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散文翻译的文体观照-精品文档资料

来源:意榕旅游网
散文翻译的文体观照

文体问题是翻译过程中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中外翻译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注意到文体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严又陵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于其中的“雅”,周熙良谈到:“就是要与原文内容和体裁相称,要得体”(罗新璋1984)。刘重德认为:“译者在达到既忠实又通顺的程度之后”,“必须进一步探求风格的‘切合”’(罗新璋1984)。王治奎更为直接的指出,“要研究各种文体的语言特点,从而做到译什么像什么”(2005)。金陧(1998)提出“由于文学文本的创造性特点,翻译中必须体现其文体特征”。 一、翻译的文体学基础

任何一种文体中,基本词汇、基本句式和表达方法总是占主导地位,而完全被某种文体独占的语言成分是很少的。这些基本的语言成分构成了语言的“共核”,即我们所说的“常规”,而不同文体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语言特点则是在常规基础上出现的“变异”,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修辞、篇章等各个层面上。文体学正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出语言的种种变体,从而归纳出不同文体的基本特征,进而指导我们在适当的场合使用适当的语言。

文体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语言对其使用场合的“适合性”,“适合就是一切”。这一原则指导着翻译过程。翻译时,如果“对

什么样的语言适合什么样的场合”这一核心问题缺乏了解或不很敏感,译文时常会正确,通顺,但却不能体现原文的风格和精神,即常说的不得体。这样就要求译者有很高的鉴赏能力,根据原作语言的不同情况,分析变异所取得的特殊效果,掌握原作的文体特征,从而达到形式与功能对等。但是,因为原语言与译出语本身的差别,有时两者不可兼得,则应追求功能上的动态对等,在语码、变异手段、动态效果三者中,优先等级为动态效果、变异手段和语码。因而,一部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又有意译,简而言之,适合就是一切。往往这样的译作既重视原作的灵魂,又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二、翻译的文体学途径

下文将借用杨雪燕所提炼的文体观――普中之特、林中之木、体中之篇(杨雪燕2000),进一步阐述文体学对翻译的理论指导,并以英译汉散文为例进行实例分析。 1 普中之特

语言在音/字系、词汇、语法和语篇等层次上的各个成分构成了语言共核,文化语境则赋予各个语言成分特定的社会意义,从而制约人们的语言行为。因此一个语言使用者不仅应掌握语言共核的普通规则,还应掌握语言共核在运用中产生变异的特殊规则,能够根据具体情景有选择地使用各层次的不同语言成分。事实上,共核语言从来都不能完全独立地以语篇形式出现。这就是说,它总是与变体语言搭配出现,所不同的是共核特征与变体特

征在不同题材的语篇中所占的比重不同(张德禄,1998:258)。因此,对于散文文体翻译而言,就是要在把握篇章语用环境的基础上,再现原文各层次语言变体,避免脱格现象。 2 林中之木

文体学之所以关心语篇,是因为语篇是语言在使用中的单位。通过对语篇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其中出现了哪些不同层次(包括语篇层)的语言成分,了解它们与语境的关系以及所完成的社会功能,以便发现那些符合语境要求并与语篇主题意义相关的、突出的语言变异形式。

当然,当我们进入翻译的具体操作层面,断言“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语篇”,“因为句子作为翻译单位不够大”时,就会出现现实问题。首先,当我们把语篇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时,就意味着给译者赋予了无限大的自由去处理语篇之内的一切要素,包括语篇主题结构、词序、句序或段落次序,以及词汇选择、风格布局等等。这样就会模糊了“改编”、“改写”、“模仿”与“翻译本体”之间的区别(谭载喜,2000);强调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语篇,而对此不加任何限制,使译者面对具体翻译任务不知如何下手;是先译第一句、第一段,还是先译最后一句、最后一段?对于难译的字句章节是删减还是保留?因为在“翻译基本单位是语篇”的命题范围内,已上说到的语序颠倒、任意增删的做法都是容许的,而按照人们对于“翻译”的一般理解,这样的更改填删却又是不允许的。因为“翻译本体”的规范要求,译者必须在

“目的语篇”里忠实地再现“原语篇”所表达的意思,不能有太多的自由,不能随意填删修改。Newmark(1991)指出“从译者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主要的描写单位可构成这样一个层级体系:篇章、段落、句子、小句、词组、词、词素”。并认为在翻译实践中,“篇章是最后的仲裁,句子是翻译操作的基本单位,而大部分的难题都集中在词汇单位,如果不是词语上的话。” 3 体中之篇

功能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具有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劝说功能和社交功能等。语言的这些功能用于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文体,如法律文体、科技文体、新闻文体和文学文体等。这些不同种类的文体是语言因使用领域和社会功能的不同而产生的变体,有其自身的语言特征。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每个语篇都属于某个语体,与某一特定情景类型相关联;同时,语篇作为某语体的实例,又具有该语体的文体特征(秦秀白1991)。然而,不同的作家写同一体裁的文章时,在符合该体裁的文体特征的基础上,也往往会体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培根的散文文笔简洁凝练,表达明晰,充满格言警句;斯威夫特的散文行文不事藻饰,自然质朴,并有极强的讽刺意蕴;艾迪生的散文文笔自然流畅,温文娴静,通俗易懂;玛丽’兰姆的散文语言简洁明快,温婉秀丽;查尔斯?兰姆的散文温婉细腻,抒情饱满,文气十足……对于欣赏散文来说,散文家的这些独特的语言风格不可忽视。这是因为:一方面,作家的语言风

格是作家风格的物质载体;另一方面,散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作者很难靠情节或人物的精彩,故必须反求诸己,退而求文学语言本身的魅力”(张晓风1989)。 4 实例分析

例1:《铺满玫瑰的路》是玛莎?达菲于1995年为杂志写的书评。文章信息量大,概括准确,文字简练,是一篇极好的时文。有时一句话就概括了一个重要内容。 原文:

From the start,she notes almost with bemusement,there was a contrast between her own“executive style’’andher colleagues’”more consultative style,”Thatcher laid down the law,In her 11一year leadership,she“broke the crippling power of the British unlons”;a reluctance that still plagues her successor,John Major,(Rose,Rose,Allthe way,by Martha Dufry) 译文:

一开始,她几乎是带着一种困惑注意到,她自己的“施政风格”和她的同僚的“更喜磋商的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撒切尔夫人说了算。在她长达十一年之久的执政期间,并且明确表示了英国不愿意加入欧洲,她的这个意向至今仍在纷扰着她的继承人约翰?梅杰。(刘士聪译)

书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信息性,即“意则期多,字则期

少”。这段文字以仅有的三句话高度概括了撒切尔夫人的执政风格,政绩以及对后人的影响。译者从宏观上把握住书评言简意赅的特点,在句子层面上努力再现原文的风格。比如说,“撒切尔夫人说了算”这种译法简洁有力,准确再现了原文作者的意图。 例2:本文是英国作家毛姆所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文章情景交融,读起来生动逼真。由于原文在修辞方面很讲究,翻译起来难度较大。但译者很好地把握住了原作者的写作意图,忠实转达了原文的情感和内容。 原文:

On the junk a mall stands amid ships beating a drum incessanny to guide their efforts,and they pull with aUtheir strength,like men possessed,bent double;and sometimes in the extremity 0f their travail they crawl 0n theground,on all fours,and at same time the indomitable spi6t of man which overcomes the pitiless force 0f nature,(A Song of the River,by w,s,Mangham) 译文:

船中央站着一个汉子,不停的击鼓助威,引导他们加劲。于是他们使出全部力量,像着了魔似的,腰弯成两折;有时力量用到极限就会全身趴在地上匍匐前进,像田里的牲口。他们使劲,拼命使劲,对抗着水流那无穷的威力。它表现的是绷紧的心弦,几乎断裂的筋肉,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克服无穷自然力的顽强精

神。(陈文伯译,转引自李运兴2001)

“助威”一词意在激发纤夫们的情绪,是作者根据原文的语境增译出来的,可谓点睛之笔。接下来在翻译两个比喻句时,译者充分发挥形象思维能力,采取将原文的文字化为画面,再将画面转化为汉语的表达方式,再现了原文的艺术风格。最后一句话中,前半句汉译时将原谓语serves to express改做主语,增译了动词“是”,原宾语改做表语;后半句则是把后置定语of man和which overcomes the pitiless force of nature译成前置定语“人类克服无穷自然力的”,更符合目的语语言的特点。 三、余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意义系统包括三类意义或三大纯理功能,即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这应该是一个指涉翻译之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本体论概念,而以普中之特、林中之木、体中之篇为表征的文体翻译论应该成为文体翻译之方法论。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该方法论研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其一,用功能主义文体学方法分析作品时忽略“文学性”。比如单纯对原文进行义、句、篇的精确分析,而背离其文学审美特性这一整体价值,这样的研究忽略了文学的独特审美价值,丧失了文学翻译的独特性。其二,忽略多种研究方法的互补性。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需要从作家、作品、读者、社会文化四维上进行全面把握。任何一种单一的方法要想揭示整个文学过程之谜都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要揭示各层次的相互关系,揭示文学系

统的规律和个体感悟中的价值底线,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文本获得本质的认识。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