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 (总第80期) 论坛 旁。YO LONTAN NO.4,2008 (CumulativetyNO.80)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孙杰 广西宾阳县武陵中学,广西宾阳530414 摘要:黄昏意象是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文章对黄昏意象 中几种典型的审美取向、思乡怀归、相思闺怨、吊古伤怀等作了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醉花 阴》写对负笈远游的丈夫的思念。《声声慢》借黄昏梧桐雨,将词 浅易的分析。 关键词:古典诗词;黄昏意象;审美取向 中图分类号:G8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08)04-0063—02 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 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是感觉号情思的具体表现。黄昏意象是古典 诗词中典型意象。太阳徐徐而落的时分,黑暗将取代光明,尽管 晚霞多么的绚丽,转瞬间即散失在苍茫的暮色之中,正是“柳丝 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王实甫《西厢记》)这是一 个多么美丽而又令人伤感的时刻呀! 追溯黄昏意象的源头,我们不得不提及“日出而作,日人而 息”中国古代这种农耕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反映出了一种和平 安宁,温馨民族文化心理。于是当这种本应日落思归,却有家难 返的时刻到来之时,带给人们的就会是相反的情绪。《诗经-君 子于役》“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女子在太阳即将下 山这特定环境里,鸡进窝了,牛牧归了,但是丈夫从事兵役却有 家难聚,这时黄昏带来的是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反衬出她的 寂寞和孤独。 诗人屈原“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屈原《九歌・ 河伯》)他把黄昏预示着日已晚,人生无可作为。“迷路北次兮,日 昧昧其将暮。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数。”(《九章 沙》)口暮象 征诗人前路茫茫,无所希冀,体现了一种悲凉的心情。 《诗经》、《楚辞》应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开黄昏意象之先河,使黄 昏成为—个象征着人生意识的原型意象。此后无数文人墨客,从不 同的视角,审视着黄昏,越来越纯熟地丰富和发展着黄昏的内涵。 一、思乡怀归的哀伤之情 “月是故乡明”,家成为一个恒久的话题,“浮云游子意,落日 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中国古代迁客骚人,有家难归,日暮勿 勿,成了催促他们还家的呼唤。“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 致远《天净沙-秋思》)。“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 颢《黄鹤楼》)“日当故乡没,遥见浮云阴。”(吴迈远《胡茄曲》)“夕 阳影里,愁煞宦游人。”(许庭《临江仙・咏柳》)“望断乡关何处?羡 寒鸦,到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蒋捷《贺新郎・兵后寓吴》) ……借黄昏道出了游子惆怅怀归之J隋。 二、相思闺怨的情怀 中国古代文人似乎对相思闺情情有独钟,他们表现这种情 感细腻真切。试看“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 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春怨》)这是一首宫怨诗。诗 人有意选择落日黄昏与春晚落花来体现深宫幽闭的少女之 “怨”。碰上这种黄昏时景“闺中少妇不言愁”(王昌龄《闺怨》)谈 何容易。再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 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人那种愁苦的心绪倾泻无余。李清照似乎对“最难消遣是黄昏” (清・许瑶光《雪门诗钞》卷一)有更深的体味。宋人郑意娘《好事 近》也说:“何处最堪肠断?是黄昏时节……” 黄昏时分为何更易诱发人的相思之情呢?我们仍以诗词说 明。“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蒴洲。”(温庭筠 《梦江南》);“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秦观鸺鸪天》) 应该说黄昏更易触动这些深闺女子内心深处的孤独感,黄昏使她 们想得太多太多,日暮徒增愁,哪堪空守候。即使是一位趣味高 雅、清丽脱俗的女子,“……太隋切。销魂处、画角黄昏时节。声呜 咽。落尽庭花春去也。……”(宋・田为《江神子慢》)暮色降临,她痴 情地伫立在楼头无奈和感伤。“碧窗斜日霭深晖,愁听寒萤泪湿 衣。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张仲素《秋闺思》)“……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 地不销魂!……”(王实甫[十-y]过尧民歌】侣0情》)“……年年岁 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 悲。”(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欲知幽怨多,春闺深且暮。”(刘令娴 《答外二首》)深闺之怨,黄昏之象,时时相联可见一斑。 三、怀才不遇,仕途失意的感慨 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多数古代文 人在前途茫然不顺时都会发出感慨。“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 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在贬谪途中经长 沙,见到贾谊故宅,不禁触景生情,斜阳的萧杀,怀才不遇,簌然 泪下。“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王 粲《七哀诗》)诗人借助萧条凄凉的日暮景色的描绘表达怀才不 遇的失意苦闷。“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厉 羽翼。”(曹植《赠白马王虎》)联想到自己壮志难酬,兄弟生离死 别,这萧条的秋天日暮景象给诗人以无尽的哀怨。 四、吊古伤怀的悲凉。当国破家亡时,多愁善感的 诗人总会发出深深的感慨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 斜阳伴客悉。”(/a吉《再过金陵》)。“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 愁”(柳永《双声子》)作者游“三吴风景,姑苏台谢”时感叹,背景 就是黄昏中夕阳的斜射,它寄寓了历史兴亡的深沉意蕴。“朱雀 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昔日繁华的 乌衣巷,如今残破荒凉。“到黄昏,空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 《声声慢・淮左名都》)“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文天 祥《金陵驿》)姜夔和文天祥两位诗人都借黄昏来对南宋风雨飘 摇的政权不绝如缕的哀歌。以黄昏来吊古伤怀的诗词还有很多, 如“夕阳古木,六代兴衰”(陈人杰《沁园春》)“燕子不知何世,向 寻常巷陌人家,相对说兴亡,夕阳里。”(周邦彦《西河》)“残柳宫 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刘沧《经炀帝行宫》)……中国古 代文人目睹江山依旧,政事日非现实,唱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 阳红”我们今人就不难理解了。 (下转第87页) 一6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8年4月 (总第8O期) 论坛 (CumulativetyN0.80) NO.4,2008 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穆春勇 贵州省习水县官店镇景沙坝小学,贵州习水564608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 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数学教学过 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养成 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 道自己有权力和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问题。这一点对学生的 发展很重要,它有利于学生克服迷信和盲从,树立起科学的思想 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 9,他假设在5的位置上是一个9,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 9x5。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9-4才是原题中的实际存在 的5。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 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 三、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如义务教育十二册教材中的这样一道应用题:“一艘轮船所 带的柴油最多可以用6小时。驶出时顺风,每小时行30千米。驶 回时逆风,每小时行驶的速度是顺风时的。这艘轮船最多驶出多 远就应往回驶了?”老师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并说出解题 思路。 第一种解法:因为这艘轮船往返行驶,驶出路程等于驶回路 程。若设驶出最远路程要用X小时,那么驶回时要用(6一x)小 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一、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 极性 如教学义务教育十一册教材中“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 先要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让他们将圆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 再打开,如此多次,让学生观察在圆纸片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精 力陡然集中,都想看看圆纸片上有什么?一生发现:圆纸片上有 折痕。另一生又发现:圆纸片上有无数条折痕。老师表扬两生观 时。列方程为:30X=(30x)x(6-x)解这个方程得X=2,那么,驶出 最远路程就是:30x2=80(千米) 察仔细。其他学生备受鼓舞,纷纷发言:圆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 一一点;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这时,老师让学生打开课本,看 看交点叫什么?折痕叫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并熟记。要 第二种解法:先求出逆风时的速度:30x=24(千米),然后设 这艘轮船最多驶出x千米就应往回驶了。根据行驶往返所用的 时间关系,可以列出方程:(+)=6,解这个方程得,这艘轮船最多 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 学习在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了,老师让学生拿出尺子量 量,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和同学手中的圆纸片的直径和半径,启 发学生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要画圆了,老师还是 一不讲画法,让学生先去画,满足他们操作圆规的好奇心,让学生 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 状态之中,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 老师问:还有其它解法吗?这时,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 举手了,他说:“我是这样想的,先求出这艘轮船逆风行驶时的速 度:30x=24(千米),然后把这艘轮船最多驶出的路程看作单位 ‘1’,根据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列算式:6÷(+),解这个算式得 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这个同学利用的是 类比思维方式,他是从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联想与它类似的一个 熟悉的问题即工程问题。用熟悉的问题的解法来思考解答所要 解决的问题,这种创造思维的火花感染着全班的每一位同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中具体条 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就可以 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一定能产 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 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好。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打 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 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如,一位教师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她出示了这样 一道加法题:9+9+9+5+9=?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于是一个学 生提出了9x4+5的方法,而另一个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建议 用9x5—4的方法解。这个学生的思维有创见,这个方案是他自己 (上接第63页) 五、黄昏预示生命的尽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借黄昏来抒 发生命即将完结的惋惜,“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 【参考文献】 [1】易闻晓.中国古代诗法纲要 1_齐鲁书社出版,2005. [2]马承五.唐宋名家诗词笺评 ]_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南宋・李弥逊《春日即事》)黄 昏暗示着生命的孤独。“九派吞青草,孤城覆绿荒。黄昏钟寂寂, [3]阮忠唐宋诗风流别史[M]、武汉出版社出版,1997. [4]王朝元.“意象”诠析Ⅱ]_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5,(1O). [5]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 清晓角呜呜”白居易似乎也感觉得出黄昏、生命的寂寞。 黄昏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重 审美取向。千百年来,它被反复地使用,得以发展,人们赋予它不 同的情感,相思、闺怨、送别、失意、叹老……这样,“世事庄周蝴蝶 [6]诸葛山人.宋词鉴赏辞典[M]_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孙a ̄.(1973--),男,广西宾阳县武陵中学一级教 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一梦,春愁臣甫杜鹃诗”的人生悲剧,黄昏之叹就有了永恒的魅力。 87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