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的术后护理,减少并发症。方法:回顾性总结41例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过程。结果:护理过程2例发生肺部感染,占4.8%,其中绿脓杆菌和肺炎链球菌感染各1例,1例子气管切开14d因呛咳甲状腺一小支脉破裂出血,经及时结扎而止血。结论:正确的护理方法可减少气管切开的并发症,提高原发症的治愈率。
【关键词】气管切开;护理;并发症
2004年11月至2008年5月住院患者行气管切开术41例,经过精心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34例,女性18例,年龄16岁~76岁,平均年龄38.5岁。气管切开时间为7d~63d,平均为20d,死亡4例。
护理过程中2例发生肺部感染,占4.8%,其中绿脓杆菌和肺炎链球菌感染各1例。
2.体会
2.1 环境要求。接被吸入。因此尽量避免过多人员出入。保持室内相对湿度于55%~60%之间,以免空气干燥尘埃飞扬气道分泌物粘稠。病房用紫外线消毒1次/d(20min/次)。病房温度保持在24℃~26℃之间。通风1次/8h。
2.2 套管护理。保持套管消洁是防止并发症的关键环节,消毒内套管应1次/6h,内套管清洗时内外皆需刷洗,外用管用条带固定,松紧适度[1]。可用煮沸方法消毒内套管;亦可用0.1%的新洁尔灭溶液浸泡消毒[2]。
2.3 吸痰时机。过去定为每2h吸痰1次,临床观察发现,频繁吸痰易误伤气管,不必要的刺激反而使分泌物增多。只有在病人出现咳嗽有痰、呼吸不畅、听诊有罗音、通气机压力升高或潮气量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时才进行吸引。对咳嗽反射好的病人可适当刺激病人让其自行将深部的痰由气管套管口喷出,然后再从气管切开口内吸净残余痰液,避免深部抽吸。
2.4 吸痰方法。选用质软、圆头、外径不超过气管套内径1/2的硅胶管,吸痰前用生理盐水试吸并冲洗吸痰管,吸痰时将吸痰管缓缓插入气管内,由浅入深,插入气管时不作吸引,待吸痰管达一定深度向上提取时,方可吸引,边退边吸,旋转退出,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吸痰动作要轻柔,不可反复上下提插,一般吸引负压限于10.64~15.96kPa,婴儿吸引负压控制在7.98~10.64kPa,并避免深部大负压吸引[9]。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一根吸痰管只用一次。
2.5 饮食护理。气管切开的患者往往病情危重,饮食护理是不可轻视的环节。根据具体情况分为鼻饲、喂养和自理,应遵循从流食到普食的原则。若进食护理过程中有食物从套管口咳出,应考虑是否形成气管食管瘘,我们在给患者喂养当中,发生15例次食物从气管咳出,立即吸出气管内食物,减慢进食速度并检查,未发现食管气管瘘,均为进食快而引起。鼻饲应以牛奶、稀面糊、菜汤和肉末羹、果汁为最好。
2.6 心里护理。气管切开的患者不能发音,存在语言沟通障碍,将给病人带来巨大痛苦和心理创伤。良好的沟通是解决病人心理问题的最佳护理方法。护理过程中态度要诚恳、和蔼、宽容,富有同情心和耐心,可采用书面交谈或动作表示,给予精神安慰,鼓励病人。
2.7 气管切开护理。由于受周围皮肤细菌和呼吸道分泌物的污染,很容易形成气管切口感染,气管切口感染时诱发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故需及时清洁切口周围皮肤,使之保持干燥。使用一次性无纺气管纱布垫能使用滞留的痰液易于清除。该种气管套管垫具有止血、抗感染、促进恢复、大小及厚度适宜的综合作用。
2.8 口腔护理。加强机械通气病人的口腔护理,每日2次因病人口咽部分泌物进入下呼吸道是重要的感染源。根据口腔PH值选用口腔清洗液,PH值高时选用2%~3%的蹦酸液擦洗,PH值低时采用2%碳酸氢钠擦洗,PH中性时用1%~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擦洗[1]。
3.气道湿化
3.1 药液的选择。常用的药液是在生理盐水中加入庆大霉素、糜蛋白酶,而文献报告采用无菌蒸馏水和0.45%的盐水湿化效果优于生理盐水。0.45%盐水吸入后再气道内再浓缩,使之接近生理盐水,对气道无刺激作用,蒸馏水因不含盐分对气道无刺激。
3.2 湿化方法。
3.2.1 气管内间断滴药或注药。临床上常用1~2h向滴入湿化液3~5ml,吸痰前后再滴3~5ml.张淑敏[3]在病人吸气时快速一次性注入气道5~15ml湿化液,她认为快速大剂量间断湿化,可刺激病人咳嗽,促使不宜应用。对于存在的咳嗽反射的病人,当以定量的湿化液滴入气管时,会引起病人刺激性咳嗽,致大量气体进入呼吸道,使痰液随咳嗽进一步向纵深转移而进入肺,使肺内感染机会增加。
3.2.2 气管内持续滴注法。用普通输液器进行持续气道湿化,滴速极不容易控制。龚俊等将普通输液器进行改革,去输液器1副,剪掉头皮针,在远端打一死结,形成盲端,然后5号针头扎近盲端处扎一孔即可。排气后将输液管盲端插入人工气道内,以2~3滴/min持续滴入湿化液。改制后的输液器在不需要调节阀的控制下,速度<5滴/min,避免了普通输液器因输液速度控制不当所带来的危险。目前大
多数人在气管切开的护理中,应用微量注射泵对气道进行持续湿化。此法是采用麻醉连续给要法原理,使湿化液沿内套管壁缓慢流入气道,对气道刺激性小,几乎不引起刺激性咳嗽。
3.2.3 雾化吸入。雾化吸入是利用气流或超声波的声能为动力将湿化液撞击成微细颗粒悬浮于气流中进入气管,以稀释痰液,促使排痰。由于雾化吸气所需的时间较长,可致病人血氧分压下降。严丽英[6]等将药液放入喉头喷雾器内,每隔30min喷1次,每次按压气囊4~5下,把药液直接喷到气管内。由于喷雾给药法只占滴药剂量的一半,所以降低了药液对气管粘膜的刺激,从而增强局部用药的疗效,达到局部预防感染的目的。
3.2.4 吸入气体加温。加热导线型湿化器,可以调节吸入管道内气体的温度,使之保持在32~36℃的范围内,避免气体在管道内形成冷凝,降低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Martins[7]等报道,使用加温时候器与未使用湿化器或使用冷凝湿化器进行比较,可明显提高通气气流的相对湿度和温度。
4.并发症的护理
气管切开常见的并发症为:误吸套管脱出或闭塞、气管食管瘘、出血、气胸、皮下气肿、气道狭窄和神经麻痹。其中误吸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意识障碍、消化道不畅、鼻饲和长期卧床的患者,可引起肺炎的致死率为30%~70%[8],因此防止误吸可以降低死亡率。
5.拔管
拔管前应试堵管,拔管时间为上为宜,并且床旁常规准备气管切开包[4],以防患者呼吸困难。
综上所述,近几年气管切开术后护理有了很大的进展,在人工气道护理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针对性地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气道的温湿化、消除气道分泌物、控制感染等方面的管理,不仅有利于病人早日拔管,减少并发症,同时也提高了病人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解莹.气管套管感染的预防[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6,15(4):180.
[2] 刘成美.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护理体会[J].实用护理学杂志,1994,10(9)40.
[3] 张淑敏,李丽华.气管擦管机械通气病人气道湿化的临床应用.护理学杂志,2004,19(10):54.
[6] 严丽英,李玲,严寒荣,等.从套管口处直接喷雾法湿化气道的临床应用.护士进修杂志,2001,15(9):716.
[7] MartinsDE,AraujoMT,ieiraSB,etal.Heatedhumidipicatino Or face mask to prevent upper airway dryness during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asure therapy.Chest,2000,11:142.
[8] 易滨,李维,王芳.MKJ型空气洁净器实用消毒试验.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2):128.
[9] 程红缨.气管内吸引合并症的发生原因及其预防措施.中华护理杂志,202,37(7):536-5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