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宋代士大夫阶层的饮食生活和饮食观

宋代士大夫阶层的饮食生活和饮食观

来源:意榕旅游网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笠 第23卷 第6期 宋代士大夫阶层的饮食生活和饮食观 刘维锋,赵舒华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宋代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使宋代士大夫成为探索饮食文化的主群体,他们的文化品位,美学修 养给饮食带来了浓重的文化色彩,使饮食文化开始在另一个更高层次上发展。他们对中国饮食文化发展作出了重 要的贡献。本文试从宋代士大夫的日常饮食生活和饮食观念两方面来探讨 关键词:宋代;士大夫;饮食 中图分类号:D11 2 文献标识码:h 文章编号:1 008-7540(2 009)O6一O1 31-02 以后士大夫开始越来越注重设计日常生活的艺术,越来越讲 究饮食生活。他们的文化品位,美学修养给饮食带来了浓 重的文化色彩,使饮食文化开始在另一个更高层次上发展。 “士大夫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而是处于官与民之问, 他们可上可下,其活动促使文化传播和社会关系的活化。” [3]宋代崇尚文治,重用文臣使宋代士大夫队伍扩大,宋代 士大夫与皇室贵族和平民百姓饮食活动上的交流更加频繁, 大大促进了饮食文化的传播。士大夫们把在饮食生活中的创 新发现,饮食交流活动以及饮食观念积极地保留在笔记中, 这使得宋代饮食文化得以留存、传播与发展。 1、饮食生活 宋代士大夫的日常饮食与一般平民并无大的差别,许多 士大夫津津乐道的也是粗茶淡饭,就连待客也是平常食物。 “嘉兴人闻人茂德,名滋,老儒也。喜留客食,然 不过疏豆而已。郡人求馆客者,多就谋之。又多蓄书,喜 借人。自言作门客牙,充书籍行,开豆腐羹店。”(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温公之任崇福,春夏多在洛,秋冬在夏县……公每 五日作一暖讲,一杯、一饭、一面、一肉、一菜而已。” (马永卿《懒真子集》卷一) 尽管是“菜羹”、“蔬豆”、“豆腐羹”之类的平 常食物,但士大夫注重亲自实践,往往能将简单无奇的食 物原料制作成美味,并愉快满足的享用。苏东坡是最典型 的代表,经其烹制的“东坡肉”、“东坡羹”、“东坡 鱼”流传至今。其所撰笔记中还记载了烹煮“新样二红 饭”、羊脊肉、猪头之法: “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 尽,故日夜课奴婢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 云是嚼虱子。然日中腹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 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 味,老妻大笑日:‘此新样二红饭也。 ’(苏轼《仇 池笔记》卷上《二红饭》) “净洗锅,浅着水。深压柴头莫教起。黄豕贱如土, “民以食为天”,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对饮食是格外 重视的。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不仅是古 代社会物质文明的反映,而且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 体现了社会的精神文明。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饮食文化还体现了不同阶级、阶层,不同地区、民 族的人们的价值观,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的结 果。宋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随着商品经 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饮食文化也迎来了发展的高潮, 在我国饮食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代士大夫作为一个特 殊阶层,他们有着高度的文化修养,丰富的生活阅历,敏 锐地审美思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这使他们成为宋代探 索饮食文化的主群体,在饮食文化发展史上作出了首屈一指 的贡献。诚如阎步克先生所说:“在中华帝国的漫长历史 之中, 士’或‘士大夫’这一群体具有特别重要的地 位,当我们着重去观察那些政治一一文化性事象之时,就 尤其如此。”[1] 历史上不同时期“士大夫”的含义不 相同。先秦时 期“士”的基本含义是“成年男子”,之后又演变为贵 族官员的通称。[2]隋唐以后,尤其是宋代,政府推崇文 治,通过科举考试大力选拔知识分子,“士大夫”一词也 渐渐演变成一般知识分子的代称。这里提到的“士大夫” 指的就是这一概念,但这里的“士大夫”泛指普通的知识 分子,而区别于权倾朝野的权贵一类。 宋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使得宋代士大夫对日常生活的 态度发生变化。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宋代期望 读书致仕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然而能跻身于上流社会的知 识分子毕竟是少数,加上宋代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大部 知识分子苦于报国无门,于是追求个体内在欲求的自足取代 了儒家传统外在事功的追求,从而少了唐代士大夫豪放不羁 的精神气概。受“心学”和“理学”的影响,宋代知 识分子认为“万事万物皆存乎于心”、“心外无物”,因 而从关注外在世界转向关注内心,从而更关注自身感受, 这种关注自身感受也包括了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感受。相比唐 代及唐以前士大夫不太关注饮食生活的细枝末节,宋代及宋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有时自家打一碗,自饱自知君 作者简介:刘维锋(1 9 76一),男,山东I临沂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l3l 莫管。”(苏轼《仇池笔记》卷上《煮猪头颂》) 价格低廉的大麦,“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 而“杂小豆作饭,尤有味”,并戏称“新样二红饭”; “黄豕贱如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经苏轼自创 烹制法“净洗锅,浅着水。深压柴头莫教起”煮后,便 成了美味。可见平常食料到苏轼手中.皆能变简为精,化 俗为雅,饮食生活也平添了一份情趣。 对士大夫来说,饮食不仅仅是满足生理的需要,还是艺 术审美的需要,因而往往于饮食生活中追求情趣,好创别致、 薪颖的菜肴, 或以行酒令、数典故等活动来为饮食过程增添乐趣。 华录》卷下说:“孙威敏公夫人边氏喜食绘,须目见割鲜 者食之方美。”还有告诫世人不可食有毒之虾蟆、野菌的记 载:“顷有一士人,好食鳝鱼、鳖和虾蟆,尝云:此三物不可 杀,大者有毒杀人,虾蟆小者亦令入小便秘,脐下憋疼,…… 夫蕈菌之物,皆是草木变化,……又有生于腐骸毒蛇之上者, 大而光明,人误以为灵芝,食而速死,故书之警其误矣。(《黄 休复《茅亭客话》卷五) 宋代士大夫往往把饮食与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联系起 来,借助饮食生活的细枝末节来表达个人的政治态度和旷达 超脱的人生理想。他们认为饮食与个人的修身养性有关。故 而提倡饮食节俭,罗大经认为节俭益处多,具有“养德”、“养 如王明清的《挥鏖录》卷三载:“宣和中,蔡居安 提举秘书省。夏日,会馆职于道山,食瓜。居安令座上 征瓜事,各蔬所忆,每一条食一片。” 宋代士大夫在品尝佳品时,往往佐以有关诗词典故, 既开视野,亦启省思,更可为饮食增趣。可见士大夫们的 确善于营造饮食生活情趣,给饮食生活注入了文化元素。 饮食更是士大夫融入社会、与人增进交流的粘合刺。 聚餐宴饮之时往往是士大夫交流感情、抒发情怀、谈论文 章时事的场所。 从文献资料和宋人笔记记载可见,宋代士大夫并不注重 饮食生活的奢华,而是追求饮食生活中的愉悦趣味和高雅情。 2、饮食观念 饮食观念往往支配着饮食生活方式,了解宋代士大夫的 饮食生活还要去了解他们的饮食观念。宋代士大夫大多具 备一些关于饮食的知识经验和理论。宋人笔记中的~些饮食 史料便是关于饮食经验的,如“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 暗中损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毕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 而脾胃不知。”[4]“饮食须用暖”等。 关于饮食养生与禁忌,宋代士大夫认为,饮食要有节 制,不能偏食。黄庭坚在《食时五观》中提到:“防心 离过,贪等为宗。认为一个人修身养性,须先防备饮食“三 过”,不能过贪、过嗔、过痴。见美食则贪,恶食则嗔,终日 食而不知食之所来则痴,是为三过之谓。”苏轼主张“己饥方 食,未饱先止”,[5]认为“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 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未饥而食,虽 八珍犹草木也。使草木 ̄D/t.珍,唯晚食为然”。[6]苏轼还是节 制饮食的身体力行者,他为自己规定:“东坡居士白今日以 往,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 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一日安分 以养福,二日宽胃以养气,三日省费以养财。”[7]曾憷也说: “饥即食,食勿饱,所谓调中者也。”张端义甚至说:“人有不 节醉饱,不谨寒暑,孰谓人为万物之灵。”[8]在当时,有很多 人便信奉这一理论。南宋陆游说:“朝哺食饮,丰约惟其力, 少饱则止,不必尽器。”⑨蒲虔贯《保生要录・论饮食门》日: “所好之物不可偏耽,偏耽则伤而生疾;所恶之味未可全弃, 全弃则脏气不均。”也就是说,人们对爱吃的食物不可偏食, 偏食会伤害脏腑而引起生病;对不爱吃的食物也不能一点不 吃,一点不吃,脏腑功能的利用就不均匀。 俗话说:“饭后百步散”,这一观念在宋士大夫中早已流 行。《东坡应诏录》卷四载:胡瑗判国子监时,曾教导学生说: “食饱未可据案,或久坐,皆于气血有伤,当习射投壶游息 焉。”陆游在《居室记》中说:“食罢,行五七十步,然后解 襟褫带,低枕少卧,此养生最急事也。” 宋人认为饮食不仅要清洁、新鲜并且饮食还有一些禁忌。 陆游在选用新鲜的优质烹饪原料时写道:“霜余蔬甲淡中甜, 春近录苗嫩不蔹。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他总 结了选取新鲜蔬菜不要调味,吃起来也很新鲜。《东京梦 ・】32. 寿”、“养神 、“养气”等功效。[10] 士大夫们认为修身养性还不能滥杀生灵来换取口腹之欲 的满足,因此士大夫极力提倡禁止杀生,在士大夫的笔记中 就有杀生而遭因果报应的故事。因为不能杀害生灵,士大夫 们将所食之物转向素食,还将吃素食与隐士清正高洁的品格 联系起来,从而更加重视热衷于素食。苏轼把食素吃蔬视为 复归自然的重要手段,对各种素食大加赞美。如他在《东坡 羹颂并引》中称“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 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在《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中称颂用 “蔓菁、芦菔”煮成的东坡羹“尚含晓露清”;在《菜羹赋》中 说:“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 之味”等等。在苏轼以素食、蔬食为美思想的影响下,黄庭 坚、陈师道、洪适、韩驹、朱熹、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 宋代著名文人几乎没有不赞美素食的。吕希哲《吕氏杂记》载 当时食素的风尚: 士人多就禅刹素食,人或相劝,以素食恐虚人肺腑。有 何道人震者,在彼参禅,或以此说问,何答日:“有多少事不 说,蒸饼、钚饩,岂解虚人脏腑也?”(吕希哲《吕氏杂记》卷 下) 士大夫还将饮食提高到政治、人生的高度,来抒发自己 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以下两段论述: 食者,人仰以生也,适则饱,过则病,甚病者死。法者, 国仰以安也,顺则治,逆则乱,甚乱者。《宋祁《宋景文公笔 记》卷下) . 真西山论菜云:“百姓不可一曰有此色,士大夫不可一日 不知此味。”余谓百姓之有此色,正缘士大夫不知此味.若自 一命以上至于公卿,皆得咬菜根之人,则当必知其职分之所 在也,百姓何愁无饭吃。(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二) 宋祁将饮食与治国之法加以类比,而罗大经则是认为治 国之士大夫必须体恤百姓,知百姓平常所食之菜味,方能知 其职分所在。 综而观之,宋代士大夫在饮食文化的一种价值取向,即 反对纵欲任性,奢侈浪费,追求节俭淡泊,崇尚素食菜羹。而 且从饮食思想上也表现出要体察民众疾苦等治国之道。 参考文献: [1][2]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l996年版。 [3]孙立群《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版。 [4]苏轼《仇池笔记》卷上。 [5]苏轼:《东坡志林》卷一《养生说》 [6]苏轼:《东坡志林》卷二《颜蝎巧于安贫》。 [7]苏轼:《东坡志林》卷一《记三养》。 [8]张端义《贵耳集》卷下。 [9]陆游《谓南文集》卷二十《居室记》。 [1 0]罗大经《鹤林玉露》。 编辑:冯惟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