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调研报告的新闻评论

来源:意榕旅游网


除了物质我们还能追求什么

在影片的开始,我一直没有懂,为什么这部微电影要叫“调研报告”,跟调研报告有何关系,其实影片的重点在最后的结局。这个疾行的社会,我能都没有时间停下来等一等慢行的灵魂,物质也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的代名词,也是大多女孩子的代名词,如今“物质女”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我们都知道非诚里的马诺。那个说她宁愿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再自行车上笑的女孩子,我估计她是我们心中“物质女”的一个典型的代表,有人抨击她说她物质,说她只是想走捷径。对,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里,找一个有钱的人确实可以让我们奋斗很多年,而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人愿意自己奋斗,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但是那样得来的东西是不是就是稳定,就是我们要的幸福。物质的女孩子要的是爱马仕、LV,其实说白了,只是爱的一种莫名的虚荣,是不是没了爱马仕、LV我们就不幸福了,那么天底下那么多的穿着淘宝货的女屌丝是不是就不幸福呢?

社会使然,“物质女”的普遍现象已然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是人的价值取向的问题。难道我们在大学、在踏进社会的时候教会的我们的所谓的现实就是“物质”,所以才会有许多的女孩子去坐台,去娱乐圈搏上位,去做人家的情妇,这种价值观就是我们在面对现实的时候必须去面对的吗?爱情就真的和物质有关吗?幸福和物质有关吗?我很喜欢路遥的一句话:“其实,幸福和物质生活没有必然的联系。幸福是一种纯精神的东西,十九世纪文学中写了那么多上层社会的明争暗斗、爱情纠葛,表面上看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问题出在精神萎缩上。”所有追求物质生活的人应该就是像路遥说的那样是精神萎缩吧。

在我身边也总有女孩子说要找有房有车的结婚,有房有车只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没有一个房子你结婚了住在哪里,真的有勇气“裸婚”的人有几个,社会逼的我们去考虑各种各样的因素,所以有房有车的要求是在社会的要求下才被大家给挖掘出来。有勇气裸婚的人说他是物质,有足够基础的人说它是捷径。所以对于“物质”的一个定义,我们的心中是不是有个界限。

两年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开展了一项主题为“你正在为什么而奋斗”的在线调查,9844名参与者中,84.3%的人确认自己“正在奋斗”。而人们眼中的奋斗目标排名比较靠前的依次为“房子和车子(53.5%)”“更理想的生活(44.0%)”“成为有钱人(43.70%)”“找个好工作(23.9%)”。显然,金钱和物质在当今社会中已成为最重要的成功标志,而任何一种可能的方法,包括援交,只要能快速挣钱,都被功利地认为追求个人心目中“幸福”和“好生活”的“正当”手段。 在完全被金钱和自然欲望支配的世界里,人们往往对幸福不能形成正确的观念。这并不是说他们不能感觉到某种幸福,而是说他们的幸福感会被极度扭曲。这种扭曲被认为幸福是基于达到个人“需要”的某种满足程度。满足了就“快乐”,反之则“痛苦”。

但是,社会价值和伦理的“幸福”并不仅仅是以上的感觉,而是一种意义。著名犹太心理学家弗兰克在总结人生时说:对人来说,最要紧的“不是趋乐避苦,而是在乐或苦中看到价值意义”。“羞耻”便是一种被人类普遍认为重要的价值意义,这又恰恰与性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人生活在一个有约束的世界里,不能百无禁忌,习俗道德之所以有权威,是因为大多数成年人自觉地遵守它,而这对青少年有好的示范作用。但在一个失去了禁忌约束的社会里,习俗的道德与个人的羞耻都失去了依据,

当下太多的成年人沉溺于物质享受和声色之乐,这种表面上的奢化甚至经常

被误读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中国人“幸福指数”的提高。

当许多成年人,尤其是那些在社会中被视为“成功”的人士们——官员、企业家、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的行为严重违背习俗道德规范的时候,我们所谓的物质追求就不可避免了。

事实上,正如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的:在这个世界中,成人已经不能扮演年轻人的导师的角色„„现在长辈对年轻人的经历,没能比年轻人自己有更多的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