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工并购普茨迈斯特
摘要:在目前国家采取的房地产调控措施的大背景下,国内市场对
建筑机械的需求减少,在这样的情形下,机械行业必然要寻其他出路,以求更好发展。因此,中国工程机械“三巨头”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徐工机械,都在先后推进海外并购,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经过多年打拼和国际金融危机催化,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收获了两大机遇:第一,全球重型机械产业重心移到中国;第二,陷入危机的跨国巨头,向中国企业伸出被并购的橄榄枝。2008年,中联重科收购全球混凝土机械排名第三的意大利CIFA;2011年,徐工集团收购了欧洲两家零部件企业;而在2013年1月30日,三一重工宣布收购普茨迈斯特,联合中信产业基金,共同收购普茨迈斯特100%股权。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所说,“这是改变世界竞争格局的一次收购”。 关键词:三一重工 普茨迈斯特 并购
目录
第1章 并购背景介绍 ...................................... 3 1.1三一重工介绍....................................... 3 1.2普茨迈斯特介绍 ..................................... 4 1.3中信产业基金....................................... 5 第2章 并购案例分析 ...................................... 5 2.1普茨迈斯特抛出橄榄枝的原因 ......................... 5 2.2这次并购对三一来说意义重大 ......................... 6 2.3三一重工与中信产业投资基金联合收购的原因 ........... 7 第3章 并购成功分析 ...................................... 8 3.1自身成功转型升级 ................................... 8 3.2并购路径精细化 ..................................... 8 3.3时机选择精细化 ..................................... 9 第4章 成功并购的总结 .................................... 9
第1章 并购背景介绍
1.1三一重工介绍
作为中国混凝土输送泵市场的领先企业的三一重工集团,1994年前后成立于湖南长沙。它的母公司三一集团原先的主业是人造金刚石等硬质材料。公司创始人梁稳根、唐修国、向文波等人看准了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的巨大潜力,并且选择了混凝土输送泵作为切入市场的第一个产品。原因在于当时80%的中国施工企业,还在用相对落后的塔吊进行混凝土的运输。而先进的混凝土泵由于存在技术壁垒,国内厂家几乎没有生产能力,整个市场基本上由普茨迈斯特等价格高昂的进口品牌统一天下。这样的市场格局,给有可能实现技术突破的本土厂商留下了极大的空间。
三一重工随后的迅猛发展证实了决策者们的眼光。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以它和中联重科为代表的一批本土厂商很快替代了大部分的进口品牌,“夺回”了中国混凝土机械市场90%的份额。2003年7月,三一重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公众公司,也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第一家民营上市企业。公司董事长梁稳根持有三一重工42.73%的股权,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三一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和全球第六大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目前在全球150个国家拥有7万多名员工,2010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人民币。
1.2普茨迈斯特介绍
1958年,25岁的机械工程师卡尔·施勒赫特在德国斯图加特近郊成立了一家公司。公司成立的第二年,伴随着施勒赫特的的硕士论文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灰浆机。1963年,公司改成了现在的名字——普茨迈斯特。这个名字在德语里的意思是“灰浆专家”从它成立的第一天起,这家公司的业务一直没有离开过灰浆、混凝土机械这个领域。普茨迈斯特的“大象”牌混凝土泵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开始畅销全球,公司也逐渐成为世界混凝土输送设备市场的领袖企业。无论是市场占有率、市场地理覆盖、技术先进性、产品线的丰富程度都处在行业的前例。
有着“大象”之称的德国企业普茨迈斯特是中国以外的全球混凝土机械制造行业第一品牌,在除中国以外的全球市场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全球市场占有率长期高达40%左右,而且90%以上的销售收入来自于海外。
普茨迈斯特在上世纪70年代以大象为品牌,在全球混凝土泵车业务上成为单项冠军,其经典案例是,“大象”曾在25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一显身手。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一度拥有绝对话语权。但和CIFA一样,因过度依赖欧美市场,在2008年出现第一次亏损,成为失血但拥有顶尖混凝土泵车技术的“优质病象”。另外,随着全球重型机械产业重心东移,在中国,三一重工、徐工和中
联重科等中国公司对其构成强大的压力,令其在中国始终未能突破10%的占有率。为延续企业生命,施莱西特决意出售。 1.3中信产业基金
中信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中信产业基金”或“公司”)是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和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投资业务的专业公司,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于2008年6月设立。中信产业基金目前管理的第一支人民币基金——绵阳科技城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90亿元人民币。
中信产业基金致力于成为立足中国的世界级PE基金管理公司,旨在通过深入的研究分析、卓越的执行能力、准确的投资决策、高效的运营管理、专业的增值服务,发现和提升被投资企业的价值,实现多方共赢。
第2章 并购案例分析
2.1普茨迈斯特抛出橄榄枝的原因
从普茨迈斯特方面来说,其2007年销售收入曾达到10亿欧元,但2008年以来,因过度依赖欧美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业绩开始下滑,2008年,公司年收入仅4.5亿欧元,成立50年来第一次亏损,成为失血但拥有顶尖混凝土泵车技术的“优质病象”。此后,业绩回升也较为缓慢,2011年预计收入仅为历史最高点的57%,净利润约为最高点的1/10。
另外,随着全球重型机械产业重心东移,在中国,三一重工、徐工和中联重科等中国公司对其构成强大的压力,令其在中国始终未能突破10%的占有率。为延续企业生命,施莱西特决意出售。 普茨迈斯特的现金流出现了问题,所以三一重工才能够以3.24亿欧元的价格进行收购,这也是此次收购采用现金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2.2这次并购对三一来说意义重大
从徐工、中联重科的高速扩张路径看,无一不是通过国际、国内的双重并购实现。对此,唐修国表示,如果当初能够获取CIFA,三一至少将并购战略的落地提前4年。而此次普茨迈斯特到中国寻找买家,这无疑是三一的一次重大机遇。
首先是借此在国际化上扳回对手一局,为三一艰难的国际化打开新通道。三一重工2009~2011年(上半年)海外销售收入占整体销售收入比重,已连续出现下滑,分别为9.02%、6.46%、3.98%,这一下滑趋势虽与中联重科相似,但和徐工相比,差距巨大,徐工占比近14%(如图1)。因此,利用这次并购,收获“大象”分布于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借此甩开中联重科,和徐工拼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其次是获得来自普茨迈斯特全球顶尖的质量控制、生产流程、制造技术和工艺,“这将是三一获得的最重要的‘资产’,并购帮助三
一重工提升自有品牌产品的技术制造、稳定性和可靠性”,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战略管理组首席研究员刘巳洋如此分析。
尽管三一集团的销售额全球第一,但技术并不是世界领先。三一主要市场在中国,出口还不到销售额的5%,所以还不是全球性、世界性的品牌。并购普茨迈斯特不仅将三一的技术一下子提升到国际领先,在国际市场上还少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极大地节省了企业参与竞争的成本,实现了互补多赢。
此前,三一在制造业最发达的德国已经投资建有研发基地,目前已经有200多名员工。三一去年在德国的零配件采购额高达50亿元人民币。
2.3三一重工与中信产业投资基金联合收购的原因
对此,王树海表示,在并购中,基金可以充当撮合的角色,投资并购的前期谈判很复杂,有一个专业机构在其中进行撮合,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与协调作用。
“据我们了解,三一重工早就有意收购普茨迈斯特。在漫长复杂的收购谈判过程中,中信产业投资基金发挥了重要作用。”王树海介绍说。
同时,“PE基金具有比较丰富的投行经验,对标的企业有充分调研,了解标的企业地区相关法律文化知识,可以参与设计并购方案,提供财务支持等。”分析师指出。
第3章 并购成功分析
3.1自身成功转型升级
三一重工的这次并购就是一次符合自身转型升级战略方向的精细化并购。在4万亿的对基础设施的刺激政策下,三一重工的所在的工程机械行业迎来了行业的几乎是爆炸式成长,这也是直接导致三一集团的董事长梁稳根能够成为中国首富的主要原因之一,也造就了三一重工2011的年净利润同比增长50%-60%达到84亿元-90亿元这么一个历史高位。但随着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尤其房地产进入严厉调控周期,三一重工要想继续保持之前的那次种跨越式发展难度加大。这逼迫三一需要进行新的一种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需要在品牌、管理、技术、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等方面进一步深耕。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这个混凝土泵车的隐形冠军,无疑可以整合技术、管理、国际市场、品牌等方面的优势,从而实现1+1>2的并购效果,有利于三一在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的排名继续往前走。 3.2并购路径精细化
三一这次并购在路径选择上趋向于精细化。之前就有在德国成立了三一德国公司,通过其作为主体去并购,这样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并购上的一些障碍,尤其有了前期在德国的一些耕耘有利于消除当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因为文化融合不够,从而导致的种种水土不服的问题。同时联合中信产业这样的基金一起来参与,既有利于拓宽未来发
展上筹资的空间也利于壮大投资者的信心。同时在并购完成后,在斯图加特设立一个三一新的总部,保持住普茨迈斯特相对独立的运营、管理团队的稳定,凸显了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在精细化思维下的务实。
3.3时机选择精细化
三一这次并购的时机选择得比较精细化。普茨迈斯特在业内有着“大象”之称,是全球最知名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之一,之前在混凝土泵车制造领域,该企业市场占有率长期居于世界首位。但随着其成本的高企,价格的高位,使得其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新兴经济体的销售方面下滑明显。其2010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5亿欧元,只实现净利润150 万欧元,而2011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6亿欧元,几乎没有增长,和历史高位的相比下降幅度不小。也就是在这种经营状况不佳的情况下,普茨迈斯特这个带有浓厚家族企业性质的德国行业巨头才有了出售的可能性。在其发展并不顺利的状况下,三一这次并购的出资额才出现了大幅度低于外界估计5亿欧元的额度。这种时机的把握,也凸显出中国企业走出的精细化程度在提升。
第4章 成功并购的总结
三一重工成功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使得三一重工得到两样东西:代表顶尖技术的“德国制造”产品标签,以及普茨迈斯特在中国以外
的全球销售网络。这也正是三一重工所需要,特别是走向世界所必需的。德国制造是世界顶级、高质量产品的象征,其声誉、信誉为各国消费者所信赖。通过收购普茨迈斯特可以说三一重工在建立全球销售网络上走了捷径。
此外,中国企业走出去、走向世界是大势所趋,也是眼前最为迫切的。中国市场虽然大,但现在竞争愈加激烈,而且要想成为行业巨头、世界级企业,只瞄准本国市场不行,必须要有世界眼光,更要占领世界市场。因此,中国企业需要在世界市场中锻炼成长。 从我国经济目前情况看,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具有强大的支撑力量。3万多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可以使得中国企业无所顾忌走向海外。同时,中国巨额外储已经成为一个“包袱”,管理和使用好这么一大笔钱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其中企业包括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走向海外是消化我国巨额外储的最为有效措施。从本质上讲,企业走向海外是我国经济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之一。
特别是,三一重工作为民营企业,勇敢走向海外尤其值得赞赏。中国企业真正想做大,中国构建成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仍要依靠民营企业的大发展,依靠民间投资的巨大活力。依笔者看,中国企业包括三一重工在内收购海外企业,学习发达国家企业的国际营销经验、管理经验、先进技术、创新能力比收购一个牌子、物理网络以及设备等硬件的东西更重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