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问题及对策

来源:意榕旅游网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问题及对策 ◆乔元 (西安外事学院) 【摘要】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比较落后,还没有完善的2006年起我国实行股权分置改革,导致上市公司开始重视股利分 体系支持,缺乏操作的规范性,相关的股利分配理论研究也不成熟,配。尤其自2008年以后,每年分配股利的上市公司比例上升趋势 在这方面与国外的差异很大,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资本市明显,这主要是因为2008年,证监会将上市公司再融资需满足的 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力,完善发展刻不容缓,而股利分配作为条件做了调整,对其上市公司最近三年现金股利分配做出了强制 资本市场的重要一环,发展完善势在必行。出于这个出发点,旨在通过对沪深两市2004—2013年这l0年的股利分配数据分析,并参配的特征,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1上市公司 股利政策一性规定,新的强制规定提高了十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上 市公司分红积极性,尤其是那些有再融资规划的上市公司。但与 配速度明显低于上市公司速度。 (二)股利分配形式多样,复合形式股利分配较多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采用两种股利分配形式:一是现金股利,二 是股票股利,通俗讲就是发现金和发股票。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 展对股利分配多样化的需求,现在也出现了配股和转增股本等更 多的方式,这对于资本市场的完善很有好处,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融 资,实现发展战略规划。通过细致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转增 股本在本质上和派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影响力也不容小觑。 考有关财务数据,运用相关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总结出我国股利分此同时,我国上市公司不分配股利现象还是较为普遍,而且股利分 特点 支付 、引言 对我国来说,上证所的成立是资本市场的标志,从1990年到 现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快速,取得了巨 大成效。现在,证券市场作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作用 体现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融资方面的作用,解决了我国经济发 因此,本文在具体的研究中也将其视为股利分配方式的一种加以 展过程中的部分资金需求,为我国企业可用资金提供强有力的保 对待。为便于本课题的具体研究推进,其将上面所述的各种分配 障。我国的股份制企业也随着不断壮大,而股利分配就成为影响 进行了具体的细化,归结为几个大的方面,即单纯发放现金股利、 到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既是公司一种投资的选择,更是相 单纯发放股票股利(送股或转股)、发放复合形式股利(送股、转股、 关融资的深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相关的金融政策。股利 分红结合)、不进行任何分派。通过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4— 分配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对于上市公司形象和美誉度的提升 2013年10年间的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表2如下: 很有帮助,也可以为上市公司股价上扬和成本削减提供很好的外 袋2 2004—2013年我嘲^脞 市公司复舟股年q发放情况统计裘 部支持。从投资者的立场看,股利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收 益,这方面政策的完善和规范,可以极大地增强其投资信心,提升 复合影_式 134 669 198 161 330 664 764 857 189 380 230 342 566 550 783 923 9ol lo63 l393 l665 其关注度,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外部推动力,促进企业的未 来成长。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股利具体的分配进行探讨,深刻阐 释其影响因素,在综合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股利分配 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促进股利分配对整体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 作用。 倒c* 一 ~ 一 ~ 一 一 。 。 注;袭中教据根据2013年中诩镜计年c控及嘲黎安教据庠数据接理所柑 由表2的相关数据可知,复合形式股利成为越来越多的上市 公司的分配选择,其在上市公司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步提升,10年平 均下来大约已经占到30.61%,十年的数据显示了复合形式股利在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特征 西方资本市场由于建立时间较长,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较为 我国上升趋势,不同于国外的单一形式股利,明显的到上市公司的  完善,股利分配呈现出连续性、稳定性、多采用现金股利分配方式、 偏爱。(三)现金股利为最主要股利发放形式,股票股利的分配较为 发展比较落后,还没有完善的体系支持,缺乏操作的规范性,相关 普遍 股价与股利政策息息相关的特点。相比于国外,我国的资本市场 的股利分配理论研究也不成熟。出于这个出发点,本文旨在通过 通过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4—20t3年10年间的财务数据 得到表3如下: 对沪深两市2004—2013年这十年的股利分配数据分析,并参考有 进行统计分析,密3 200,1—2013年我嘲A股上 公司股利分 方式统计裟 关财务数据,运用相关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总结出我国股利分配的 特征。。 j;l I纯股票般利 包含现金股刹包禽股辨股利t市公词总数200 2oo 2006…20…07 oo8 2…OO9 2010 20…1 2012 2…01 , 5 lI 6 8 19 15 4 9 l 0 纯现龠I段利 530 455 597 519 575 528 667 712 826 II15 (一)分配股利的上市公司比例上升,但不分配现象依然普遍 通过对沪深两市2004—2013年具体的股利分配情况,并且结 合相关的财务数据,制表1: 袭1 2004 013 潮 瑚^股J_ 公翊股捌分酡偕况统计港 :632 616 737 636 715 805 85O 1000 1315 1612 155 219 196 406 224 41l 256 361 594 580 1213 1277 1363 1358 14l1 t527 1602 1696 2041 2320 注:袭巾数据根据2013年中娴统计年鉴及嘲泰安数据库数据摧理所橹 年份 懒 分 t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l1 2012 2013 … ” ms 一 e…e…舭…z。 665 根据表3可以看出,以现金股利分配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占比 高达55.06%。若以l0年间发放股利的上市公司总数作为分母的 话,这一比重高达91.61%。白2010年,现金股利分配越来越普 遍。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证监会将上市公 公 669 664 764 857 783 923 ∞l l06 ¨ … ¨ 。 注;袭中数据擞姑20I3年中国统计年罄及围蠢蜜数据库数据糌理所得 司再融资需满足的条件做了调整,对其上市公司最近三年现金股 从表1可以看到,我国股利分配的上市公司比例从2004年到 利分配做出了强制性规定,新的强制规定提高了十个百分点,调动 2013年不断攀升。其中2006年和2010年有较大波动。是因为从 — 364 了企业的积极性,特别是准备融资的上市公司。而对于股票股利, 的上市公司有429家,占分红公司总数的31.36%,达到高峰。从 我国上市公司单纯派发股票股利的较少,股票股利的发放大多是 “恶性分红”的动机看,由于我国目前存在的特殊的股权结构,国家 与分红或转增同时进行的。根据以上统计数据,从2004年大2013 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其股票很难通过市场变现,因此国家股 年,我国上市公司发放股票股利的家数较多,占比高达20.84%,而 和法人股股东一般倾向于发放现金股利。而且国家股和法人股在 此阶段的美国仅占13%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对股 我国目前上市公司中所占比重很大,在决策分配时往往起着主导 票股利分配较为喜爱。 作用,这也促成了“恶性分红”的产生。此外,很多控股公司存在给 三、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存在的问题 子公司注入优质资产并包装上市的现象,对控股公司来说,其自身 (一)股利分配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短期行为严重 日常营运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而其经营活动有可能不能弥补支 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以及股利分配理论落后的实际情况, 出,便存在借上市子公司现金股利的发放而将资金转移至母公司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是偶发的,并没与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也 满足自身开支的现象。 缺乏相应的规范,不稳定因素较多。过下表的相关股利分配数据 四、完善我国股利分配的政策建议 和统计,我们就可以得到一定的收获: (一)加强监管及引导力度,优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外部环境 寝4 2004—2013年我隧A股 市公m陛利分配连续性统计袭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类别 个数 连续1O年分配股利公镯 249 从我国股利分配现状来看,大多数上市公司并没有积极主动 连续5年以l:分配般利公简 762 分l配脞利年份3年以下公司 824 的意愿,导致派现等分配方式处于较低水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 已l上市10年仅分配1次股利公司 70l 投资者的收益,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股票二级市场的投机行为, 注;袭中数据榷据2013年中嘲统计年鉴及瑚泰安数据库数据籀理所得。 阻碍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进程。对于此种情况,我国有必要借 由表4数据可以看出,在2004—2013年10年间,能够连续10 鉴国外有些国家的规定,通过制定法律的形式强制规定上市公司 年分配股利的上市公司只有249家,而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共有 将净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支付股利。这些强制派现的规定和规 2320家上市公司,这其中已上市1O年的有1200家左右,也就是说 范,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投资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上市公司 1O年间能够连续分配股利的上市公司比例不足21%,表明持续分 代理成本不断增长的趋势。此外,还可以通过法律对其信息披露 配股利的能力较差。而1O年来连续5年以上分配股利公司仅有 进行强制性的规定,要求其具体说明不进行股利分配的理由,申请 762家,占比只达43.14%。与此同时,10年间分配股利年份数在3 配股的上市公司在公布配股方案的同时详细披露以前年度配股资 年以下的公司有824家,大约占我国2004—2013年10年间上市公 金的使用情况以及配股资金拟投入项目的可行性,以增强资金使 司平均总数的46.65%,在这其中,有701家上市公司在上市10年 用的透明度,通过外部规范强化上市公司的做法,为证券市场发展 间仅分配过一次股利,占到了我国2004—2013年10年间上市公司 提供良好的保障。 平均总数的39.68%。通过前面详细的叙述,上市公司在股利相关 2.优化融资环境 分配上的一些问题已经显现出来了,追究其原因往往其缺乏强有 目前我国融资渠道单一,融资环境苛刻,各种融资手段成本差 力的政策扶持和相关制度保障,体现出我国上市公司在深层次认 别较大,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债务融资方式的成本要远远高于股 知上的缺陷。 权融资。尤其是一些在融资方面能力不足的公司,不得不降低派 (二)在进行分配的上市公司中,股利支付率和股利支付水平 现额度,解决公司资金需求。此外,苛刻的负债融资环境迫使上市 较低 公司采取权益融资的方式,而证监会对于再融资有明确的现金股 由相关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可知,我国上司公司的股利支付 利分配条件,基于现实情况,如果执意派现,对其财务状况是一个 情况不理想,比率仅仅在30%左右,而且还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 巨大的打击。因此,要从根本上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就 势。相比于我国,美国上市公司在这方面做得就好得多 ,上世纪 要优化上市公司的融资环境,开辟多种形式的融资渠道。 70年代的时候,这个比率就已经在31%以上,到了1980年就已经 (二)强化内部经营和治理,优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内部环境 达到40%一50%,不在少数的上市公司的派现比率占到其税后利 1.根据上市公司成长阶段制定适合的股利政策 润的50%一70%左右。因此,单单具体到这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的发展情况对制定股利政策有着不可否认、举足轻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具体到派现,根据最近十多年的相关统计数 重的影响,企业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不同的情势,灵活的制 据,所有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派现低于0.1元,提出不实行派现的上 定股利利政策,使股利政策能够与时俱进,更具有时效性,更好的 市公司,这一数值也不足0.2元而且大多低于0.15元。这一现状 促进企业的发展。在初创期,可以不分发或少分发股利,在成长期 导致了一系列的影响,最明显的影响就是投资者的考量标准,鉴于 可以选择股票股利作为主要股利发放形式,在成熟期应当选择现 其在股利分配上的表现,更多的投资者更倾向于通过股价波动获 金股利作为主要股利发放形式,而在衰退期可以不分发股利或者 得回报,也就引发了更多的投机行为,这对以资本市场作为投资市 采取股票回购的形式。 场的健康发展是有负面影响的,对去长远发展影响深远。 2.提高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三)“恶性分红”现象严重,控股股东存在从上市公司转移现 对上市公司来说,股利分配的根源是其盈利能力,能力高低决 金的动机 定着股利分配的多寡。从根本上来看,我国股利分配中的问题都 “恶性分红”主要是指上市公司不顾自身实际经营能力和现金 和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不足有着直接的关系。基于此,为了上市 持有能力而大比例发放现金股利的异常高派现行为。从2008— 公司的稳定发展,其要转变思维,不能将股市看做是“圈钱”的工 2012年5年间的数据来看,我国上市公司中共有1139家有过“恶 具,其重点应该转向自身盈利能力的提升上,这才是长远之计。在 性分红”的行为,其中,2008年存在“恶性分红”的上市公司有127 努力提升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的同时,还要确定留存收益与发放 家,占分红公司总数的17.16%,2009年存在“恶性分红”的上市公 股利的适当比例,做到股利发放与公司发展的协调性与一致性。 司有196家,占分红公司总数的23.84%,2012年存在“恶性分红” (三)转变投资者的理念 (下转第442页) 365 大需水量,根据作物种植情况设计,喷灌耗水强度为5mm/d,滴灌 管609条毛管6088套喷闲轮换灌溉,每条干管每小时的工作流量 耗水强度为4mm/d,其它符号同前,则计算结果见表(一);本着经 为104.4m ;第二区和第三区滴灌工程,日灌溉工作时数为22 h,每 济合理的原则,确定灌季最高日用水量:W=F×m/T,式中w一灌 小时工作流量为332 m ,七条干渠每条每次开启7条支管,每条支 季最高日用水量,F一灌溉面积,nl一灌水定额,T一灌水周期,灌溉 管开启217条毛管,每条毛管50个滴头换灌溉;第四区滴灌工程, 率按80%考虑,其计算结果见(表一)。 节水灌溉工程相关数据计算成果表(表一) 节灌 日灌溉工作时数为22 h,每小时工作流量第二区为184.6m ,3条 干渠每条每次开启24条支管,每条支管开启36条毛管,每条毛管 50个滴头换灌溉;第五区为暗管输水工程,每小时工作流量为 1134.6 m ,每次开启40个出水桩轮换灌溉,4条干管同时每条可 开启l0个出水桩轮换灌溉,支管每小时工作流量为28.4 m 。 5结论 形式灌水定额灌水周期最高日 用水量灌溉定额 灌水次数(年)计算值确定值计算天数确定天数微喷灌23. 34257.8868912108滴灌15.56176.57730521012暗管输水 24962235.68 澄城且县润梓节水灌溉工程实施改造后,新增节水能力448. 19万Ⅱ13,低压暗管灌溉净效益为470万元,间接效益为7O万元, 井灌微灌区灌溉净效益为435万元,间接效益为65万元,经济内部 4.4合理确定节水工程轮灌制度 对第一区微喷灌T程,日灌溉工作时数为22h,每小时工作总 效益率为12.41%,费用比为1.56,净现值为2969.54,说明润梓节 流量313.2m ,每次每条干管开启3条支管,3条干管共9条支持 水项目实施具有良好的国民经济效益。 (上接第365页)由于我国长期以来不分红的股利政策,导致许多 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公司经营者和董事的不规范行为作出 投资者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市场中的投资者(中小投资者)往 处罚规定,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往缺乏股东意识,对股利政策并不关心,多有较强的投资心理,只 最后,应该改善投资经营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自 关心股价的变化,从中获得资本利得。要改变这一情况,就必须加 己,加强对公司的资金运作的管理,重视股利政策在公司财务中的 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培训,通过宣传不断转变他们的投资理念,使他 作用,科学的制定公司的股利政策,采用稳定的股利政策,维护股 们意识到分红是股东应有的权益,参与到公司股利决策中来。这 东的权益。 样做不仅可以减少市场上的多度投机的不良环境,也可以促使公 司的股利政策合理化。 (四)增强上市公司履行义务的责任 首先,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是股利发放 参考文献: [1]杨晶.代理成本视角下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J].商业会 计,2013(23):103—104. [2]宋博民,李美玲.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支付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 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04):77—79. 的基础,是提高公司股利发放水平的根本渠道,所以应该改善投资 经营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自己,解决公司内部资源配 置、治理结构的问题,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上市公司也应该进一 步优化自身的资产结构,加强风险管理,拓宽公司业务,以期获得 更多的融资机会。 其次,完善治理结构,建立保护股东利益的机制。继续优化股 权结构,进一步加强国有股的流通,并分散其股权,对股东持股比 例进行限制,减少大股东滥用权力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况。同 [3]何自娟,刘风英.中国金融行业上市公司股利支付影响因素分析 [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1):45—48. [4]原红旗.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财经大学出 版社.2014. [5]黄娟娟.行为股利政策c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6][8]Me ̄on H.Miller,Kevin Rock.Dividend Policy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85(40):1031—1051. (上接第437页)劳动关系Et益多样性和复杂化,其纠纷发生的可 健全的三方协商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劳动者和企业 能性也相应的有所增加,要保证我国经济的有序和健康发展,必须 的双赢,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建立一个完善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虽然,目前我国关于劳动纠 纷主要有仲裁、协商、调解以及诉讼这四种解决模式,但是,从时间 来看,仲裁和诉讼的过程都较长,而往往劳动者都是指望工资养家 活口的,解决时间越快越好。因而,相较于仲裁和诉讼这两种解决 模式而言,调解和协商应当在劳动争议解决过程中处于更为优先 的地位。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是西方发达国家为解决劳动争议 创立的纠纷解决机制,是协商解决模式的典型代表,然而,目前我 国关于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仅仅有原则性规定,且这些条文往 往法律位阶很低甚至没有法律效力。当下我国的经济情况,对我 国的三方协商机制的尽早完善提出了强烈的要求,虽然我国市场 经济起步晚,还处于摸索阶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西 方发达国家对于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法律规定,结合我国国 情,从政府、工会以及企业三个角度人手,加以完善。同时,也是最 为重要的就是完善我国关于三方协商机制的立法,以便及早建立 参考文献: [1]孙德强.中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157. 林嘉.劳动合同法条文评注与适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3 —125. 李德齐.三方协商机制的建立任重道远.2003.337. 赵永乐,王培君,方江宁.劳动合同管理与劳动争议处理.上海交通大 学出版社,2006.221—225. 常凯.劳权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134. 李德齐.三方协商机制的建立任重道远.工会理论和实践,2003. 宋长清.我国多数职工没有参加工会经济参要.2006. 裴劲松,焦自英.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亟待完善.2009.334. 乔健.中国特色的三方协商机制:走向三方协商与社会对话的第一 步.2010. 汪洋.我国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现状、问题及改革思路经济研究. 2006 36—39. — 44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