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琅琅书声哪儿去了
作者:贾丽玮
来源:《学周刊·上旬刊》2014年第10期
记得儿时,整个小学时光没有沉重的书包,没有如山的作业,没有如海般做不完的试卷,我们的童年快乐而无忧。校园里,树荫下,操场上,教室里,甚至校外的山坡上到处回荡着我们欢快、激昂、整齐、清脆的读书声。许多精彩的篇章,许多难忘的记忆,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记得那时,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找出大家喜欢的文章,大声诵读。读到情深处,心里阵阵澎湃,眼里点点泪花,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我相信许多种子,文学的、人性的、童年的、快乐的东西都深深移植到了每个孩子心中。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于语文教学的意义,功不可没。许多名家在文章中无不回忆自己儿时在私塾先生或父母的威逼下背书的战战兢兢的情景。这些看似枯燥又似乎流于形式的背诵,其实对以后的写作有莫大的意义。而现今的孩子,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接触试卷了。我不知道这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悲哀。我们大多数上课的模式就是做题,讲题,改题。如果语文是这样的一种模式,那么无疑是亵渎了语文的神圣与美丽。
语文不是一种急功近利的产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倡导一种朗读的氛围,让朗读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让朗读成为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手段,让朗读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时尚。朗读多了,读的经典多了,脑中积累的妙词佳句自然会铭记于心;体会的情感多了,书中的人物事迹,甚至许多画面会定格于心,转化成内在的情感,丰富心灵,陶冶情操。这样,喜怒哀乐,了然于心,写到笔下,自然栩栩如生。
语文的终极境界还是让学生有一颗善感美丽的心灵,能以手中的笔描绘自己或他人美好的人生,会作文,会做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意识,有目标,有计划地倡导班内的朗读风气,以课本为阵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中的朗读佼佼者带头创造出朗读的氛围。教师要学会朗读,平时多加强朗读练习,经常范读名篇经典,并多学习一些理论常识,能适时适地、随时随地给予学生点拨或指导。好的教师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好的同伴能引领出朗读的学风。我建议学校定期召开大型的朗读会,如成语故事、诗歌朗诵会、演讲赛等,这样才能真正引领起一种朗读的风气。
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阅读兴趣,例如多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年龄的名篇,在课堂上让学生朗读。如每天上课前,教师可让学生背诵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创设多样化的朗读方式,如范读、齐读、个别读,或者让男女竞争、小组竞争,把竞争意识融入朗读,让琅琅书声回荡在美丽的校园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朗读不能局限于课内,教师应注意向课外延伸,课下发动学生搜集整理喜欢的诗歌和文学作品。教师还可以根据学习要求,随时随地给学生推荐作品。例如,学了《一夜的工作》,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收集怀念周的名篇,如《周,你在哪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本情感的理解,也使学生提高了认识,升华了情,陶冶了性情,体会了朗读的魅力,何乐而不为?
教师应切记,不要为朗读而朗读,朗读不是教学的点缀。朗读成了风气,朗读多了,朗读得好了,真正体会到朗读的魅力时,朗读才真正具有了朗读的意义。让我们每位教师,每位学生从今天起,大声朗读吧! (责编 张翼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