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
研究中心:傅洪拓
我乖国青虾产业现状浅乖析乖乖乖乖乖乖乖乖乖乖乖乖乖乖乖乖乖乖
90年代末青虾养殖业出现严重下滑,
1999年,青虾养殖出现大规模的病害暴发,养殖产量急剧下滑,至2000年全国养殖产量降至3.8万吨,产业面临严峻挑战。
产业危机主要表现在:生长速度下降、个体小型化、产量降低使养殖效益大幅滑坡,病害暴发使渔药大量使用。
经验教训:忽视种质问题,导致品种退化。养殖户、科研院所和管理部门都不关心种质。野生亲本引进后,在池塘多代重复使用,近亲繁殖。养殖户将剩余的青虾作为来年的亲本,逆向选择。
忽视健康养殖,导致养殖环境恶化。
2002年前后开始,产业逐步复苏和发展,2001年前后开始的亲本更新(优质野生亲本替代池塘多代养殖亲本),实现了青虾养殖业的逐步复苏。2009年开始的青虾“太湖1号”新品种推广应用,以新品种为抓手,政产学研合作,实现了产业规模的超越,并推动了青虾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青虾产业的科技创新
在2001年前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学、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安徽省水产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等启动了青虾育种、养殖等科研工作。
主要进展有培育青虾新品种两个,良法繁育、养殖技术和模式创新等。
四、青虾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
1.良种虾苗不能满足养殖需求,制约了良种推广的规模
育苗环节与养殖环节的矛盾:青虾寿命仅1年左右,亲本无法重复使用,保种和亲本生产难度大;个体小、抱卵少、育苗周期长、成活率低,
2018.6
一、青虾产业概况
青虾捕捞:在中国、越南和日本,捕捞野生青虾是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湖青虾捕捞:2015年913吨、2016年1009吨、2017年1477吨)。
目前青虾在中国已有大规模养殖。据2017年《中国渔业年鉴》公布,2016年全国青虾养殖产量27.3万吨,有青虾产量统计数据的省(市、自治区)24个。青虾主产区是华东地区,2万吨以上的省市如下:江苏12.1万吨(占全国44%)、安徽5.3万吨、浙江2.3万吨、湖北3.2万吨、江西2.9万吨。主要消费地区在江浙沪,近年来,养殖范围和消费范围均不断扩大。
青虾出口:江苏兴化在20世纪80年代出口规模最高,曾达250吨,主要出口日本,少量出口韩国和我国台湾省。2000年前后,太湖有冰冻野生青虾出口。目前由于价格倒挂,上述地区已没有青虾出口,其他地区未见报道。
二、青虾养殖业的发展过程
20世纪60年代中期:青虾养殖业在太湖周边地区开始起步,是我国最早开始养殖的淡水虾。
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青虾养殖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技术水平较低,同时受到野生捕捞青虾的冲击,池塘主养青虾的效益较差,因此大多采取套养方式养殖,产量较低。
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是青虾养殖快速发展的10年。过度捕捞和水质污染使野生青虾资源量急剧减少,成虾价格大幅上涨,青虾开始作为名特优品种和调整养殖结构的重点,养殖逐渐步入发展的盛期。1998年,全国青虾养殖产量达到了10.2万吨。
13特别策划栏目编辑宋迁红但养殖放苗却高达3万~10万尾/亩;不适合长途运输。
1千克青虾亲本所育虾苗供应约2亩池塘养殖(1亩苗供应10亩),1千克鲤亲本可供应约35亩池塘养殖(1亩苗供应3.5万亩)。
良种产业化依赖良种体系:需要建立多级扩繁体系。
2.养殖环节面临问题“秋繁”、自相残杀、不耐低氧等限制了单产以及养殖规模的增长;青虾营养学研究薄弱,专用饲料开发有待加强;养殖技术和模式离现代渔业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
3.病害防控缺乏系统研究
青虾是水产养殖对象中病害相对较轻的品种,但仍时有病害发生;发病种类和发病地区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可预见性;今后是否暴发严
重病害也不得而知。
4.以鲜活消费为主,加工技术十分薄弱。五、青虾产业未来努力方向
育种:开展持续的良种选育十分必要;繁育:提升繁育技术水平,构建(完善)良种体系;养殖:优化创新养殖技术和模式,技术创新与设施化相结合,向规范化、可复制、可推广方向努力;病害防控:加强科学研究,打好基础,未雨绸缪;产品加工:保鲜、初级加工和深加工(虾青素);产业链整合:围绕产业需求组织攻关,协调发展各环节。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虾养殖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华东地区:预期青虾产业规模将进一步增长。其他地区:开展青虾养殖的省(市)将不断增多,消费地区也将逐步扩展。
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
陈焕根
江苏是我国青虾养殖大省,产量接近全国的50%,产值60亿元,主养面积在25万亩,混养100万亩左右。
一、主要研究内容与推广情况
根据青虾生长周期短、保种世代受限、抱卵量少等特点,①提出了构建由省级良种(繁)场、市级扩繁场及县级繁育点组成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共建立省级良种(繁)场6个、市级繁育场42个、县级扩繁点675个;针对青虾苗种不耐运输的特点,科学布局,合理安排育苗点,虾苗运输时间控制在两小时内,确保虾苗运输和下塘成活率。②推广青虾“太湖1号”等良种青虾。每年生产良种F0亲本1.5万千克以上,F1亲本10万千克,良种虾苗160亿尾以上,良种覆盖率达70%以上。③创立了“135”育苗新技术。
1个基本点:青虾育苗期间以强化喂养管理、水质管理为基本点。
3个环节
(1)开口环节。出苗后两天左右,虾苗Z1变态为Z2,开口摄食,必须有充足的适口生物饵料,此阶段饵料生物品种和丰度是保证虾苗成活率的关键因素。14(2)转食环节。虾苗开口摄食后,随着不断生长,摄食对象也随之转换,池塘生物饵料已不适口。应根据虾苗生长状况,及时调整饲料粒径和营养。
(3)转底环节。溞状幼体变态为幼虾阶段,生活习性由浮游生活转为爬行生活,由全池立体分布转为池底平面分布;水体环境尤其是池底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成活率。应采取改底、调水、增氧措施,为虾苗提供良好生活环境。
5项技术:开口饵料培育,及时调整饵料(放幼10天左右),保持环境良好(安全度过梅雨季节),防止应激(温度、pH、溶氧),适时捕苗(1.2厘米)。
应用以“135”育苗技术管理模式为核心的规模化育苗新技术后,虾苗亩出苗量由原先的34.51万尾提高到63.8万尾,从抱卵到大规格苗种的成活率由原来的10%不到提高到20%,比传统育苗翻了一倍多,每千克种虾育苗量由项目实施前的不足5万尾提高到10万尾。
创建养繁一体化新技术:1.要求抱卵虾发育程度好;2.0.3千克/米2亲本;3.保持1/3水草覆盖率;
4.配套增氧和生物饵料培育;
5.70%~80%放幼及时将亲本移开。
优点:成本低、苗整齐,成活率高,成品规
2018.6
格大、产量高。
已推广1万亩以上。
二、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技术体系创立
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在掌握青虾“太湖1号”生长特性的基础上,优化放养结构,对“水、草、饵、防、捕”等关键环节进行技术创新与改进,优化了双季主养模式和虾蟹混养模式,并创立了虾蟹双主养等10多种新模式。
传统青虾养殖以单一的青虾养殖为主,产量低,水体利用率低,为提高水体利用率,在青虾池中放养一定比例的与青虾互利共生的名贵水产品,一般可亩增收1000~3000元,极大地提高了虾池养殖效益。
1.水质精准调控技术研究与推广以“养水”“测水”“调水”为核心,摸清虾池水质的变化规律,水质改良剂对水质指标的影响,筛选优质的水质改良剂,建立常规水质指标与水质改良剂之间的响应模型,依据模型对水质进行精准调控,养殖成活率、规格、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提出“主动、微调、微生物制剂、微孔增氧”“一主三微”水质精准调控技术。
(1)溶解氧调控:通过微孔增氧技术解决低溶解氧应激问题,每亩配备鼓风机0.15~0.2千瓦,增氧管道35~40米。根据溶解氧变化规律,科学使用增氧机。
(2)pH调控:控制浮游生物、水草密度、精准使用酸碱调节剂等手段解决酸碱应激问题。
(3)水温调控:通过适时调节水位、肥度、附着物等手段解决温度应激问题。
(4)预防与减缓应激反应:密切关注水质和天气情况,提早使用VC、葡萄糖等降低应激反应的生物制剂及增氧等措施,降低恶劣天气造成青虾应激反应的概率。
2.水草栽种养护技术
(1)水草品种:沉水植物使用以轮叶黑藻为主,搭配黄丝草、苦草等。适当使用人工虾巢。
(2)养护管理:虾池中水草覆盖率控制在30%左右。
布局合理,“223”模型,构建平面、立体的水草分布。
良好管理,包括营养、溶解氧、二氧化碳等。(3)人工虾巢:用茶树枝、竹枝和扫帚草等作为人工虾巢替代水草。
特别策划栏目编辑宋迁红人工虾巢对青虾产量影响不明显,但可以节省劳动力,且水质易调控。
3.饲料投喂技术
选用粗蛋白质36%的配合饲料,随青虾个体生长及时调整饵料粒径、饲料营养配比。养殖早期、晚期使用40%~42%蛋白质饲料。
通过水位和水色、水草调节水温,在养殖过程中做到“早开食、晚停食”。
采用两次投喂法,以池边四周投喂为主。4.秋繁苗控养技术
秋繁苗密度的控制是青虾养成取得高产,提高商品率,获得高效益的关键措施之一。
(1)促进早期秋繁苗生长。在养殖前期7-9月,适当使用生物肥,控制虾池透明度30~35厘米,增加再繁虾苗的饵料来源,提高再繁虾苗的成活率。
(2)控杀后期秋繁苗。9月中旬后使用1~2次生石灰水,每亩5千克,杀灭后期繁殖的青虾虾苗幼体,并且调节水体肥度,增加水体透明度减少天然饵料。
(3)当池塘虾达上市规格时及时捕捞上市,降低存塘量,保证留塘虾有充分的生长空间。
(4)适量套养名贵杂食性或肉食性鱼类。5.病害防治技术
(1)遵循无病先防,综合防控的原则:从调控水质、合理投饵、避免应激、提高免疫力、强化管理等方面着手,严防虾病的发生与蔓延。
(2)预防措施:定期交替使用二氧化氯和生石灰消毒池水;每隔7~15天用微生态制剂一次,可有效预防虾病的发生;养殖中后期在饲料中添加1%的维生素、多糖等物质,增强虾体的免疫力。
(3)病害防治:用药、施肥、生物制剂避开蜕壳高峰期。纤毛虫病,可以在早春和越冬前施用硫酸铜0.2~0.3千克/亩、硫酸亚铁0.2~0.3千克/亩、硫酸锌0.5~0.7千克/亩全池泼洒来预防。
三、青虾生态养殖发展思考与建议1.养殖池塘条件升级
池塘标准化建设,机械化、智能化推广应用。2.生态养殖小区(系统)构建
种养结合,构建种养小区,解决水产养殖富余营养问题,实现循环种养(养4∶种1)溧阳虾草模式。
3.环境调控数字化、智能化
2018.6
15特别策划栏目编辑宋迁红开发青虾养殖智能化管理系统——养殖管家。4.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完善与创建
已创建蟹、小龙虾;蟹、青虾;蟹、南美白对虾等10多种双主养模式,继续深入研究,不断优化。
编后语:青虾在全国范围内的虾类养殖来看,只能算得上是一个小品种,养殖区域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比较成功的例子要数江苏溧阳的社渚镇。
社渚镇的青虾养殖开始得比较早,是我国青虾主养面积最大的乡镇,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包括万亩连片养殖区2个、千亩连片养殖区9个;溧阳市社渚青虾市场,水产交易大厅面积近2000米2,同时可以容纳2.5万千克青虾在场交易;江苏冠乾特种水产饲料有限公司以青虾饲料为主打,社渚当地青虾养殖每年约需要青虾饲料7000~8000吨,其中3000吨青虾饲料由该公司提供,2018年公司计划生产社渚青虾饲料需要量的一半产量。
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条完整产业链的保证,社渚青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社渚镇2016年11月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青虾第一镇”称号。全镇现有养殖水面6.5万余亩,其中青虾主养面积6万亩,从事青虾养殖的农户1300多户,全镇有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43家、协会2家、青虾营销经纪人170多名,青虾销往江、浙、沪多个城市。青虾养殖集中区平均亩产量超过100千克,最高亩产达210千克,亩产值一般5000~8000元,高的超过一万元,亩均效益3000~5000元,2017年全镇青虾产业产值达5.7亿元。“溧阳青虾”已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全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近年来,在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水产(青虾)三新工程及江苏省省级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重点引进青虾“太湖2号”新品种,实施青虾早繁、微孔增氧等新技术,探索一年两茬、虾蟹混养、虾草轮作、高密度单养等养殖模式,建立了青虾标准化养殖及青虾绿色食品养殖技术规程,初步建立了“进排水渠道分离建设+人工生态湿地强化处理+池塘养殖尾水综合处理”为核心的循环水养殖技术体系。同时不断完善渔业新技术推广、水生动物防162018.6
5.优质颗粒饲料研发与推广
加快功能性饲料研发,提高饲料利用率。6.良种的研制与推广
不育、抗病、抗劣良种研发。7.青虾深加工产品研发
疫、水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参与水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水平。实行青虾“太湖2号”新品种苗种定点培育与有计划推广,全镇已建设“太湖2号”原种繁育基地1个、面积220亩,良种繁育基地6个、面积980亩,良种扩繁体系初步建立。目前全镇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企业两个、面积6200亩,通过无公害论证企业7个、面积38000亩,三品认证面积占全镇养殖面积的68%,5000亩青虾良种基地被农业部认定为绿色(青虾)农产品基地。
这些年青虾养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青虾养殖大多以老带新、凭经验养殖,对于新技术、新模式的接受程度还不是很充分,往往出现一些养殖效益不是很稳定、甚至养殖失败的案例,这方面还需引起重视,也有助于青虾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其次,一个产业真正要做大做强,光靠一产恐怕是很难实现的,还要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例如全国青虾第一镇社渚镇,有青虾主养面积6万亩,基本上的产出就是青虾和水草,如果拿出一些水面种植莲藕等水生植物,不仅可以同样起到水草的作用,还可以加入观赏、休闲的功能,带动第三产业的协同发展,真正实现以青虾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可以学习盱眙小龙虾的经验,通过举办青虾节等活动,扩大青虾的品牌影响力。
在笔者完成此期策划时,江苏省青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于2018年5月19日成立,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为联盟理事长单位,首届联盟由23家单位组成。联盟的成立标志着青虾养殖逐渐走向强强联合、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让我们共同期待我国青虾养殖业在联盟的带领下,能够进一步扩大影响,走向全国。
科学养鱼杂志社宋迁红赵永锋
邮编2140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