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3语文高考状元的历次作文:孙婧妍作文2013

2013语文高考状元的历次作文:孙婧妍作文2013

来源:意榕旅游网


【2013年北京市高考语文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对话,按要求作文。

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与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手机论

北京考生 孙婧妍

手机者,信息时代之标志物也。其形也善,其用也泛。一机在手,分居可闻亲友声,闭门可知天下事,闲以自娱,忙以减负,实乃古今之便利物也。纵昔时科技大家,中如墨翟、西如爱迪生,闻之亦必瞠目大惊,拍手而称善也。

手机之用虽广,然众亦未皆称其善也。清明时节,余家有宴,亲友归,众宾至,围坐大桌,酒洌而肴甘,实盛事也。然席间不闻寒暄笑语,但见少小者人手一机,低头垂目,唯按键之声不绝于耳;而长者亦不免持机离席,于走廊低声私语,盖有生意联络也。席毕,余未见宴之欢也。祖母黯然谓余:“人情之薄如此,手机之过

矣!”

由是观之,凡今所谓高科技者,有其一利必有其一弊。譬如,可持之保家卫国、伸张正义,亦可持之杀人越货、逞己私欲。而余以为,物之利弊,大抵在于驭物之人。驭者善,则用物于善处,故物善;驭者恶,则用物于恶处,故物恶。手机乃一通讯小器,善用则便利多多,恶用则乱心扰扰。呜呼,余尚庆手机之弊小矣,仅止于淡泊人情、疏远人心尔。倘若恶用电脑、械乃至舰艇、核弹者,轻则害人性命,重则毁其家国。科技之用,敢不慎乎? 由是余有言:欲扬科技之利而抑其害,则驭科技之人,其责重矣! 或曰:抑科技之害而扬其利,何以也?

其一,须以长远目光观之。世之科技进步,一日千里,其新品之数也多、之用也善,丰富且改善吾辈生活于一瞬,为之欣欣然者,不计其数。然其深层、长远之后果——如人之交游、思之嬗变乃至后续之影响——观之者鲜矣。譬如昔者塑料袋现世,众皆喜其廉而便也,故人人用、日日用,待万千白色聚乙烯物或飘于空中或埋于地底,方悔环境污染之甚,晚矣。故欲使科技得其善用,则驭科技之人须有远虑,从持续之影响而非一时之利益深思之、熟虑之,方不致为其所劫。

其二,须以高尚德行用之。纵有长远之计,然一心逞己利而无视他人者,亦无以扬科技之善矣。北京,国之都也,其苦雾霾之害久矣。以京人之智,无有弗知雾霾多起于汽车尾气也,然耽悦于出行之便利,贪恋于己时之可贵,鲜有弃私车而乘公交甚或单车步行者也。此即以德之不高驭科技而致善少恶多者也。故曰,欲使科技之利大于弊,多益而少害,则驭科技之人须有高德,以大局观之而非以一己之私用之,方可得科技之善。

由此观之,手机者,有善亦有恶,或曰无所谓善恶,以远虑观之,以高德驭之,不以其废正务、远人情,亦不以其谋恶事、乱法纪,则必可得其利益而损其弊害。而天下之新科技利器,莫有普遍如手机者,故吾辈若以远虑观之、以高德用之,则科技百利而无一害之日,可待也。

呜呼!吾等驭科技之人,其责不可谓不大也。故属文以记之,愿世间众生皆可扬科技之威猛而抑科技之恶陋也!

【注】孙婧妍,北京十一学校高三学生,2013年高考语文148分,为恢复高考后37年最高分,考入清华

大学。

【评 析】

感叹本文的优秀,当然不是因为其以文言写就。高考作文,恰恰不提倡写文言文。但作者最终写了,并且写得那么得体。

得体者一,语言是为承载思想服务的,若不为说理,语言的谋求近乎没有意义。

文章开篇即提出“手机者,信息时代之标志物也。其形也善,其用也泛”,不否认手机伟大的进步意义,认识公允。继而一个转折——“手机之用虽广,然众亦未皆称其善也”,引出对手机的忧思,认识辩证。而更为深入的认识则在第二段祖母“人情之薄如此,手机之过矣!”一语之后——作者借祖母的话传达出一般人的认识,为的是引出下文自己独到且深刻的认识,即对“全是手机惹的祸”的质疑。第三段一个“由是观之”,文章第一个认识上的高峰出现了:“凡今所谓高科技者,有其一利必有其一弊”;“而余以为,物之利弊,大抵在于驭物之人。驭者善,则用物于善处,故物善;驭者恶,则用物于恶处,故物恶”。作者不仅指出手机使用有利弊二端,且将手机之祸的矛头指向用手机之人,更以手机为发端引出电脑、械、核弹等更多科技物,在认识的深度与广度上彰显不凡。由此,这个部分的结语“欲扬科技之利而抑其害,则驭科技之人,其责重矣!”可谓掷地有声。而更为可贵的还止于此,“抑科技之害而扬其利,何以也?”——在上文提出“人的问题”的基础之上,文章即刻探讨“怎么办”,这是文章在认识上的第二个高峰:“须以长远目光观之”“须以高尚德行用之”的两条意见,认识高远,且以“白色污染”和“城市雾霾”论之,切中时弊;又与手机相贯通,“天下之新科技利器,莫有普遍如手机者,故吾辈若以远虑观之、以高德用之,则科技百利而无一害之日,可待也”的展望不仅合情合理,且给人教益。

综观全文,“提出问题”“出示表征”“揭示本质”“探索解决”——究其实,本文比语言更出色的是认识之美与说理之切。文言,不过是个载体,此得体者一。

得体者二,语言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若不为沟通,语言“仿古做旧”而造成的诘屈聱牙也近乎没有意义。所谓考场作文的古文面目、文言表达,“古”到什么时代、“文”到什么程度?如果纯为炫技扮酷,这篇文

章不会这么“平白”,仔细读来,本文不过“古白话”而已,作者为了第一时间将所说道理传达给读者,故不会以言害文,即便用耳朵听,也是可以将本文听懂的。既是如此,直接以白话出之则可,何以非用文言?千八百字,若要将上述道理全部说透,不得不考虑表述的形式。也许作者的选择实乃不得已而为:文章容量上的言简意丰,说理力度上的用语斩截,或许最末才是修辞之美吧。

短短几十分钟,诞生一篇如此的考场作文,非高手不敢为,非高手莫能为。我们所感叹的,并非考生的语言选择,而是选择后的语言担当。

(周京昱 评)

去看迎春花 (13班 孙婧妍 )

我家住在一层,窗外有一大片迎春花。这小区的住户多多是日理万机般的匆匆之态,是以这片花每年春来静静开、春去匆匆落,从未见有人为之驻足或者惋惜。而这迎春花却总年复一年地如期而至,诗歌顺其自然、无喜无怨的姿态,倒颇似某位得道的高僧或超脱的贤人。

自古以来,二十四番花信,立春后一候迎春,是以人们多赞迎春花带来春天。宋代诗人“赢得春来非自足,百花千卉共芬芳”句。正是歌颂迎春花引领春光而不居功自傲的品质。然而我对此类赞美却不以为然。花开无知,花盛无灵,迎来春光的是太阳与地球的周期性运动,气温升高,降水增加,迎春循着生物本能开放,这其中何曾有它自己的意志。至于谦逊、清高云云,更是文人赋予它的美好想象。是春天带来迎春花,而非迎春花带来春天。

不过,迎春花期的开放与凋谢间,却确乎有着某种哲理。年年认识旧人,花开却是新花,迎春一年又一年地开了又落,而我亦自经历着人生的高低起伏,两种枯荣转换间,不由我不将二者联系起来。

迎春花教会我一切困难都会过去,无论冬日多么冷酷,只要咬牙坚持,便可迎来春光。三月底,我参加了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考前千番辛苦、万般准备,走上考场却仍旧连数字题目都读不懂。失魂般晃出考场,只觉一切都付东流。十余年寒窗只读来个前途渺茫。然而回到家看到迎春花,纷乱的心境慢慢平静。冬日寒冷,

然而安有不去的冬与不来的春?纵我此次失意,只要咬牙挺过,或许下一刻便是春来花自开、似这迎春盛放呢?于是我便安心等待了,最后公布结果,我竟然果真通过了笔试选拔。

而迎春亦教会了我一切繁华亦会逝去,时间绝无什么可灿烂永久。四月是高三生的忙月,一模、体育测试、自主招生……或许是之前的苦功此时奏效,我的四月竟是事事顺利,成绩优秀,加分丰厚,这之中的得意自不必说。我雀跃回家,只盼迎春以一树明媚装点我的欣喜,谁知这北国的花树却不足花期便已谢去,只留一树零落给我看。我不禁凛然一惊:再美的迎春也要落去,世事变幻,岁月纷涌间,又有谁的成就可永存?何况我的成就尚如此的微不足道!于是我自收敛,仍未成功喜悦,却自此深知没有什么成就可供我仰躺其上至永久。

是的,迎春的哲理是波澜不惊,是顺其自然。我在高三,再苦再累也将过去,而六月高考一役,无论辉煌落魄,亦将湮灭于岁月。而人要向前看,永永远远,淡然微笑着向前看。

去看看迎春花吧!看久了,你便学会任世间繁华起落,我自有一份淡泊的安然,你便学会枯荣转眼一梦,成亦欣然败亦喜的平静。这迎春的哲理,便是李叔同大师所言:“华枝春满,无心月圆。”

去看迎春花吧。

标准

北京市十一学校 高三13班 孙婧妍 分 一模作文

听闻设立“中国诺贝尔文学奖”的提议,我不禁陷入沉思:且不论当今的中国文坛是否已具有设立世界性奖项的资格,亦不论世界文学界的话语权是否仅靠一个奖项便可确立,我只想知道,假使中国真的设立起一个与诺奖具有同等分量的奖项,我们该以何种标准去评点文学?

也许,有人会自豪地宣布:“我们要以中国式标准去评点世界文学!”鉴于社会上一直存在着“诺奖歧视中国”的论调,这种宣言大概会深得人心。那么,什么是中国式标准?于是我们之中又有人说中国的美德是质朴而带有乡土气息的,你看莫言的寻根文学不是受到认可了吗?并且中国人是忠厚而爱国的,我们热爱、安

于现实。按照这种标准,泰戈尔与纪伯伦的诗歌因太过梦幻而落选,普鲁斯特与杜拉斯因写作缺乏现实意义而未入围,加缪与奥威尔连同赫胥黎的作品因富有政治暗示而排除……最后我们终于确定了大奖人选,才发现领奖台上站着的,唯有寥寥几个中国人罢了。

那么又有人说:“不如我们用世界眼光去衡量文学。”说这话的人却忘了数数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有几个瑞典本国人。莫说诺奖轻视东方,我们隔海相望的邻国日本,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三岛由纪夫等作家,不也获得了诺奖委员会的关注吗?而既然诺贝尔奖已经确立起了一种广受认可的世界标准,那么当我们不能建立新的、独属于中国的标准时,设立第二个诺奖有何意义?

于是我们发现,这“李太白文学奖”根本找不到评奖标准——因为以奖项去评判文学,这行为本身就是荒谬的。

史铁生曾说文学奖项无非是某些机构以排名戏弄作家的把戏,无论这机构多么宏大,其本质都没有区别。诺奖只代表委员会成员的个人认同,如果把这与作品的世界认同度划等号,未免太过肤浅。鲁迅未获诺奖,然而谁能说他不是伟大的文学家?谁能说不是他的作品唤醒了麻木的国人、拯救了沦亡中的中国?一切奖项皆是浮名,当历史的长河流淌、无尽岁月纷涌而过,人们记住一位作家、一部作品绝不是因为某个奖项的名字,而是由于文学本身对于社会、对于国家有所助益,对于启迪人类的心灵、使人类文明进步具有积极作用。使文学不朽的不是奖项,评判文学的标准,是历史与人文本身。

何止文学,对于一切事物的评判标准,又何曾是某某奖项的虚名?我们记住袁隆平不是为什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而是为他使千万饥民免于成为道旁饿殍的研究;我们记住特丽莎修女不是为诺贝尔和平奖,是为她身上最悲悯的关怀与最仁爱的慈悲;而在没有奖项的古代,屈原、伯夷与叔齐、苏武、林则徐……这些时代伟人的头上,哪一个不是戴着后世人民以赞美与崇敬为他们编织的桂冠?

奖项的标准是可笑的,而奖项作为一种标准本身,亦是可笑的。纵观历史、放眼中外,一切伟大的标准皆源于伟大本身。如果有人问我中国的文学何时才算真正走向世界,如果有人问我中国何时才算真正拥有了令世界仰望的力量,那么我必会说:那是我们不再用奖项、而是以历史与人文本身去界定成就的一天。

有益于国、有益于人类、有益于文明,即最崇高的标准。

做好自己

北京十一学校 高三文科班 13班孙婧妍 42分

乍看之下,“谭木匠”的成功似乎很没道理。现代社会讲究包装,譬如将五音不全美化成

“个性”、破布烂衫诠释为“时尚”,“谭木匠”却偏将产品缺陷公诸天下;现在人们喜欢多管齐下,歌手写书、作家经商、商人发唱片,“谭木匠”却多年来只专注做梳子一事……然而这个品牌确实成功了,而且是大大成功。

于是我们逐渐发现,在无数矫饰与浮夸、劳碌与分心褪去后,“做好自己”四字,原才是成功真谛。

是了,怪不得千百年来圣者贤人没一个去追求什么功名利禄,也没一个想为自己留什么生前身后名,原来他们早就勘透做好自己才是人生的目的与意义。道家的万法自然、清静无为,佛教的诸相虚妄、回归本心,实际上讲的都是这个道理。我们总以为人要经营些什么才算活得好,比如为自己维持一个完美形象、或给子孙后代留下万世基业,可实际并不是这样。今日我们推崇的所有人物中哪个是因为粉饰自己或苦心经营而留名的呢?李白从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于是他谪仙人的本真便显露了;陶谦亦无心用官名荣禄装点自己,于是他采菊东篱、把酒南山的淡薄品性便保全了……就连愚公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着都为人们所赞颂!于是我们发现真正的伟大其实并不寓于什么自我标榜或苦心经营,做好自己,才是通向伟大的途径。

然而如今“做自己”的同时“做好自己”是很难的。谁不想让自己显得更好些呢?往小处说,就连恋爱中的少女见男友前都少不得一番梳妆打扮,更别提我们生活中更有比什么青春痘、小雀斑严重得多的缺点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去成功呢?“谭木匠”的品牌故事这时又灵了,谭传华告诉我们缺点人人都有,成功的关键在于自身优点的保持与发扬。是了,缺点本不必掩盖,你的遮掩也许反而会将你的闪光点一同埋没。做好自己,抓住自己的优势才是最好的方法。木梳易蛀何妨?正说明“谭木匠”的产品天然无害;不经商又怎样?一心做木梳正是“我善治木”的体现。做好自己不是自私自利的狭隘,更不是纵容缺陷

的放任或无赖,它的精髓在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并让自己的长处得以发扬。做好自己是一种“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自信,是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乐观,更是一种“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操守与坚持。

是的,成功靠的不是粉饰完美的门面、不是殚思竭虑的算计,而是对本真的坚守与对自我的发扬。要想惊艳世人,须先做好自己,这才是伟大的真正含义。伟大不会因为没有装点而褪色。

做好自己,你终将取得成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