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
本试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1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有时候在深夜,急走于湫隘的小巷之中;万籁无声,只有自己的足音,橐橐地回响着;..沉重地敲在心上,叫人惊忌不安。有时候悉悉索索的衣裾,仿佛有谁尾随在背后似的,更..令人惶悚害怕;然而这种静寂,在一个过惯了喧阗生活的我看来,觉得是大有风趣的。我..会丢开了一切 的杂念,专心致志于欣赏当前的静境,耽忧不测的遭逢——我觉得这些都是夜行的乐趣。有时侯结伴同行,那我更会放大了胆,恣肆地 一切叫我害怕的声..息, 似的证明自己的无畏精神;然而只要有一声犬吠,一阵枭鸣,我都会蓦...然振骇起来。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湫隘(yì) 橐橐(tuó) 惊忌不安(jì) ... B.衣裾 (jū) 惶悚(sǒng) 喧阗(tián) ...C.结伴(jiē) 恣肆(zì) 枭鸣(xiāo) ...D.似的(shì) 蓦然 (mò) 振骇(zhèn) ...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A.芜杂 谛听 自欺欺人 B.芜乱 谛听 掩耳盗铃 C.芜杂 聆听 掩耳盗铃 D.芜乱 聆听 自欺欺人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西安交大创办少年班,目的是给那些智力超常的孩子一个更好的因材施教的平台,为国家在高端拔尖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人的有特色的道路。
高三语文第1页 共11页
B.今天外国小朋友远道而来参加联谊活动,同学们都热情地在学校里与他们交流,带着他们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C. 今后四年,天津市将重点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通过职业培训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满足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D. 《红海行动》有着极高的上座率和极好的口碑,成为2018年春节档影片中的一匹黑马,凭借34亿的票房成绩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二高票房。 4.下面所列名著与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窦娥冤》 《张衡传》 四折一个楔子 关汉卿 纪传体 班固 雨果 戴望舒 六月飞雪 命,不公平的命 作《二京赋》 候风地动仪 浪漫主义 现代派 象征主义 奥菲莉娅 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巴黎圣母院》 法国小说 《雨巷》 现代诗歌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
写在舞台边上(节选) 黄裳
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与特征。它是整个伟大的中国艺术传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是歌、舞并重的综合舞台艺术。它以‚唱、做、念、打‛为主,辅之以‚圆场‛为代表的舞台调度手法和独特的服装、道具、切末、脸谱、锣鼓、丝竹伴奏等艺术手段,经过近千年戏曲艺人的辛勤创造、积累,从广泛的生活、艺术领域中吸取营养,形成了一种具有非凡表现现实生活能力的诱人艺术力量,至今仍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不妨以艺术大师齐白石的作品作些比较。齐白石是‚大写意‛派的代表画家,他笔下的花草山水无不以简练而浑成的笔法写出。但在用写意方法勾勒出的花瓣、叶片中间,往往栖息着蜻蜓、蟋蟀、纺织娘……这样细小的昆虫,这是用工笔画出的,笔法的细致,往往使观者可以看到那透明翅翼中间纤细的纹路。无论是粗笔或细笔,画家给观众提供的是同样生动的,洋溢着生之活力的形象,而两者又是统一的。
在中国传统的戏曲舞台上,我们几乎可以看到同样或类似的情形。戏曲艺术家仿佛是一位非常精明的鉴赏家,他在五光十色、无比丰富的生活中,能发现哪些是重要的就抓住不放,哪些是次要的可以略去。从这样的原则出发所形成的一系列表现方法与手段,是与
高三语文第2页 共11页
中国传统绘画的‚文人画‛流派的萌芽、发展、繁荣几乎是同步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
中国戏曲舞台上‚上下场‛、‚圆场‛等一系列舞台调度方法,是一种非常经济、简洁、聪明的方法。它摆脱了空间与时间的束缚,使演员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人物在马背上奔驰,在道路上躜行,穿过深宅曲院、进入密室、绣房,这些难以在通常话剧舞台上再现的困难课题,在这里几乎都不成为问题。但遇宣泄、刻画人物内心,展现人物之间尖锐激烈斗争的机会,就决不放过。必以狮子搏兔的全力,调动一切手段,加以再现。演员所使用的手段,比姊妹艺术丰富。面部的表情,衣衫的转折、抛掷,繁复身段的运用,歌声的变幻,念白的抑扬…无一不被用来作为揭露人物内心的武器。大胆的省略与精微的刻画在构思细密的节奏中成为一种高度谐和的统一体。观众得到的是同时呈现的‚视听之娱‛。一切都在同时间、地点完成。
艺术家的表演,有时夸张便夸张到极处,细腻也细腻到极处。导演设计有时竟会使人联想到现代艺术形式——电影的手法。近景、特写的使用是如此的频繁与自如,使观众不能不惊异。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家所获得的是远远超过一切姊妹艺术的可羡慕的‚自由‛。但这‚自由‛又是受着自身的制约的。一步不能脱离生活,也不能离开本身的‚程式‛。
程式是死的又是活的;程式是艺术家创造、积累起来的,也是在扬弃、提炼的过程中固定下来的。发展不会停止,程式的变化、丰富过程也永远不会停止。
中国古典戏曲表现的多半是历史题材或传说、神话故事。但并不因此而使其艺术魅力有所削弱。这首先是因为,现实主义的生命力是强大的,创作者借用了古代的衣冠,但处理题材、刻画人物的依据却是当前的现实。今天舞台上保留下来的许多传统戏,在其创作的当时,正是那时的现代剧。因为现实针对性强与艺术上的成功,被保留下来了,直到今天。今天戏曲舞台上通行的服饰,正是明代(约十四到十七世纪)的衣冠,这是因为戏曲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飞跃的发展,而当时也正是现代剧产生得最多的时期。
中国古典戏曲总是以完整的、有头有尾的故事出现的。由于演出习惯的变更与观众欣赏的集中,人们往往更加重视整出戏中尤为精彩的许多段落。人们都希望在一次演出的组合中能看到题材、风格表演各不相同的许多单折戏。这样做更易于满足观众中间不同的要求并使演出更丰富而精炼,异彩纷呈。
一九八四年二月六日
5.下列对“中国戏曲艺术”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高三语文第3页 共11页
A.中国戏曲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与特征,经过近千年的创造与积累,具有非凡的表现现实生活的能力,其中京剧最具代表性。
B.戏曲舞台上,精微地刻画人物内心,展现人物之间尖锐激烈的斗争,与齐白石用工笔画出叶片中间栖息的细小昆虫,情形类似。
C.中国戏曲舞台上,空间与时间的大胆省略与人物内心的精微刻画高度谐和统一,观众得到的是同时呈现的“视听之娱”。
D.古代戏曲在创作时,也是那个时代的现代剧。创作者借用了古代的衣冠,表现当时的生活,现实针对性强的古代戏曲得以保留,至今仍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6.下列理解和推理,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戏曲的一系列表现方法与手段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文人画”流派的萌芽、发展、繁荣基本同步,明代是中国戏曲产生得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 “文人画”创作数量到达巅峰。
B.程式是艺术家创造、积累起来的,也是在扬弃、提炼的过程中固定下来的。“程式”制约戏曲演员的自由,程式缓慢地发展也限制了中国戏曲的发展。
C. 中国古典戏曲表现的多半是历史题材或传说、神话故事,创作者借用了古代的衣冠,但处理题材、刻画人物的依据却是当前的现实,所以,现实主义的生命力强大。
D.中国古典戏曲总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在一次演出中安排题材、风格表演各不相同的许多单折戏,更易于满足观众的不同的要求并使演出更丰富而精炼,异彩纷呈。
7.不能表现“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家所获得的是远远超过一切姊妹艺术的可羡慕的‘自由’”的一项是( )(3分)
A. “上下场”、“圆场”等舞台调度方法,可以使人物自由地走于道路,进入庭院。 B.刻画人物内心时,中国戏曲演员所使用的手段,比姊妹艺术丰富。 C.时空转化难以在通常的话剧舞台上再现,而中国戏曲摆脱了时空束缚。 D.近景、特写的使用是如此的频繁与自如,与现代电影手法接近。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吴改元宝鼎。
吴主以陆凯为左丞相,万彧为右丞相。吴主恶人视己,群臣侍见,莫敢举目。陆凯曰:‚君臣无不相识之道,若猝有不虞,不知所赴。‛(1)吴主乃听凯自视,而它人如故。 .
吴主居武昌,扬州之民溯流供给,甚苦之,又奢侈无度,公私穷匮。凯上疏曰:‚今四边无事,当务养民丰财,而更穷奢极欲,无灾而民命尽,无为而国财空,臣窃痛之。昔汉室既衰,三家鼎立;(2)今曹、刘失道,皆为晋有,此目前之明验也。臣愚,但为陛下惜国家耳。武昌土地危险,塉确,非王者之都。且童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高三语文第4页 共11页
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以此观之,足明民心与天意矣。今国无一年之蓄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官吏务为苛急莫之或恤。大帝时,后宫列女及诸织络数不满百,景帝以来,乃有千数,此耗财之甚者也。(3)又左右之臣,率非其人,群党相扶,害忠隐贤,.此皆蠹政病民者也。臣愿陛下省息百役,罢去苛扰,料出宫女,清选百官,则天悦民附,国家永安矣。‛吴主虽不悦,以其宿望,特优容之。
九月,诏:‚自今虽诏有所欲,及已奏得可,而于事不便者,皆不可隐情。‛
戊戌,有司奏:‚大晋受禅于魏,宜一用前代正朔、服色,如虞遵唐故事。‛从之。 ....冬,十月,丙午朔,日有食之。 .
永安山贼施但,因民劳怨,聚众数千人,劫吴主庶弟永安侯谦作乱,北至建业,众万余人,未至三十里住,择吉日入城。遣使以谦命召丁固、诸葛靓,固、靓斩其使,发兵逆.战于牛屯。但兵皆无甲胄,即时败散。谦独坐车中,生获之。固不敢杀,以状白吴主,吴.主并其母及弟俊皆杀之。初,望气者云:‚荆州有王气,当破扬州。‛故吴主徙都武昌。及但反,自以为得计,遣数百人鼓噪入建业,杀但妻子,云‚天子使荆州兵来破扬州贼。‛
十一月,初并圜丘、方丘之祀于南北郊。 罢山阳公国督军,除其禁制。
十二月,吴主还都建业,使后父卫将军、录尚书事滕牧收留镇武昌。朝士以牧尊戚,颇推令谏争,滕后之宠由是渐衰,更遣牧居苍梧,虽爵位不夺,其实迁也,在道以忧死。.何太后常保佑滕后,太史又言中宫不可易。吴主信巫觋,故得不废,常供养升平宫,不复进见,诸姬佩皇后玺绂者甚众,滕后受朝贺表疏而已。吴主使黄门遍行州郡,料取将吏家女,其二千石大臣子女,皆岁岁言名,年十五、六一简阅,简阅不中,乃得出嫁。后宫以....
千数,而采择无已。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若猝有不虞,不知所赴 虞:欺骗 . B.发兵逆战于牛屯 逆:迎,抵抗 .
C.固不敢杀,以状白吴主 白:禀告 .D.虽爵位不夺,其实迁也 迁:放逐 .
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后宫列女及诸织络数不满百,景帝以来,乃有千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丙午朔,日有食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 ..C.在道以忧死 作《师说》以贻之 ..
D.其二千石大臣子女,皆岁岁言名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高三语文第5页 共11页
A.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B.正朔,一年的第一天。古代改朝换代,要改定正朔,本文中代指前代历法。 C. 戊戌,即戊戌年。古人干支相配,组成六十花甲子,本以纪日,后又用以纪月纪年。 D.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两千石,在秦汉时期,地方郡一级的政权机关长官郡守的年禄是二千石,后世常常以二千石来代指地方郡守级的官员。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国无一\\年之蓄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官吏务为\\苛急莫之\\或恤。 B.今国\\无一年之蓄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官吏务为苛急\\莫之或恤。 C.今国无一年之蓄\\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官吏务为\\苛急莫之或恤。 D.今国无一年之蓄\\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官吏务为苛急\\莫之或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主居于武昌,扬州百姓逆流而上提供物资,在没有发生灾荒的时候,就已经使百姓精力用尽;又奢侈无度,国无大事,已经国库空虚了。足见,吴王昏庸,劳民伤财。
B.吴主左丞相陆凯忠言直谏,进言吴王减免劳役、捐税,减少宫女,严格选官,然而未被采纳。
C.吴主庶弟协同山贼犯上作乱,终被活捉,吴主杀死了孙谦及其兄弟、母亲,不念亲情。
D.吴主迷信巫术而又好色无度,后宫女子上千依然不断选人入宫 。
第Ⅱ卷
四、(23分)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吴主乃听凯自视,而它人如故。(2分)
(2)今曹、刘失道,皆为晋有,此目前之明验也。(3分)
(3)又左右之臣,率非其人,群党相扶,害忠隐贤,此皆蠹政病民者也。(3分) 14.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观夜潮 [清] 吴锡麟
高楼极目大江宽,为待潮生夜倚阑。 隔岸忽沉灯数点,如山涌到雪千盘。 鱼龙卷地秋风壮,星斗摇天海气寒。
高三语文第6页 共11页
明月渐低声已歇,一枝塔影卧微澜。
[注]钱江潮为自然奇观,曾有不少文人墨客以诗文记之。此诗为夜间观潮之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点明观潮的时间、地点。楼高方能极目,江宽才有大潮到来的壮阔恢弘。首联平平而起为后文做好铺垫。
B.颔联,“如山涌到雪千盘”,正面写大潮初来时的形象,潮水如山,如盘中之雪,化动为静,有声有色。
C.颈联,“鱼龙”状潮之形,“卷地”现潮之力,“星斗摇天”写出大潮的声威。 D.此诗“待”写出对大潮的期盼,“忽”表现了潮来时的惊喜,颔联表现了观潮人心怀壮阔,景中有情。
(2)此诗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分)
(3)请从动静的角度赏析 “隔岸忽沉灯数点”句。(3分) 1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描写高耸的建筑不计其数的一句是“ , ”。 (2)《琵琶行》中写出弹琵琶的指法和乐曲名的句子是“ , 初为霓裳后六幺” 。
(3)《赤壁赋》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待天地运行规律的名句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 _ ” 。
(4)《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写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冒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莫听穿林打叶声, ”。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吃大饼(有删节) 沈从文
战前数年朋友来往通信中,遇到形容生活穷困境况时,照例常说‚吃大饼‛过日子。凡使用这个形容词的,在他本人生活上,虽未必即到‚陷入绝境‛,在他本人情绪上,实俨然已有点‚招架不住‛神气,似乎只要加重一点儿,就到‚喝北风‛程度了。可是‚大饼‛是个什么样子?有多大?如何做?如何吃?倘若他是一个南方人,要他老老实实回答时,这个人若够老实,也许自己会瞠然不语,却令人哑然失笑。因为他虽惯会使用这个名词,可未必见过‚大饼‛,更未必吃过‚大饼‛。他吃的或者是巴掌大、焦盐、揉糖,再
高三语文第7页 共11页
沾上ー小撮芝麻,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上面那个装阔旗人掬两文京钱买的东西一样,事实上名叫‚烧饼‛,或‚烤饼‛。(橘逾淮南而为枳,这东西过长江后就越来越小巧秀气,到后就索性改名为‚金钱烧饼‛了。论式样,昆明地方所见的倒不少如三尖角的,褡裢式的,银锭式的,隔月形的,……至于中间有个孔,相传为三百年前戚继光征倭寇用作军士干粮,如今说来还带点抗战意味的‚戚饼‛,反而少见。)也许这人虽吃过‚大饼‛,还依然不明白这东西本身有多少大的。因为凡在桌子旁坐定吃大饼,可能是照云南人熟习的炒饵块烩饵块方式,早已切成丝切成片,加上作料,把大饼原来的素朴与壮观全失去了。宋人笔记说,秦桧的儿孙生长城市,不识豆麦所出,量米时桧试询问米粮来源,有人说从簟席上出,有人说从斗斛中出。无一个想得到是从田地里生长。邯郸淳《笑林》说,北人不识笋,吴人为设笋,问从何来,告说是竹子生的。还家煮床箦,预备大吃一顿,久煮不烂,还以为是吴人不诚实,有意捉弄他。可见有些东西即或吃过,还不知道它的本性,也是常有的事。
生长于长江以北的山东河南朋友,必自以为对于大饼是个完全内行,其实所知道的也只是就经验所及而言罢了,大饼过了河过了江向南方跑,沿黄河上海长江上游向西南高原跑,大饼的命运如何,就依然不大容易知道。
民国十八年我到武昌时,被朋友孙大雨诗人邀到一个小铺子去吃牛肉大饼。大雨那时节正对于许多事都还充满好奇心,认为这小铺子极有诗意。铺子中简单得很,除却几件粗重桌椅,只是当门ー个大而厚重的黄铜锅罐闷了一大锅白汁牛肉,另外砧板上搁下一个两尺大三寸厚的大饼。照习惯,限定每天卖完一锅肉,一个饼,即关上铺板休息。小碗盏,大筷子,桌凳复拙重古朴,加上那做买卖人的神气派头,不免令人疑心这原是个有历史背景的职业。问一问,才知道这一家人的先代,原来是随同蒙古达达迈过长江到此落脚的,到太平天国时,又成为长毛贩卖制度之一种,并说那口铜锅,那份铜家业,都是祖先传下来的!试看看那口厚重放光的锅罐,那个二尺大三寸厚素朴壮观的饼面,同时再注意一下掌柜的伸出生有疏疏黄毛的大手,持着大铜勺从热气蒸腾锅中取肉,舞着大铜刀割饼时情景,真不能不相信,这里有的是‚历史‛,面前的一位,也许还是匈奴族王子的遗裔。且使人想起荆轲专诸本来的活计,干这种活计的人,当前已不足道,在历史上却很做过几件不平凡事业的。
民国二十八年我在昆明,某一天忽被朋友邀到一个丽江朋友家中去吃西藏式大饼。上桌时,一尺五六寸大,三寸厚,特点是饼面干干净净一片素朴的焦黄(看就使人又感觉接触了神农氏后代的传统生活习惯,也接触了另外一个民族的宗教习惯)。把这个东西一 片片割切下来,用大雪山下牦牛身上出产的酥油制成酥油茶同吃,原是边地最平常的方式,不值得提。可是当时我们却还用《红楼梦》上史湘云吃过的鹿脯(而且照孔子旅行时的方式,用刀削吃的),以及《吕氏春秋・本味篇》(亦即历史上有名大厨子伊尹)所未提及
高三语文第8页 共11页
的,来自一万尺高大雪山上的四五种稀奇古怪动植物,一同填入腹中,这两件和大饼有关的事,我相信生长北方每天吃大饼的朋友,是不会想到的。
第三件事是大饼既用‚大‛为名,最大的饼究竟能有多大?就个人眼目所及,大饼似乎和普通锅面有关,锅面大小又和家庭组织有关。所以如今所见的二尺见方三寸厚的形式,可以说是一般形式。论家庭组织,唐代算得庞大,一家百口是常有的事,可是不分家未必即同炊。杜阳编述叙杂事最善夸饰,记同昌公主死事,李可及为安排一场叹百年舞,用到八百匹官絁,舞竟珠翠满地。可是轮到赏赐三十骆驼的饼送给葬役夫时,还是只说‚各径阔二尺‛。从记载上看,且像是已到最大限度。大饼之大超越纪录,实应数一位赵老总的成就。孙光宪《北梦琐言》说:五代王建主蜀时,有一位善吃喝好客人的赵雄武,绰号‚赵大饼‛,每次用面三斗做饼一枚,做成后,有好几间屋子大。唐人普通房间纵不如宋人费木料,也总得有两丈见方,这个饼很可能就有六丈大小。当时这种大饼的用途,说是值大内宴会,或豪家设厂筵时,这位赵官人即于众宾内奉献一枚,裁剖用之,各人一份,吃得大家饱饱的。至于这个六丈见方的大饼,从赵府转到另外一处筵席,如何抬去,可不说明。若不太厚,或者卷成一束,派那十五位鲜衣花裤大师傅抬去,也未可知。这种大饼的制法,就是一种秘密,据说当时至亲好友,即不肯传授,无由模仿。若不然,别的不说,现在昆明电话局长赵先生,既以喜做烧鸭子著名,又好客,只要如法仿造大饼一枚,请客时,就 可以把三百客人同时邀集,不至于感到束手了。
后记:假期匆匆过去,家中大小工作重新开始,想起孩子们在嚷叫‚吃不饱‛之余,然能不断大笑。在讨论到大小男丁三口今年雨季来临时,得如何学习赤脚和泥浆奋斗,都十分高兴。主妇在为家事为生活把一个作主妇的最高工作效率用尽后,尚永远不失去脸上代表从容与快乐的微笑。以及寄住城中由念佛而神经失常的妹妹,在极痛苦情形中,亦尚能独自用笑来排遣挣扎,我心想,一家人尚能笑,真不妨事。写点小故事,赠给同样无可吃的正直国民,在他的单纯沉闷工作外,若能有机会笑笑,也不为无意义!一般人常说,战争是要血和泪的。据个人意思,人生中某一种无形战争,所需要的也许倒是保持那个‚虽败北不气馁‛的微笑或大笑!
三月一日桃源
16.简单的一个大饼,充饥而已,在有想法的人的眼里,别具特色。请概括本文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述了各色大饼的哪些特征?(8分) 17.鉴赏文中划线句子。(4分)
18.请简述简单一个大饼,在沈从文笔下有哪些丰富内涵。(5分) 1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以 “吃大饼”喻指生活穷困开篇,和后记中如何在困窘中生活呼应,吃大饼的生活是指勉强活下来的生存状态,这种活法需要勇气与耐心,俨然大饼成为证明你生活状态的一面镜子。
高三语文第9页 共11页
B.作者先将南方各色饼的特征描述一番,然而这些南方的饼把大饼原来的素朴与壮观全失去了,少见带点抗战意味的“戚饼”,折射出当时南方远离战争安逸的生活状态。
C.文章第二段,承上启下,指出北方人对大饼的认识仅限于经验,引出下文对蒙古、西南等地大饼的介绍,一个大饼可见历史变迁,人世沧桑。
D.第四段中用“《吕氏春秋・本味篇》(亦即历史上有名大厨子伊尹)所未提及的”衬托在丽江吃大饼时吃到的四五种“动植物”稀奇古怪,增强了藏式大饼的神秘感,增加了异域风情。
E.文章语言平实,思维纵横南北东西,笔端触及古今,大量引用古籍,展开联想与想象,使大饼成为记录历史的一种方式,展现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六、(10分)
20.8月8日是全民健身日,下面是全民健身日的标志,请写出构图要素,并指出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20个字。(6分)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纠正另外两处问题。(4分)
“90后关注养生”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说到底是一种价值理性的回归。在过去,一些“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的年轻人,他们随意的生活方式,必然会带来身体健康方面的危机。养生从年轻做起,不仅能够让“90后”更加健康长寿,也能掀起全民养生热潮,从而提高中国人的身体素质。
①随意的生活方式不一定会带来身体健康方面的危机。
② ③ 七、(60分)
22.请根据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60分)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你见过最不求上进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高三语文第10页 共11页
点赞第一的回答这样说:‚他们为现状焦虑,又没有毅力践行决心去改变自己;三分钟热度,时常憎恶自己的不争气,坚持最多的事情就是坚持不下去;本想在有限的生命里体验很多种生活,却只会把同样的日子机械重复很多年;终日混迹社交网络,脸色蜡黄地对着手机和电脑的冷光屏,可以说上几句话的人却寥寥无几; 不曾经历过真正沧桑,却还失守了最后一点少年意气,他们以最普通的身份埋没在人群中,却过着最煎熬的日子。‛
评论区中,一万多人点赞了那句‚我就是这样的人‛。
人生不易。一位作家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也有这样一句话: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说要自律的人很多,但是能够坚持自律的人很少。自律之人出众,不自律之人,淘汰出局。
要求: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高三语文第11页 共11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