侧重,但都需要在实际处置工作中明确责任主体、涉及部门、工作内容、应对流程等,确保舆情预警的及时、准确和舆情回应的科学、有效。

政府网络舆情预警要实现快速反应、协同应对、综合治理、精准引导,还需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常态化的网络舆情信息监测、采集和报告机制,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全屏全网全时段全天候的舆情监测,构建立体化监测预警体系,安排专人监控舆情,尤其是对重大舆情和社会热点问题、重点领域、重点舆区及重点意见领袖等的舆情监控。其次,制定网络舆情甄别研判工作机制,甄别网络舆情的真伪,对影响因素、来源进行分类和定向。再次,健全重大事项风险评估机制,在发布重大政策、启动重大工程前,充分考虑诱发舆情的可能风险,充分评估,做好预案。还有,完善突发舆情快速决策机制,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类型、规模,科学设计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和指挥机制,建立政府内部横纵联合沟通机制,对于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秉承事件处理、新闻应急、舆论引导同步进行,抓住最佳处置时机。

定中的应用研究[J].行政管理,2015(2):1-10.

究[J].新媒体,2014年,第1期.

警分析模型的再探讨[J].现代传播,2011年,第12期.

系构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年,第4期.

型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11年,第10期.

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