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钻孔灌注桩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及预防措施
摘 要:本文根据多年的施工和监理经验,对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问题的防治进行了总结、归纳,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关键词:灌注桩 施工质量 防治措施
在桥梁结构当中,钻孔灌注桩作为一种常用的基础形式,其适应性强、成本不高、施工方便等特点,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公路桥梁以及深基坑围护等多个领域。本文结合工程实践详细的介绍了钻孔灌注桩断桩等的处治方法,以供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在钻孔过程当中,所引发的施工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1.护筒周边冒水
在陆上钻孔灌注施工过程中,护筒外壁有水冒出,严重的会引起地基下沉、护筒倾斜与移位,造成钻孔偏斜,以至于导致成桩时的断桩或无法施工。
(1)造成原因
埋设护筒的周围土不密实,或者护筒内外水位差的比较大,或钻头起落时碰撞护筒。
(2)防治措施
在埋设护筒之前,桩位与四周应选用最佳含水量的粘土分层夯实,保证护筒高出地面30cm或水面1.0—2.0m;在护筒的适当高度开孔,使护筒内保持1.0一1.5m的水头高度;钻头起落时,应防止碰撞护筒;若护筒严重下沉或移位时,则应重新安装护筒。
2.孔壁坍陷
在钻进过程中,如果发现护筒内泥浆面不断的出现气泡,或泥浆突然漏失或急速下降,则表示有孔壁坍陷迹象。
(1)造成原因
孔壁坍陷的主要原因是土质松散,泥浆护壁不够好,护筒周围没有用粘土紧密填封。钻进速度较快、空钻时间较长、成孔后待灌时间较长和灌注时间过长均会引起孔壁坍陷。
(2)防治措施
在松散易坍的土层当中,适当的加入深护筒,用密实的粘土填封护筒四周;搬运与吊装钢筋笼时,应防止变形,安放要对准孔位,避免碰撞孔壁,钢筋笼接长时要加快进度,尽可能缩短沉放时间;成孔后,待灌时间一般不应大于3h,并控制混凝土的灌注速度,在保证施工质量的情况下,尽量缩短灌注时间。
3.缩颈
缩颈即实际施工的孔径小于设计孔径。
(1)造成原因
塑性土遇水膨胀。
(2)防治措施
应该采用优质的泥浆,降低失水量;成孔时,应加大泵量,加快成孔速度,在成孔一段时间内,孔壁会形成泥皮,则孔壁不会渗水,即不会引起膨胀;或在导正器的外侧焊接一定数量的合金刀片,在钻进或起钻的时候起到扫孔作用;如出现缩颈,采用上下反复扫孔的办法,以扩大孔径。
4.钻孔偏斜
成孔后桩孔出现较大垂直偏差或弯曲。
(1)造成原因
钻机安装就位稳定性较差,作业时钻机安装不稳或钻杆弯曲所致;地面软弱或软硬不均匀;土层呈斜状分布或土层中夹有大的孤石或其它硬物等情形。
(2)防治措施
先将场地夯平整,枕木宜均匀着地;安装钻机时要求在转盘中心与钻架上吊滑轮在同一轴线,钻杆位置偏差不大于20mm;在不均匀地层中钻孔时,采用自重大、钻杆刚度大的钻机;如果纠正无效,应该于孔中局部填粘土或片石至偏孔处0.5m以上,重新钻进。
5.桩底沉渣量过多
桩底沉渣量过多会带来很多质量问题,如结构物沉降量超标或基础承载力降低等,应采取防治措施。
(1)造成原因
清孔不干净或者是没有进行二次清孔;泥浆的比重较小或泥浆注入量不足,很难将沉渣浮起;钢筋笼吊在放过程中,没有对准孔位导致碰撞孔壁时使泥土坍落桩底;清孔后,待灌时间较长,导致泥浆沉积。
(2)防治措施
当成孔后,钻头提高应离孔底l0—20cm,保持慢速的空转,维持循环清孔时间不少于30min;采用性能比较好的泥浆,并要控制泥浆的比重和粘度,禁止使用清水进行置换;可以采取钢筋笼冷压接头工艺加快对接钢筋笼的速度,可减少泥浆静置时间,从而可以减少沉渣;在岩层或丘陵地带等嵌岩桩施工中,采用反循环(气举反循环或泵吸反循环)清孔也是有效减少孔底沉渣的方法之一,同时采用反循环进行二次清孔,还可缩短清孔时间,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桩基施工中采用反循环清孔效果较明显。
二、水下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出现的施工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1.堵管
水下混凝土的灌注过程中,导管内混凝土无法继续下落的现象。
(1)造成原因
初灌时,隔水栓堵管;混凝土的和易性、流动性差造成离析;各种的机械故障会引起混凝土浇筑不连续,在导管中停留时间过长而堵管;导管进水造成混凝土离析等。
(2)防治措施
使用的隔水栓直径应跟导管内径相匹配,同时保证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顺利排出;水下混凝土必须具备良好的和易性,坍落度宜为180—220mm,粗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导管内径的1/6—1/8和钢筋笼主筋最小净距的1/4,且不大于40mm;为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减缓混凝土的凝结时间,水下混凝土较宜掺外加剂;进行水密试验的水压应不小于孔内水深压力的1.3倍;在施工过程中,应时刻监控机械设备,确保机械正常运转,避免机械事故发生,对发电机和搅拌机等大型机械设备应有备用,以防停滞时间较长,造成堵管。
2.钢筋笼上浮
在混凝土浇灌过程中,钢筋笼整体上浮现象。
(1)造成原因
对非全笼桩,当钢筋笼笼底标高较高时,混凝土灌注至笼底的时间较长,混凝土的流动性就会变小,导管在混凝土中埋置深度较大,钢筋笼被混凝土拖顶上
升;当混凝土灌至钢筋笼下时,若此时提升导管,导管底端距离钢筋笼仅有lm左右时,由于浇筑的混凝土自导管流出后冲击力比较大,推动了钢筋笼的上浮。
(2)防治措施
钢筋笼初始位置应准确定位,并且与孔口固定牢固;混凝土接近钢筋笼底口时,应控制导管埋深在1.5—2.0m;在灌注混凝土的过程当中,应随时掌握混凝土浇注的标高以及导管埋深,当混凝土拌和物上升到骨架底口4m以上时,应提升导管,使其底口高于骨架底部2m以上;导管在混凝土面的埋置深度一般保持在2—6m;在灌注过程中,即经常测探井孔内混凝土面的位置,及时调整导管埋深;当发生钢筋笼上浮时,则应立即停止灌注混凝土,并查明原因,处理后再灌注混凝土。
3.断桩
桩体混凝土不连续,中间被泥浆等疏松体及泥土填充形成间断桩。
(1)造成原因
当导管底端距离孔底间距过大时,开灌时的初灌混凝土则被泥浆稀释,造成混凝土不凝固,从而形成混凝土桩体与基岩之间被不凝固的混凝土填充;浇注混凝土时,导管提升速度过快,使导管露出混凝土面或因停电、待料等原因造成夹渣,出现桩身中岩渣沉积成层,将混凝土桩上下分开的现象。
(2)防治措施
当成孔并完成钢筋笼安装后,必须认真清孔,一般是采用优质的泥浆清孔,冲孔时间应根据孔内沉渣的情况而定;灌注混凝土时,应从导管内灌入,要求灌注过程连续、快速,准备灌注的混凝土要足量,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避免停电、停水等;确保导管的密封性,导管的拆卸长度应根据导管内外混凝土的上升高度而定,切勿将导管拔出混凝土面以上。
三、结束语
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上部结构的稳定与安全,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要求:各个工序需紧密衔接,为预防断桩应尽量缩短施工间隔时间;我们要严把检测关,采取无破损检测,以确保桥梁、围护等结构的钻孔灌注桩的安全使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