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诸城纪事:明清进士名录

诸城纪事:明清进士名录

来源:意榕旅游网
诸城纪事:明清进士名录

中国科举制度肇起于隋,兴于唐宋,承续于明,止于清末。科举制度的实行使下层百姓有了进身高层的途径,遏制了魏晋时期寒族无权进入国家领导层的门阀制度。王侯世袭毕竟是落后体制,甚至是应该淘汰的封建糟粕。作为一个国家而言,人人都有进身摄政之权利,凭什么子承父业,蝉联弄权?若想选拔真正的人才,就应该不论贵贱出身,一律凭本事吃饭!这便是科举制度的精华所在,堪称中华国粹!相比之下,后来的“官二代”用人制度还不如封建科举制度圆满完善!

1、邢 润 明洪武廿一年(1388年) 第三甲第16名; 2、王 雲 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 第二甲第88名; 3、翟 銮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 第二甲第10名; 4、李文辉 明正德三年(1508年) 第三甲第169名; 5、曹 骢 明正德九年(1514年) 第二甲等51名; 6、张 让 明嘉靖二年(1523年) 第三甲第193名; 7、丘 橓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 第三甲第86名; 8、周 滋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第三甲第194名; 9、侯廷柱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 第三甲第58名; 10、杨津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第三甲第162名;

11、陈烨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第二甲第52名; 12、丘雲章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第二甲第38名; 13、丁惟宁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第三甲第77名; 14、臧惟一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第三甲第163名; 15、孙 珮 明隆庆二年(1568年) 第三甲第268名; 16、张世则 明万历二年(1574年) 第三甲第96名; 17、臧尔勸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 第二甲第39名; 18、丘雲肇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 第三甲第75名;

19、丁自勸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第三甲第156名; 20、隋所居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 第三甲第131名; 21、王化贞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 第二甲第4名; 22、丘志充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 第二甲第60名; 23、张廷箴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 第三甲第69名; 24、吕一奏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 第三甲第132名; 25、臧尔令 26、王 珵 27、李廉仲 28、郑 瑜 29、冯世鞏 30、王 勸 31、王锳 32、王斗枢 33、刘必显 34、丘元武 35、刘 果 36、孙必振 37、王 钺 38、杨 蕴 39、杨 蕃 40、臧振荣 41、李让中 42、李华之 43、王沛思 44、李澄中 45、刘 棨 46、王度昭 47、王延祺 48、王培宗 明天启二年(1622年) 第三甲第104名; 明崇祯七年(1634年) 第三甲第49z名; 明崇祯十年(1637年) 第三甲第148名;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 第三甲第163名;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 第二甲第23名; 清顺治四年(1647年) 第三甲第197名; 清顺治六年(1649年) 第二甲第33名; 清顺治六年(1649年) 第三甲第297名; 清顺治九年(1652年) 第三甲第8名;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 第二甲第21名;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 第二甲第45名;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 第二甲第87名;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 第三甲第2名;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 第三甲第97名;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 第三甲第103名;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 第三甲第191名; 清康熙九年(1670年) 第三甲第54名;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 第三甲第153名;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 第二甲第40名;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博 第二等第16名;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第二甲第20名;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第三甲第45名;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第三甲第27名;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第三甲第55名;

49、王延礼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第三甲第33名; 50、李 璿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第三甲第181名; 51、臧 琮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第三甲第229名; 52、王敛福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 第二甲第14名; 53、王 辂 清雍正元年(1723年) 第三甲第57名; 54、李 玠 清雍正元年(1723年) 第三甲第69名; 55、刘统勋 56、王植 57、高璿 58、刘维焯 59、李宜芳 60、丁廷植 61、范廷楷 62、路斯道 63、刘纯炜 64、丁源淇 65、窦光鼐 66、王靖 67、刘墉 68、李林 69、李宜蕃 70、王縈绪 71、李鹄 72、刘墫 73、王中孚 74、赵振绪 75、丁荣祚 76、李渠 77、王元菼 78、臧夢元 清雍正二年(1724年) 第二甲第17名; 清雍正五年(1727年) 第三甲第151名; 清雍正八年(1730年) 第三甲第18名; 清雍正八年(1730年) 第三甲第75名; 清雍正八年(1730年) 第三甲第81名; 清雍正八年(1730年) 第三甲第257名; 清乾隆元年(1736年) 第二甲第22名; 清乾隆二年(1737年) 第二甲第49名; 清乾隆四年(1739年) 第二甲第35名; 清乾隆四年(1739年) 第三甲第43名; 清乾隆七年(1742年) 第二甲第22名; 清乾隆七年(1742年) 第三甲第104名;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 第二甲第2名;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第二甲第24名;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第二甲第46名;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第三甲第125名;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第三甲第135年;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第二甲第22名;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第二甲第48名;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第三甲第83名;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第三甲第12名;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第三甲第57名;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第三甲第63名;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第三甲第69名;

79、杨绅世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第三甲第29名; 80、詹坪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第三甲第79名; 81、窦汝翼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第二甲第50名; 82、刘诗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第三甲第45名; 83、王衍福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第三甲第25名; 84、王应芬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第三甲第42名; 85、王应奎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第三甲第11名; 86、刘泌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 第三甲第18名; 87、刘镮之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 第三甲第23名; 88、王应垣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第三甲第41名; 89、李梴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第三甲第39名; 90、王赓琰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 第三甲第7名; 91、苑鸿绪 清嘉庆四年(1799年) 第三甲第131名; 92、王钟吉 清嘉庆六年(1801年) 第二甲第40名; 93、王汝瑶 清嘉庆六年(1801年) 第三甲第122名; 94、王森文 清嘉庆十年(1805年) 第三甲第10名; 95、王绮庆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 第二甲第27名; 96、王伟庆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 第二甲第48名; 97、王金策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 第二甲第64名; 98、王文骧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 第二甲第7名; 99、李璋煜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第二甲第27名; 100、王志超 清道光三年(1823年) 第三甲第108名; 101、尹辉宗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 第三甲第65名; 102、李晓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 第三甲第67名; 103、王祺海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第三甲第35名; 104、李燦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第三甲第34名; 105、李勖 清咸丰二年(1852年) 第三甲第87名; 106、尹耀宗 清咸丰三年(1853年) 第二甲第105名; 107、王莲塘 清咸丰三年(1853年) 第三甲第63名; 108、李肇锡 清同治七年(1868年) 第二甲第24名;

109、苑棻池 清同治七年(1868年) 第二甲第37名; 110、徐会灃 清同治七年(1868年) 第二甲第107名; 111、杨成爻 清同治十年(1871年) 第二甲第77名; 112、臧济臣 清同治十年(1871年) 第二甲第90名; 113、杨晋笙 清同治十年(1871年) 第三甲第50名; 114、王绰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第二甲第79名; 115、杨德春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第三甲第192名; 116、徐堉 清光绪三年(1877年) 第二甲第121名; 117、李沄 清光绪三年(1877年) 第三甲第16名; 118、王桂琛 清光绪九年(1883年) 第三甲第16名; 119、王为相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 第二甲第90名; 120、赵秉璋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 第二甲第107名; 121、李夢斗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 第三甲第5名; 122、丁昌燕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 第二甲第51名; 123、王世桢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 第三甲第42名; 124、孙卿裕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第三甲第21名; 125、朱燮元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第二甲第94名。 上述125名进士是通过正规科举途径考取、在北京国子监孔庙有石碑刻录,并收录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的,其中王姓进士38名,李姓进士20名,刘姓进士11名,堪称“诸城望族”。至于《诸城县志》所载的“钦赐进士”则一概未录。

另外,明弘治十八年进士翟銮的乡贯是诸城,报考的户籍是锦衣卫,可能其父是明朝锦衣卫官差,所以翟銮才有锦衣卫户口;明正德三年进士李文辉、明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周滋和明隆庆二年进士孙珮的乡贯都是诸城,报考的户籍都是青州左卫,可能其父辈是在青州左卫的服役官兵;而明正德九年进士曹骢的乡贯是诸城,其户籍却是直隶霍邱。

诸城丘氏曾出5名进士,北京国子监明清进士题名碑均写“丘”,而《诸城县志》则记为“邱”。根据科举惯例,举子须注明自身三代宗亲,尤其是自己的姓氏绝对不能写错,金榜誊录人也不可能抄错;

何况5名丘姓进士不是同年同榜,先后相差100多年,假如抄错也不可能五次科举张榜都抄错而误“丘”为“邱”,故笔者以为,诸城丘氏不应写为“邱”,《诸城县志》所写“邱氏进士”是错误的。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朝特设了“博学鸿儒科”,亦称“博学宏词科”,共录取第一等20名和第二等30名,其中诸城籍李澄中获得“博学宏词科”第二等第16名。本科名次只分等,称作“第一等”“第二等”,不称“第一甲”“第二甲”。

再者,在北京国子监孔庙的进士题名碑上并没有诸城籍翟汝俭、翟汝孝昆仲二人,《明清进士题名碑录》根据《山东通志》来补阙,添加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但以笔者考证:国子监孔庙进士题名碑不可能有误,若翟氏昆仲当时确实考中了进士,岂能单单遗漏他们兄弟二人的名字?《山东通志》是后人整理的,难免有偏听传说之弊。

关于封建科举制度,是非常严谨、极为公平的律法体制,从主考官、陪考官到弥封官、誊录官,都是各司其职,不像一些文艺作品描绘的那样黑暗;相反,谁出了错误谁要承担责任,个别官员甚至付出了腰斩的代价,所以绝大多数考官都是循规蹈矩、严格执法的。因此,凡是经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多是有文化、有操守的君子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